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慈師開示:開啓心靈如意寶藏(一)▪P2

  ..續本文上一頁佛陀所證實的量。

  在淨土教言中,則是直接取用了聖量,依果地覺爲因地心,是以圓覺心觀察世間之漸次,即以圓滿見于次第。這是淨土法門一個特殊的、標志性的教言,即果地教言,在藏傳佛教中運用的比較多,在漢地的如來藏性教或過去的唐密等東密教言中也有用。這是很難宣化的一個法則。

  若依證到功夫成片、一心不亂來修持進趣一個法則,這是漸次教,要以正見的進趣次第爲方便,以次第進趣次第。這兩個法則實際不相違背,可以互用。在漸次進趣法則中,因爲是現前的延續,相對緩沖一些,可以不斷去感知、思維,孜孜不倦、著而不舍的人一樣可以得到安樂,但如果中間出現問題,經常掉板,所謂被見思二惑困住,就不得安心了。如果運用“以果地覺爲因地心”,那就需要于每個當下抉擇!這個抉擇也十分幹淨,運用成熟後,用果地覺來看因地法則就會有俯視的感覺,非常清晰。這是兩種用心方法,所謂因地、果地,實際都是名字,是爲了設一個交流方便,正如世尊講“法本法無法,無法法亦法,今複無法時,法法何曾法。”

  淨土法門之修持

  八萬四千法,皆是爲了正見的樹立,對于我們這個時代的人,淨土之正見是相對好觸摸到的。

  對淨土法門的認識,我們可分爲兩個法則:一是以果爲因,即稱以果地覺爲因地心;一是以因爲因。兩個法則,實際是兩種發心,即正見的抉擇問題。以因爲因的修持,産生了五個次第,即資糧、加行、見道、修證和息用。而以果爲因,不這樣修持,是以無爲爲根本,無爲即息用,也就是說果地覺直接發起現前之大用,這是十分難以聽聞的!在藏傳佛教,聽聞和宣化這樣的教言,需要有深厚的資糧和見道的善巧,而在我們漢地淨土法門中,直接就宣化暢明了。

  作爲一個念佛人,該怎樣來修持呢?關鍵在于我們現前的動機,又稱爲發心、願望或正見。

  如果選擇以因爲因法則,是漸教修持,即說“我是個凡夫,我要達到一心不亂,要常行善法,持戒精進……”這是以因爲因而成就菩提的一種修法,乃至舍報往生阿彌陀佛國土,若生化土、報土、法性土都是可以的,但在資糧、加行、見道、修證、息用五個次第中,若從因來修持,就要有廣大延續的時間,一般稱叁大阿僧祗劫的修持,此生了生死是不得的。

  淨土一法,就佛的願望來說,是頓出橫斷。在藏傳佛教中,徹卻、脫嘎二法用的是頓出橫斷。而漢地淨土教言中,依釋迦佛所述《無量壽經》來看,也純粹是用頓出與橫斷法。這是不是在高擡淨土呢?實在不必高擡。佛在經典中講淨土是大海,一切法爲河流,皆歸此海之中。《寶積經如來壽量品》中講,諸佛如來會就是極樂世界,阿彌陀佛國就是無量壽如來會,而一切諸佛世尊爲無量壽,因此實際上願往生彼國,就是願意如來會,願一生成就菩提。

  因此,淨土一法,我們依止的是阿彌陀佛的果地教言、果地回施,現前以無爲息用發起清淨的緣起,于清淨平等覺中延續業相,而逾越了資糧、加行、見道、修證四次第。依佛願力,無疑無慮,這是依他法則中産生的善巧,直接息用了我執與法執,但顯願力善巧,直指果地!這是不可思議的!

  因地覺,就是認爲有衆生可度;果地覺,就是認爲已度盡衆生,如《金剛經》中說,我令無量衆生入無余涅槃而實無衆生得度者。這兩種見,若頓出若漸出,若橫斷若豎斷,沒有對錯,取用有異而已。取用,就是我們當下,現前心智的抉擇、動機、願望或發心,正見就是動機暢明的過程,動機暢明了,正見就會現前,動機問題一旦解決了,修持問題也就變得方便了。

  把握當下須依清淨傳承

  我們怎麼認識當下呢?怎麼認清自己的動機呢?怎麼認取“以果地覺爲因地心”呢?爲什麼我們中國人的疑慮心大?爲什麼我們漢地佛教培養出這麼多驕慢邪見的人?這實際都是關于“第四心”的抉擇問題,也即清淨傳承的問題。

  淨土法門之傳承是最清晰的一個傳承。爲什麼說“最”清晰?因爲阿彌陀佛是今現在佛,即住世之佛,于此過十萬億佛土,在極樂國土中現在說法,坐于七寶光明堂中,大光普照、圓攝普化十方法界,其國土又稱“無量光佛刹”,這標志什麼呢?即最清晰的一個傳承,所以釋迦佛,乃至十方諸佛,不假方便了,直接把一切衆生交付給阿彌陀佛——欲使十方衆生往生彼國,一生成佛。

  “往生”一詞,有時很讓人“頭痛”。一笑話說,有位法師問大家:“我有一個方法能讓大家馬上往生,願意往生的人站出來。”結果沒有人站出來,因爲在大家的概念裏,往生就是死亡,這是一個普遍的誤區。在阿彌陀佛這個最清晰的傳承中,往生即是:若聞阿彌陀佛的名號,若知彼國,知阿彌陀佛殊勝願望,願生彼國,此人必得成佛。這裏實際彰顯了自性傳承之清淨、徹底。傳承不是多麼高妙的事情,最主要是看是否清淨,是否徹底?清淨傳承,令徹見本源,徹見自心,徹見自性,徹見諸佛所證果德。

  所謂自性,就是一切衆生本源心地所擁有的動力,或願望。淨土法門中用一個名詞來表達——本願。因爲自性周遍,諸佛親證,衆生不知,而阿彌陀佛的誓願力,徹彰了自性之法,也就是說這個本願由彌陀所完成,衆生所擁有,正如釋迦佛說:“奇哉,奇哉,大地衆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故“開諸衆生,悟入佛之知見”,這是一切諸佛如來出興于世的唯一傳承,並由曆代祖師所傳,決定抉擇,不會令衆生卑劣,也不會令衆生高慢,清淨平等。《無量壽經》講清淨平等覺性,就是講傳承。

  因此,淨土法門之傳承,就是以阿彌陀佛果地覺彰顯一切衆生自性清淨之法則。過去很多大善知識成就後,聞到淨土法門,心就砰砰的,爲什麼?——突然得見自性,本性抉擇,無疑無慮,其動機全體現前,一切造作一時停止。再生起的造作就是習氣了,此時再修正這些造作,則産生大方便,得清淨善巧。

  說“第四心”,也是強安的。因爲金剛經講“叁心不可得”,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叁心都不可得,第四心怎麼會出來呢?肯定也是不可得的。但“不可得”令衆生不可依從,凡夫總要抓個東西,需要有法則指導,所以佛持清淨教言傳承令衆生依法認識自心。佛怎麼教導就怎麼做,如此而得的心,我們就稱作“第四心”,即叁心不可得而得的心。叁心不可得,實際是袒露自心性,即法無自性性,法無自性性表現在不可得處。因叁心都是被汙染的心,用汙染心學佛,不是清淨傳承,故不能成就無上菩提。而我們守護教法、依教奉行,如許多經典中說“歡喜奉行”,就是第四心了。

  我們現在人往往丟失在這一處,自己胡亂想,用汙染心去修持,結果把法汙染了,把未來因緣也汙染了。若是對一個法則的傳承不認取的時候,我們就會不敢修持、或不愛樂、不能深入實踐。曆代善知識,實際就是把這個本源處,清晰、無遮蓋地表述出來了,令我們看到本源所在,令我們放心。釋迦佛在《觀無量壽經》、《無量壽經》、《阿彌陀佛經》中提示的都是這一個話題,即:我們如何來回歸到阿彌陀佛的教言之中,來依止阿彌陀佛的誓願回歸到彼國、成就無上菩提。這裏,彼國就是第四心,其願望就是第四心,其不可思議的圓滿究竟覺就是第四心,認取此處,我們就得到了阿彌陀佛的傳承,就可以稱其“本師阿彌陀佛”了。

  很多人向往藏傳佛教的灌頂說,其實就是種子,也就是第四心的一個提示。又如藏傳佛教中的本尊法中有自心觀,先觀種子字,種子字出來放大光明,然後出現本尊之相普照大千,就是用這個種子字來作第四心,代表佛陀等無有異,令我們生起一個所緣境,來消融一切執著。

  淨土清淨傳承之眼目

  經、論、祖師是傳承的眼。經,是根本,佛之遺教,是不能動搖的;論,是祖師菩薩對法則的清晰剖析,以利于我們取用;祖師,來自于經論二法,並有與之相應的證量,得到了清淨心智的本源,依此才能使法一代一代傳播下來。

  淨土法門之清淨傳承,由阿彌陀佛傳給釋迦佛,然後到龍樹菩薩、天親菩薩、菩提留支,之後傳到中國,經遠公大師直到近代印光大師,一代一代,傳承的是清淨、平等、自性真實,是佛的親證覺圓滿,是要我們如實念佛隨順,念佛觀想,念佛得度。所依經論,說叁經一論也好,五經一論也好,都沒有混亂這個傳承。

  淨土傳承,中國曆代祖師面對面傳播的很少,都是去世後大家公認的。比如我們稱印光大德爲十叁祖,是不可思議大勢至再來,何以故?因印光大師是如此抉擇的,一生專念阿彌陀佛,顯現無邊光之身,普照一切有緣,令其一生成辦菩提心智。

  淨土五經一論,要剖析五經,一論必熟,否則五經無處下手,這裏沒有絲毫含糊,曆代淨土人都如是交流。往生論,天親菩薩所造,名《無量壽經優婆提舍願生偈》,偈有96句,480字,雖是翻譯的,但其文字至善至美,不可增一字,亦不能減一字,故說“優婆提舍”,即如世尊之論述。

  如果對“一論”有了了解,淨土就十分簡單、透徹了。往生論主要通過五念門修法,也是出入五次第的運用,來講亦因亦果。五種念門表達了我們最初的緣起——爲生彼國意。下手處即是“意”,即是正知見,把眼耳鼻舌身放在一邊了,把第八識也放在一邊了,而把第六識提出來,讓我們用第七識直接審觀第六識。

  第一念門禮拜門,何以禮拜呢?“禮拜阿彌陀如來應正遍知,爲生彼國意。”不是說身體禮拜,最主要是生起往生彼國意。這是因門,種下了種子,禮拜磕頭供養,一切都是爲了往生彼國意,這個意的建立就是正見的建立。正見建立了,下面才說第二念門。

  由于在果門,即五成就門中講:願生彼國,即生彼國。這是因果同時的法則,剝通了所謂的漸次心智。所以,在第二念門贊歎門中,“口業贊歎阿彌陀如來應正遍知,依彼光明如是修持。”何以故?願生即得生,即見阿彌陀佛清淨光明,普照十方,以心智相應,作爲稱念。

  …

《慈師開示:開啓心靈如意寶藏(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