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能海上师全集(第五辑) 般若波罗密多教授现证庄严论▪P36

  ..续本文上一页等心、慈心、利益、无恚怒、无种种逼害心五种。对他发起父母心、兄弟姊妹心、儿女心、师友朋伴心、亲谊私爱人之亲眷心,别又五种。以此於诸有情作清净之所缘,是暖法成就之道,应受持者也。

   暖法初二总其不善及善,於中修断之门作背舍及契入之主宰(决定)性具足,即以此门自行引他,诸罪作业应当背舍,施等善法依止安住,此清净加行之相,自他有二,乃至引导自他契入真如门等於中赞称,复能共同作事,此二种法,行相无尽,无边随智善巧。以如是所作等於诸有情作所缘者,顶法成就也。

   忍法者依此自他因缘等,缘於苦等四谛,详细审辩自他因缘,所缘及行相清净,如其如性加行契入乃至赞称、共同同事等、诸相清净者,忍位是也。

   胜法者如前自他之因缘等具足,其中专作转依修行及能作解脱等清净行相,於诸有情作所缘者,是为胜法。

   以上所明是决定开悟之分全之界限,於种种道体,一切种种行相修行作分别之位次,能於一切种性等行相三种作现证,依此决定分辩开悟之分全,现观解证能作前加行之相。亦以此於超世间道得见、入修,解证一切种种现前圆证三智等中修行者,以此摄持向上复向上之殊胜品类依住之僧故。

   依此于一切种智殊胜道所摄之无漏智慧小中大次第实作生起故。

   如是乃至生起恭谨节制(戒)提防罪咎,及消灭罪咎故。

   如是等决定确实分判分全之道等显示之说,是修行者所应知也。

   七十义之三十八 生起殊胜现观,不退转之总相。

   於此还灭(不退不倒)之菩萨僧,如其所说,决定成办开悟分全,出生成就者,是为不退转之菩萨僧之性相者也。

   颂云:摄受决择支 见修道等类 住是中菩萨 是彼还灭僧

   解云:此颂所云者,谁能勇猛坚固,决定开解证悟决择之分全四支分等,及见道修道中间把握成就,彼与此中证解之理,於中安住。如是者,是曰有学菩萨於还灭中不退转之僧也。

   此中性相,有总分之说。今初一颂,决定开解出离加行道中分全住位等之总相者。

   颂云:色等转诸徵 说相有二十 决择支分住 还灭之性相

   解云:此颂云者,於色等业背舍转依及疑心等相清净,二十种决定开解之分全於此中住者,是不退转之性相分别应知所作。又此退舍等相,其相云何?於此指示分别文义。颂有六:

   颂云:一由色转变等 二疑惑三无暇尽 四自安住善法 亦令他安住

   五依他行施等 六甚深义无疑 七身等修慈行 八不共於五盖

   九伏习气随眠 十具正念正知 十一衣等常清净 一身不生诸虫

   二心无曲三杜多 四亦无悭执等 五具足法性行 六利他受狱苦

   一非以他牵引 二异道相似教 知是魔所为 佛喜之善行

   表相二十等 所有暖顶忍 胜法等住类 不退大菩提

   解云:如是颂云。表相二十者:

   一、一多自性无性之色等法及业,背舍回转。

   二、依智得信,尽诸疑盖,道愿成就。

   三、於颠倒见;地狱、饿鬼、畜生之众生;未闻佛说,难闻佛说;边地下贱;诸根不全,痴呆愚鲁,盲聋瘖哑;长寿诸天等。如是无暇有情八种令尽。

   四、大悲自在,於他善法加行,自他易地。

   五、於他有情之境作施等事,悉皆回向。

   六、了知正法甚深之义而不疑惑。

   七,於他利益性,能趣入所为之业及意业。

   八、清净加行圆满之障盖五种等。贪欲希望及害心等,此二之不明,掉举、恶作、疑等,清净不与同行。

   九、修行对治之行相,於中无明等习气随眠一切调伏。

   十、常时平等修行吸摄之性如其念知具足。

   十一、清涤染污诸行之衣等,於中完全使令清洁。(此属暖法不退十一之相)

   一、世间善根,现业圣性之身,八万诸虫不生。

   二、善根清净,心无谄曲。

   三、不追求财物荣誉等不可见性之命运,如何少壮、邀结(人缘)等一切弃舍,正真受持杜多功德之行。

   四、於布施等殊胜修行成就。於施法矛盾之悭贪及淫欲犯戒等不为。

   五、一切法正真能作摄持法性之性,及不违般若波罗蜜并俱有。

   六、能行自他利所作修行,於利他义,乐入地狱。如是等六种。(属顶法)

   大觉之方便智中善巧之道性得见,证解大意法性;非他劝诱牵引行道及不受相似所说罪恶之魔教魔性之证二种。(属忍法)

   三轮清净之行,一切诸佛欢喜,是为一种。(属胜法)

   如是次第分别暖、顶、忍、胜、加行住位中之菩萨,为无上菩提故,不退转相之二十种,於此应知所作也。以上加行道不退掉之相竟

   见道不退转之相者,总说一颂:

   颂云:见道中忍智 十六刹那心 不退菩萨者 性相如是知

   解云:此颂意者,谓於苦谛等门中,法类智忍,及随行十六刹那证知之心,是菩萨见道中住之不退掉相也。

   复次分别者,此诸刹那中,摄取不退共同之行相,其文义分别如下五颂:

   颂云:遣还色等想 心坚小乘体 倒错静虑等 诸支分悉尽

   解云:此明苦谛遣还不退转之四相也。

   一、依法性(苦,无常,无我等)空性(苦空),了知色等法上计度分别乃至造作业行等,时时回返。(令其随行正确,由忍成智,由法入类,反苦成道。)

   二、佛等加持无上菩提心,心性得坚固。(此遣无常性成为正道坚固之性。)

   三、依大乘具足之修行,声缘乘心业行相之倒错令尽。(此言去除声缘之自利我心及不作勇猛利他,人法不平等心之倒错清净,而修大乘具足二利坚决主宰之行,回小向大,知苦无我。)

   四、于法炽然得种种开解具力之静虑及无色等。陷入沉怠性中等生出之支分正真圆满尽净。于般若法门欢喜无畏,以勇猛力修习根本禅定,是能得种种佛法开解方便之道。若於道中乃至四无色静虑中最可畏之沉怠性及其他障道之不顺品类,出生之退堕行相等觉,则依法回反,正真对治尽净,圆满真如正行之所作,此苦谛回反之道。以此则得不退转行。

   集谛四相者:

   颂云:身心轻安性 巧便於欲行 恒修行梵净 善清净正命

   解云:一、了知不善及离性之身心轻安。(此言身心轻安之因,由於远离罪咎五欲五盖等,使出离心生,不集惑因,反修禅智出离之道。)

   二、调伏有情方便善巧,能现前无失,不入於欲贪罪行。(依前说能作相等十一法,次第方便善巧,临事无缪,着意自他入於五欲诸恶罪行、不集集业行,回修方便正行。)

   三、罪失所缘之境,随见随除,不作缓待客忍,恒修净梵之行。(能生罪失,必依罪失之境先作提防。别解脱戒,辩识先知,防修有道,使罪不集生,净戒生起。)

   四、依清净士夫正法养命,於资具等再再清净。(罪失因缘,多由养命不正。防止邪命,必依净众及清净知识,少欲知足,圣种杜多之行,再再命净,此集缘清净不退之道也。)

   灭谛回反四相者:

   颂云:蕴等作中断 资粮及根等 战争舍物悭 加行与随行

   解云:一、空性住者,於蕴处界等作加行、或加行之加行、是不应作,此等非应加行、或继续加行,於彼蕴处各各遮止。

   二、彼非随顺品,应作清净故,了知於正法能作中断之资粮合会等,前已如何加行及相续加行,於彼蕴处应各各灭除遮止。

   三、於菩提资粮施等,如前所说不应,而沾依附托识解分别罪患悉知,若作加行或相续加行,於彼蕴处应各各阻止灭除。

   四、所依城市聚落等,战争持久以二取故,於彼物体性所应舍者,依赖权势不舍,如前不应加行,及相续加行,於彼蕴处等发展随行应遮。

   (如是等是灭谛回反之四相也。)

   道谛不退之四相者:

   颂云:破彼彼依住 不缘尘许法 於自地决定 安住三地中

   法义命等舍 若十六刹那 具慧住见道 不退之表相

   解云:一、於施等特具殊胜,而依住(沾涉)悭吝贪淫妄说背制之行,如是加行及随加行,于彼蕴处各各遮止不许。

   二、於一切法清净解脱之门三种自性,是得了解,然於法上少如微尘之我味亦不缘观。

   三、现前获得一切智性三种主宰之大意,自体於此三者之中如其所有之决定性中安住。

   四、若一次为一切种智性之法义致力,虽生命弃舍而亦不顾。

   (如是等四是道谛中住不退转之相也)

   此等忍智十六刹那所摄,若彼正真获得者,世间清净,所取能取现前失实悉皆清净,於色等相背舍修行生起之故,随心所摄,必得自分共同之果,是菩萨见道中住不退转之相也。复次,诸瑜伽师所说云,调伏之须要不能自在,应取一切证知随顺真实。然以此等正知所作,而亦近顺前教所属真实之义,以此教彼,若不然者,瑜伽相续中,各各自明之刹那等无得,云何是如其彼彼大意能作之性相体耶。以上见道不退转之相竟

   修道不退转之相者:

   若理事分别未能摄持所有甚深差别者,是不具慧心故。欲令实慧出生,是今此修道之差别也。(释甚深之义)

   颂云:修道指甚深 甚深空性等 甚深无增益 及损灭边离

   解云:此之颂云,於空性等中无色。(无生等故)空性之中於他之色等业用亦非是有。(他生、共生、无因生。业用者,处界谛缘度等。)如其位次,(小中大等九种)於空性等中。(无生等故)不作增益,(俗谛缘起)不作损灭,远离二边之业用修行,是谓甚深。

   …

《能海上师全集(第五辑) 般若波罗密多教授现证庄严论》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