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能海上师全集第三辑 之四《普贤行愿品颂解》▪P2

  ..续本文上一页菩提修行时,一切趣中成宿命,

  常得出家修净戒,无垢无破无穿漏。

  修行为证阿罗多罗三藐三菩提故,虽经三大阿僧祗劫,不嫌久远,不以贪易忙乱成事,实则阿僧祗劫同等现前一念也。此第一要点。中间生死随堕何趣,不舍普贤大愿,以此坚念持心,成就宿命种子,虽堕不退,必得普贤菩萨救拔。是第二要点。愿得常在人中受生,出家得戒。大般若经说,南洲人有十六种殊胜,堪能现生证得大般若;出家受戒不犯,亦有十六种殊胜之条文也。是第三要点。净戒者,别解脱律仪也,是迅快成佛利他之大方便也。垢、无知见闻随喜之罪,破、已作加行之罪,穿漏、犯根本之罪。无垢、破、穿漏中,必当依师学修。僧中行持,轻命重戒。见持戒人,恭敬赞扬,承事供养;见破戒人,不作轻视,恶心骂责。照察己身功过,实是利他无上资粮,非但自利。是第四要点也。

  二、说法利人

  天龙夜叉鸠槃茶,乃至人与非人等,

  所有一切众生语,悉以诸音而说法。

  佛以一音说法,有情异类等解;化身、化语、化境,皆可开悟有情。然初学为人,则以口说为易。要知说法非求自显,但欲益他。悲诚无染,学修有次,不执己见,不随自语,慈愿说法,通达异类。无法可说,是名说法。何故须说,为报佛恩,正法久住,胜心护教,远济未来故。

  精密证解分二

  一、一切波罗蜜妙行成就

  勤修清净波罗密,恒不忘失菩提心,

  灭除障垢无有余,一切妙行皆成就。

  于法究竟名波罗蜜,说六、说十、说百、乃至无量,佛自在说。大乘道圆满行之别名也。或说到彼岸,或说度,学必勤修精进贯通诸波罗蜜也。清净者,即是断修无垢之般若也。(如《金刚经》,慧行法等说)如沉水宝珠,诸波罗蜜中最为上首。复次,有行无愿,渡海无方;有愿无行,数他家宝;愿行相资,决成佛道。又菩提心不忘失法,如《菩提道次第论》、及菩萨六次瑜珈等、及余专修仪轨甚多,择宜而修为要。又此愿行连贯修行,亦即是普贤行愿之体道也。如是愿行不离,再加妙行,克成大功更稳更速,是故后之二句必当重视,是诸功德根本之教也。此中无余灭除者,障与垢;一切成就者,种种妙行。所谓障者总有三,如《瑜珈》二十九云:一者业障,二者烦恼障,三者异熟障。言业障者,谓五无间业、及于所有故思造业、诸尤重业,彼异熟果若成熟时,能障正道令不生起,是名业障。烦恼障者,谓猛利烦恼,长时烦恼,由此烦恼,于现法中,以其种种净法所缘不能令净,是名烦恼障。异熟障者,谓若生处,圣道依彼不生不长,于是生处,异熟果生;或有生处,圣道依彼虽得生长,而与其中异熟果生,聋马+矣愚钝盲聋暗哑,以手代言,无有能力解了善说恶说法义,是名异熟障。垢有三种,《瑜珈》八十九云:于弊下境所起贪欲,名为贪垢;于不应嗔所缘境事所起嗔恚,名为嗔垢,于极显现愚痴众生尚能了事所起愚痴,名为痴垢。复次障者,属惑、业、果、三种所起,皆名为障。垢者,皆属于烦恼所起。障垢者,修行之断依,能断者是成就道果之胜缘也。复次妙行有三:所谓身妙行、语妙行、意妙行,即是远离一切十恶行故意,名为妙行。又可欣赞行名为妙行。又感乐受果行名为妙行。善巧方便能劝励他名为妙行。习近善人能住善趣名为妙行。又善思所思、善说所说、善作所作、由三因缘名为妙行。此依根本教义所说也。若依殊胜乘所说者,此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是为圆满无上之妙行也。然于根本妙行若五学无修,而于殊胜妙行决不成就具足,是故一切妙行皆须学修乃至成就也。

  二、甚深般若证解

  于诸惑业及魔境,世间道中得解脱,

  犹如莲华不着水,亦如日月不住空。

  惑者,六根烦恼及二十随、乃至见修所断、五钝、五利、十使,悉由三惑为主。业者,由三义故说名为业:一有作用故,二有行动故,三有造作故,即是语、身、意三业也。然此中业者,谓业缚,业障。若由串习诸恶,于诸善法心不能入;又由诸恶业生诸恶趣,长夜受苦所系不得自在;或生边地无三宝四众处所;有发邪愿、入邪教、受邪论等,于佛正法不生敬信;如是等,皆名业缚。业障者,谓五无间重罪业障等;虽暂欲出家尚不能得,何况能获沙门果证。魔境者,于五欲境颠倒不明,返复窒碍生诸困苦。如是等惑业魔境,若世间道、若出世道中,并皆不为所困,自在解脱。世间道解脱者,犹如莲花不著水;出世道中解脱者,亦如日月不住空。

  果上真实利他广行

  悉除一切恶道苦,等与一切群生乐,

  如是经于刹尘劫,十方利益恒无尽。

  自利学成,果上利他。平等悲心,真实拔苦与乐,遍空时而无尽也。

  以上常随佛学之总结,以下发起大乘利他五道之门,以恒顺众生为主眼。

  大乘接人之道有四

  一、对于有情

  我常随顺诸众生,尽于未来一切劫,

  恒修普贤广大行,圆满无上大菩提。

  以平等意志,无我具悲,于彼有情慈喜无逆,随顺物机,布施爱语,引导进道。来日虽长,精进益他无厌。此是大乘接引对人之总道,亦是成佛始终不易之大方便也。尤必自身精进,恒修普贤愿行诸支无缺,而成彼利行同事之功,令彼增上圆满无上菩提。

  二、对于同行

  所有与我同行者,于一切处同集会,

  身口意业皆同等,一切行愿同修学。

  对于同一信行之佛徒道众,不别远视亲疏,常喜集会共住,以时以处,有益合聚。如教如仪,增进德行。六合相亲,动止依戒。厚人薄己,水乳无分。一切戒行愿志,互相导引。教授教诫三学,互作增益。一切愿行同修而依普贤大愿次第纲领。六和者,身、口、意、戒、见、利,六事如戒不违也。

  三、对于善知识

  所有益我善知识,为我显示普贤行,

  常愿与我同集会,于我常生欢喜心。

  行人最大利益,即是善知识;最大损害,即是恶知识。此之分别远近,为修行上道之第一步。初一日闹错,日日月月年年、乃至永远不会不错。亲近之方法应当善学。普贤愿行者,是修行圆正次第支分具足之实践究竟可靠之大方便也。虽学识至高,而不得随行方便,终在门外,于道无关;以故须要普贤圆正知识,口说、身相,显示多方,再再磨琢而能普贤。如是入道之首,导行必须,大道长远,师德必备,择师之道,经论广说,行人善知。既得好师,和会勿离,令师欢喜,是依止法之总要也。

  四、对于如来

  愿常面见诸如来,及诸佛子众围绕,

  于彼皆兴广大供,尽未来劫无疲厌。

  殿堂兰若,定中梦境,面前观修,他方勤见,常不离佛及诸菩萨大众。见必承事、礼赞、广兴供养,成就福德资粮。求佛教诫,益智除惑,快速成道。如《俱舍颂》云:「于三无数劫,各供养七万。又如次供养,五、六、七千佛。逆次逢胜观,燃灯、宝髻佛,初释迦牟尼。」

  以上教观,成佛功德,依亲近礼赞承事供养等、为修行功德之要点也。亲近佛众,犹如染色熏香,久成深厚利益。又须精进承法,如汲水喻。故言尽未来劫无疲厌也。

  以上对人法竞,以下作事之方云何?

  大乘应事之方有二

  一、住持正法修习法藏

  愿持诸佛微妙法,光显一切菩提行,

  究竟清净普贤道,尽未来劫常修习。

  永永持佛教法,宏宣菩提正道,圆满普贤无垢大行,而复常勤精进修习,随时劫以无穷。谓依善士、闻法正思、随法行道。于断惑证真中间修行应知之法相、义相、证相,各各次第善巧,恒常精进摄持有方;以此劝励教导,显说正法,光扬觉道,引人趣入菩萨诸行次第。施教、自修,悉能究竟,深入无我清净普贤之道,尽未来劫常恒如是。是大菩萨之所应作也。

  二、于苦海中成功德藏

  我于一切诸有中,所修福智恒无尽,

  定慧方便及解脱,获诸无尽功德藏。

  诸有者,三有九有等,所谓欲、色、无色等类差别;有者,惑、业、苦、存在之力也;令诸世间生死相续,流转集行者也;又称身见事、颠倒事、随眠事、爱事、贪嗔痴安足处;有垢、有毒、有所摄、堕苦集者,皆名有。我愿于此三界九有之中,修习利他福智,而复成就自分功德。修福者,初之四愿;修智者,常随佛学,内心随喜功德,外缘请佛住世、请转*轮,如是恒久精进不息。然能次第成就无上功德之藏者,必籍一心禅定,所以生起一切通智之根本。般若者,断惑成佛之母,以此为因,出生利他方便,自他解脱,乃至无尽功德法藏,莫不皆依般若得成。问:何必于诸苦海中集积福智获功德藏耶?取其策发精进成就迅速也。无尽功德藏者十:信、戒、施、闻、惭、愧、智、念、持、辩等。《华严经》中说。此十无尽藏是真正自利坚固之道也。非此亦不能成其利他之正行。

  大乘见道

  明见佛道大事因缘

  一尘中有尘数刹,一一刹有难思佛,

  一一佛处众会中,我见恒演菩提行。

  大乘见道略分三:

  见缘起性空,性空缘起。所谓见诸法实相也。

  见利他功德,我私过患。见平等行,无我正知也。

  见广大佛刹无量诸佛,莫不恒演无上菩提道行。了佛大事因缘也。

  初句一尘者,表一事、一理、一物、一有情也。随举一事一理一物有情体上、各各各各次第普观,一一含摄尽法界乃至尘刹法界之事理而无余。次句一一刹有难思佛者,各各俗谛事上、各各普具无量觉(佛)法,难可思议其数。第三句,如是各各觉体之上,复有无量眷属含摄之觉体。第四句,如是主伴重重之境上,一切皆作有言无言之教,同时相应具足显现,开示悟入佛之知见,成就修行无上菩提正真之道,所谓大事因缘亲见也

  大乘修道有四

  一、成就多闻及广辩

  普尽十方诸刹海,一一毛端三世海,

  佛海及与国土海,我遍修行经劫海。

  此叹修道深广汪洋,横遍十方诸刹如海,修速疾力故,竖通三世时劫如海,修普门遍入力故;修行亲近师佛如海,普修智行力故;经历往来国土大众如海,修威神普覆力故;在如是各各如海境界之中,精进修行复经劫海,修行殊胜庄严无边福德力故。此见修道中修行成就之渊深博大,非常人心量可测。以此观思忻慕深励殷勤…

《能海上师全集第三辑 之四《普贤行愿品颂解》》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