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佛陀所证实的量。
在净土教言中,则是直接取用了圣量,依果地觉为因地心,是以圆觉心观察世间之渐次,即以圆满见于次第。这是净土法门一个特殊的、标志性的教言,即果地教言,在藏传佛教中运用的比较多,在汉地的如来藏性教或过去的唐密等东密教言中也有用。这是很难宣化的一个法则。
若依证到功夫成片、一心不乱来修持进趣一个法则,这是渐次教,要以正见的进趣次第为方便,以次第进趣次第。这两个法则实际不相违背,可以互用。在渐次进趣法则中,因为是现前的延续,相对缓冲一些,可以不断去感知、思维,孜孜不倦、著而不舍的人一样可以得到安乐,但如果中间出现问题,经常掉板,所谓被见思二惑困住,就不得安心了。如果运用“以果地觉为因地心”,那就需要于每个当下抉择!这个抉择也十分干净,运用成熟后,用果地觉来看因地法则就会有俯视的感觉,非常清晰。这是两种用心方法,所谓因地、果地,实际都是名字,是为了设一个交流方便,正如世尊讲“法本法无法,无法法亦法,今复无法时,法法何曾法。”
净土法门之修持
八万四千法,皆是为了正见的树立,对于我们这个时代的人,净土之正见是相对好触摸到的。
对净土法门的认识,我们可分为两个法则:一是以果为因,即称以果地觉为因地心;一是以因为因。两个法则,实际是两种发心,即正见的抉择问题。以因为因的修持,产生了五个次第,即资粮、加行、见道、修证和息用。而以果为因,不这样修持,是以无为为根本,无为即息用,也就是说果地觉直接发起现前之大用,这是十分难以听闻的!在藏传佛教,听闻和宣化这样的教言,需要有深厚的资粮和见道的善巧,而在我们汉地净土法门中,直接就宣化畅明了。
作为一个念佛人,该怎样来修持呢?关键在于我们现前的动机,又称为发心、愿望或正见。
如果选择以因为因法则,是渐教修持,即说“我是个凡夫,我要达到一心不乱,要常行善法,持戒精进……”这是以因为因而成就菩提的一种修法,乃至舍报往生阿弥陀佛国土,若生化土、报土、法性土都是可以的,但在资粮、加行、见道、修证、息用五个次第中,若从因来修持,就要有广大延续的时间,一般称三大阿僧祗劫的修持,此生了生死是不得的。
净土一法,就佛的愿望来说,是顿出横断。在藏传佛教中,彻却、脱嘎二法用的是顿出横断。而汉地净土教言中,依释迦佛所述《无量寿经》来看,也纯粹是用顿出与横断法。这是不是在高抬净土呢?实在不必高抬。佛在经典中讲净土是大海,一切法为河流,皆归此海之中。《宝积经如来寿量品》中讲,诸佛如来会就是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国就是无量寿如来会,而一切诸佛世尊为无量寿,因此实际上愿往生彼国,就是愿意如来会,愿一生成就菩提。
因此,净土一法,我们依止的是阿弥陀佛的果地教言、果地回施,现前以无为息用发起清净的缘起,于清净平等觉中延续业相,而逾越了资粮、加行、见道、修证四次第。依佛愿力,无疑无虑,这是依他法则中产生的善巧,直接息用了我执与法执,但显愿力善巧,直指果地!这是不可思议的!
因地觉,就是认为有众生可度;果地觉,就是认为已度尽众生,如《金刚经》中说,我令无量众生入无余涅槃而实无众生得度者。这两种见,若顿出若渐出,若横断若竖断,没有对错,取用有异而已。取用,就是我们当下,现前心智的抉择、动机、愿望或发心,正见就是动机畅明的过程,动机畅明了,正见就会现前,动机问题一旦解决了,修持问题也就变得方便了。
把握当下须依清净传承
我们怎么认识当下呢?怎么认清自己的动机呢?怎么认取“以果地觉为因地心”呢?为什么我们中国人的疑虑心大?为什么我们汉地佛教培养出这么多骄慢邪见的人?这实际都是关于“第四心”的抉择问题,也即清净传承的问题。
净土法门之传承是最清晰的一个传承。为什么说“最”清晰?因为阿弥陀佛是今现在佛,即住世之佛,于此过十万亿佛土,在极乐国土中现在说法,坐于七宝光明堂中,大光普照、圆摄普化十方法界,其国土又称“无量光佛刹”,这标志什么呢?即最清晰的一个传承,所以释迦佛,乃至十方诸佛,不假方便了,直接把一切众生交付给阿弥陀佛——欲使十方众生往生彼国,一生成佛。
“往生”一词,有时很让人“头痛”。一笑话说,有位法师问大家:“我有一个方法能让大家马上往生,愿意往生的人站出来。”结果没有人站出来,因为在大家的概念里,往生就是死亡,这是一个普遍的误区。在阿弥陀佛这个最清晰的传承中,往生即是:若闻阿弥陀佛的名号,若知彼国,知阿弥陀佛殊胜愿望,愿生彼国,此人必得成佛。这里实际彰显了自性传承之清净、彻底。传承不是多么高妙的事情,最主要是看是否清净,是否彻底?清净传承,令彻见本源,彻见自心,彻见自性,彻见诸佛所证果德。
所谓自性,就是一切众生本源心地所拥有的动力,或愿望。净土法门中用一个名词来表达——本愿。因为自性周遍,诸佛亲证,众生不知,而阿弥陀佛的誓愿力,彻彰了自性之法,也就是说这个本愿由弥陀所完成,众生所拥有,正如释迦佛说:“奇哉,奇哉,大地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故“开诸众生,悟入佛之知见”,这是一切诸佛如来出兴于世的唯一传承,并由历代祖师所传,决定抉择,不会令众生卑劣,也不会令众生高慢,清净平等。《无量寿经》讲清净平等觉性,就是讲传承。
因此,净土法门之传承,就是以阿弥陀佛果地觉彰显一切众生自性清净之法则。过去很多大善知识成就后,闻到净土法门,心就砰砰的,为什么?——突然得见自性,本性抉择,无疑无虑,其动机全体现前,一切造作一时停止。再生起的造作就是习气了,此时再修正这些造作,则产生大方便,得清净善巧。
说“第四心”,也是强安的。因为金刚经讲“三心不可得”,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三心都不可得,第四心怎么会出来呢?肯定也是不可得的。但“不可得”令众生不可依从,凡夫总要抓个东西,需要有法则指导,所以佛持清净教言传承令众生依法认识自心。佛怎么教导就怎么做,如此而得的心,我们就称作“第四心”,即三心不可得而得的心。三心不可得,实际是袒露自心性,即法无自性性,法无自性性表现在不可得处。因三心都是被污染的心,用污染心学佛,不是清净传承,故不能成就无上菩提。而我们守护教法、依教奉行,如许多经典中说“欢喜奉行”,就是第四心了。
我们现在人往往丢失在这一处,自己胡乱想,用污染心去修持,结果把法污染了,把未来因缘也污染了。若是对一个法则的传承不认取的时候,我们就会不敢修持、或不爱乐、不能深入实践。历代善知识,实际就是把这个本源处,清晰、无遮盖地表述出来了,令我们看到本源所在,令我们放心。释迦佛在《观无量寿经》、《无量寿经》、《阿弥陀佛经》中提示的都是这一个话题,即:我们如何来回归到阿弥陀佛的教言之中,来依止阿弥陀佛的誓愿回归到彼国、成就无上菩提。这里,彼国就是第四心,其愿望就是第四心,其不可思议的圆满究竟觉就是第四心,认取此处,我们就得到了阿弥陀佛的传承,就可以称其“本师阿弥陀佛”了。
很多人向往藏传佛教的灌顶说,其实就是种子,也就是第四心的一个提示。又如藏传佛教中的本尊法中有自心观,先观种子字,种子字出来放大光明,然后出现本尊之相普照大千,就是用这个种子字来作第四心,代表佛陀等无有异,令我们生起一个所缘境,来消融一切执着。
净土清净传承之眼目
经、论、祖师是传承的眼。经,是根本,佛之遗教,是不能动摇的;论,是祖师菩萨对法则的清晰剖析,以利于我们取用;祖师,来自于经论二法,并有与之相应的证量,得到了清净心智的本源,依此才能使法一代一代传播下来。
净土法门之清净传承,由阿弥陀佛传给释迦佛,然后到龙树菩萨、天亲菩萨、菩提留支,之后传到中国,经远公大师直到近代印光大师,一代一代,传承的是清净、平等、自性真实,是佛的亲证觉圆满,是要我们如实念佛随顺,念佛观想,念佛得度。所依经论,说三经一论也好,五经一论也好,都没有混乱这个传承。
净土传承,中国历代祖师面对面传播的很少,都是去世后大家公认的。比如我们称印光大德为十三祖,是不可思议大势至再来,何以故?因印光大师是如此抉择的,一生专念阿弥陀佛,显现无边光之身,普照一切有缘,令其一生成办菩提心智。
净土五经一论,要剖析五经,一论必熟,否则五经无处下手,这里没有丝毫含糊,历代净土人都如是交流。往生论,天亲菩萨所造,名《无量寿经优婆提舍愿生偈》,偈有96句,480字,虽是翻译的,但其文字至善至美,不可增一字,亦不能减一字,故说“优婆提舍”,即如世尊之论述。
如果对“一论”有了了解,净土就十分简单、透彻了。往生论主要通过五念门修法,也是出入五次第的运用,来讲亦因亦果。五种念门表达了我们最初的缘起——为生彼国意。下手处即是“意”,即是正知见,把眼耳鼻舌身放在一边了,把第八识也放在一边了,而把第六识提出来,让我们用第七识直接审观第六识。
第一念门礼拜门,何以礼拜呢?“礼拜阿弥陀如来应正遍知,为生彼国意。”不是说身体礼拜,最主要是生起往生彼国意。这是因门,种下了种子,礼拜磕头供养,一切都是为了往生彼国意,这个意的建立就是正见的建立。正见建立了,下面才说第二念门。
由于在果门,即五成就门中讲:愿生彼国,即生彼国。这是因果同时的法则,剥通了所谓的渐次心智。所以,在第二念门赞叹门中,“口业赞叹阿弥陀如来应正遍知,依彼光明如是修持。”何以故?愿生即得生,即见阿弥陀佛清净光明,普照十方,以心智相应,作为称念。
…
《慈师开示:开启心灵如意宝藏(一)》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