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定道资粮颂讲记▪P44

  ..续本文上一页个境,没有取它的相,也没有取它的随好,但是还是要产生这个不好的心,“令心流漏”,起烦恼,这个时候要修律仪,要修根律仪。什么叫修根律仪,后头还有解释。

  所以这个我感到很好,补充一下对大家理解这一篇的根律仪有大帮助。根律仪用功方式也可以更明确地知道,这个《瑜伽师地论》全部是用功的方法,并不是叫你懂一点东西,把自己知识充实,这有什么充实呢?如何守正念,如何常委正念?如何防止意根去流漏到这个色声香味触境上去,都是自己用功的一些方法。

  怎么样子可以使它不起烦恼呢?见到境的时候不要取它的相,不要取它的随好,万一有时候念头失掉,或者烦恼太盛,虽然不取相,不取随好的时候还要产生恶法,这个时候怎么样呢?那就是修律仪,怎么修律仪?后头要说。所以说一种是防护根,一种是修律仪,这两个东西使我们非理作意的意的烦恼可以息下去。那么下边再说。

  不取其相

  云何于眼所识色中不取其相?言取相者,谓于眼识所行色中,由眼识故取所行相,是名于眼所识色中执取其相。若能远离如是眼识所行境相,是名于眼所识色中不取其相。如于其眼所识色中,如是于耳鼻舌身意所识法中,当知亦尔。

  “云何于眼所识色中不取其相”,什么叫不取相呢?这个大概你们抄了的,你说方法么是不要取相,不取随好,那么不取相不取随好到底是怎么回事呢?下边就要说,什么叫取相?“谓于眼识所行色中,由眼识故取所行相”,眼识对境,有它的行相,执着那个行相 “是名于眼所识色中执取其相”,就是说眼睛观色的时候,它这个行相,执着那个行相。

  “若能远离如是眼识所行境相,是名于眼所识色中不取其相”,假使你能够远离执着这个行相的话,你就叫做“不取其相”了。“如于其眼所识色中”,眼睛如此,那么耳鼻舌身意它所识的法就是色、声、香、味、触、法,“当知亦尔”,就是举个例,以眼作例,其他耳鼻舌身意了都一样的了。

  这里说的还不够仔细,注解里边还有句话20。“云何于眼所识色中不取其相等者”,这些什么意思呢?就是说眼识本来不会取相,眼识是现量,它不去执着那些行相好不好,它不执着。而真正在作祟的还是意识,所以说这里边是表示“意识不取眼识所行境相”,眼识所行的境相,由意识来执取,并不是眼识自己执取。我们学过《二十唯识》都知道,眼识是现量境,没有执着的,但是意识跟它生起之后-刹那以后,起一个意识,就是要有分别心的,它就要执着这是好的,这是不好的,要分别。所以说眼识生起来之后,意识不要去执取它,叫不取相。

  “当知此中言取相者,谓即意识与眼识俱”,就是跟眼识同时生起的那个意识来执取的,可爱也好、不可爱也好就是意识的作用。“是故说言,由眼识故取所行相”,是由眼识去看了色之后,由意识来执取,就是意识执取还是由眼识这个行相里边来的,所以说“由眼识故取所行相”,而实际上眼识的行相由意识来取,所以中间要转个弯的。“眼识无间意识生故21”,因为眼识,刹那眼识生起之后,无间,一刹那之后,就会生起那个分别的意识。

  我们说这个显色、形色、表色,显色就青黄赤白,颜色,假使我们看个人,他的眼睛是蓝颜色的,嘴唇是红的,脸是白的等等这就是好的,殊妙的色,这是显色。形色,长得不瘦不肥的、苗条的等等,这是形色。表色,他的行动,他的一举一动怎么怎么可爱不可爱等等。这都是眼睛所对的境相,眼识所缘的境是这些,但是跟眼识同时生起的意识,也能缘这些境,眼识缘这些境的时候,意识在执取它的相。如果意识不执取,那你不会产生贪与不贪的问题,所以关键在意识。

  我记得我们在《俱舍》里也有一个颂,它说对外境的染着是意识,假使我不生意识的话;外镜对我毫无关系了。那么阿罗汉就是不产生这个染污的意识,在任何地方他不会起烦恼,他眼睛一样看东西,并不是说眼睛不看,耳朵不听,躲在山沟里,并不是。真正到了阿罗汉的话,他烦恼断掉,他看色也好,跟照镜子一样,根本不起贪着,看到这个东西就是这个东西。他没有贪,这个瞋的心是没有的。主要的功夫还是意识里边下。

  不取随好

  云何于眼所识色中不取随好?取随好者,谓即于眼所识色中,眼识无间俱生分别意识,执取所行境相;或能起贪,或能起瞋,或能起痴,是名于眼所识色中执取随好。若能远离此所行相,于此所缘不生意识,是名于眼所识色中不取随好。如于其眼所识色中,如是于耳鼻舌身意所识法中,当知亦尔。

  “云何于眼所识色中不取随好”,这个相就是比较明显的,“随好”是意识细的分别,“云何于眼所识中不取随好,取随好者,谓即于眼所识色中”,眼睛所看到的色里边,“眼识无间”,取随好,也是意识取的,并不是眼识自己取的了。“眼识无间”,眼识过了之后,一刹那,同时生起一个分别意识,这个意识执取眼识所行的境相,或者起贪,或者起瞋,或者起痴,这就叫“眼所识色中取随好”,这个随好是意识取的。相,眼识也能取,意识也能取,而这个随好是意识的分别。随好都是在里边,从意识分别的好,在表面上这个色相里边是看不出来的东西,所以说这是意识的境界。

  “若能远离此所行相。于此所缘不生意识”,这个相我们意识不要去分别它,这个随好就不生,就叫“不取随好”。这个“是名于眼所识色中不取随好”。“如于其眼所识色中,如是于耳鼻舌身意所识法中”,同样一样。

  那么注解里边有这一句话22,“云何于眼所识色中不取随好等者,此显意识不取色相所有随好”,这个随好是意识所取的境界,不是属于眼识的。“当知此中言随好者,谓由分别意识于彼色相种种分别之所引发”,就是色相里边我们所看的那个相,比较显的,眼睛所看到的相里边,里边含蓄的那些好,这是意识的分别,不是属于眼识所见到的,是“种种分别之所引发”,意识分别所引发出来的,“唯是意识所行,意识境界,意识所缘”,这是意识的事情。所以随好,并不是眼睛能够看到的,是意识里边分别出来的。意识就是它根据过去的现在的种种计度,那个筹量,它就看着这个是属于好的,那个属于坏的。

  我们举个很简单例子,一样的月亮有人看到很欢喜,吃酒,吟诗;也有人在远地,出去的人,看到月亮,思家乡,就流泪。月亮是一样的,但是这个意识分别有的是产生欢悦的心境,有的产生忧伤的心境,也有人过去或者跟什么人在月亮下边一起欢乐过的,后来那个人没有了,他看见月亮,特别的悲伤等等,这些属于“随好”,意识的境界。当然这个比喻不是恰当的,我们比喻只能取一个-属于意识的,就不是属于我们眼识看到的;看到的是一样一个月亮,但是意识分别就各式各样都会有。这里取这一点。那就是说随好,是意识的境界,不是眼耳鼻舌身的境界。

  “复有余类执取其相23”,这两段我们也抄了。有好几种解释,我们把第一个解释讲了就可以了。解释不要罗列太多,使大家头绪纷繁,反而搞不清楚。

  防护诸根

  如是于眼所识色中,乃至于意所识法中,执取其相及取随好;由是发生种种杂染。彼于取相及取随好,能远离故;便不发生种种杂染。

  “如是于眼所识色中,乃至于意所识法中,执取其相及取随好,由是发生种种杂染”,“杂染”就是烦恼。“彼于取相及取随好能远离故”,它不去取相,远离,就不发生这些杂染,烦恼就不生。所以说我们见了色境的时候也不要去取相,不要去取随好,那么就再还它一个照镜子一样的,这个色显出来了。不取相,不取随好的话,烦恼就不会生的。这是一种。这是守护正念的话。

  修行律仪

  若由忘念,或由烦恼极炽盛故,虽独闲居,由先所见眼所识色增上力故,或先所受耳鼻舌身意所识法增上力故,发生种种恶不善法。随所发生而不执着,寻便断灭,除弃变吐,是名于彼修行律仪。

  “若由妄念”,第二种,假使忘念,就是说把念头忘掉,或者烦恼太炽盛,或者虽然是你独居闲所,没有看东西,但是以前眼睛所看到的色,或者耳朵听到的声音回忆起来,这些力量,它就产生种种的恶不善法,恶的心,随欲产生了。

  我们很多人就是说经常起恶念,这个恶念就是你过去留下的种子,虽然没有碰到境界来,但是你这个种子,它要冒出来的时候就生出来这个念头。该怎么样?“随所发生”,那么你要修律仪,修律仪的话,即使你产生,这些事情,不善的心,出来之后可以不执着。“寻便断灭”,不去执着它,而且不久,寻就是不久,便可以灭除,“断灭”。“除弃变吐,是名于彼修行律仪”。修律仪的功能就是,即使你没有取相、取随好,因为过去烦恼太炽盛,或者过去的一些影响,使你产生烦恼的时候,可以使它断灭。

  “断灭”是什么呢24?断灭,使它不现行,现行不相续。本来你贪心起来,把它轧断叫断灭。“除弃”,“令彼诸缠不现行”,这些缠就是烦恼,“不现行”就是不给它现出来,烦恼把它压下去,这叫除弃。“令彼种子不随眠逐故,是名变吐”,“变吐”,就是更把它吐掉,就是种子也没有,消尽了。

  我们说种子消掉,是很高的境界,是无漏的境界,所以说修根律仪,它里边层次高低都有,初修的也得修,但是真正起力用的断种子也能断,那就是见道以上的事情。

  策发防护

  若于其眼所识色中,应策眼根,及于其耳鼻舌身意所识法中,应策意根;即便于彼作意策发。如是策发令不杂染。由是因缘,于此杂染防护眼根,广说乃至防护意根。

  “若于其眼所识色中”,假使对眼所识的色法里边,那么要策根了。我们不是也有个策根么,这个策根有两层了。

  “若于其眼所识色中应策眼根,及于其耳鼻舌身意所识法中应策意根”,眼睛看色,有些时候要策根,要看;耳听声音有的时候要听;心里想事情要想;这个是叫策根。这样子策根之后,“即便于彼作意策发”。应该策发的,就作意,就是起一个念头…

《定道资粮颂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