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能海上師全集第叁輯 之四《普賢行願品頌解》▪P2

  ..續本文上一頁菩提修行時,一切趣中成宿命,

  常得出家修淨戒,無垢無破無穿漏。

  修行爲證阿羅多羅叁藐叁菩提故,雖經叁大阿僧祗劫,不嫌久遠,不以貪易忙亂成事,實則阿僧祗劫同等現前一念也。此第一要點。中間生死隨墮何趣,不舍普賢大願,以此堅念持心,成就宿命種子,雖墮不退,必得普賢菩薩救拔。是第二要點。願得常在人中受生,出家得戒。大般若經說,南洲人有十六種殊勝,堪能現生證得大般若;出家受戒不犯,亦有十六種殊勝之條文也。是第叁要點。淨戒者,別解脫律儀也,是迅快成佛利他之大方便也。垢、無知見聞隨喜之罪,破、已作加行之罪,穿漏、犯根本之罪。無垢、破、穿漏中,必當依師學修。僧中行持,輕命重戒。見持戒人,恭敬贊揚,承事供養;見破戒人,不作輕視,惡心罵責。照察己身功過,實是利他無上資糧,非但自利。是第四要點也。

  二、說法利人

  天龍夜叉鸠槃茶,乃至人與非人等,

  所有一切衆生語,悉以諸音而說法。

  佛以一音說法,有情異類等解;化身、化語、化境,皆可開悟有情。然初學爲人,則以口說爲易。要知說法非求自顯,但欲益他。悲誠無染,學修有次,不執己見,不隨自語,慈願說法,通達異類。無法可說,是名說法。何故須說,爲報佛恩,正法久住,勝心護教,遠濟未來故。

  精密證解分二

  一、一切波羅蜜妙行成就

  勤修清淨波羅密,恒不忘失菩提心,

  滅除障垢無有余,一切妙行皆成就。

  于法究竟名波羅蜜,說六、說十、說百、乃至無量,佛自在說。大乘道圓滿行之別名也。或說到彼岸,或說度,學必勤修精進貫通諸波羅蜜也。清淨者,即是斷修無垢之般若也。(如《金剛經》,慧行法等說)如沈水寶珠,諸波羅蜜中最爲上首。複次,有行無願,渡海無方;有願無行,數他家寶;願行相資,決成佛道。又菩提心不忘失法,如《菩提道次第論》、及菩薩六次瑜珈等、及余專修儀軌甚多,擇宜而修爲要。又此願行連貫修行,亦即是普賢行願之體道也。如是願行不離,再加妙行,克成大功更穩更速,是故後之二句必當重視,是諸功德根本之教也。此中無余滅除者,障與垢;一切成就者,種種妙行。所謂障者總有叁,如《瑜珈》二十九雲:一者業障,二者煩惱障,叁者異熟障。言業障者,謂五無間業、及于所有故思造業、諸尤重業,彼異熟果若成熟時,能障正道令不生起,是名業障。煩惱障者,謂猛利煩惱,長時煩惱,由此煩惱,于現法中,以其種種淨法所緣不能令淨,是名煩惱障。異熟障者,謂若生處,聖道依彼不生不長,于是生處,異熟果生;或有生處,聖道依彼雖得生長,而與其中異熟果生,聾馬+矣愚鈍盲聾暗啞,以手代言,無有能力解了善說惡說法義,是名異熟障。垢有叁種,《瑜珈》八十九雲:于弊下境所起貪欲,名爲貪垢;于不應嗔所緣境事所起嗔恚,名爲嗔垢,于極顯現愚癡衆生尚能了事所起愚癡,名爲癡垢。複次障者,屬惑、業、果、叁種所起,皆名爲障。垢者,皆屬于煩惱所起。障垢者,修行之斷依,能斷者是成就道果之勝緣也。複次妙行有叁:所謂身妙行、語妙行、意妙行,即是遠離一切十惡行故意,名爲妙行。又可欣贊行名爲妙行。又感樂受果行名爲妙行。善巧方便能勸勵他名爲妙行。習近善人能住善趣名爲妙行。又善思所思、善說所說、善作所作、由叁因緣名爲妙行。此依根本教義所說也。若依殊勝乘所說者,此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願,是爲圓滿無上之妙行也。然于根本妙行若五學無修,而于殊勝妙行決不成就具足,是故一切妙行皆須學修乃至成就也。

  二、甚深般若證解

  于諸惑業及魔境,世間道中得解脫,

  猶如蓮華不著水,亦如日月不住空。

  惑者,六根煩惱及二十隨、乃至見修所斷、五鈍、五利、十使,悉由叁惑爲主。業者,由叁義故說名爲業:一有作用故,二有行動故,叁有造作故,即是語、身、意叁業也。然此中業者,謂業縛,業障。若由串習諸惡,于諸善法心不能入;又由諸惡業生諸惡趣,長夜受苦所系不得自在;或生邊地無叁寶四衆處所;有發邪願、入邪教、受邪論等,于佛正法不生敬信;如是等,皆名業縛。業障者,謂五無間重罪業障等;雖暫欲出家尚不能得,何況能獲沙門果證。魔境者,于五欲境顛倒不明,返複窒礙生諸困苦。如是等惑業魔境,若世間道、若出世道中,並皆不爲所困,自在解脫。世間道解脫者,猶如蓮花不著水;出世道中解脫者,亦如日月不住空。

  果上真實利他廣行

  悉除一切惡道苦,等與一切群生樂,

  如是經于刹塵劫,十方利益恒無盡。

  自利學成,果上利他。平等悲心,真實拔苦與樂,遍空時而無盡也。

  以上常隨佛學之總結,以下發起大乘利他五道之門,以恒順衆生爲主眼。

  大乘接人之道有四

  一、對于有情

  我常隨順諸衆生,盡于未來一切劫,

  恒修普賢廣大行,圓滿無上大菩提。

  以平等意志,無我具悲,于彼有情慈喜無逆,隨順物機,布施愛語,引導進道。來日雖長,精進益他無厭。此是大乘接引對人之總道,亦是成佛始終不易之大方便也。尤必自身精進,恒修普賢願行諸支無缺,而成彼利行同事之功,令彼增上圓滿無上菩提。

  二、對于同行

  所有與我同行者,于一切處同集會,

  身口意業皆同等,一切行願同修學。

  對于同一信行之佛徒道衆,不別遠視親疏,常喜集會共住,以時以處,有益合聚。如教如儀,增進德行。六合相親,動止依戒。厚人薄己,水乳無分。一切戒行願志,互相導引。教授教誡叁學,互作增益。一切願行同修而依普賢大願次第綱領。六和者,身、口、意、戒、見、利,六事如戒不違也。

  叁、對于善知識

  所有益我善知識,爲我顯示普賢行,

  常願與我同集會,于我常生歡喜心。

  行人最大利益,即是善知識;最大損害,即是惡知識。此之分別遠近,爲修行上道之第一步。初一日鬧錯,日日月月年年、乃至永遠不會不錯。親近之方法應當善學。普賢願行者,是修行圓正次第支分具足之實踐究竟可靠之大方便也。雖學識至高,而不得隨行方便,終在門外,于道無關;以故須要普賢圓正知識,口說、身相,顯示多方,再再磨琢而能普賢。如是入道之首,導行必須,大道長遠,師德必備,擇師之道,經論廣說,行人善知。既得好師,和會勿離,令師歡喜,是依止法之總要也。

  四、對于如來

  願常面見諸如來,及諸佛子衆圍繞,

  于彼皆興廣大供,盡未來劫無疲厭。

  殿堂蘭若,定中夢境,面前觀修,他方勤見,常不離佛及諸菩薩大衆。見必承事、禮贊、廣興供養,成就福德資糧。求佛教誡,益智除惑,快速成道。如《俱舍頌》雲:「于叁無數劫,各供養七萬。又如次供養,五、六、七千佛。逆次逢勝觀,燃燈、寶髻佛,初釋迦牟尼。」

  以上教觀,成佛功德,依親近禮贊承事供養等、爲修行功德之要點也。親近佛衆,猶如染色熏香,久成深厚利益。又須精進承法,如汲水喻。故言盡未來劫無疲厭也。

  以上對人法競,以下作事之方雲何?

  大乘應事之方有二

  一、住持正法修習法藏

  願持諸佛微妙法,光顯一切菩提行,

  究竟清淨普賢道,盡未來劫常修習。

  永永持佛教法,宏宣菩提正道,圓滿普賢無垢大行,而複常勤精進修習,隨時劫以無窮。謂依善士、聞法正思、隨法行道。于斷惑證真中間修行應知之法相、義相、證相,各各次第善巧,恒常精進攝持有方;以此勸勵教導,顯說正法,光揚覺道,引人趣入菩薩諸行次第。施教、自修,悉能究竟,深入無我清淨普賢之道,盡未來劫常恒如是。是大菩薩之所應作也。

  二、于苦海中成功德藏

  我于一切諸有中,所修福智恒無盡,

  定慧方便及解脫,獲諸無盡功德藏。

  諸有者,叁有九有等,所謂欲、色、無色等類差別;有者,惑、業、苦、存在之力也;令諸世間生死相續,流轉集行者也;又稱身見事、顛倒事、隨眠事、愛事、貪嗔癡安足處;有垢、有毒、有所攝、墮苦集者,皆名有。我願于此叁界九有之中,修習利他福智,而複成就自分功德。修福者,初之四願;修智者,常隨佛學,內心隨喜功德,外緣請佛住世、請轉*輪,如是恒久精進不息。然能次第成就無上功德之藏者,必籍一心禅定,所以生起一切通智之根本。般若者,斷惑成佛之母,以此爲因,出生利他方便,自他解脫,乃至無盡功德法藏,莫不皆依般若得成。問:何必于諸苦海中集積福智獲功德藏耶?取其策發精進成就迅速也。無盡功德藏者十:信、戒、施、聞、慚、愧、智、念、持、辯等。《華嚴經》中說。此十無盡藏是真正自利堅固之道也。非此亦不能成其利他之正行。

  大乘見道

  明見佛道大事因緣

  一塵中有塵數刹,一一刹有難思佛,

  一一佛處衆會中,我見恒演菩提行。

  大乘見道略分叁:

  見緣起性空,性空緣起。所謂見諸法實相也。

  見利他功德,我私過患。見平等行,無我正知也。

  見廣大佛刹無量諸佛,莫不恒演無上菩提道行。了佛大事因緣也。

  初句一塵者,表一事、一理、一物、一有情也。隨舉一事一理一物有情體上、各各各各次第普觀,一一含攝盡法界乃至塵刹法界之事理而無余。次句一一刹有難思佛者,各各俗谛事上、各各普具無量覺(佛)法,難可思議其數。第叁句,如是各各覺體之上,複有無量眷屬含攝之覺體。第四句,如是主伴重重之境上,一切皆作有言無言之教,同時相應具足顯現,開示悟入佛之知見,成就修行無上菩提正真之道,所謂大事因緣親見也

  大乘修道有四

  一、成就多聞及廣辯

  普盡十方諸刹海,一一毛端叁世海,

  佛海及與國土海,我遍修行經劫海。

  此歎修道深廣汪洋,橫遍十方諸刹如海,修速疾力故,豎通叁世時劫如海,修普門遍入力故;修行親近師佛如海,普修智行力故;經曆往來國土大衆如海,修威神普覆力故;在如是各各如海境界之中,精進修行複經劫海,修行殊勝莊嚴無邊福德力故。此見修道中修行成就之淵深博大,非常人心量可測。以此觀思忻慕深勵殷勤…

《能海上師全集第叁輯 之四《普賢行願品頌解》》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