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慈法法师开示:般舟三昧行持五法

  慈法法师开示:般舟三昧行持五法

  

  般舟三昧行持五法

  2006年8月28日星期五(阴历后七月初五)

  大集经贤护分具五法品第十

  ……

  时彼贤护菩萨后食毕已。将诸眷属善友知识。及百千众左右围绕。至世尊所。恭敬礼拜。退坐一面胡跪合掌。

  贤护率众至世尊所,恭敬礼拜,何以故?贤护是十六正士之首,八大士之首,乃至五百在世尊面前发如此守护般舟三昧法之优婆塞优婆夷之首。首者,先发之人,先守护者。

  而白佛言。世尊。菩萨摩诃萨具足几法。当能证此现前三昧。

  非出家在家,但说菩萨名。此菩萨者,于此法受持者、爱乐者、实践者,非是在家出家,但以菩萨而授于名。何以名呢?此菩萨者,善守此法,能证三昧者。

  佛言。贤护。菩萨若能成就五法。则便得此现前三昧。何等为五。所谓一者具甚深忍。灭除至尽。二者实无所尽。无有尽处。三者本无有乱。灭除诸乱。四者本无有垢。灭除诸垢。五者本无有尘。断离诸尘。贤护。是为菩萨摩诃萨具足成就无生忍故。而能得此现前三昧。

  “一者具甚深忍。灭除至尽。”深忍者,信忍、顺忍、无生忍,就是于一切法处皆能随顺、默然、听从、信顺、爱乐。所谓灭除至尽,于法一无所得,于无所得处亦无所染,于无所染处亦无言说,亦无所知。这实在是法性之根啊!无上菩提心之清净相貌!这五个具足,都是无上菩提心本源心智之相!若能守护得清楚,说无上菩提心,不能善说者可顺此语,善于表达无上菩提心,即非造作菩提心,是真实菩提心者。

  “二者实无所尽。无有尽处。”如此来表达真心、无上菩提心、佛心、法性,是具足的。在般舟三昧行法中,这是首要之宣!欲证三昧,这五具足是首选的心智,首选的发心与用法!“二者实无所尽”,与前法相续,世尊说法次第引导,虽无深浅,亦令世人可以遵循。

  “三者本无有乱。灭除诸乱。”本来闲人,本来无事,何以造作?本无生死,妄自虚设!本无烦恼,庸人自扰!我们善自观察。因为本无所乱故,令诸乱得除,何以故?后现诸乱都是本无所得故,无有自性故,所以诸乱一时除尽!何以故?本无生故。

  “四者本无有垢。灭除诸垢。”善知识们,此是甚深教言,清净无染,真实印契众生本源清净心智!若用得起者,方便现前,不假修证,一时具足!这是无上菩提心远离造作份所施教言安立。

  “五者本无有尘。断离诸尘。”似乎这话说者无说啊,言者无言;垢者无垢,乱者无乱,生者无生,除者无除,灭者无灭,一时荡涤一尽,了无所了,一时真了!从根本处解决一切幻化因缘,处智慧、清净、法性妙用之中,所谓“法性本寂,一时妙用生起。”这样欲证此三昧者,甚为机熟,是为不难。

  “贤护。是为菩萨摩诃萨具足成就无生忍故。而能得此现前三昧。”此五者所具法,皆是以无生忍作描述,所谓无来无去,无生无灭,无善无恶,非青黄赤白,亦非不是青黄赤白之说,所以一切对待说法一时消融,一切假设一时摒弃,一切尘垢一时荡涤一尽,何以故?本无生故!如是真心中,得见法则。此人行法者,必然相应,必证菩提!那么此现前三昧者必然能证!此五法是为具足法,所谓本具无生。这里看似言说甚高,理教甚高,实是不是!高低者,但是众生心相。若能随顺,甚为方便!若于思维、假设、欲解者,甚难甚难!此是印契之教,抉择之法,不假思维,不假方便,直指印契,即是无生忍之相,无生忍之貌,无生忍之内容,无生忍之功德!功德利益所在之处,为此五法,而能得此现前三昧。

  复次贤护。菩萨摩诃萨复有五法能得三昧。一者深厌诸有。不受诸行。二者一切生处。念菩提心。三者所生常见诸佛世尊。四者终不躭着阴界诸入。五者终不爱着受欲乐事。贤护。是为菩萨摩诃萨具足五法成就三昧。

  “一者深厌诸有。不受诸行。”于一切染法中,深厌远离,无有对待;于诸行中,了然无染,了无所得。

  “二者一切生处。念菩提心。”若善念,若恶念,若是念、非念,凡念、圣念,一切念处,皆以菩提心照了觉知,此为正修行!故此二法则,正修行生起,因于诸行不受故,所以一切处运用菩提心,念菩提心,观菩提心,行菩提心,明菩提心,伏菩提心,证菩提心!但以菩提心抉择于现缘!

  “三者所生常见诸佛世尊。”菩萨摩诃萨若行前二法者,处处见佛。你说“我已发菩提心,何以不见呢?”汝未常时修、毕命修、无间修、无杂修,真实明菩提心,伏菩提心,证菩提心,具菩提心故。若是如此,念菩提心是为真实。

  “四者终不耽着阴界诸入。”于诸境界,乃至诸佛得见,乃至光明相得见,亦不染着!不要说世间阴境、世间梦境、幻境、妄境,皆不入!不人者,如镜观物,就象我们看戏一样,你不要入戏,可以观戏。你要入得戏中,怕迷自心啊,丢失身份,投入演员中,一会儿悲,一会儿喜,一会儿凡,一会儿圣,六道轮回不休,昧失自心!所以“不入”者,不住于诸境,不著于诸境,不是以为诸境。

  “五者终不爱着受欲乐事。”这对欲界有情甚难。难在什么呢?欲界有情耽搁于五欲啊。这个地方是我们自我审观处。念佛之时,欲见佛之时,于五欲之乐当作舍离心,何以故?得见世尊之善根成熟,你这时候会审视世间五欲之乐,实是不相应之乐啊!因无常故。

  复次贤护。菩萨摩诃萨复有五法能得三昧。一者常当思念无边际心。二者常能善入禅定思惟。三者分别思惟一切诸法。四者于诸众生无有诤心。五者常以四摄摄受众生。所谓布施爱语利行同事。贤护。是为菩萨摩诃萨具足五法成就三昧。

  “一者常当思念无边际心。”心者,无所限制,无所边际。

  “二者常能善入禅定思惟。”以四种无边修持,人会得禅定善巧,何以故?一切实心会消融脱离故,无所执着故。禅定思维。与众生的色、身、香、味、触、法这种感知思维,是有极大差别的!

  “三者分别思惟一切诸法。”分别者,于无分别法则中善分别观察。其无分别中,即所谓的自性所在。因为善分别故,了达自性无所分别。无所分别中,现种种分别相,所以说善分别一切诸相。

  “四者于诸众生无有诤心。”在般舟三昧法则的修持中,无诤心甚为重要!是念佛人之根本守护!有人说“我是念佛人”,但处处与人是,与人非,这不能念佛的。何以故?佛是清净者、平等者、真实者、饶益众生者、爱乐众生者、拔众生苦者、予众生乐者、予众生福慧者,不会与人诤,无有诤源故,无有诤心故,无有诤意故。

  “五者常以四摄摄受众生。”四摄,布施、爱语、利行、同事。四摄法是人交往之善巧,摄众之善巧,尊者之善巧,是一切学佛之有情应熟悉,善守护,善实践。这样我们的僧众啊、居士团体啊,应该是和合的,是有意义的。现在的僧众中,居士中是极为匮乏四摄法则的,饶益他人者少,布施者少,同事语少,“我高明”、“我伟大”、“我庄严”、“我正确”、“我真实”,这样的东西多,那就是不与人同事。同事,就是无我,无我相,无人,无人相,是为同事方便,它让人消除不平等的感知,所以善于实施布施、爱语,能饶益有情。四摄法是修行一切佛法的一个重要法则!

  复次贤护。菩萨摩诃萨复有五法能得三昧。一者于诸众生所常行慈心。二者于一切时念修圣行。三者常行忍辱。见破戒者恒生敬心。四者于自和尚阿阇梨所。不说己能。五者于一切处不敢轻他。贤护。是为菩萨摩诃萨具足五法则能证是现前三昧。

  “一者于诸众生所常行慈心。”菩萨们,莫忽略此教言。我们可以用这五法来对比自己的平常心智与行为,是具与不具?你就知道你为什么未证三昧,未得十方诸佛悉皆现前。我们用这个细微镜子来照照自己的业,业为什么不成熟?行法为什么没有相应?常行慈心于诸众生,非一类!非人类!非天类!非同类!但是诸众生!

  “二者于一切时念修圣行。”不要行凡愚之行,堕落之行!

  “三者常行忍辱。见破戒者恒生敬心。”这是十分重要的。因为忍辱故,所以见破戒者尊者尊者爱乐。为什么如是说呢?世尊在大乘教言中讲“持戒不敬,犯戒不耻”,何以故?心清净故,平等故,能忍辱一切差别故。这是十分重要的一个心理修持,即清净平等的心理,你应如是修持,此修持十分重要!一般人对他人有过失,就心生嗔怨,排斥舍离,这样就于法不能得真正安乐!究竟慈悲心、平等心不能抉择生起!

  “四者于自和尚阿阇梨所。不说己能。”这甚为重要。何以故?尊师重道故。因为若是于自和尚阿阇梨所说己能,是为炫耀,是为蔑师,是为谤法,何以故?骄慢心所致,邪见心所致,过去称为“欺辱师长”。举个例子大家就比较容易感知到了。比如一个人扶植另一个人做生意,给他借款啊,给他铺通做生意的路子,后来这个人做生意发财了,就到辅助他的人的面前说:“我现在很有钱!我告诉你。”这是一样的,一样让人感到此人不厚道,不相应。因为什么呢?没有他人之辅助,你的德行不能安立!若是能安立者,应该清净守护、感激守护。所以,不说己能是很重要的。记得有一次,我到剃度恩师的道场,师父说:“现在你作法师了,听说你很会讲经啊,来帮我这儿讲讲经吧。”我说:“师父不能减损自己的弟子啊。”师父说是这样子啊。我只能是脸红啊。在师长面前怎么来对答此类因缘呢?我们只能感恩师长之教诲,师长之提携,师长之给予,别无他语!这是我们大家要忌讳,要注意的一个地方。若不注意这个地方,就会有增上慢心,乃至生邪见心,这样会伤害你的善根的,师长不会给你机会的,或说不给你法教,有甚深善巧的教言他也不传达给你。因为什么呢?这样会令你堕落、伤害,就象人富有了去吃喝嫖赌,这是不相应的。所以,善持家产者,就会让孝顺的儿子来守护家产,传播于后世,或者利益于世间,此善用财者。要是我们不善用法则,那就会遮你的因缘…

《慈法法师开示:般舟三昧行持五法》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