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師開示:開啓心靈如意寶藏(一)——兼答德豫居士
這是師父今年3月應邀爲放光寺出家在家四衆弟子所作的關于“開啓心靈如意寶藏”的專題講演,其中就學佛如何明白發心,如何把握當下,如何提高學佛質量,如何認識淨土法門及其清淨傳承等問題作了明晰的開示,在此供養給大家,同時回答德豫居士關于“如何認識當下”的請法。
最後,當您讀到這些激蕩人心啓迪人智慧的文字時,別忘了感謝將錄音整理成文字的信行居士、後期編輯校對的昌印居士,再次感謝他們付出辛勤勞動...
開啓心靈如意寶藏
(一)
慈法法師講于2006年3月20日
我們的心靈就是一個法界。每個人,每時每刻都在觸動著法界,但我們卻很少去了知它。開啓心靈如意寶藏,是我們共同的願望,是從光明、喜悅和感激心智中自然坦露的一個願望。心靈,實不屬于任何人;如意,實不屬于任何人;寶藏,亦實不屬于任何人,只是說誰來開啓罷了。故所謂開啓,並不是我們真能從內在生起個什麼,或從外在得到個什麼,這實際是一個關于“本具”的話題,這個話題十分清淨平實。佛法就是用來開啓我們心靈本具之如意寶藏的,這個如意寶一旦打開,是無盡藏,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
本具的開啓,是十分難遇難得的機遇,希望我們大家能真正尊重這個機遇。此尊重,不是他人需要,而實在是我們自身法界之緣起,實應該尊重;這個尊重,不是來自于外面,也不是來自于內在,就看我們如何取用這個如意寶了。
心、心智與心識
凡夫有情,不用心智,就會用心識,智識二法是凡聖之別。例如,當我們念釋迦牟尼佛時,通過佛陀所證不共法則的慈悲加佑,會顯示出無盡藏,我們會體會到清淨平等的心智在放光;而一旦開始分別執著,心識就生出來了。
智識一心,不管用智,還是用識,都離不開這個心,實際就是我們所稱之如意寶。用智,它是如意的;用識,它也是如意的,故說心靈如意寶是本具、無須造作的,而衆生有情所謂的苦,其實是無端造作的妄執結果!
這個心,會生出凡聖,因爲心是本具的,所以不是說誰是凡、誰是聖,而是看我們各自從心中取用什麼。所謂聖,有四大類:佛、菩薩、獨覺、聲聞;所謂凡,包括叁界(欲界、色界、無色界)四生九有之類。四聖取用的是覺,各有所悟,稱爲覺悟者;叁界中取用的是迷,各有所執,稱爲迷執者。不論是覺是迷,都沒有離開心,也就是說沒有離開“如意寶”。
這個心,生十法界,不管在凡在聖,如意寶須臾未離。若識得于此,即認取此點,我們就是佛教徒了,如意寶就容易啓開了。無須認爲自己必須改變什麼後才能學佛,而可以就現緣開始學佛了。何以故?一切衆生本具如來智慧德相。
人往往羨慕聖者,而實在是不知自己的本位優勢。對于這個本位優勢,宗下人講的比較親切:就路還家。我們不需要改變什麼,但知凡、聖都沒有離開如意的心智,這樣我們就可以在本位上就路還家了,從而離開無端造作之苦。
認爲要把自己改變成什麼樣後才能學佛,這樣偏離了本具的心,如意丟失于當下,實在可惜!佛教之所以展現在世間,許多人之所以把自己的生命,把社會上種種生活娛樂都舍棄了,就是爲了一個目的:真正地了解我們的人生,或者說了解生命,了解這個世間。若要了解,真是離不開這個“心”。但許許多多的學佛人,就是在這兒走錯了路,我們稱爲緣起不清淨、不真實了,在迷執、分別、偏執、汙染的狀態下去找一個緣起,結果不得自心、不明自心、失心修法。
主動把握當下
如意心寶從來沒動搖過、沒染汙過、沒減損過,在佛不增,在凡不減,這正是如意寶之安樂守護所具足的實質內容。是將其開啓,還是將其蒙蔽?這就是一個學佛者覺與迷的問題了,而無論是覺或迷,都離不開當下一念。
很多人雖在談論交流佛法,但往往主動放棄了“當下”這個權利,去尋找自己假設的一個未來的、更好的發心、機遇或緣起,所謂“江南江北覓菩提”,這山望著那山高,結果帶來許多困惑的延續。
現在學佛人中,有兩種困惑很突出。一種是對未來期盼的困惑。很多念佛人說,因爲現在還沒達到什麼狀態,所以我不能往生,所以他不能往生,所以我們不能成就等等。一種是對過去宿緣的困惑。有人說,善知識宿世善根成熟,聞佛法即得契入,而善根不成熟的人宿緣不具啊,于是就推導出兩種心態:要麼過分高舉自心,感覺自己比別人強,比別人善根好、因緣好;要麼就是卑劣自己,認爲別人宿緣深厚、福德深厚,法緣深厚,而自己不行,得慢慢來啊!
這兩種困惑,皆産生于當下,但因爲我們被蒙蔽在對過去和未來或高舉或卑劣的感知中,放棄了當下了知並抉擇的權利,所以,開啓心靈的機會也就丟失于當下!這個權利或機會,沒有任何人能給予我們,也沒有任何人能奪走,只有我們自己來運用它,所以說佛法是十分公正的。
凡夫有情迷失在當下,而諸佛如來、一切智者就覺悟于當下。開啓心靈如意寶藏的真正機遇,的的確確在當下,就在石火電光的這一刹那,這是十分珍貴的機遇,我們怎麼來識得它、把握它、運用它呢?在佛教中一般稱爲悟、明,這兩個字其實是很平白的一個事情:一旦了解這個“當下”的機遇,我們就有所悟;要是認爲未來怎麼樣、過去怎麼樣,那就丟失了悟機。實際上,開啓也就是個悟機罷了,是明白自心的機會,也是證悟的機會。這樣的機會遇一旦現前,我們就可以從現緣中的每一個當下來延續它,我們就會變得主動、簡單、明快而徹底。
把握當下的角度:關于佛性、秉性、習性
我們每個人都有叁性:佛性、秉性與習性。佛性,又稱本心、自性;秉性,即宿緣、宿習,是業流延續相之表達,例如對某事物喜歡或不喜歡之表現;習性,是現世所養成的習慣,例如對某事物適應或不適應之表現。
現在學佛人,多從習性、秉性下手,這樣難免有好惡之說,一旦好惡就有對待。而從本性,或說佛性角度,來揭示我們的當下,就顯得清淨平白,徹底究竟,就沒有情緒化。
所以說動機或發心是主導。當心被習性和秉性主導時,我們所學的,不管是大乘法、聲聞法,一切善法都變成習性秉性的依附品了,結果仍是繼續流轉之因。如果我們的動機,真正是爲了開顯本具的如意寶藏,那就能使一切世間法亦變成依附佛法而表現出來的種種善巧,能促生無盡的功德。
把握當下的基礎:樹立正見
如何運用自己當下的心念,如何識得正見延續的機製呢?
所謂見,就是所依之發心。樹立正見是修法的根,是指導我們把握當下、延續生命的根。在學佛八正道中,首要一個就是正見,而我們前面講的所有的“當下心”,所有的“開啓”,所有的“不迷失”,都是爲了樹立正見的一個表述、一個回歸、一個認取。
我們說十法界各個有情,就其所知分,即現量來說,都是知見。比如,一只鷹有一只鷹的知見,一條狗有一條狗的知見,一個僧人有僧人的知見,一個孩子有孩子的知見,但從究竟覺說,五智具足是佛陀的知見,是正知見。五智,包括大圓滿鏡智、法界體性智、妙觀察智、平等智和成所作智,前四智是俱生智,即生來具足,無需造作;成所作智是後天修德,例如不空成就是釋迦佛所示現的應化身,這是後天之修德智。
所謂“轉識成智”的轉,實際就是切換角度:我們換一個角度,就産生智了,換另一個角度,就成識了。好比我們一執著,第七識出來了,平等智就換成了執著之識;又如第六識的分別,我們一轉換,就成了妙觀察智,因爲本來是俱生的,但表現出智與識的異,稱爲“同體異用”,這實際也是爲了交流、除疑惑而強說的。所以說,正見是我們動機暢明的過程。動機一旦暢明,正見就會確立。
有了正見,就會有正思維、正語、正業、正命,然後正念會現前。正見與正念之間有一定距離,不過這也是人爲設立。正念,是生起即爲利益世間,生起即爲純淨,生起即無有差別,生起即是本源所在。而正見,則可分爲七個進趣:
第一、 顛倒
凡夫知見爲顛倒知見。顛倒知見細分無量無邊,四生九有之類莫不在倒見之中,無一能出離。斷,是一種強執,即執空,這樣的人多肆無忌憚;常見也是一種強執,即執有,對天地之間萬事萬物都以爲常,固執事情一定如此。諸佛如來出興于世,就是爲我們講正見,說本心本來清淨、本來具足,這個“本來具足”表現在諸法因緣上,遮止斷常二見;又說無常、無我、寂靜涅槃,講無自性性,駁倒斷常二見。讓我們先了解顛倒,然後進趣正見。
第二、 困惑
斷常二見撥開後,我們已經隱約感到這個對待的心可能是錯了,但是不是真錯了?因爲我們還不清晰斷常二見與無自性性正見之間的差別,所以還不能抉擇,就會産生困惑。
第叁、 非量
因爲困惑,就會否定自己,産生非量。
第四、 比量
因爲不願意困惑,就開始對比,來觀察正見與所謂顛倒見的差異。觀察時,往往産生徘徊,不能馬上確定哪個是正見,哪個是顛倒見,一時不能抉擇,這個叫比量。
第五、 現量
通過比量不斷對比,逐漸成熟後,心智開始抉擇,即産生擇法的現量。這時候,我們可以觀察自己對正見是在什麼樣的機遇下、怎樣來延續的?現量的安住爲延續。
第六、 證量
對現量最終的抉擇,或說無可動搖的抉擇,一般稱爲證量。這時我們真正了解了無自性性,無常無我、苦空之真實,是諸佛清淨見地修持之不可思議之證實,是我們本源清淨之所現,以此來印契自心,真正在此抉擇。
第七、 聖量。
抉擇成就了就稱爲聖量。
所以,進趣關于當下應該用怎樣的心智?應該怎樣來延續?我們往往就是由顛倒的困惑逐漸産生對比,然後通過對比的細微觀察,産生一定現量的安住,現量的安住給我們帶來了證實法則的抉擇,乃至真正隨順親證了…
《慈師開示:開啓心靈如意寶藏(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