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禅病療法(聖嚴法師)▪P3

  ..續本文上一頁有時,不同位置或比例不同的系心,也有各種不同的治療效果。 

  (2) 調息:即坐禅時各種基本的、或對治的正確呼吸法。 但是這種呼吸法與現代氣功方法類似,是有技巧性的。尤其是在治病時,更須依不同的病情隨時加以調適。因此,如果沒有老師教導,仍然不容易有治愈的可能。

  (3) 持咒或呼喚惡鬼名號:這是心理病或“鬼作病”的治療法。

  (4) 內心對先前所造惡業的至誠忏悔: 這是治業障病的主要心理療法。

  叁、《小止觀》

  智者的《小止觀》,又名《童蒙止觀》、《修習止觀坐禅法要》等。這是現代臺灣佛教界的習禅人中,最受歡迎的坐禅入門書之一。

  《小止觀》是一部自成體系而整然有序的禅定學著述,與《禅門口訣》之爲零散筆記不同。關于禅病方面的看法,主要收在本書第八章〈覺知魔事〉與第九章〈治病患〉之中,此外,在第六章〈正修行〉、與第七章〈善根發相〉中也曾零星地言及。

  綜合這部書對禅病的看法,大約有下列幾點:

  (一)止與觀的修習時機,應當事先斟酌

  止與修觀,各有不同的效果與反應。因此,何時應該修止、何時應該修觀,必須先加斟酌,否則易生禅病。《小止觀》第六〈正修行〉章中( 注 2),即列出幾種應當修止或應當修觀的時機, 如:“坐禅時其心闇塞……或時多睡,爾時應當修觀照了。若于坐中其心浮動、輕躁不安,爾時應當修止止之。”此外又有“隨便宜修止觀”、“對治定中細心修止觀”、“爲均齊定慧修止觀”等項。在不同的時機或情況裏,須有不同的止或觀來調適,如果止與觀的調適不當,則可能産生“乖僻之失”、“煩惱患”、“癡定”、“狂慧”等過失。

  (二)善根發相之時,如不能辨別真僞,則易致禅病

  “善根發相”是指正確修禅定之後,所得的正確效驗現象。如修數息觀,則易致“身心泯然空寂、定心安穩;……即于定中,忽覺身心運動,八觸(痛癢冷暖、輕重澀滑)而發。……身心安定。”修不淨觀,則有“見他男女身死……白骨狼藉……” ( 注 3) 之發相等等。

  正確的禅觀行,會有好的善根發相。但是這種禅定相狀也有真僞優劣之別。邪僞發相,例如下列:

  “或身手紛動,或時身重,如物鎮壓,或時身輕欲飛,或身如被縛,或時逶迤垂熟,或時煎寒,或時壯熱,或時見種種諸異境界,或時其心闇蔽,或時起諸惡覺,或時念外,散亂諸雜善事,或時歡喜躁動,或時憂愁悲思,或時惡覺觸,身毛皆驚豎,或時太樂惛醉,如是等種種邪法,與禅俱發,名爲邪僞。” ( 注 4)

  這種禅定現象的特征是行者內心不澄靜,發相不均勻,所感得的相狀變易莫測,行者心境容易隨之起起伏伏。《小止觀》以爲這些都是邪定現象,應該遠離。該書對這種相狀的勸誡是:不可愛著,否則即爲鬼神所附。其文雲:

  “此之邪定,若人愛著,即與九十五種鬼神之法相應。多好失心顛狂,或時諸鬼神等知人念著其法,即加勢力,令發諸染。邪定邪智,辯才神通,感動世人。凡愚見者謂得道果,皆悉信服。而其內心顛倒,專行鬼法,惑亂世間。是人命終,永不值佛,還墮鬼邪道中。……行者修止觀時,若證如是等禅,有此諸邪僞相,當即卻之。雲何卻之?若知虛诳,正心不受不著,即當謝滅,若不謝滅,應用正觀破之,即當滅矣。” ( 注 5)

  《小止觀》接著又列出正確禅定發相的綜合相狀,如“覺與定相應、空明清淨、內心喜悅……善心開發、信敬增長、智鑒分明、身心柔軟……厭患世間、無爲無欲……。”

  這些相狀不只可以讓修行者用來戡驗自己,而且也可供習禅者用來戡驗所擬從學的禅師。有些禅師雖然小有靈異能力,也喜歡從事佛教事業,但是內心不穩定,情緒起伏甚大,有時借口他人不如法而勃然怒叱他人,但有時又狀似甚爲慈悲。有時似是無欲無求、八風吹不動,但如稍受指責又常怒不可遏。這種“禅師”往往是上文所述的邪定發相者,初學者千萬不要貿然以之爲師。

  (叁)魔事的幹擾

  《小止觀》在第八章〈覺知魔事〉中對“魔事”所下的定義是“破除衆生善根、令流轉生死”的事。形成這種魔事的“魔”共有四種。前叁種是煩惱魔、陰入界魔、與死魔,這叁種“皆是世間之常事,及隨人自心所生,當須自心除之。”揆其語意,應是指行者自身的煩惱障、陰入界障、與死亡障,這叁種障礙足以妨礙修行,故雲爲魔。但是因爲是“隨人自心所生,當須自心除之”,故《小止觀》並未詳加诠釋。該文所詳說的是第四種:“鬼神魔”。

  鬼神魔有精魅鬼、堆(又作“埠”)惕鬼、魔羅鬼叁種。他們常變化成男女老少等種種形相以幹擾坐禅者。書中所提出的對治方法是:先要覺知這些都是魔事,其次是用呼喚其名字、誦戒本或叁皈依文等方法來加以驅逐。如果驅逐無效,則有下列方法可以循序使用:(引號中之文字,錄自《小止觀》第八章中)

  (1) 修止,“凡見一切外諸惡魔境,悉知虛诳, 不憂不怖,亦不取舍,妄計分別,息心寂然,彼自當滅。”

  (2) 修觀:在修止無效時,“即當反觀, 能見之心,不見處所,彼何所惱?如是觀時,尋當謝滅。若遲遲不去,但當正念,勿生恐懼,不惜軀命,正心不動,知魔界如,即佛界如,若魔界如佛界如,一如無二如,則魔界無所舍,佛界無所取,即佛法自當現前,魔境自然消滅。”這是用天臺宗之“百界千如”的觀想法去作觀的除魔法。

  (3) 將魔境視爲幻化,而不爲所動。 “若見魔境不謝,不須生憂!若見滅謝,亦勿生喜!所以者何?未曾見有人坐禅,魔現化作虎狼來食其行者;亦未曾見魔化作男女來爲夫妻也。當知!皆是幻化,愚人不了,心生驚怖,及起貪著,因是心亂,失定發狂,自致其患,皆是行人,無智受患,非魔所作。 ” ( 注 6) 這種方法,使人想起《圓覺經》“知幻即離”、“離幻即覺”的修行方法。

  

  (4) 如果魔境長年不去, 則仍須端心正念,以強韌的意志力堅持下去。行者內心要存念叁寶、生忏悔心、慚愧心,並且要誦戒誦經,持咒防範。如此,則“邪不勝正,久而自滅”。

  (四)對于各種禅病的綜合治療原則

  在《小止觀》第九章〈治病患〉中,智者將禅病分爲四大五髒增損病、鬼神所作病、與業報故得病等叁類。對于這些病的治療原則或方法,下列幾點是比較重要的:

  (1) 要盡早治療:該文雲:“初患即治,甚易得差。 若經久則病成,身羸病結,治之難愈。” ( 注 7)

  (2) 可用止觀治病:在止法方面, 該文提出“安心止在病處”、“守丹田”、“止心足下”、“不取病相、寂然止住、斷一切攀緣”等法。

  在觀法方面,該文提出“六氣(吹呼嘻呵噓哂)治病法”、“十二息治病法”、“假想觀治病法”等。並謂“止觀二法,若人善得其意,則無病不

  治也。” ( 注 8)

  (3) 鬼病與業報病:“若是鬼病,當用強心加咒以助治之, 若是業報病,要須修福忏悔,患則消滅。 ” ( 注 9) 此中所提及的持咒與忏悔,是《禅門口訣》所曾提過的。(待續)

  四、《釋禅波羅蜜次第法門》

  此書另有《釋禅波羅蜜》、《禅門修證》、《漸次止觀》等略稱。爲智者大師叁十余歲時之作品,是一部較《小止觀》更爲深入、詳細的禅定學入門書。在中國佛教修持史上,是一部相當獨特的禅定學專著。

  本書關于禅病的理論,略如下述:

  (一)惡根發相

  指行者過去未曾深種善根,因此在坐禅時善法不發相,唯覺煩惱發作。這種情形有下列幾類:

  1. 覺觀病:盡管坐禅甚久,甚至經年累月,然而無論如何都不發禅定。僅覺內心煩惱時時發起,或覺觀不住,或昏沈如睡。

  2. 貪欲病:坐禅時貪欲心起,愛著異性、或生起其他物質欲望。

  3. 嗔恚病:坐禅時,生起嗔念。

  4. 愚癡病:坐禅時,生起與佛法相違的斷、常等見,愈執愈深,障礙正確禅定。

  5. 惡業障道病:坐禅時昏沈,或生起要爲惡的念頭,或忽然身體疼痛,或忽見可怖畏之景像。

  此中,前四種屬于“習因煩惱障”。第五種是“業障”。該書〈前方便第六之四〉雲:

  “今約此五不善法,即合爲叁障。前叁毒即爲習因煩惱障。等分之中,覺觀亂法,即是粗四陰故,名爲報障。叁種障道即爲業障。何以知之?

  由過去造惡,未來應受惡報,即以業持此惡!若行者于未受報中間而修善者,善與惡乖,業即扶惡而起,來障于善,故知即是業障。如是叁障,障一切行人,禅定智慧,不得開發,故名爲障。”(注 10 )  

  這五種病的根源──叁障,在智顗的《六妙門》第四〈對治六妙門〉章也曾提及。該書主張用六妙法門(數、隨、止、觀、還、淨)中之各法,去對治相關的禅病,對于叁障發相的情形也稍有論述。然而該書在禅病問題方面,所述遠不如《釋禅波羅蜜》。故下列對治法,仍依《釋禅波羅蜜》略述如次:

  (1) 治覺觀病:可分別用數息、隨息、觀息叁法。

  (2) 治貪欲病:可分別用九想觀、初背舍等觀,一切處不淨觀。

  (3) 治嗔恚病:可分別用衆生緣慈觀、法緣慈觀、無緣慈觀。

  (4) 治愚癡病:可分別用叁世十二因緣觀、果報十二因緣觀、一念十二緣觀。

  (5) 治惡業障道病:有叁種對治法,(a) 觀應佛:于叁十二相中,隨取一相,緣之入定。(b) 念佛功德:正念緣慮佛之種種功德。(c) 念法佛:法佛謂法性平等、不生不滅、無有形色、空寂無爲。( 注 11)

  上列對治法,如果無效,或另衍生副作用或新的症狀時,《釋禅波羅蜜》中又提出轉治、轉觀、不轉治、兼治、兼不轉治、非對非轉非兼治等六種對策(注 12 )…

《禅病療法(聖嚴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