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照般若」。要观察人人本具的本觉理体,必须用智慧来观照,所以能观照的智慧叫「观照般若」,所观照的智慧叫做「实相般若」。现再讲「文字般若」,「文字般若」就是「金刚经」,「金刚经」上有文字故。释迦牟尼佛在世所说的「金刚经」,他的语言就是「文字般若」,结集在经典上的梵文也是叫「文字般若」,翻译成中国文字的也叫「文字般若」,但要弄清楚的是,必须由「金刚经」翻译过来的文字才叫「文字般若」,何以故?因世间法的经书多得很,儒教也有经,道教也有经,现在世间的学问书更是多得不可思议,那都是「文字」,不能叫「文字般若」,因为他读了很多文字的书,他的学问增加了,他那学问就是「世智辩聪」的智慧,越是学问大,他越不能学佛,这叫聪明反被聪明误,所以它只能叫「文字」,不能叫「般若」。那么「金刚经」上的文字呢?叫做「文字般若」。他怎么叫「文字般若」呢?因你研究「金刚经」上的文字,你才能发现「实相般若」的理体,你才可以修行起「观照般若」的智慧,也就是说,这个「文字般若」能显明出「观照般若」和「实相般若」,故「金刚经」上的文字叫「文字般若」。但是还有一点你必须注意,「金刚经」上的文字,要我们即文字而离文字,处处要破相,要扫相,要观空。要能即文字相而离文字相,这个文字才叫「般若」,要是不能即文字相而离文字相,所研究的金刚经就著了文字相。将来讲「金刚经」时,听众越多,著相也著的越厉害,那所讲的「金刚经」只讲了「文字」,不是讲「文字般若」了。为什么?因著了文字相,这一点道理要记清楚。
以上所讲的三种般若叫「实相般若」、「观照般若」、「文字般若」,再跟前面所讲的「金刚」比喻配合起来。「金刚」叫金刚宝,「其体最坚」,比喻什么呢?即比喻「实相般若」,真理之体是最坚固的。我们凡夫无始劫就在流转生死,此道来,彼道去,一时天上,一时人间,一时畜生,一时地狱饿鬼,我们在六道里一直轮回到现在,可是本觉的理体即「实相般若」却没有变动。其不变动的原因,是「其体最坚」,就如金刚宝,用什么东西也破坏不了它,也染污不了它。比如地狱是最污浊的地方,即使我们堕到地狱,实相理体还是没有变动,因「其体最坚」就像金刚宝一样。它要是变动了呢?变动了我们也不用去学佛法了,因我们的本觉理体坏了,「实相般若」破掉了,被流转坏了,流转坏了又怎能成佛呢?我们已失去了成佛的本钱。我们要怎样才能成佛呢!那我们就得庆幸自己有这个本觉理体,也就是「实相般若」,虽然流转生死,并没有坏,因「其体最坚」之故。
金刚宝「其用最利」这是比喻「观照般若」,你不去研究佛经,不会起观照,若你研教闻法起了观照,也就是始觉智被启发出来了。何以始觉智一启发出来,还要去观照本觉理体呢?这问题若你一旦豁然大彻大悟了,你才明白原来我自己有个「实相般若」。何以过去没有发现呢?因过去被无明烦恼所障蔽住了。现在这无明烦恼又如何呢?要讲这无明烦恼可多了,光讲其名相、法相几天也讲不完,要「断」它又谈何容易呢?这是由于你没有起「观照般若」,没有把始觉智慧启发出来,始觉智一旦被启发起来,它能断一切无明烦恼。因为无明烦恼,根本就是个没有体性的东西,被始觉智一照便被照空了。这比如千年暗室一灯能破,千年没开过的房子,虽然是黑洞洞的,但若亮起灯来,黑暗便消失了。因为黑暗是没有本体的,所以始觉智一起,便能把无明烦恼照空了,这就是「其用最利」的原故。
金刚宝「其相最明」,它的光明能照遍一切,比喻「文字般若」。虽然我们念的「金刚经」是白纸黑字印上去的,但是每个字皆是光明相,因为它能显发出「观照般若」和「实相般若」。「观照般若」是智慧,「实相般若」是理体,由此可知「文字般若」的光明是何等的大啊!所以说每一个字皆是光明之相,是值得重视的。我们研究「金刚经」,得先从「文字般若」下手,先找到「文字般若」光明之相,然后才能找到「观照般若」和「实相般若」的义理。义理明白了,才能起观照,才能以照实相。将来始觉智启发出来后,观照「实相般若」、证得「实相般若」,都是「文字般若」的功德。假如没有「文字般若」光明之相,我们亦看不见「观照般若」和「实相般若」在那里,所以我们学佛法,要先从「文字般若」下手。有人说:「说得一丈,不如行得一尺。」这只是劝修的话,叫你了解文字义理后要修行。若是没有了解文字义理之前,怎样修行呢?答曰:「要离文字相」,你没有文字,你离什么文字相?答曰:「即文字而离文字相」,你连文字也不懂,何有相来离呢?所以在中国佛教大兴,兴在顿教禅宗,他扫文字相扫得很厉害,后来流弊到什么义理也不去研究,硬要参禅。若是问:「为什么你不去研究经典呢」?他答:「那文字相执著他干什么,我一旦大彻大悟,什么都有了,三藏十二部都在我心里。」你看他答得很简单,其实「三藏」是那「三藏」?他可能还搞不清楚,十二部的名字他更背不出来,他又怎样去研究「三藏、十二部」呢?他没有去研究,他心里又具足什么「三藏、十二部」,他连个文字都不认识,小学也没有上,他硬要开悟,这简直是滑天下之大稽!因此后来使得佛教衰败下来,衰败到出家人不认识字,社会上的信徒都瞧不起,所以中国佛教兴隆,兴隆到顿教禅宗,全中国的寺院都叫禅寺,到了台湾,寺院还叫禅寺;衰败也衰败在禅宗师父不认识字。因此,我们必须先了解「文字般若」,而后起「观照般若」再证「实相般若」这是个次第。而「文字般若」是个智慧,所以我们要尊重其文字,每个字都是十方诸佛的法身舍利;要认识佛的法身,在此文字上认识便可。而「金刚经」的文字又是诸佛之母,它能以出生诸佛。若将来你们研究「金刚经」起了始觉智而大彻大悟,在教相上是大开圆解,叫「悟入」,「悟入」再修行便是「证入」,「证入」即成佛。我们是依「金刚经」而成佛的,所以「金刚经」便是母亲,「金刚经」内有文证明,它能出生一切诸佛,它是诸佛之母,所以我们不能轻视「金刚经」的文字。由此可知「文字般若」的光明最大,能以显出「观照」与「实相般若」。「观照般若」一起如金刚宝「其用最利」,「实相般若」的理体如金刚宝「其体最坚」,一切法不能坏它,所以这三种「般若」,只有以金刚宝来比喻才容易明白,至此「金刚般若」四字讲完。
再讲「波罗密」三个字,「波罗密」是梵语,翻成中国话直译应该是「彼岸到」,因为印度的梵文都是颠倒来念的,名词在上面,动词在下面;如现今欧美国家的语言文字和梵文一样,是反过来念的。中国语叫「李先生」,他却是颠倒念叫「先生李」。所以「波罗密」顺著中国话的意思是「到彼岸」。「彼岸」是个比喻,即是涅槃的彼岸,对著生死叫此岸。依著「文字般若」而起了「观照般若」,由「观照般若」而证得「实相般若」,证得「实相般若」把无明烦恼都照空,即能离开生死此岸到达涅槃彼岸,所以「波罗密」就叫「到彼岸」。再合上面四字,就是「金刚般若波罗密」。这又怎能到彼岸呢?即要了解像金刚宝一样的「般若」,得到像金刚宝一样的「妙智妙慧」,才能「到彼岸」,故称「金刚般若波罗密」,这七个字即本经的别题。再讲本经的经题,一般言之,经题虽多,但不出七种立题,这部经是法喻立题。「金刚」二字是喻,「般若」二字是智慧法,「波罗密」也还是个比喻,所以以法喻来立题,到此把别题讲完。
再讲「经」之一字是通题,「经」者梵语叫「修多罗」,译成中国话叫「契经」。「契」者合也,合什么呢?即合理合机,上合诸佛之理,下合众生之机,这叫契理契机,才是佛的经。要是这部经与诸佛之理不相合,虽然标明是世尊说的,但这是外道冒充的「伪经」因它不合诸佛之理。你怎样去研究也研究不懂,这也不是佛说的「经」,都是外道冒充的叫做伪经。佛经无论是长的经文,如「华严经」六十万字,「法华经」七万字,「金刚经」五千多字,都是契理契机的。若经典不合诸佛之理不叫「契经」,不合众生之机亦不叫「契经」。只要肯听肯研究一定会懂,不懂,释迦佛不会说这部经。再详细的分有贯、摄、常、法四个字的义理叫「经」。(一)什么叫「贯」呢?即贯穿所说的义理,这部经所说的义理很多,每一个字皆有其义理,所以用一个「经」字贯穿起来。如线索把每颗念珠子贯穿起来一样。所以把很多义理贯穿起来就叫「经」。(二)「摄」者摄持所应度之机,每一部经皆有其当机者,也就是说众生的根机它能摄持。(三)「常」者就是常住不变,三世不能易其理。三世者即过去、现在、未来。经上的义理是不能变易的,不论到任何时代都是不变的。不像世间法是随著时代而转变,因世间法不是真理。(四)「法」者,法则、规矩之谓也。佛经上的法则十方皆遵,在印度国的众生得遵守其法则规矩,到了中国,中国的众生也得遵守其法则规矩,如此才能了生死成佛道。所以现在若有人到欧美各国去讲经,一定会有人听,只怕你不去讲,因为这是个大法则、大规矩。
「经」之一字,是一切佛经的通题,「金刚般若波罗密」是此经的别题,合起来共八字,到此把总释名题的第一科经题讲完。
(乙)解人题
【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
现在讲人题即译人之题,「姚秦」是个朝代的名字。经典是释迦佛说的,是诸大菩萨结集出来的,所结集的是梵文流通在印度。本经是在姚秦时代被翻译成汉文。姚秦时代在中国历史上是晋朝,晋朝分东晋和西晋,晋朝是由魏、蜀、吴三国合并而成。西晋朝统一中国,到后来国家势力不行,打仗打败,就迁都到南京,改名为东晋朝。那时在中国国土的西方又起了另一个国家叫秦朝。秦朝最初的皇帝叫苻坚,鸠摩罗什法师…
《58 金刚经讲录(道源)》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