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师开示:开启心灵如意宝藏(一)——兼答德豫居士
这是师父今年3月应邀为放光寺出家在家四众弟子所作的关于“开启心灵如意宝藏”的专题讲演,其中就学佛如何明白发心,如何把握当下,如何提高学佛质量,如何认识净土法门及其清净传承等问题作了明晰的开示,在此供养给大家,同时回答德豫居士关于“如何认识当下”的请法。
最后,当您读到这些激荡人心启迪人智慧的文字时,别忘了感谢将录音整理成文字的信行居士、后期编辑校对的昌印居士,再次感谢他们付出辛勤劳动...
开启心灵如意宝藏
(一)
慈法法师讲于2006年3月20日
我们的心灵就是一个法界。每个人,每时每刻都在触动着法界,但我们却很少去了知它。开启心灵如意宝藏,是我们共同的愿望,是从光明、喜悦和感激心智中自然坦露的一个愿望。心灵,实不属于任何人;如意,实不属于任何人;宝藏,亦实不属于任何人,只是说谁来开启罢了。故所谓开启,并不是我们真能从内在生起个什么,或从外在得到个什么,这实际是一个关于“本具”的话题,这个话题十分清净平实。佛法就是用来开启我们心灵本具之如意宝藏的,这个如意宝一旦打开,是无尽藏,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
本具的开启,是十分难遇难得的机遇,希望我们大家能真正尊重这个机遇。此尊重,不是他人需要,而实在是我们自身法界之缘起,实应该尊重;这个尊重,不是来自于外面,也不是来自于内在,就看我们如何取用这个如意宝了。
心、心智与心识
凡夫有情,不用心智,就会用心识,智识二法是凡圣之别。例如,当我们念释迦牟尼佛时,通过佛陀所证不共法则的慈悲加佑,会显示出无尽藏,我们会体会到清净平等的心智在放光;而一旦开始分别执着,心识就生出来了。
智识一心,不管用智,还是用识,都离不开这个心,实际就是我们所称之如意宝。用智,它是如意的;用识,它也是如意的,故说心灵如意宝是本具、无须造作的,而众生有情所谓的苦,其实是无端造作的妄执结果!
这个心,会生出凡圣,因为心是本具的,所以不是说谁是凡、谁是圣,而是看我们各自从心中取用什么。所谓圣,有四大类:佛、菩萨、独觉、声闻;所谓凡,包括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四生九有之类。四圣取用的是觉,各有所悟,称为觉悟者;三界中取用的是迷,各有所执,称为迷执者。不论是觉是迷,都没有离开心,也就是说没有离开“如意宝”。
这个心,生十法界,不管在凡在圣,如意宝须臾未离。若识得于此,即认取此点,我们就是佛教徒了,如意宝就容易启开了。无须认为自己必须改变什么后才能学佛,而可以就现缘开始学佛了。何以故?一切众生本具如来智慧德相。
人往往羡慕圣者,而实在是不知自己的本位优势。对于这个本位优势,宗下人讲的比较亲切:就路还家。我们不需要改变什么,但知凡、圣都没有离开如意的心智,这样我们就可以在本位上就路还家了,从而离开无端造作之苦。
认为要把自己改变成什么样后才能学佛,这样偏离了本具的心,如意丢失于当下,实在可惜!佛教之所以展现在世间,许多人之所以把自己的生命,把社会上种种生活娱乐都舍弃了,就是为了一个目的:真正地了解我们的人生,或者说了解生命,了解这个世间。若要了解,真是离不开这个“心”。但许许多多的学佛人,就是在这儿走错了路,我们称为缘起不清净、不真实了,在迷执、分别、偏执、污染的状态下去找一个缘起,结果不得自心、不明自心、失心修法。
主动把握当下
如意心宝从来没动摇过、没染污过、没减损过,在佛不增,在凡不减,这正是如意宝之安乐守护所具足的实质内容。是将其开启,还是将其蒙蔽?这就是一个学佛者觉与迷的问题了,而无论是觉或迷,都离不开当下一念。
很多人虽在谈论交流佛法,但往往主动放弃了“当下”这个权利,去寻找自己假设的一个未来的、更好的发心、机遇或缘起,所谓“江南江北觅菩提”,这山望着那山高,结果带来许多困惑的延续。
现在学佛人中,有两种困惑很突出。一种是对未来期盼的困惑。很多念佛人说,因为现在还没达到什么状态,所以我不能往生,所以他不能往生,所以我们不能成就等等。一种是对过去宿缘的困惑。有人说,善知识宿世善根成熟,闻佛法即得契入,而善根不成熟的人宿缘不具啊,于是就推导出两种心态:要么过分高举自心,感觉自己比别人强,比别人善根好、因缘好;要么就是卑劣自己,认为别人宿缘深厚、福德深厚,法缘深厚,而自己不行,得慢慢来啊!
这两种困惑,皆产生于当下,但因为我们被蒙蔽在对过去和未来或高举或卑劣的感知中,放弃了当下了知并抉择的权利,所以,开启心灵的机会也就丢失于当下!这个权利或机会,没有任何人能给予我们,也没有任何人能夺走,只有我们自己来运用它,所以说佛法是十分公正的。
凡夫有情迷失在当下,而诸佛如来、一切智者就觉悟于当下。开启心灵如意宝藏的真正机遇,的的确确在当下,就在石火电光的这一刹那,这是十分珍贵的机遇,我们怎么来识得它、把握它、运用它呢?在佛教中一般称为悟、明,这两个字其实是很平白的一个事情:一旦了解这个“当下”的机遇,我们就有所悟;要是认为未来怎么样、过去怎么样,那就丢失了悟机。实际上,开启也就是个悟机罢了,是明白自心的机会,也是证悟的机会。这样的机会遇一旦现前,我们就可以从现缘中的每一个当下来延续它,我们就会变得主动、简单、明快而彻底。
把握当下的角度:关于佛性、秉性、习性
我们每个人都有三性:佛性、秉性与习性。佛性,又称本心、自性;秉性,即宿缘、宿习,是业流延续相之表达,例如对某事物喜欢或不喜欢之表现;习性,是现世所养成的习惯,例如对某事物适应或不适应之表现。
现在学佛人,多从习性、秉性下手,这样难免有好恶之说,一旦好恶就有对待。而从本性,或说佛性角度,来揭示我们的当下,就显得清净平白,彻底究竟,就没有情绪化。
所以说动机或发心是主导。当心被习性和秉性主导时,我们所学的,不管是大乘法、声闻法,一切善法都变成习性秉性的依附品了,结果仍是继续流转之因。如果我们的动机,真正是为了开显本具的如意宝藏,那就能使一切世间法亦变成依附佛法而表现出来的种种善巧,能促生无尽的功德。
把握当下的基础:树立正见
如何运用自己当下的心念,如何识得正见延续的机制呢?
所谓见,就是所依之发心。树立正见是修法的根,是指导我们把握当下、延续生命的根。在学佛八正道中,首要一个就是正见,而我们前面讲的所有的“当下心”,所有的“开启”,所有的“不迷失”,都是为了树立正见的一个表述、一个回归、一个认取。
我们说十法界各个有情,就其所知分,即现量来说,都是知见。比如,一只鹰有一只鹰的知见,一条狗有一条狗的知见,一个僧人有僧人的知见,一个孩子有孩子的知见,但从究竟觉说,五智具足是佛陀的知见,是正知见。五智,包括大圆满镜智、法界体性智、妙观察智、平等智和成所作智,前四智是俱生智,即生来具足,无需造作;成所作智是后天修德,例如不空成就是释迦佛所示现的应化身,这是后天之修德智。
所谓“转识成智”的转,实际就是切换角度:我们换一个角度,就产生智了,换另一个角度,就成识了。好比我们一执着,第七识出来了,平等智就换成了执着之识;又如第六识的分别,我们一转换,就成了妙观察智,因为本来是俱生的,但表现出智与识的异,称为“同体异用”,这实际也是为了交流、除疑惑而强说的。所以说,正见是我们动机畅明的过程。动机一旦畅明,正见就会确立。
有了正见,就会有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然后正念会现前。正见与正念之间有一定距离,不过这也是人为设立。正念,是生起即为利益世间,生起即为纯净,生起即无有差别,生起即是本源所在。而正见,则可分为七个进趣:
第一、 颠倒
凡夫知见为颠倒知见。颠倒知见细分无量无边,四生九有之类莫不在倒见之中,无一能出离。断,是一种强执,即执空,这样的人多肆无忌惮;常见也是一种强执,即执有,对天地之间万事万物都以为常,固执事情一定如此。诸佛如来出兴于世,就是为我们讲正见,说本心本来清净、本来具足,这个“本来具足”表现在诸法因缘上,遮止断常二见;又说无常、无我、寂静涅槃,讲无自性性,驳倒断常二见。让我们先了解颠倒,然后进趣正见。
第二、 困惑
断常二见拨开后,我们已经隐约感到这个对待的心可能是错了,但是不是真错了?因为我们还不清晰断常二见与无自性性正见之间的差别,所以还不能抉择,就会产生困惑。
第三、 非量
因为困惑,就会否定自己,产生非量。
第四、 比量
因为不愿意困惑,就开始对比,来观察正见与所谓颠倒见的差异。观察时,往往产生徘徊,不能马上确定哪个是正见,哪个是颠倒见,一时不能抉择,这个叫比量。
第五、 现量
通过比量不断对比,逐渐成熟后,心智开始抉择,即产生择法的现量。这时候,我们可以观察自己对正见是在什么样的机遇下、怎样来延续的?现量的安住为延续。
第六、 证量
对现量最终的抉择,或说无可动摇的抉择,一般称为证量。这时我们真正了解了无自性性,无常无我、苦空之真实,是诸佛清净见地修持之不可思议之证实,是我们本源清净之所现,以此来印契自心,真正在此抉择。
第七、 圣量。
抉择成就了就称为圣量。
所以,进趣关于当下应该用怎样的心智?应该怎样来延续?我们往往就是由颠倒的困惑逐渐产生对比,然后通过对比的细微观察,产生一定现量的安住,现量的安住给我们带来了证实法则的抉择,乃至真正随顺亲证了…
《慈师开示:开启心灵如意宝藏(一)》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