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不受世上种种的相(包括他自己的思想情绪)的干扰及影响,不被这种种相所转,佛说「则见如来」。
这里我想特别强调一点!各位,这句「则见如来」,千万不要解释为:「那末,这个人就看见万福庄严的如来佛了。」为什么我这样说呢?因为如果这个人还有「万福庄严」的觉受,还看见有佛的形相,就表示他有「能看」、「所看」,各位大概还记得我上面所讲的,这个人如果有「能看」、「所看」,就没有体悟到「诸相非相」,还没有认识「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又如何能「则见如来」呢?
各位,「见诸相非相」并不是说没有相,而是说您用肉眼、科学眼、智慧眼或其他的眼所见到的相,都是虚妄不实,不要被它所转。譬如说,有一位不懂得游水的人,他从纽约搭船去伦敦看他正在热恋中的女友,他对这位女友,已经到了梦寐求之,神魂颠倒的状况。这天,当太阳将在大西洋海平线上下去的时候,他在船上忽然看见水中他的女友,正满脸笑容的在向他招手,他什么都不想的赶紧追踪下去,各位,这个人如果不淹死,那才怪哩!
各位,「则见如来」,也不是说您看见如来,而是说:您如见诸相非相时,这如如不动的本性即整体显现,所以这里的「见」,应念作「现」,是显现的「现」。那时候已没有任何相对的观念,因为一切都是本性所显的如幻景象,尽管有肉体,而没有我的观念,尽管有众生,而没有人的观念;连时间空间的观念也不再存在。用佛法中的另一种术语来表达,即是「证入空性」。
中国唐朝时代的惠能大师(禅宗尊为六祖,著有《六祖坛经》)在听五祖讲《金刚经》「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时,大澈大悟,知道一切万法,不离自性,就对五祖说:
何期自性本自清净
何期自性本不生灭
何期自性本自具足
何期自性本无动摇
何期自性能生万法
这几句偈即是叙明本性(即自性)和宇宙间一切现象中的关系,而「何期自性能生万法」,即是「则见如来」。
佛在《金刚经》中说:「如来所得法,此法无实无虚」。这句里的「如来」是佛陀自称,意思说,我从性德中悟证,所有宇宙间的一切,都是无实无虚。
因为宇宙间的一切都瞬刻在变,所以「无实」;
因为宇宙间的一切都是本性的显现,都是本性,所以「无虚」。
因为「无实」,所以不要执著它,而生起妄想;
因为「无虚」,所以因果不昧,千万不要忽略。
因为「无实」,所以要将世上的一切看淡,不要被它所转;
因为「无虚」,所以要求好报,必须要种好因。不论升天成佛,如是因,如是果,纤毫不爽。
各位,这是「建立」,是佛陀所指出的一条正确途径。
如果明白了「无实、无虚」,各位就不难解答佛对须菩提的问题:「可以身相见如来不?」或者你们所天天看到的我的身相,是不是就是法身如来?
因为「无实」,这个瞬刻在变的身相是虚妄的,不能说即是遍一切处,不生不灭的法身如来。所以答案应该是不可。
因为「无虚」,这「身相」即是法身如来(本性)的显现,即是法身如来。所以答案应是可以。
也因此江味农居士在他的《金刚经讲义》中,认为这句须菩提的答语,应该读成:「不(读弗)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著重「得」字)见如来。」「不可」是要铲除一般人(包括当时听法的大比丘们)的执著佛相的习气,而「以身相得见如来」则是建立自性生万法,万法即是自性(本性,如来)的真理。江居士自有他独到的见解。
不过,我的浅见,也许在佛讲《金刚经》的时候,须菩提──他是「解空第一」的大弟子,认为对当时的听众讲「铲除」还比「建立」更重要,所以他的答覆「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是偏重在「无实」,要「铲除」一般人的习气,也因此,他接下去说的是「何以故?如来所说身相,即非身相」。在《金刚经》的后面,佛还问了「可以三十二相见如来不?」须菩提的答覆也是偏重于「铲除」,而那时候须菩提显已明白「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可是须菩提同时也明白,非得先有「铲除」,很难「建立」,因此还是著力于「铲除」,换句话说,对我们凡夫讲,我们固然要明了「建立」的真理,但在日常生活中,还应著重于「铲除」的修法。
这是我的浅见,还希望各位多多指正。祝您们福慧双修。
(二十六)《金刚经》日用
我这个题目原本很长,我想说的是:我们能不能将《金刚经》的教义应用在日常生活上。主持夏令营的同修,觉得这么长的题目太啰唆,因此将它缩短为《金刚经日用》。好在能日用,每天都用,就达到了我想和各位研究的目的。题目短确比题目长醒目,所以我很称赞这位同修的修改。
我从小就欢喜《金刚经》,也不明白是什么缘故。记得小学五年级的时候,我们的国文老师是一位前清秀才,讲起课来,常常闭起眼睛,摇头幌脑,表露出一种很陶醉的样子。有一次国文考试,学生每人得做一篇作文,忘了是什么题目。总而言之,我在作文中引用了《金刚经》中的一句「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没有想到老师对那篇作文,大为称赞,批了一个「甲」,而且在课堂上摇头幌脑的念了出来,他的评语是「笔法老练」。其实,天晓得,我那时对「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根本不懂,不晓得是怎么样会将这句经文用了上去,也不晓得何以老师会这样赞赏。可是《金刚经》第一次在我的日常生活中,却给了我一种极大的鼓励,使我对国文课,更是用功,不敢马虎。
后来年纪渐渐大了,知识逐渐增多,可是《金刚经》对我的日常生活却好像愈来愈是疏远。「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的前面,还有两句,也是佛说的,叫「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不知是什么原因,这「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两句,随著我的年龄长大,在我心中逐渐占了重要地位。什么叫「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呢?就是说: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所见到,所听到,甚至于所想到的一切一切,都不是真实的,都是虚而不实,妄而不真。可是这一来,不但《金刚经》和我的现实生活脱了节,而且在我心中引起了虚妄及真实的矛盾。
年纪愈大,现实生活对我的影响愈深。生病了,会觉得苦;跌伤了,会觉得痛;看见流血了,心里会生害怕。慢慢的欢喜听别人的称赞及恭维,不欢喜听别人的批评及责骂。一天到晚,忙忙碌碌,尽是在「争取」,要这个,要那个,得到了高兴,失掉了懊恼。虚妄不真的念头早已抛到九霄云外!
一九三八年,政府派我去德国,住在柏林。翌年的九月,德军突然进兵波兰,势如破竹。第三天晚上,柏林有空袭警报。我在中国时对空袭警报已训练有素,所以不慌不忙的抓了一条被单,走到指定的地下防空室去。那晓得一踏进门,可把我惊呆了。原来满室的德国人,人人都戴上了防毒面具,唯有我,什么防毒的东西都没有。突然,第一个念头涌上心头:万一毒气弹来时,我将是唯一的枉死鬼!另一个念头又飘过心头:唉!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这些念头,都只是在一刹那间就过去了。各位,我那时候真希望这一切都是虚妄,可是拉拉被单,擦擦眼睛,还不是真真实有,一点不假。我勉强挤坐到屋角的地上,心里好像转过很多真真假假、真我假我的问题,昏昏沉沉,一直到忽而看见室内的人差不多走完了方才惊觉。这时正是初秋天气,走出防空室时,一阵凉风拂来,还不是仍在德国柏林,过著现实生活!
各位,现在我想问您们一个问题:今天,您们在纽约庄严寺,参加夏令营。此刻我们同在观音殿上,您们面对著中间的七百多年前明朝时代造的五彩瓷观音像,面对著一千多年前晚唐时代的古观音像,我们在共同讨论,您可觉得这一切都是虚妄的呢?可有那一位直觉地感觉这一切都是如幻如梦、虚妄不实呢?恐怕答案是没有。每个人,相反地,都觉得这是真真实实,有这么一所道场,有这两尊慈悲庄严的观世音菩萨像,有这许多同修共聚一堂,大家在参加夏令营,千真万确,看得见,听得清,抓得住,如果要说这是不真实的,是虚妄的,实在不容易接受。各位,您说对不对?
自从第一次看到《金刚经》到四年前居和如往生,我在佛桌上看到她念了十八年的《金刚经》本子,发愿继续替她念《金刚经》为止,正好六十年过去了。在这六十年中,我一直对《金刚经》只是一种说不出理由的仰慕,可是总觉得高不可攀,没法和现实生活相契合。换句话说,没法在现实生活中应用《金刚经》的经义。
自从一九八八年七月四日我开始每天至少念一遍《金刚经》后,有个念头逐渐在我的心中滋长,这个念头,即是如何可将《金刚经》的教义和我们的日常生活打成一片。而且更重要的是不唱高调,不是仅仅懂,还要使一般人能在日常生活中应用,不妨碍日常生活,而能使日常生活过得更丰富,更符合《金刚经》的教义。
各位,每天继续不断的功课,确有它不可思议的感应。在这过去的四年中,我自己认为有四次突破。可是现在想想,从前的所谓几次突破,大都是理论上增进了解,而不是日常生活上的应用,用佛教的术语来讲,只是知见上的深入,不是习气上的突破。只有去年的一次给我的影响最大,我这次所以选这个题目,也是因为那一次的突破后,觉得应该尽快的介绍给各位同修。如果各位因此有所启悟,我愿将这功德回向给令我得此突破的那位同修及法界一切众生。
去年我在纽约大觉寺曾以「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浅谈」为题作了一次讲演,我引用了《金刚经》中佛陀自己讲他在过去世中,有一次为残暴的歌利王斩割肢体的故事。佛说我那时候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为什么可以如此说呢?因为我在当时被节节支解时,如果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应生嗔恨。
我在引用这段经文后,说了这么几句话:「各位,请记住这句经文:『若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应生嗔恨。』反过来…
《63 《金刚经》的研究(沈家桢)》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