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自己要来庄严道场,于是涂了口红、擦很多的香水 ……,表示一种庄严,这是一种比喻啦!结果你自认为是庄严,一般社交场所,没有打扮就好像不礼貌,认为要来参加盛会,没有打扮是不礼貌、不庄严,因此你认为打扮得漂漂亮亮,这样才叫作庄严。于是你来这里、坐在这里,心里洋洋得意,大家都没有化妆,你们不够礼貌,因此你们要向我看齐学习,要像我这样才是重视、才够庄严,你的内心里面还会洋洋得意:“喔!我是在庄严道场……” 当你在洋洋得意,请你看看旁边苦海的同胞好吗?他们受不了你的香水味啦!你的耳环坠子还会发出叮叮咚咚的声音,你自认为是在庄严道场,还搽了很多的名牌香水,但是这些香水散发出来,对于真正在禅修的人是不需要啦!闻那些香水真是刺鼻,你自以为是擦了上等的香水,表示很尊重、很重视、很有礼貌,但是却不知道自己是在干扰众生的禅修。所以,你认为是庄严,佛陀说:不是!这不叫庄严。
“菩萨庄严佛土不?”佛陀就说:“庄严佛土者,则非庄严,是名庄严”如果以凡夫的立场,你认为的庄严,不是真正的庄严。能够真正庄严道场、庄严法界的,是依教奉行、如法修行,以及见法、慈悲喜舍,还有心灵净化。真正庄严法界,是来到反璞归真,身心的清净、净化,不要再像一只小乌贼,到处去制造污染。贪、嗔、痴的展现,就是在污染自己、在污染众生,当你以嗔心谩骂众生,就像一只小乌贼在喷众生墨水,贪、嗔、痴就是我们内心的污染,你又去污染其他众生,结果大家就在那里喷来喷去,就是在污染法界。当你拥有污染的心,就没办法叫作庄严。真正的庄严,是我们身心的净化、沉淀,如此也能够帮助世间众生身心的净化、沉淀。在迈向解脱的过程,你会越来越反璞归真,越是展现赤子之心,真诚真心善待一切众生,慈悲心自然的流露,生命的无形花朵是朵朵在开放,真正的法界花朵一直在开放,才是真正的庄严法界。
贪、嗔、痴止息,把我们的生命意义发挥出来,本身的心花朵朵开,也会随缘协助众生心花朵朵开,就是真正在庄严法界。但是,当你真正在庄严法界,没有我是、我能,此所谓的“庄严”,也不是一般众生所理解的庄严。虽然我们在庄严法界,但是没有“我在庄严” 的一种心态。一般众生习惯从外表来衡量、观看,因此我们说“把道场布置得庄严一点,好不好?”有好、也有坏,包括基督教、天主教的教堂,盖得很庞大、很庄严、很豪华,到底好或是不好?一样有利有弊。好的方面,就是可以接引初基的众生,因为众生是以一般的眼光来衡量什么叫庄严、不庄严,于是一些道场或是教堂的建设,就要符合众生心目中认定的庄严来建设,用作接引初基方便。但是,本来是一个方便法,如果引导的人能够透过这些方便法让众生进来之后,慢慢再协助他们听闻正法、深入解脱道,就是方便法、是善巧,可以接引众生进来,再逐步培植他们成长、来到究竟解脱,这样的道场就很有意义。否则大家尽是兴建豪华的道场,变成为观光道场,或是大家只是来这里拜一拜,然后又回去;或是来这里捐一些钱、做一些功德,然后就回去,这样纵使亲近了这所道场几十年,真正的无上甚深微妙法,你还是不懂,这样道场的存在、道场的庄严,就失去了它的意义。
到教堂里面,如果没有真正解读【圣经】里面所讲的深义,一样也是很冤枉,你只是看到相的庄严。如果你的水平素质越来越高,就会在乎外相庄严不庄严,真正要建设一个禅修中心,硬体设备反而都是很简单、很朴素,经济、简单、朴素、实用,能够让我们防蚊虫、遮风蔽雨,在一个宁静的地方,都很简单啊!这样就好。如果你的心不够纯净、不够宁静,不是要迈向解脱,只是看到外相的道场,认为越大越豪华叫作越庄严,这样都还在外围绕,【金刚经】是要破除我们既有的错误观念,而不要迷执在外相,一般你认为的庄严,还不是真正的庄严。
“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连接前面的内容一起看,一般人是著重在外相的庄严,认为我的身打扮得漂漂亮亮,才叫庄严,这是错误的观念,变成你的心是住在色,“不住色生心”不要住在色身上面,不要黏著、迷执色身。如果一直在色身里面打扮,你的心是住在色身上面,这样是不对的,【金刚经】讲说不要迷执色身,误解为怎么样打扮才叫作庄严,这样是不对啦!你认为的庄严、打扮,不是叫真正的庄严。“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所谓“声、香、味、触、法”,都属于我们的心灵感受,不要迷恋音响要多好听,不要迷恋在三餐要怎么样煮,味道才好,才是色香味俱全,因为你迷恋就变成心灵的感受,本来吃得饱、有营养,这样就好了,如果你迷恋在味觉上面,就是“住”在上面,你的心都在解脱道的门外。
所以,我们要来到“不住声香味触法”,包括声尘也是一样,不要总是期待别人跟我们讲好话,说我们喜欢听的话,别人只要讲真话或是逆耳忠言,你就不喜欢听,我们都要超越这些。我们要解脱、要成为真人,就要有这一种雅量、胸襟,要能够听懂真话,不要迷执于“声尘 ”,就叫作“不住声尘”。但是现在讲说“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香、味、触、法生心 ……,我可以理解啊!现在禅修可以“无所住而生其心”,但是真正要做到,非常不容易!一方面当你离开禅堂,回到滚滚红尘之后,如果没有那种定力,没有正确的闻思基础,马上又是在贪婪,“六根”与“六尘 ”处处在黏著啊!黏著就是“住”,你又在“住”那里,又在黏在那里,都被境界黏著。
禅修就是让大家的身、心宁静下来,然后有距离的来看,看清“六根”的实相,也看清“六尘”的实相,这样离系的力量才会分开,才能够渐渐做到“不住”。所谓的“不住”,如果没有透过禅修,保证绝对做不到,因为你只是头脑在理解而已,只是用口述、用口头宣说,用嘴巴讲的口头禅而已,不可能真正做到“无所住而生其心”,【金刚经】是叙述实修实证的世界,一定要透过实修实证,才能够做到“无所住而生其心”。因为我们平常的“六根”与 “六尘”都习惯冲动、黏著在一起,今天就是要解析开来,“阿含经解脱道”的闻思基础非常重要,让你清楚了解“六根”、五蕴身心的实相,无常、缘起、无我,然后从“六界”方面解析,也从“六尘 ”方面解析,“六尘”的实相是如何,外面世间的实相又是如何,因为众生看不清实相,没有透视的眼光,因此佛陀帮我们解析,“六尘”一样是无常刹那生灭变化,也是缘起、无我,现象界的一切都是无常、缘起、无我。
由于平常闻思是打下一些基础,在禅修的时候,身心慢慢的沉淀下来,来到正思惟、静虑、禅思,很宁静的去思考、体悟,进入“止观 ”、进入直觉,也进入真正的喝到、体悟到,这时候你会把整个闻思与修证都结合起来,很自然对这些抽象的名相消化、了解,就会变成为真正的力量,根、尘的黏著力就会渐渐分开,会有离系的力量而不再黏著。所以,心与“空”相应,就是让你的心与境界之间有一个距离,当这个距离出来,以后不管是在禅修期间,或是在历缘对境面对滚滚红尘的种种境界,因为你的心是无量的、很宽大的,加上你是与“空”相应,因此当你跟境界接触,你是有空间的,也有空间的来看,不会被境界吸引过去,才能够真正来到无住、不住。一定要有深厚的闻思基础,加上参加过禅修,才能够真正了解,真正可以做到。
只要具足闻思基础、然后实修,一定可以实证到,绝对不是抽象,大家慢慢去消化。因为这是初果、二果、三果,让你稳定度慢慢上来,如果真正来到究竟,全然都是会“无所住”,不管是面对“六尘”,或是包括“自我”,以及对名利,更是不会抓取,真的是“无所住”,如果错误解读,误解世间没有什么值得抓取,就会变成消极、悲观,“以前还有一个目标可以抓取,现在这些目标以及你讲述的【金刚经】打掉了、否定掉了,变成茫茫然、没有方向啦!……”这又是一个错误的解读,是从一边跑到另一边。因此,错误解读【心经】或是【金刚经】的人,不是落入断灭空,不然“我慢”就越来越大。很多人就是用【金刚经】去攻击别人、去砸别人,如果不了解、没有真正解开其义,从一边又跑到另一边,变成“无所住嘛!回去什么事情都不敢接触,我们吃饭也不可以有味觉,都要很严肃的吃,不可以有感受,有感受就会有罪恶感,走在街上不可以去触、也不可以去看……” 多看别人一眼,就会觉得很罪恶,变成错误的解读,让你的“六根”不敢去接触,这些都不是经典里面所讲的“无触 ”,变成好像受到很多挫折,躲进寄居蟹的壳子里面,眼睛捂起来、不敢看,这样不叫作真正的“无住”。
真正的“无住”,一定是透过你的正确闻思,然后真正做出来,自己与境界、尘接触,都是有“空”,有空隙、有空间的,不会冲动、不会黏著,要做到这一种工夫,一定要正确理解这些实相、看清了实相。在还没有看清实相之前,没办法!你还会黏著,于是在硬性训练的过程告诉你说:不可以!你不可以接触。但是你还是一样会想要接触,如果透过教条、透过戒律、透过规定,规范你不可触、不可… …,还是没有真正解决问题,都只是暂时的压抑而已。包括说规定你不可以碰到钱、不可以持金银,戒律上是这样规定,但是你的心与钱财方面,还是会在拉扯。当你真正对钱没有黏著,“不住”在钱上面,不是说我不可以拿到钱,虽然我的手有碰到钱、有拿钱,我有放在身上,但是这个钱在我身上没有黏著力、我没有贪婪。虽然钱是放在我的身上,我一样“不住”在钱上面、不黏著,因为我了知它的特性。
如果没有真正了解这些现象、实相,虽然钱没有放在你的身上,但是你的心还是会跑去与那些钱黏著,…
《金刚经深义(禅修版) 10》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