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中国佛教生态学的理念及其操作盲点

  中国佛教生态学的理念及其操作盲点

   圣凯法师

  一、佛教与深层生态学

   佛陀对宇宙生命最大的贡献,在于揭示了宇宙人生是一种缘起,这就是说宇宙万物之间是一种互相关联的关系。《华严经》用因陀罗网来形容这种缘起,表明了这种关联的广泛性与包容性。在这种关联的网络中,以人与万物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身与心的关系为三大主轴,从而形成了重重无尽的因陀罗网。

   但是,如果我们用佛教来理解生态学,二者之间有惊人的相似之处。生态学是研究生命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广义地理解生态学这个概念,可以把它解释成研究关联的学说。所以,佛教的缘起论与生态学都是说明生命与万物关联的学说,这样似乎又会产生一种新的学问——佛教生态学。当然,这不是想当然的,而是有其内在的理路与根据。

   在这关联网络中,我们人类从生态环境采撷物质资源,但是在刀耕火种时代,这种关系是十分平静的;从工业革命以后,人类对大地史无前例地掠夺,远非任何历史时期可比。人类已被形容成极度破坏性的寄生虫,他威胁要毁灭他的主人──大自然──以及最终毁灭自己。

   大地是无言的,人类在大地上制造了太多的不平衡,于是大地以沙尘暴、洪水、温室效应来表示抗议。这样,我们人类似乎觉察到大地的愤怒,我们应该反醒自己对大地的行为,因为这种不平衡同时危害到人类本身的生存。当我们反醒之际,发现这种不平衡来源于人与人的关系和它的社会结构里的不平衡,正是他造成大自然失调的主要因素。

   在目前国际社会中,关切环境问题可以分为两种作法:一者是实际保护运动,如防治染污、保护动植物、反对核扩散等;二者是为生态保护寻找一种理论上的依据,如从形上学、认识论、宇宙论、伦理学等方面,认为关心环境不仅需要改善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也需要改变人类自身的生活方式与生活态度,这被称为“生态哲学”、“大地伦理”、“深层生态学”。从“深层生态学”出发,我们才有可能对人类与环境的关联学说不会停留在认识的表层,因此生态和环保不只是科技的问题,而是人文问题,这其中包含有价值观和信念基础。

   目前在中国流行的理论都是先从西方传过来的,中国社会已经习惯于“外来和尚会念经”。其实,西方深层生态学是因为探讨生态环境的各种危机,将问题的症结归根于西方文明的人类中心主义。而人类中心主义的根源是基督教的教义,于是他们开始加以批判。因为,在基督教的教义中,人与自然是主仆关系,上帝付于人具有支配和控制其他生物及事物的权利,这样人类的任何作为都是理所当然的,从而激起人类最大的剥削性和破坏性的本能。当代西方批评家赫胥黎(A。Huxley)也曾说过︰“比起中国道家和佛教,基督教对自然的态度,一直是感觉迟钝得令人惊奇,并且表现出专横和残暴的态度。他们把创世纪中不幸的说法当作暗示,因而将动物只看成东西,认为人类可以为了自己的目的,任意剥削动物而无愧。”

   于是,在寻找解决当今生态困境,只能建立一个不同的世界观、价值观和责任感。于是,他们纷纷向东方宗教,尤其是佛教,寻求答案。当环保运动开始后,曾受佛教影响的环保人士中,影响最大的当属美国诗人斯尼德(GarySnyder),他广读铃木的著作,并且在日本习禅十年。他说:“草木和动物都是人(people)”,这其实就是中国佛教所说的“无情有性”。斯尼德提倡自然界的一切万物也有其基本权利,如动物有“动物权”,草木有“草木权”,他也相信草木有“解脱的潜力”。与斯尼德相似,艾肯(RobertAitken)也是一个习禅的生态学家,他认为“人类和非人类(non-human)的万物之间不应有隔阂,一切众生,包括草木皆处于开悟的过程中”。在他的环保伦理观中“瓦石和云都有其生命权”,人类只有“无我”与“忘我”,才能与万物建立亲密的关系。

   所以,现代生态学的发展,西方生态学家已经为我们佛教提供了许多美好的前景。但是,路怎样走,这不但取决于我们对生态的关心,更取决于我们对生态的理念。

  二、中国佛教生态学的理念

   当西方批判基督教的迟钝时,我们中国佛教界更是迟钝的可怕,可能都接近于麻木不仁。因为,每一个时代佛教的发展,都是要解决一个时代所面临的困惑,都要为这个时代的发展提供一种清醒的头脑。佛教最大的社会功能,就是一种清醒剂的作用,可是我们现在佛教界根本没有时代意识,我们被经济大潮冲昏了头脑,社会搞经济开放,我们佛教也去凑热闹。所以,我们自己也困惑了,拿什么提供给社会呢?

   但是,我们伟大的佛陀、祖师大德们已经为我们提供了许多思想资粮,佛法是最大的宝库,只是需要我们去挖掘。环保的理念一般来说,无非是清净国土、尊重生命,这就是我们佛教经常挂在嘴上的“庄严国土,利乐有情”。下面,我们简单介绍有关中国佛教生态学的理念。

   1、净心与净土

   净土是人类的共同理想,更是佛教徒的共同追求。但是,在佛教的经论中,“净土”被

   称为“佛刹”、“佛界”、“佛土”。池田大作先生说:“所谓佛界,就是一种具有无限生命力的实际存在,它来自于探究宇宙和生命的客观规律的智慧以及对宇宙生命和自体生命一样的感知,它是建立幸福的真正源泉。”首先,净土或佛界是完全可以达到的,但是必须通过我们的努力,通过自我完善、自我提升,达到宇宙生命和个体生命的融和,这样我们就生活在净土中。

   提起“净土”,一般佛教徒马上会说那是“西方净土”。佛陀所宣示的西方极乐世界依正庄严,印度世亲菩萨在《往生论》中,将西方极乐世界依正庄严概括为三大类:器世界庄严、阿弥陀佛庄严、诸菩萨庄严,共二十九种庄严。其实,每一个净土都应该是环境净化、生活净化、经济净化、人群净化、身心净化。但是,我们在提倡“求生净土”时,不要忘记净土的成就不是凭空得来的,而是必须“庄严净土”。念阿弥陀佛,而不学阿弥陀佛的精神,努力去庄严净土,这就叫做“占阿弥陀佛的便宜”,非真佛子矣!

   在净土的修行,主要是从人性健全的发展着手,因为作为凡夫,总有许多欲望,所以阿弥陀佛在建设极乐世界时,就充分考虑到人性的特点,让人们在净土中生活时,满足往生者的欲望,这是顺应人性的特点,而且让人们明白生活本身的意义,从而清净生活,克服自我中心主义。净土的生活是着重于人的解脱,一切都是为了更好的修行。从净土的种种庄严,我们就可以知道阿弥陀佛并不是反对生活本身,而是反对生活享受的贪恋。

   近现代佛教的发展,为了让更多佛教徒重视现实生活,又提出“人间净土”,提倡在现实社会建设美丽的净土。而“人间净土”与“佛教环保”,其理论依据皆来源于《维摩诘经》中所说的“若菩萨欲得净土,当净其心;随其心净,则佛土净”。但是,对这句话的理解,会引起不同的环保理念。

   在台湾佛教界,已经开始从事环保工作。其中,花莲慈济功德会所推动的“预约人间净土”,以及台北农禅寺和法鼓山所提倡的“心灵环保”来说,当代台湾佛教界的环保运动,可谓成果裴然。但是,台湾杨惠南教授对这两种环保理念提出批评:第一、在实际的环保工作方面,二者都偏于垃圾回收和植树,未能触及污染台湾环境的两大污染源:资本家所开设的工厂,以及已与资本家利益结合的政府;第二、在环保理念的建立方面,二者都有重“(内)心”轻“(外)境”的倾向二者都偏于“心理垃圾”(贪、瞋、痴等烦恼)的去除,却忽略了外在世界之真正垃圾(土地污染、河川污染、空气污染、核能污染)的防治与清理。同时,杨惠南教授还认为“预约人间净土”和“心灵环保”之所以有所偏颇、值得商榷的原因,是因为他们错误地以为︰一己内心烦恼的扫除,即可达到外在世界污染的彻底清理。他们不了解︰外在世界的清净,乃是达到内心解脱不可或缺的条件。

   在《维摩诘经》中,讨论到“净土之行”时,其实很非常长的一段经文,而后代引用者往往断章取义,因此引起一些偏颇。首先,宝积菩萨向释迦牟尼佛,请教“菩萨净土之行”。佛陀回答说︰“众生之类是菩萨佛土。”也就是说,众生有许多不同的类别;不同类别的众生,应该有不同型态的净土(佛土)。然后,佛陀详细开示十七种修习“净土之行”的德目:(1)直心;(2)深心;(3)菩提心;(4)布施;(5)持戒;(6)忍辱;(7)精进;(8)禅定;(9)智慧;(10)四无量心;(11)四摄法;(12)方便;(13)三十七道品;(14)回向心;(15)说除八难;(16)自守戒行,不讥彼缺;(17)十善。

   然后,佛陀又作一段重要开示:“菩萨随其直心,则能发行。随其发行,则得深心。随其深心,则意调伏。随意调伏,则如说行。随如说行,则能回向。随其回向,则有方便。随其方便,则成就众生。随成就众生,则佛土净。随佛土净,则说法净。随说法净,则智慧净。随智慧净,则其心净。随其心净,则一切功德净。是故宝积!若菩萨欲得净土,当净其心;随其心净,则佛土净。”

   这段经文中又提出十三个修行次第,总结起来就是“行净则众生净”,“众生净则佛土净”,“佛土净则心净”。然后,才说有名的“若菩萨欲得净土,当净其心;随其心净,则佛土净”。所以,杨惠南教授指出,“佛土净”显然比内在的“心净”更加必要而根本。这意味着:“佛土净”是“心净”的“(原)因”,而不是“(结)果”。也就是说,如果外在的佛土不清净,那么,内在的心中烦恼也就无法彻底地清净。

   从经文我们可以看出,净土的成就是因为修习“净土之行”,而我们虽然清净自己内…

《中国佛教生态学的理念及其操作盲点》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