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禅病疗法(圣严法师)▪P4

  ..续本文上一页。书中尤其强调最后一种“非对非转非兼治”法。这种方法是用般若正观之第一义谛悉檀以对治贪、嗔、痴、觉观、罪障诸禅病(注 13 )。该书将“般若慧更优于禅法”的说法放在禅定学著述里,对于修行者甚有启迪意义。该书云:

  “如世余药,各随对治,能治一病,不能遍治一切病也。阿竭陀药,即能遍治一切众病,是名非对、非转、非兼治,亦能具足一切禅门。如《大品经》说:欲学一切善法,当学般若,所以者何?譬如王来,必有营从,若般若慧发,则一心具足万行,此则可以如意宝珠为喻。”(注 14 )

  二)四大增动病、五脏病、与五根病

  这是行者体内生理现象不协调,或体内器官产生疾患的病相。该书所提出的对治法有六气(吹、呼、嘻、呵、嘘、呬)治病法、十二息(上息、下息、满息……等)治病法、假想治病法、咒术治病法、用心主境治病法、观析治病法等。

  (三)魔事的对治

  此处所叙述的魔事,与《小止观》所述略同而内容稍为详细一些。所说的魔也是四种:烦恼魔、阴界入魔、死魔、欲界天子魔。关次魔事的干扰与对治法,也与《小止观》所述大体相同。

  (四)禅定的退失(失定)

  《释禅波罗蜜》认为欲界定的法心较浅,因此“难得易失。”该书认为下列原因是失定的原因(注 15 ):

  1. 得定时不善用心,内外方便中途违犯。

  2. 得定时向他人说,或现定相令人知觉,或忽然有事缘相扰,这些障碍都可能破坏欲界定。

  3. 坐禅者的内心如果存有希望心、疑心、惊怖、大喜、重爱、忧悔等心,则对禅定也有障碍。有希望心,则不易入定。入定后有疑、怖等五心,则容易失定。

  失定虽然不是病,但却是坐禅者的一种挫折,所以也附论于此。

  (五)未到地定的邪伪相

  未到地定是初禅之前的方便定。这种定有二种邪伪相,一则“定心过明”、一则“定心过暗”。过明的现象是入定时可以见到外在日月星辰、宫殿等境界,如得神通。过暗是入定后无所知觉,如沉睡不醒(注 16 )。修禅者对这种邪伪相应清楚辨识。

  五、《摩诃止观》

  《摩诃止观》是智者大师在修持理论方面的代表作。其中,在〈十乘观法〉的观病患境、观魔事境等处,都曾论及禅病问题。其中所述,比《禅波罗蜜》等书都要更为深入。兹择要略述如次:

  (一)由四大合成的肉体,本身即是病原

  由于人体中之地水火风四大种,若稍不协调,则此身即病,因此,此身即是病原。《摩诃止观》〈观病患境〉云:“有身即是病。四蛇异性,水火相违……四国为邻,更互侵伐。”(注 17 )四大相互冲突的结果,可能引发五脏病、四大病、六神病、八触病、强观病、鬼神病、魔病、业病等。书中对这些病之原理、病状、治法都曾加以剖析。并提出下列治疗方法:

  1. 用止治病:止心丹田、止心足下、或止心痛处,各有对治作用。

  2. 用气治病:书中提出六气治病法,此六气即:吹、呼、 、呵、嘘、 。这是道家的运气法。在《释禅波罗蜜》中所提的六气与此相同,但“ ”、“ ”二字则为“嘻”、“呬”,音同字异。

  3. 用息治病:人体内的气体,可分“风、气、喘、息”四种。拙文在叙述《禅门口诀》时已曾提及。此处之“息”,即较为平静顺畅的呼吸 。

  4. 假想治病:谓出息或入息各有对治作用:此处所提出的十二息治病法,也曾见于《释禅波罗蜜》中。

  5. 观心治病:这是直观于心、不带想息的方法。

  6. 方术治病法:书中提出捻大指治肝法、持咒治病法、手捻丹田治赤痢等病法,及杖打病处法等。文中并特别警惕出家人不可迷恋方术。

  此外,书中又提出“能具十法,必有良验”的治病原则。这十法是:“信、用、勤、恒、别病、方便、久、知取舍、识遮障(注 18 )。这在《释禅波罗蜜》书中也曾提及(注 19 )。

  (二)禅定中之“恶相”

  这是书中〈观业相境〉部份所提出来的禅定现象。书中举出六种,谓之六蔽像。此即在坐禅时,可能见到的六种恶相:悭蔽报果发相、嗔蔽报果发相、净罪报相、盗罪报相、妄语发相、饮酒发相等。这六种相状,都与行者过去的业报有关。

  关于业报相在坐禅中的浮现,要判定是好是坏固然有很多原则,但是下列二事,则是颇值得参酌的经验之谈(注20):

  1. 凡是所起的相状“久久住、数数来、又坏禅心”,则皆是魔相。

  2. “诸恶相现时,初现嗔怒,再来平平,三现欢喜。”这是恶相要消灭的征候。

  (三)魔事

  在〈观魔事境〉章中提出的对治方法,大体与《释禅波罗蜜》、《小止观》等书相同,兹不赘。倒是其中下列一段治魔原理,虽不易至,但所有修禅者仍应心向往之:

  “若达邪正,怀抱淡然。知魔界如、佛界如,一如无二如,平等一相。不以魔为戚、佛为欣,安之实际。若能如是,邪不干正。”(注21)

  此外,在辨别禅定相状的邪正时,有一项原则也甚为重要,此即“若过、若不及,悉名邪相”(注22)。这是说在禅定现象中,若是境界显现时,会促使自己的身心有“过分强烈”或“不足”的反应,则都是邪相,不是正定。

  六、智顗禅病理论的规模及其启示

  智顗的禅病思想,以现代医学角度来看,可以分类为下列几项:

  1. 预防医学:这是智顗著述内容的主轴。譬如其书中主张人体内有风、气、喘、息四种气体。并谓坐禅者只能守息而不能守其他三气,始不易致病云云。

  2. 精神医学:书中有关外魔干扰诸症,以现代医学眼光来衡量,应归属于精神科领域。

  3. 内科:书中所论及的四大五脏病、五根病等皆是。

  4. 气功治疗术:如所提的六气治法、十二息治法、手捻丹田治赤痢法等。

  5. 诊断术:如《摩诃止观》〈观病患境〉文中所说的“上医听声,中医相色,下医诊脉……若脉洪直,肝病相,轻浮是心病相”即是。

  此外,智顗书中所述,也常能一贯地述及病因、症状与病理。譬如下列《禅门口诀》所载,即其一例:

  (1) 症状:身体痒、痛,甚或心智颠狂。

  (2) 病因:坐禅守息不当,引起身风相乱。

  (3) 病理:身内之风,分位不可相乱,否则伤及行者。

  智顗书中所载,大体上是依照病理、病因、症状、及预防、治疗法等方面来论述的。由上面所列,我们约略可以窥见智顗禅病对治理论的规模。此下,拟依其书中所述,归纳出若干较为实用之原则,以供坐禅者参考:

  1. 呼吸方法不正确,可能引起痒、痛、枯瘦等病。

  2. 姿势不正确,或内心懈怠,可能引起背脊等处疼痛。

  3. 内心意念不正,希冀神通,或心存名闻利养,则可能引起外魔干扰。此中之魔有天神魔、思神魔等。

  4. 思索太用力,可能引起头痛及腹中气满等病。

  5. 外声干扰,必恼成病。可能引起气满、怖畏、暴下血等病。

  6. 业障病:可能引起的症状是“举身肿满、虚肥而黄”、或忽然身体疼痛、或忽见怖畏像,及种种恶相。

  7. 烦恼障病:可能引起不发禅定,贪欲心起、爱著异性,生起嗔念,生起与佛法相违的断、常等邪见等病状。

  8. 修止与修观之时机不当,可能引起痴定、狂慧等病。

  9. 善根发相时,不能分辨真伪而成病,如对伪相心生爱著,即可能为鬼神所附。

  10. 四大增动病、五脏病、与五根病:这些都是生理问题所引起的疾患。

  11. 失定:得欲界定时,由于不善用心、方法错误,或将定相向他人说,或现定相令人知觉,或有希望心、疑心等,则容易失定。

  关于各种禅病的治疗方法,由于症状复杂、变幻难测,因此很难一概而论。但是,下列的治疗或预防原则当是较具一般性的。  

  1. 专家指导:坐禅如不得法,非但不能使身体健康,反而容易致病。而且,由于禅病牵涉到甚多技术性的问题,因此,坐禅时必须要由具备足够的学理与经验的禅师来指导,才不致发生误差。如修止、修观、六气、十二息,及其他方术疗法,都是专门技术,只透过阅读禅书,是无法完全应用的。

  2. “心意端正,不可希冀、贪求。”这是坐禅者必须具备的基本心态。

  3. 系心在境、观想、呼吸法、坐禅姿势、环境等项,都要求其正确。

  4. 对业障病要至诚忏悔、或虔心修福。

  5. 发觉情况有异时,要尽早请教专家、尽早对治。

  6. 对佛教核心义理要能正确把握,要具备般若正观,要能不取、不著。

  七、智顗禅病理论的思想渊源

  上述禅病理论,都是从智顗的禅法著述中整理出来的。在中国古今佛教大德的著述中,像智顗的著述一样能将禅法作专著出现、或专章处理的情形,极为罕见。就智顗禅法著述的质与量来看,说他是印度禅法在中国最伟大的集大成者,应该不算过誉。因为迄今为止,他在禅法方面的成就,在中国佛教史上仍然是空前绝后的。

  翻阅智顗的各种禅法著述,往往会使人觉得那些著述似乎都是他个人经验的累积。但是如果我们稍为深入地解析,就会发现这些著述的内容,其实是有多种渊源的。兹略述如次:

  (一)师承

  依据道宣《续高僧传》〈智顗传〉的叙述 ( 注 23), 智顗出家后,曾到光州大苏山追随当时著名的禅师慧思学习禅法。慧思“又从道于就师,就又受法于最师。此三人者皆不测其位也。” ( 注 24) 最师,就师、慧思三人被道宣称为“不测其位”的神秘高僧,由此可见他们的修行成绩在当时人心目中的份量。此外,慧思又特别教导智顗以四安乐行、法华三昧等法门。在光州七年间,在慧思的调教、熏陶之下,智顗的禅法基础乃稳如磐石。因此,从他…

《禅病疗法(圣严法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