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書中尤其強調最後一種“非對非轉非兼治”法。這種方法是用般若正觀之第一義谛悉檀以對治貪、嗔、癡、覺觀、罪障諸禅病(注 13 )。該書將“般若慧更優于禅法”的說法放在禅定學著述裏,對于修行者甚有啓迪意義。該書雲:
“如世余藥,各隨對治,能治一病,不能遍治一切病也。阿竭陀藥,即能遍治一切衆病,是名非對、非轉、非兼治,亦能具足一切禅門。如《大品經》說:欲學一切善法,當學般若,所以者何?譬如王來,必有營從,若般若慧發,則一心具足萬行,此則可以如意寶珠爲喻。”(注 14 )
二)四大增動病、五髒病、與五根病
這是行者體內生理現象不協調,或體內器官産生疾患的病相。該書所提出的對治法有六氣(吹、呼、嘻、呵、噓、呬)治病法、十二息(上息、下息、滿息……等)治病法、假想治病法、咒術治病法、用心主境治病法、觀析治病法等。
(叁)魔事的對治
此處所敘述的魔事,與《小止觀》所述略同而內容稍爲詳細一些。所說的魔也是四種:煩惱魔、陰界入魔、死魔、欲界天子魔。關次魔事的幹擾與對治法,也與《小止觀》所述大體相同。
(四)禅定的退失(失定)
《釋禅波羅蜜》認爲欲界定的法心較淺,因此“難得易失。”該書認爲下列原因是失定的原因(注 15 ):
1. 得定時不善用心,內外方便中途違犯。
2. 得定時向他人說,或現定相令人知覺,或忽然有事緣相擾,這些障礙都可能破壞欲界定。
3. 坐禅者的內心如果存有希望心、疑心、驚怖、大喜、重愛、憂悔等心,則對禅定也有障礙。有希望心,則不易入定。入定後有疑、怖等五心,則容易失定。
失定雖然不是病,但卻是坐禅者的一種挫折,所以也附論于此。
(五)未到地定的邪僞相
未到地定是初禅之前的方便定。這種定有二種邪僞相,一則“定心過明”、一則“定心過暗”。過明的現象是入定時可以見到外在日月星辰、宮殿等境界,如得神通。過暗是入定後無所知覺,如沈睡不醒(注 16 )。修禅者對這種邪僞相應清楚辨識。
五、《摩诃止觀》
《摩诃止觀》是智者大師在修持理論方面的代表作。其中,在〈十乘觀法〉的觀病患境、觀魔事境等處,都曾論及禅病問題。其中所述,比《禅波羅蜜》等書都要更爲深入。茲擇要略述如次:
(一)由四大合成的肉體,本身即是病原
由于人體中之地水火風四大種,若稍不協調,則此身即病,因此,此身即是病原。《摩诃止觀》〈觀病患境〉雲:“有身即是病。四蛇異性,水火相違……四國爲鄰,更互侵伐。”(注 17 )四大相互沖突的結果,可能引發五髒病、四大病、六神病、八觸病、強觀病、鬼神病、魔病、業病等。書中對這些病之原理、病狀、治法都曾加以剖析。並提出下列治療方法:
1. 用止治病:止心丹田、止心足下、或止心痛處,各有對治作用。
2. 用氣治病:書中提出六氣治病法,此六氣即:吹、呼、 、呵、噓、 。這是道家的運氣法。在《釋禅波羅蜜》中所提的六氣與此相同,但“ ”、“ ”二字則爲“嘻”、“呬”,音同字異。
3. 用息治病:人體內的氣體,可分“風、氣、喘、息”四種。拙文在敘述《禅門口訣》時已曾提及。此處之“息”,即較爲平靜順暢的呼吸 。
4. 假想治病:謂出息或入息各有對治作用:此處所提出的十二息治病法,也曾見于《釋禅波羅蜜》中。
5. 觀心治病:這是直觀于心、不帶想息的方法。
6. 方術治病法:書中提出撚大指治肝法、持咒治病法、手撚丹田治赤痢等病法,及杖打病處法等。文中並特別警惕出家人不可迷戀方術。
此外,書中又提出“能具十法,必有良驗”的治病原則。這十法是:“信、用、勤、恒、別病、方便、久、知取舍、識遮障(注 18 )。這在《釋禅波羅蜜》書中也曾提及(注 19 )。
(二)禅定中之“惡相”
這是書中〈觀業相境〉部份所提出來的禅定現象。書中舉出六種,謂之六蔽像。此即在坐禅時,可能見到的六種惡相:悭蔽報果發相、嗔蔽報果發相、淨罪報相、盜罪報相、妄語發相、飲酒發相等。這六種相狀,都與行者過去的業報有關。
關于業報相在坐禅中的浮現,要判定是好是壞固然有很多原則,但是下列二事,則是頗值得參酌的經驗之談(注20):
1. 凡是所起的相狀“久久住、數數來、又壞禅心”,則皆是魔相。
2. “諸惡相現時,初現嗔怒,再來平平,叁現歡喜。”這是惡相要消滅的征候。
(叁)魔事
在〈觀魔事境〉章中提出的對治方法,大體與《釋禅波羅蜜》、《小止觀》等書相同,茲不贅。倒是其中下列一段治魔原理,雖不易至,但所有修禅者仍應心向往之:
“若達邪正,懷抱淡然。知魔界如、佛界如,一如無二如,平等一相。不以魔爲戚、佛爲欣,安之實際。若能如是,邪不幹正。”(注21)
此外,在辨別禅定相狀的邪正時,有一項原則也甚爲重要,此即“若過、若不及,悉名邪相”(注22)。這是說在禅定現象中,若是境界顯現時,會促使自己的身心有“過分強烈”或“不足”的反應,則都是邪相,不是正定。
六、智顗禅病理論的規模及其啓示
智顗的禅病思想,以現代醫學角度來看,可以分類爲下列幾項:
1. 預防醫學:這是智顗著述內容的主軸。譬如其書中主張人體內有風、氣、喘、息四種氣體。並謂坐禅者只能守息而不能守其他叁氣,始不易致病雲雲。
2. 精神醫學:書中有關外魔幹擾諸症,以現代醫學眼光來衡量,應歸屬于精神科領域。
3. 內科:書中所論及的四大五髒病、五根病等皆是。
4. 氣功治療術:如所提的六氣治法、十二息治法、手撚丹田治赤痢法等。
5. 診斷術:如《摩诃止觀》〈觀病患境〉文中所說的“上醫聽聲,中醫相色,下醫診脈……若脈洪直,肝病相,輕浮是心病相”即是。
此外,智顗書中所述,也常能一貫地述及病因、症狀與病理。譬如下列《禅門口訣》所載,即其一例:
(1) 症狀:身體癢、痛,甚或心智顛狂。
(2) 病因:坐禅守息不當,引起身風相亂。
(3) 病理:身內之風,分位不可相亂,否則傷及行者。
智顗書中所載,大體上是依照病理、病因、症狀、及預防、治療法等方面來論述的。由上面所列,我們約略可以窺見智顗禅病對治理論的規模。此下,擬依其書中所述,歸納出若幹較爲實用之原則,以供坐禅者參考:
1. 呼吸方法不正確,可能引起癢、痛、枯瘦等病。
2. 姿勢不正確,或內心懈怠,可能引起背脊等處疼痛。
3. 內心意念不正,希冀神通,或心存名聞利養,則可能引起外魔幹擾。此中之魔有天神魔、思神魔等。
4. 思索太用力,可能引起頭痛及腹中氣滿等病。
5. 外聲幹擾,必惱成病。可能引起氣滿、怖畏、暴下血等病。
6. 業障病:可能引起的症狀是“舉身腫滿、虛肥而黃”、或忽然身體疼痛、或忽見怖畏像,及種種惡相。
7. 煩惱障病:可能引起不發禅定,貪欲心起、愛著異性,生起嗔念,生起與佛法相違的斷、常等邪見等病狀。
8. 修止與修觀之時機不當,可能引起癡定、狂慧等病。
9. 善根發相時,不能分辨真僞而成病,如對僞相心生愛著,即可能爲鬼神所附。
10. 四大增動病、五髒病、與五根病:這些都是生理問題所引起的疾患。
11. 失定:得欲界定時,由于不善用心、方法錯誤,或將定相向他人說,或現定相令人知覺,或有希望心、疑心等,則容易失定。
關于各種禅病的治療方法,由于症狀複雜、變幻難測,因此很難一概而論。但是,下列的治療或預防原則當是較具一般性的。
1. 專家指導:坐禅如不得法,非但不能使身體健康,反而容易致病。而且,由于禅病牽涉到甚多技術性的問題,因此,坐禅時必須要由具備足夠的學理與經驗的禅師來指導,才不致發生誤差。如修止、修觀、六氣、十二息,及其他方術療法,都是專門技術,只透過閱讀禅書,是無法完全應用的。
2. “心意端正,不可希冀、貪求。”這是坐禅者必須具備的基本心態。
3. 系心在境、觀想、呼吸法、坐禅姿勢、環境等項,都要求其正確。
4. 對業障病要至誠忏悔、或虔心修福。
5. 發覺情況有異時,要盡早請教專家、盡早對治。
6. 對佛教核心義理要能正確把握,要具備般若正觀,要能不取、不著。
七、智顗禅病理論的思想淵源
上述禅病理論,都是從智顗的禅法著述中整理出來的。在中國古今佛教大德的著述中,像智顗的著述一樣能將禅法作專著出現、或專章處理的情形,極爲罕見。就智顗禅法著述的質與量來看,說他是印度禅法在中國最偉大的集大成者,應該不算過譽。因爲迄今爲止,他在禅法方面的成就,在中國佛教史上仍然是空前絕後的。
翻閱智顗的各種禅法著述,往往會使人覺得那些著述似乎都是他個人經驗的累積。但是如果我們稍爲深入地解析,就會發現這些著述的內容,其實是有多種淵源的。茲略述如次:
(一)師承
依據道宣《續高僧傳》〈智顗傳〉的敘述 ( 注 23), 智顗出家後,曾到光州大蘇山追隨當時著名的禅師慧思學習禅法。慧思“又從道于就師,就又受法于最師。此叁人者皆不測其位也。” ( 注 24) 最師,就師、慧思叁人被道宣稱爲“不測其位”的神秘高僧,由此可見他們的修行成績在當時人心目中的份量。此外,慧思又特別教導智顗以四安樂行、法華叁昧等法門。在光州七年間,在慧思的調教、熏陶之下,智顗的禅法基礎乃穩如磐石。因此,從他…
《禅病療法(聖嚴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