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64 《在电脑上读金刚经》(顾伟康)▪P16

  ..续本文上一页经论之意,更作偈论。广兴疑问,以释此经,凡有八十偈,及作长行论释,复以此论,转教金刚仙论师等,此金刚仙,转教无尽意,无尽意复转教圣济,圣济转教菩提留支,迭相传授,以至于今,始二百年许,未曾断绝故。」【12】《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论》

  但窥基大师在其《金刚般若经赞述》中,以不容置辩的口气说:

  「然南地有金刚仙释,科此论总为十二分者,但是此方凡情,浪作图度,不可依据也。」

  「金刚仙所造,即谓南地吴人,非真圣教也,此或十一卷或十三卷成也」。【19】《金刚般若经赞述》

  窥基没有说他的根据,但奇怪的是,千余年来,《金刚经》论注号称八百多家,却没有一个人正面响应此说,也没有一个人直接反驳此见!

  其实,《金刚仙论》之伪托乃是一目了然之事。

  证据之一,《金刚仙论》中屡屡出现如下句子:

  「般若者,乃是西国正音,此魏翻云慧明。」

  「波罗蜜者,魏云到彼岸。」

  「经者旧人相传训之曰常,依西国正本,云修多罗,若翻其名者,外国云修多罗,此方翻之为本。」

  太清楚了,作者是「此方」魏代华人!

  证据之二,《金刚仙论》中有「正辨经体」谓:

  「序、正、流通义如常辨。」

  那位自号「金刚仙」的作者,又露出马脚来了!按,将佛经分为「序、正、流通」之通式,不是印度传统,而是中国人的发明。

  吉藏《仁王疏》:「然诸佛说经,本无章段。始自道安法师,分此经为三段。第一序说,第二正说,第三流通说。」

  宗密《盂兰盆经疏》:「解本文分三,一序分,二正宗分,三流通分。以三分之兴,弥天(道安)高判,冥符西域,古今同遵。」

  所以,印度古德是不可能知道「序、正、流通」三分之说,更不可能熟悉到「义如常辨」的地步。

  但还是有一问题搞不清楚--据我的考据,那位「金刚仙」应是(北地)魏人,而窥基却说是「南地吴人」,不知是怎么一会事,就是苦于找不到证据。

  最后,读者一定会问:既然《金刚仙论》是华人伪托,在「《金刚经》专集」中,为什么你们还是将《金刚仙论》放在印度古德所著之「经论」类中?

  理由很简单,《金刚仙论》一直被认为是印度古德的作品,其对历史的作用,乃是以印度经论的存在方式而发挥的。例如与窥基同代的昙旷,在其《金刚般若经旨赞》中,就非常明智地解释自己的立场:

  「金刚仙记,会一实于有空,功德施论生二智于真俗。各申雅趣,共释兹文,虽曰异端,咸阶至妙,若不会融诸说,何以委赞幽宗耶?」【23】《金刚般若经旨赞》

  我们尚未到指其为「异端」的地步,当然更多地肯定其历史地位。

  十三、关于慧能的《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口诀》

  中唐以还,经五代而宋明,禅宗之势日盛,以致《金刚经》之论注,以禅释经,成为一主流,而慧能之《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口诀》,也脱颖而出,受到注家的特别重视。

  但我对此《口诀》是否慧能大师所说,总有疑问。

  应当承认,我曾细读《口诀》全文,找不出什么「破绽」,无论是思想,还是用语,都颇与慧能之《坛经》相合。

  按,慧能之《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口诀》,与明清以还禅家注《金刚经》(如《金刚经宗通》、《金刚经如是解》等)之充满公案机锋,在风格上完全不同,是符合历史事实的。早期禅宗不说公案,不斗机锋,达摩禅以《楞伽》印心;东山禅引入《文殊般若》;托名慧能,荷泽神会又是《金刚》印心,又是《坛经》印心。至于现在人们所熟悉的那种不读经、不坐禅、广说公案、「以心传心」的「禅宗」,乃是慧能三、四传之后的,石头宗和洪州宗门下衍出的「五家七宗」--「南禅」是也!(详参阅拙著《禅宗六变》,三民书局出版。)所以,属慧能之《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口诀》,绝不可能出现公案机锋。

  既然如此,何疑之有?

  第一,任何传记中没有关于慧能说《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口诀》的记载,这是令人起疑源头。

  第二,《坛经》中五祖弘忍付法慧能,《金刚》印心的故事,也是晚出。凡可靠的史籍中(如道宣之《续高僧传》、玄赜之《楞伽人法志》、净觉之《楞伽师资记》),均无提及慧能时代奉《金刚》者。真正大力提倡《金刚》者,荷泽神会是也!开元二十三年(735,距慧能逝世已二十余年),唐玄宗亲注《金刚般若》,「诏颁天下,普令宣讲」,当时神会正与神秀之北宗争夺「正统」,故紧跟圣上,乃是第一要务,于是六祖慧能得法的故事中,便有了《金刚》印心的情节。(详参阅印顺导师《中国禅宗史》)所以慧能注《金刚经》的可能,实在不大。

  第三,《坛经》之主体,应是慧能讲,经其弟子记录而流传下来的。以之与《口诀》比较,思想、用语是相符的,但风格上总有点合不上拍。慧能绝对是主张「活读书」的,这一点,自达摩入华,一反「合国盛弘讲授」之风,就是禅宗的老传统。请看《坛经》:

  达闻偈,悔谢曰:「而今而后,当谦恭一切。弟子诵法华经,未解经义,心常有疑。和尚智慧广大,愿略说经中义理。」师曰:「法达!法即甚达,汝心不达。经本无疑,汝心自疑。汝念此经,以何为宗?」达曰:「学人根性暗钝,从来但依文诵念,岂知宗趣!」师曰:「吾不识文字,汝试取经诵一遍,吾当为汝解说。」法达即高声念经,至「譬喻品」。师曰:「止!此经元来以因缘出世为宗。纵说多种譬喻,亦无越于此。何者因缘?经云:『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一大事者,佛之知见也。……」

  达曰:「若然者,但得解义,不劳诵经耶?」师曰:「经有何过,岂障汝念!只为迷悟在人,损益由己。口诵心行,即是转经;口诵心不行,即是被经转。听吾偈曰:『心迷法华转,心悟转法华。诵经久不明,与义作仇家。无念念即正,有念念成邪。有无俱不计,长御白牛车。」达闻偈,不觉悲泣,言下大悟,而告师曰:「法达从昔已来,实未曾转法华,乃被法华转。」

  请看!慧能之于经书,从来就是主张一路向上,直达本旨,转经而不被经转的。这是所谓的「经诵三千部,曹溪一句亡」。怎能想象,据说不识字(至少文化程度很底)的慧能和尚会一字一句地去注解《金刚经》。

  第四,《口诀》末有宋元丰七年(1084)六月十日天台罗适所撰「后序」,说他得到此本《口诀》的经过:

  「适少观《坛经》,闻六祖由此经见性,疑必有所演说,未之见也。及知曹州济阴,于邢君固处得《六祖口诀》一本,观其言简辞直,明白利断,使人易晓而不惑,喜不自胜。

  ……

  适遂欲以六祖《金刚经口诀》,镂板流传,以开发此数方学者佛性,然以文多脱误,因广求别本刊校,十年间凡得八本,惟杭、越、建、陕四本文多同,因得刊正谬句。」

  在禅宗已经席卷中华,成为佛教第一大宗的形势下,慧能逝世三百年后,《六祖口诀》先是「未之见也」;后是得「一本」,但「文多脱误」;最后才是「十年间凡得八本」--与当时六祖《坛经》之广布相比,怎能不令人疑!

  事实是,当时已有人疑:

  「或者以六祖不识字,疑《口诀》非六祖所作,譬夫《大藏经》,岂是世尊自作耶?亦听法者之所传也。或六祖言之,而弟子传之,吾不得而知也,苟因《口诀》可以见经,何疑其不识字也!」

  罗适这段话,口气之软,要末他就是作伪者,要末他也不信《口诀》是六祖所说。

  十四、略说《金刚经》论注之历史沿革

  烦琐的古印度经论

  走向世界的佛教,却在其出生地衰亡了,原因之一,即是古印度的文化特色--极其细腻深刻的思辨,被推向极端,变得不胜烦琐。

  佛法精深,但不免噜嗦,对于后者,古代的高僧大德是不可能承认的,或者是视而不见、避而不谈,南怀瑾先生说了大实话:

  如果用我们中文来说就很简单:「六合虚空,可思量不?」东南西北上下叫做六合,「六合虚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一句话就完了嘛!可是印度话分两句,两句还是鸠摩罗什法师简化的翻译,如照老式翻译就是「于意云何。东方虚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于意云何。南方虚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于意云何。西方虚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六百卷的大般若经就是那么说下去的。所以看大般若经六百卷,那真是我的菩萨我的妈呀!【61】《金刚经说什么》

  入华之后,中国人之论注疏通,也有愈来愈繁之势,汤用彤先生在其传世之作《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中,借湛然之口,批评道:「唯见文句纷繁,章段重叠」--

  「梁光宅寺法云法师《法华经疏》现存……共八卷。其释甚详细,取与道生之二卷疏相较,繁简悬殊,具见注疏前后之不同。至若科判,则亦时愈后者分愈密。《金刚般若经》文本少,而相传梁昭明太子分为三十二分(明宗泐注解谓其破碎),即魏菩提流支亦分为十二(吉藏疏谓其穿凿)。」

  但笔者所谓之「烦琐」,不是如前引二家之指外在的「繁」--如《大般若经》之重复,如佛典注疏之愈来愈细密,在篇幅上是「繁」了,但理解上却并不困难。我之所谓,是内在的「烦琐」--文字不多,但若要真正理解,却得大非周折。

  印度佛典之「烦琐」,于「《金刚经》专集」中列为「经论」的数篇之中,即能窥得一斑。以编号为第九、第十的两篇《金刚般若论》(无著造、笈多译)为例--两篇实是同一文章的不同版本,故同收入《大藏经》No. 1510,前者为宋元版,后者为明版。后者比前者稍简略,并且加入了魏菩提流支的译文以贯穿全文。(我猜想此举的理由,就是原文实在太难懂。)--两篇篇幅不大,文字也都能读得下去,但就是难懂!原因,在于那遍布全文的名相事数。

  所谓「名相」,指的是佛教专门术语。就中观学派而言,「毗昙」、「成实」之学的意羲即在于…

《64 《在电脑上读金刚经》(顾伟康)》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