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 此空性等中之甚深性,及俱有法,是此修道之甚深义。
复次,此甚深义,其中之根本修行云何?此中作差别之教示。
颂云:决择生支分 於见修二道 思度复思度 思决彼修道
解云:此项所云者,由获得(闻慧),与心思、修行,为般若发案之体。
三味之真实加行,随行发业出生之刹那般若住位。
如次决定开发、悟解、决择之三支分也。於三支分,须决择决定意见观察义理再再作意(三昧中),及比度决定了知其甚深体性,如是者是此修道随流润生之道也。
复次,此中行相云何契入?
颂云:此常相续故 大中小诸品 小中大等别 说有九种相
解云:此颂云者,诸菩萨之烦恼是何,行相分别是也。以此出生暗昧,随增尤甚,或作明净小时清楚,小时者,言大明净之刹那也。此中喻说,取相分别者,有大有中有小,由此各各大中小之分别不同,发起对治(随行之果)复有小中大等(随行力异)分别不同,如是分别审观是胜义空性之相,种种清净入门之道,乃至摄纳取相分别而作对治,区分作业,如数於欲界等九地体之行相九种上相续发生出离故,是谓修道也。
复次,於彼母经之体及彼作业之行相,各各自在能作者,彼之福德无数,不可称量,功德无不完全出生,以此说故,行相九种分别非是极多,然於中所作云何?
颂云:教说无数等 真正义所不忍 世俗悲等流 亦能仁所允
解云:依教言所说之般若自性等,无数无量,义理无不完全依胜义道之说,所说修相,是具纯一,回遮多所合集之观待、防止生过,是故有异,若行人自作分别所作,非所允许。然依俗谛,说法之自性,任如何说,皆是指示彼体,适合出生诸果,出生大乘义味,详细指明无缘大悲,如其自性与法界之因共相成就,与如来所说悉皆应合,如是决定非是转变。
复次,依空性之性相修行,(参合)蕴等出生之所为非是,应破除故。此等虽少有功能而非真实之能作也。想像所生劣慧之面目,须要者接受之。
颂云:实体不可名 损益不相应 修所作之道 何舍何可得
解云:如是颂云,法性之自性者,许即道之真实。自性不可得,即彼正真之性。若有他性及二性,及俱非性之说,皆不可得。是故依於蕴体修行所作究竟无有真实,是非随顺品,是对治体。如其次第相续与生起皆不相应。此中所作之道,若是不随顺品之自性者,无论如何行相净不净等任何所有,获得能作之性,少许亦无。若随顺须要,便非真实也。
颂云:菩提如如状 能成所欲事 菩提真如相 此亦彼相成
解云:此颂云者,若是如其中间差别无有,此真如菩提乐欲亦无,智慧主宰性之法身等亦无,彼自性大觉之主宰者之状是何?谓调伏所作之诸士夫福德智慧共同随行所摄义理,俱有差别显现发心之门,乃至现欲之事义能作,如彼修行,於刻刻离弃垢污之门,现前所为之道,与真如性相,及彼世俗现法所许之事义,能作所作胜义者(殊胜行),平等饶益,申说遮诠之理,是彼时之加行也,是故无咎。如是者,世俗与真义之能作非相应也。此言思想舍弃(蕴等)不缘不作迎取沾执之意,般若念头相续纯洁。(以此成彼所成)
颂云:前念菩提心 虽非後心理 (此明真净发心之道)
解云:一、前後成就之心,各各於大觉菩提能作成就种种一切智性,此义本有,但不能无因显现。二、再再常常发起多杂之性,亦成多杂不纯有情等心识相续各各如是,不得发起真纯之理体,显现作用故。三、究竟云何发起能作成就耶?无上大觉菩提能作成就者,念头专一随顺建立等等佛法,非是大觉十八名诠等,於中了知决择,成就自己(成佛)之性及令出生功能。又心体起动不定,前後能作众多之性亦属非是。彼心无间行灭,性是灭散,彼此互为联合不成。
此中论者,任何义理分别俱有显现之心发生之门,於真义能作何种,皆非真实。
颂云:喻如灯焰律 甚深八法成
解云:如是颂云,如其灯焰,灯心相接,最初刹那,与自相续互为之门,其时相似,接着发生差别俱有有为之故。
第二刹那无真义因果之性相,能作烧发,由此烧发所作无有,如彼灯焰灯心(前後真俗)差别不同,云何俱有刹那生起,第二刹那无心发起故。
设若常时於中与种种「有体」联合成就,而最初刹那无有,此世俗谛中亦不成生起。因果性相然烧熏发功能作用故。烧发所作实无,彼属彼故。
无论何时,中无因缘发生,无少许主宰之性,随行联合出生之法性决无。
亦无考虑好坏爱恶性之因果随行势力联合。
双方接着殊胜差别俱有,最初刹那之观待亦无。
亦无自体功能集合究竟所作及俱有差别具足之性。
以如是等义观之,云何能有第二刹那等等功能生起,无本体因果次第,无因吸取,无论(前後)何时,欲其发生平等,及坏灭所缘,能作烧发,有所烧发,此无因生,若成,则此中最初刹那第二刹那,亦无观待,及灯心亦未有燃烧,第二刹那亦无最初刹那灯火之焰作观待,火焰灯炷亦无所作,亦无灯。
此中喻理,不许前後刹那成就二境,必於一境,随顺加行智之能作,先以意取。如前刹那能作菩提之量,有引入显现之知识现前依止,乃至於彼显现之义能作显现,及殊胜差别圣者所证之义明白知道,随後发生菩提获得智明之种子。如是大声喻说正真深细法性八种内心印入,是所应作也。
复次,修道住位中,不退菩萨之名诠性相,及甚深行相之八种境相,其相云何?
颂云:若生及灭等 真如与正智 智行等无二 方便善巧深
解云:生:前刹那与後刹那,非是一体自性,又非无有,如是依止修行证解所作之义相差别相续合作,能生圣智。此言由因缘随行出生一切真实之性,而此真实之性者,即是无自性。灭:亦复遮止世俗之理,如是所说遮止者,令彼於一切诸品中专意练修真如性理故,而复於彼俗不见有能作所作(我相)与如义合。如与智:于此真如如义之自性无性了知矣,亦不遮止一切施等种种众多正行随顺(真如)修行,如何所作亦并知之。智与行:彼真如性之自性,以无见性(世俗)是见性,此意知已,则法性中无一切(生灭)行为之性,是谓顺真之修行也。不二者,如是智行联合不二之自性修行能作,则於一切修行使成一致,不难。方便:此中所作之不二事义,一切资粮圆满具足,於彼佛性现虽未得成,而於所作得其方便善巧之道,心力不能遍照之行相得知,乃至能於互有相违之义上修行甚深之性。如是四者,是有学还灭之性相资粮,及俱有之说,应受持也。
七十义之三十九 法身平等加行
颂云:诸法如梦故 生死解脱平 无业报责难 如经答已尽
解云:此颂云者,轮回与解脱行相,不随顺与对治等,是反射上稍微之性,(镜体是同)犹如梦等与相似之证故。(梦者,住类是一。相似者,蛇绳而目不异。)
轮回解脱,彼体上之异性行相者,我执所作故。如梦(眠力)等与相似性(错觉)故,未知平等一性故,善等与施等体上我性空故。此所说者,譬如骂责与报复之声,皆是外界之声相指引之习惯影子,少许之因相亦无。若业之范围成就世法,或坏世法,由种种业力生起,而此业力出生,从我执故。依胜义则不然,依世俗故有。
恶业者,由谁与谁因果错误牵引所为,不是无有,亦是不如理作意之能作及俱有随行之不善等,而生种种恶法恶行相互参入。彼亦由於如如义性真实之上、发生梦眠相似,而复更加颠倒缚执等事无不备有。於彼共同平等之义,真实义中现前失真故。
《大般若经·第六分平等品》(摘抄要文):
「尔时,最胜复从座起,偏覆左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如世尊说法性平等,何谓平等?等何法故,名为平等?佛告最胜,天王当知,等观诸法,自性寂静,不生不灭,故名平等。一切烦恼虚妄分别,自性寂静,不生不灭,故名平等。名相分别,自性寂静,不生不灭,故名平等。灭诸颠倒,不起攀缘,故名平等。能缘心灭,无明有爱,即俱寂静,痴爱灭故,不复执著我及我所,故名平等。我我所执,永灭除故,名色寂静,故名平等。名色灭故,边见不生,故名平等。断常灭故,身见寂静,故名平等。天王当知,能执所执,一切烦恼障善法者,依身见生。若诸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方便善巧,能灭身见,一切随眠及诸烦恼,皆永寂静,作愿亦息。譬如大树,拔除根株,枝条叶等,无不枯死;如人无首,命根等绝,随眠烦恼亦复如是。若断身见,余皆永灭。若人能观诸法无我,能执所执皆永寂灭。尔时,最胜便白佛言:云何我见起障真理?佛告最胜,天王当知,於五取蕴,妄谓有我,即起我见,真实之法自性平等,无能所执,我见相违,是故为障。天王当知,如是我见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两间,都无所住,名为寂静,即是平等。远离我见,通达平等,名真实空。观察,无相无愿,自性寂静,不生不灭,不取不著,远离我见,故名平等。天王当知,所言我者,无来无去,无有真实,虚妄分别,法从妄生,亦是虚妄。若诸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方便善巧,观如是法,远离虚妄,是故名为寂静平等。天王当知,能执所执,名为炽然,离名寂静。诸烦恼障名为炽然,离名寂静。若诸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方便善巧,能如实知能执所执,诸烦恼灭,为增善法,断能所执及诸烦恼,不见可生,不见可灭,故名平等。修一切种波罗蜜多,远离魔障,不见可修,不见可离,故名平等。菩萨常缘菩提分法,不起声闻独觉作意,於菩提分声闻独觉不见异相,故名平等。缘一切智,心不休息,…
《能海上师全集(第五辑) 般若波罗密多教授现证庄严论》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