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禅病疗法(圣严法师)▪P3

  ..续本文上一页有时,不同位置或比例不同的系心,也有各种不同的治疗效果。 

  (2) 调息:即坐禅时各种基本的、或对治的正确呼吸法。 但是这种呼吸法与现代气功方法类似,是有技巧性的。尤其是在治病时,更须依不同的病情随时加以调适。因此,如果没有老师教导,仍然不容易有治愈的可能。

  (3) 持咒或呼唤恶鬼名号:这是心理病或“鬼作病”的治疗法。

  (4) 内心对先前所造恶业的至诚忏悔: 这是治业障病的主要心理疗法。

  三、《小止观》

  智者的《小止观》,又名《童蒙止观》、《修习止观坐禅法要》等。这是现代台湾佛教界的习禅人中,最受欢迎的坐禅入门书之一。

  《小止观》是一部自成体系而整然有序的禅定学著述,与《禅门口诀》之为零散笔记不同。关于禅病方面的看法,主要收在本书第八章〈觉知魔事〉与第九章〈治病患〉之中,此外,在第六章〈正修行〉、与第七章〈善根发相〉中也曾零星地言及。

  综合这部书对禅病的看法,大约有下列几点:

  (一)止与观的修习时机,应当事先斟酌

  止与修观,各有不同的效果与反应。因此,何时应该修止、何时应该修观,必须先加斟酌,否则易生禅病。《小止观》第六〈正修行〉章中( 注 2),即列出几种应当修止或应当修观的时机, 如:“坐禅时其心闇塞……或时多睡,尔时应当修观照了。若于坐中其心浮动、轻躁不安,尔时应当修止止之。”此外又有“随便宜修止观”、“对治定中细心修止观”、“为均齐定慧修止观”等项。在不同的时机或情况里,须有不同的止或观来调适,如果止与观的调适不当,则可能产生“乖僻之失”、“烦恼患”、“痴定”、“狂慧”等过失。

  (二)善根发相之时,如不能辨别真伪,则易致禅病

  “善根发相”是指正确修禅定之后,所得的正确效验现象。如修数息观,则易致“身心泯然空寂、定心安稳;……即于定中,忽觉身心运动,八触(痛痒冷暖、轻重涩滑)而发。……身心安定。”修不净观,则有“见他男女身死……白骨狼藉……” ( 注 3) 之发相等等。

  正确的禅观行,会有好的善根发相。但是这种禅定相状也有真伪优劣之别。邪伪发相,例如下列:

  “或身手纷动,或时身重,如物镇压,或时身轻欲飞,或身如被缚,或时逶迤垂熟,或时煎寒,或时壮热,或时见种种诸异境界,或时其心闇蔽,或时起诸恶觉,或时念外,散乱诸杂善事,或时欢喜躁动,或时忧愁悲思,或时恶觉触,身毛皆惊竖,或时太乐惛醉,如是等种种邪法,与禅俱发,名为邪伪。” ( 注 4)

  这种禅定现象的特征是行者内心不澄静,发相不均匀,所感得的相状变易莫测,行者心境容易随之起起伏伏。《小止观》以为这些都是邪定现象,应该远离。该书对这种相状的劝诫是:不可爱著,否则即为鬼神所附。其文云:

  “此之邪定,若人爱著,即与九十五种鬼神之法相应。多好失心颠狂,或时诸鬼神等知人念著其法,即加势力,令发诸染。邪定邪智,辩才神通,感动世人。凡愚见者谓得道果,皆悉信服。而其内心颠倒,专行鬼法,惑乱世间。是人命终,永不值佛,还堕鬼邪道中。……行者修止观时,若证如是等禅,有此诸邪伪相,当即却之。云何却之?若知虚诳,正心不受不著,即当谢灭,若不谢灭,应用正观破之,即当灭矣。” ( 注 5)

  《小止观》接著又列出正确禅定发相的综合相状,如“觉与定相应、空明清净、内心喜悦……善心开发、信敬增长、智鉴分明、身心柔软……厌患世间、无为无欲……。”

  这些相状不只可以让修行者用来戡验自己,而且也可供习禅者用来戡验所拟从学的禅师。有些禅师虽然小有灵异能力,也喜欢从事佛教事业,但是内心不稳定,情绪起伏甚大,有时借口他人不如法而勃然怒叱他人,但有时又状似甚为慈悲。有时似是无欲无求、八风吹不动,但如稍受指责又常怒不可遏。这种“禅师”往往是上文所述的邪定发相者,初学者千万不要贸然以之为师。

  (三)魔事的干扰

  《小止观》在第八章〈觉知魔事〉中对“魔事”所下的定义是“破除众生善根、令流转生死”的事。形成这种魔事的“魔”共有四种。前三种是烦恼魔、阴入界魔、与死魔,这三种“皆是世间之常事,及随人自心所生,当须自心除之。”揆其语意,应是指行者自身的烦恼障、阴入界障、与死亡障,这三种障碍足以妨碍修行,故云为魔。但是因为是“随人自心所生,当须自心除之”,故《小止观》并未详加诠释。该文所详说的是第四种:“鬼神魔”。

  鬼神魔有精魅鬼、堆(又作“埠”)惕鬼、魔罗鬼三种。他们常变化成男女老少等种种形相以干扰坐禅者。书中所提出的对治方法是:先要觉知这些都是魔事,其次是用呼唤其名字、诵戒本或三皈依文等方法来加以驱逐。如果驱逐无效,则有下列方法可以循序使用:(引号中之文字,录自《小止观》第八章中)

  (1) 修止,“凡见一切外诸恶魔境,悉知虚诳, 不忧不怖,亦不取舍,妄计分别,息心寂然,彼自当灭。”

  (2) 修观:在修止无效时,“即当反观, 能见之心,不见处所,彼何所恼?如是观时,寻当谢灭。若迟迟不去,但当正念,勿生恐惧,不惜躯命,正心不动,知魔界如,即佛界如,若魔界如佛界如,一如无二如,则魔界无所舍,佛界无所取,即佛法自当现前,魔境自然消灭。”这是用天台宗之“百界千如”的观想法去作观的除魔法。

  (3) 将魔境视为幻化,而不为所动。 “若见魔境不谢,不须生忧!若见灭谢,亦勿生喜!所以者何?未曾见有人坐禅,魔现化作虎狼来食其行者;亦未曾见魔化作男女来为夫妻也。当知!皆是幻化,愚人不了,心生惊怖,及起贪著,因是心乱,失定发狂,自致其患,皆是行人,无智受患,非魔所作。 ” ( 注 6) 这种方法,使人想起《圆觉经》“知幻即离”、“离幻即觉”的修行方法。

  

  (4) 如果魔境长年不去, 则仍须端心正念,以强韧的意志力坚持下去。行者内心要存念三宝、生忏悔心、惭愧心,并且要诵戒诵经,持咒防范。如此,则“邪不胜正,久而自灭”。

  (四)对于各种禅病的综合治疗原则

  在《小止观》第九章〈治病患〉中,智者将禅病分为四大五脏增损病、鬼神所作病、与业报故得病等三类。对于这些病的治疗原则或方法,下列几点是比较重要的:

  (1) 要尽早治疗:该文云:“初患即治,甚易得差。 若经久则病成,身羸病结,治之难愈。” ( 注 7)

  (2) 可用止观治病:在止法方面, 该文提出“安心止在病处”、“守丹田”、“止心足下”、“不取病相、寂然止住、断一切攀缘”等法。

  在观法方面,该文提出“六气(吹呼嘻呵嘘哂)治病法”、“十二息治病法”、“假想观治病法”等。并谓“止观二法,若人善得其意,则无病不

  治也。” ( 注 8)

  (3) 鬼病与业报病:“若是鬼病,当用强心加咒以助治之, 若是业报病,要须修福忏悔,患则消灭。 ” ( 注 9) 此中所提及的持咒与忏悔,是《禅门口诀》所曾提过的。(待续)

  四、《释禅波罗蜜次第法门》

  此书另有《释禅波罗蜜》、《禅门修证》、《渐次止观》等略称。为智者大师三十余岁时之作品,是一部较《小止观》更为深入、详细的禅定学入门书。在中国佛教修持史上,是一部相当独特的禅定学专著。

  本书关于禅病的理论,略如下述:

  (一)恶根发相

  指行者过去未曾深种善根,因此在坐禅时善法不发相,唯觉烦恼发作。这种情形有下列几类:

  1. 觉观病:尽管坐禅甚久,甚至经年累月,然而无论如何都不发禅定。仅觉内心烦恼时时发起,或觉观不住,或昏沉如睡。

  2. 贪欲病:坐禅时贪欲心起,爱著异性、或生起其他物质欲望。

  3. 嗔恚病:坐禅时,生起嗔念。

  4. 愚痴病:坐禅时,生起与佛法相违的断、常等见,愈执愈深,障碍正确禅定。

  5. 恶业障道病:坐禅时昏沉,或生起要为恶的念头,或忽然身体疼痛,或忽见可怖畏之景像。

  此中,前四种属于“习因烦恼障”。第五种是“业障”。该书〈前方便第六之四〉云:

  “今约此五不善法,即合为三障。前三毒即为习因烦恼障。等分之中,觉观乱法,即是粗四阴故,名为报障。三种障道即为业障。何以知之?

  由过去造恶,未来应受恶报,即以业持此恶!若行者于未受报中间而修善者,善与恶乖,业即扶恶而起,来障于善,故知即是业障。如是三障,障一切行人,禅定智慧,不得开发,故名为障。”(注 10 )  

  这五种病的根源──三障,在智顗的《六妙门》第四〈对治六妙门〉章也曾提及。该书主张用六妙法门(数、随、止、观、还、净)中之各法,去对治相关的禅病,对于三障发相的情形也稍有论述。然而该书在禅病问题方面,所述远不如《释禅波罗蜜》。故下列对治法,仍依《释禅波罗蜜》略述如次:

  (1) 治觉观病:可分别用数息、随息、观息三法。

  (2) 治贪欲病:可分别用九想观、初背舍等观,一切处不净观。

  (3) 治嗔恚病:可分别用众生缘慈观、法缘慈观、无缘慈观。

  (4) 治愚痴病:可分别用三世十二因缘观、果报十二因缘观、一念十二缘观。

  (5) 治恶业障道病:有三种对治法,(a) 观应佛:于三十二相中,随取一相,缘之入定。(b) 念佛功德:正念缘虑佛之种种功德。(c) 念法佛:法佛谓法性平等、不生不灭、无有形色、空寂无为。( 注 11)

  上列对治法,如果无效,或另衍生副作用或新的症状时,《释禅波罗蜜》中又提出转治、转观、不转治、兼治、兼不转治、非对非转非兼治等六种对策(注 12 )…

《禅病疗法(圣严法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