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叫“恒常”,就是“无间”的意思。
“委细所作”呢?“殷重作”。委细的意思就是殷重。那么什么叫殷重呢?不是马马虎虎,很慎重地,很殷勤地,很重视地去做这个事情。那么海公上师就是说到,你自己要委曲一点,假使这个门太低了,你得把身体俯下来穿过去。这个殷重就是说你自己不能太放肆,要自己委曲一点,对于这个事情,要以殷重的心去做。那么“即于如是无间所作殷重所作”,这个就叫常委正念。
“如其所有防守正念,如是于念能不忘失”,根据第一个防守正念,能够得到念不忘失。那么第二个“如其所有常委正念,如是即于无忘失念得任持力”,前面这个没有忘失的念,因为常委正念的力量可以产生一种力量,即由此力功能,能够“制伏色声香味触法”,就是“不住色生心”,“不住声生心”,达到这个高度。就是说前面的防守正念,使正念不忘失;再加上常委正念,使这个不忘失正念产生功能,就可以制伏色、声、香、味、触,不受它的影响。
所以这是一层一层来的,最后就是防护意根了。防护意根,那是从意就联系到前面五根,眼、耳、鼻、舌、身接受了外境之后产生意。
念防护意
云何名为念防护意?谓眼色为缘生眼识,眼识无间生分别意识,由此分别意识,于可爱色色将生染着,于不可爱色色将生憎恚;即由如是念增上力,能防护此非理分别起烦恼意,令其不生所有烦恼。如是耳鼻舌身广说,当知亦尔。
“云何名为念防护意”,就是“眼色为缘生眼识”。这个我们书上有的,这里我们就将这个也抄下来,讲这个就是把书上的意思更发挥地详细一点。什么叫防护意?“谓眼色为缘”,眼是根,色是境,根境相对,它们两个缘生起之后,中间生个意——“眼识”,眼识生起来了。“眼识无间生分别意识”,眼识我们说现量境,“眼识无间”,眼识生起之后,第二刹那分别意识就生起来了。
“由此分别意识,于可爱色色将生染着,于不可爱色色将生憎恚。即由如是念增上力;能防护此非理分别起烦恼意。”那么我们说这个意-现量境的眼识,不生贪瞋的。但是意识是遍计执,就是计度分别,随念分别,这个分别心一来之后,它就顺自己的可爱的,起贪着;不顺自己的,瞋恚,生瞋恨心。这样子生起之后,靠前面那个力,就是前面说“常委正念”,把修前面的念头的力量,可以防护这个非理作意,分别地起的烦恼,不给它生起来。假使说你没有这个防护的意,那你看到顺境要生贪,看到对自己不顺的,要生瞋。
但是我们念头如果经过“防守正念”,经过“常委正念”之后,这个就产生力用,它对色、声、香、味、触的境碰到之后,能够产生一个功能,使烦恼不起,所以说这个是功夫一层深一层。 那么这个时候这个烦恼的意不生起这些贪瞋的烦恼。那么眼见色如此,耳闻声,鼻嗅香,乃至舌尝味,身觉触,“广说当知亦尔”,同样。那么这个里边我们还要详细分析一些。
这个里边,我这本书有注解的,有些人没有注解的。我们这里再说一下,上海出版的《瑜伽师地论披寻记》,如果这个书还有,希望大家请一部。这个我们学法的人是根本的一部书。学法相里,一本十支,一个根本有十个支分,十个支分就是《摄大乘论》、《百法明门论》、《五蕴论》、《辨中边论》等十个,就是各说一边的,而总的体就是《瑜伽师地论》,这是根本。一本十支,一个根本十个支分,这是法相宗的论点所依据的,那么最重要的还是《瑜伽师地论》。
这里我们把它的注解19说一下,“由眼识生,三心可得”,眼识生的时候有,这个是《瑜伽师地论》的分析,它说第一个心,率尔心,就是寻思,是一个不起分别的率尔心,一个自性分别的最简单的心。还有寻求心,决定心,那属于我们前面讲的计度分别,随念分别之类的,它分三个,率尔心、寻求心、决定心。
第一个率尔心是现量境:眼识,后边两个——寻求心、决定心在意识。决定心之后就产生染污、清净,就是说有决定心之后才能产生染污、清净;有正念防护,就产生清净的心了;没有正念防护,产生染污的心。这是在决定心以后。
那么意识产生染污,就把这个眼识也染污了。假使眼睛在看东西,意识也同时生起来,第一刹那意识,跟眼识一样的,也是现量境,但是第二刹那就是遍计执来了,它又产生分别心。这个分别心假使产起贪心,这个眼识也随着它生贪心,所以眼识是随了这个意识来的,主要的是意识生这个。所以说因为意识产生了染污或清净,等流的这个眼识它也善或不善-善的眼识或者是不善的眼识就跟着生起来了。这个所以说分别意识就是寻求心、决定心两个。跟眼识同时生起的那个意识是产生染污的。
“分别眼所识色,执取相好,由是或能起贪,或能起瞋,是即染净心中一分染心”,就是说我们的染也好,不染也好,就是靠跟眼识同时生起的那个分别意识来的。眼识它自己不能产生染污的,它善也好,它不善也好,就跟意识来的。意识起了染污心,起贪心,眼识也起贪心。
眼识对色能起贪叫“可爱色色将生染着”。假使对不顺境,意识认为这个东西不好,起瞋恚心,眼识也就跟着起瞋恚心,叫“不可爱色色将生瞋恚”。
那么为什么要“色色”两个字,那就是说,我们现在看的是色法,这个色法,因为要简别下边的一个意识的色法,那么叫“色色”。意识所对的境是法,那么眼识所对的是色,而这两个色也好、法也好,外境都是色,那么所以说“色色”。色声、色味、色香,乃至色法。那么为什么呢?我们下边一看就知道了。
前五根都是这样子,对了境之后分别意识,同时跟它生起来,刹那以后无间生分别意识,分别意识对可爱就贪着,不可爱么就排斥,就是瞋恚。
意法为缘生意识;即此意识,有与非理分别俱行,能起烦恼。由此意识,于可爱色法将生染着,于不可爱色法将生憎恚;亦由如是念增上力,能防护此非理分别起烦恼意,令其不生所有烦恼。如是名为念防护意。
那么第六意识,它是另外一个情况,“意法为缘生意识,即此意识,有与非理分别俱行”,就是说你不是如理分别起来的,非理分别起来的,就要产生这个贪着,“能起烦恼”。“由此意识于可爱色法将生染着”,这个意识它是不跟眼识同时生起的,不跟耳识同时生起的,那就是说它所缘的境是过去的或者未来的,当下没有跟眼识、耳识,一起看东西,这些外境。所以说这个意识所生的是法境,这个法境属于以前所看的色法,那么叫“色法”。以前看的眼识,假使昨天看到一个人,那么你今天回忆,心里边来回忆,眼识没有生起,单是意识,那么意识就想起昨天那个色,好就起贪心,不好起瞋心,这个是色法。
因为区别于意识的色法,前边的眼识是色色,耳识叫色声,所以说这个意思。也就是海公上师说的,前面那个色是色蕴的,后面是这个眼、耳、鼻、舌、身、意分开的,这个也可以这么讲。那么《瑜伽师地论》的说法就是这样子,它说这个意识,不与眼识等俱生的,就是这个意识所缘的境,是过去的或者未来的,前面眼耳鼻舌身没有跟它同时生起,所以它缘的色法是法境,这是法的那个错的里边的,虽然缘的总的是色,昨天的色,但是因为没有跟眼识一起生起,意的境是法,所以叫色法。总的是色,但是他境、对象是法,叫色法,前面是色色,色声,…那就是对象,眼耳鼻舌身的对象,还是色,所以这两个意思是这样子分别。
我们要讲这一段,就是把色色、色法、色声这个意思,用《瑜伽师地论》的解释再给大家作一个参考。那么下边还有一段,我们要补充一下的。
行平等位
云何名为行平等位?平等位者,谓或善舍,或无记舍。由彼于此非理分别起烦恼意,善防护已,正行善舍无记舍中,由是说名行平等位。如是名为行平等位。
“云何名为行平等位”?那么眼耳鼻舌身意这个根防止对外境流漏的这个烦恼之后,达到什么要求呢?“行平等位”,我们的心要平等,达到这个地位。
什么叫平等位?“谓或善舍或无记舍,由彼于此非理分别起烦恼意善防护已,正行善舍、无记舍中”,就是说我们的心,由非理作意起了烦恼的这一个意识,把它防止掉,不给它起烦恼,这个时候达到平等舍。
平等舍里边两个内涵:一个就是善舍,善恶的善,舍,这个善舍,这个舍是属于善法的,就是说心里边没有贪、没有瞋、没有痴,就是这个叫舍。离开贪瞋痴的舍,这是属于善法的舍。因为正念的防护,使意识不生贪、瞋、痴,这叫善舍;那么后头一个无记舍,就是心里边的受,起一个舍受,不苦不乐的受,因为不起贪瞋痴,我们心里边既不起这个乐受也不起苦受,平等的舍受。
所以说两个舍,一个是离开贪瞋痴的属于善法的舍,一个是属于无记的舍受,没有苦乐的舍受。这里边我们在下边也有补充的。下边还是念下去。
能善防护
云何于此非理分别起烦恼意能善防护?谓于色声香味触法,不取其相,不取随好;终不依彼发生诸恶不善寻思,令心流漏。若彼有时忘失念故,或由烦恼极炽盛故,虽离取相,及取随好;而复发生恶不善法,令心流漏,便修律仪。由是二相,故能于此非理分别起烦恼意能善防护。
“云何于此非理分别起烦恼意能善防护”?前面说非理分别起的一个烦恼的意识,能够防护它不起烦恼,如何防护?怎样子算能防护呢?“谓于色声香味触法,不取其相”,这我们书上也有的,“不取随好”,你看了它之后防护它不生贪、不生瞋、不生痴。怎么防护呢?就是说防护的方法:看到色声香味触的时候,不要取它的相,不要取它的随好。什么叫相?什么随好?这里也有解释。“终不依彼发生诸恶不善寻思”,不要因为取相、取随好之后,产生一些不好的心,“令心流漏”,这个心一起,不好的心、寻思一起,“心流漏”,心就生起烦恼,就漏出烦恼来了。
“若彼有时忘失念故”,有的时候,这个正念忘记掉,或者烦恼太盛,“虽离取相”,虽然你看了那…
《定道资粮颂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