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58 金刚经讲录(道源)

  金刚经讲录

  道源长老讲于基隆市海会寺能仁佛学院

  序

  我国人与金刚经特别有缘!念经者,欢喜念金刚经。讲经者,欢喜讲金刚经。注经者,欢喜注金刚;正因为注解太多了,反而有越看越不懂之困惑!尤其上半卷与下半卷之问答,经中之文句相同,其不同之点何在?更加难懂!

  有的注解说:下半卷是「重说」;这样解释,令人难信。世尊说法有「重说」的,这是世尊说法将要说完之时,又来些听法的人,世尊有大悲心,对于无量众生,不舍弃一个众生,对于后来的众生「重说」一遍。但世尊有大智慧,必然变更文体,改用偈颂,令听过者,不感觉重复。所以十二部经中,有「重颂」一部,金刚经之下半卷,既非偈颂,何能是「重说」呢?

  道源初「学教」时,亲近慈舟大师,大师每讲一种经、论,必指定一种注解分科。所谓分科者,即是将这部注解的科文,全抄写在听讲用的经、论本子上。例如,讲大乘起信论时,指定「起信论义记会阅」,讲金刚经时,指定「金刚经心印疏」,心印疏是清朝溥畹大师著的。大师将金刚经正宗分,分为两大科:

  一、首示降住其心,历彰般若妙用。

  二、次明菩提无法,正显般若本体。

  看了心印疏,可解释金刚经之下半卷不是上半卷重说之惑。但是听完全部金刚经之后,对于心印疏之分科,亦不能无疑?

  金刚经上半卷开始,长老须菩提之请词:「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世尊之答词:「……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下半卷开始,长老须菩提之请词亦是:「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世尊之答词亦是:「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当生如是心……」须菩提是代已发菩提心的众生,请问「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世尊之答词,亦是为已发菩提心的众生,「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是则全卷金刚经只有两个问题,就是「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亦只有两个答复,就是「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并没有第三个问题「云何是菩提心?」而心印疏第二大科「下半卷」说是解释「菩提无法……」似乎与经文不太适合?

  再以华严经证之:善财菩萨参访诸大善知识之时,其请法之词,皆曰:「圣者,我已先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而未知菩萨云何学菩萨行?云何修菩萨道?」正是先发菩提心,而后请问,云何学菩萨行?云何修菩萨道?则与金刚经请法之词相同。即以般若法之体用言之:亦应先显体而后论用。心印疏之两大科文,则先论用而后显体,亦似乎有欠次第。

  予初「学教」时,因慑于慈舟大师之威严,虽有疑而不敢请问!待予学讲金刚经时,因无智慧,未能另立科文,予又因心印疏之释义显理,深合「顿禅」,故仍依据心印疏讲演。民国三十八年,五十岁来台,历年以来,讲演金刚经多遍,亦皆依据心印疏。六十岁母难之日,且影印该疏一千部,送人结缘。六十四岁因讲大乘起信论,需要起信论义记会阅。在卍字续藏中,将「会阅」查出。翻查续藏目录时,看见很多金刚经注解。在无意中发现通理大师所著之「金刚经新眼疏」,该疏既名「新眼」,一定对于金刚经有新的见解。当将该疏查出一看,果不出所料!

  新眼疏将金刚经分为四大科:

  一、略明降住生信分。 二、推广降住开解分。

  三、究竟降住起修分。 四、决定降住成证分。

  金刚经上半卷所说的是「信、解」,下半卷所说的是「修、证」。在经中皆有文句可以证明,只是前人未曾发现而已。

  从此以后,对于金刚经之下半卷与上半卷有何不同之疑惑,悉皆消释!于是影印新眼疏三千本以广流通。更复依据新眼疏尽量讲演金刚经,藉报通理大师之法恩于万一!

  七十八岁,在海会寺,创办能仁佛学院,八十岁时,为诸同学讲金刚经一遍,全部录音。函请广化法师,著成讲记,幸蒙应允!乃将全部录音带及参考资料,寄给法师。讵知法师常在病中,未能执笔。予八十五岁,在高雄佛教堂,讲阿弥陀经时,广化法师率其高足净观法师来见,当即介绍净观法师代写金刚经讲记。自民国七十三年六月份在菩提树杂志开始登载;至七十四年元月间,讲记之稿子方写四分之一,又讵知净观法师忽患重病,转住三家医院,动了两次手术,时间经过将及一年之久,方得康复!菩提树自民国七十四年三月份,因无来稿,停载十个月之久。幸法师病愈。继续来稿,乃于七十五年元月份续载,至七十六年元月份方告完成。予已八十八岁矣!因略述经过之因缘,足见好事难成!是为序。

  中华民国七十六年元月二十日

  金刚般若波罗密经讲录

  一 总释名题

  今天要讲的这部经就是「金刚般若波罗密经」,我解释这部经,先把它分成两大科,第一、总释名题,第二、别解经文。现在先讲第一科总释名题,在总释名题内,再分为两小科,解经题和解人题。

  (甲)解经题

  【金刚般若波罗密经】

  金刚般若波罗密经这八个字,就是本经的题目。其中「经」字,是通题,「通」者,通于一切经,一切经都叫「经」。「金刚般若波罗密」七个字是别题,「别」者,别于他经,这一部经不是「华严经」,也不是「法华经」,它的别名,叫做「金刚般若波罗密经」。先讲别题再讲通题;讲到别题,先讲「金刚」两个字,再讲「般若」两字,最后讲「波罗密」三字。

  「金刚」是个比喻,就是金刚宝,我们佛教有个金刚力士,也就是护法韦驮尊天,手中拿的兵器就叫「金刚宝降魔杵」,也叫「金刚杵」。我们人世间也有金刚宝,不过没有天上的金刚宝那么好、那么高明而已。现在人称金刚为钻石,此经用金刚宝作比喻,比喻什么呢?就是比喻般若妙慧。金刚宝有三种意思,即一、其体最坚,二、其用最利,三、其相最明。凡是一法,都有体、相、用三个意义。这个金刚宝之体,最坚固无比,一切物不能坏他,所以「其体最坚」。「其用最利」,金刚宝的功用锐利无比,他能坏一切物,如钻石能刻动黄金,而黄金却不能刻动钻石。「其相最明」,这相就是外相,这个金刚宝的外相所放的光明,超过一切光明。在我们中国历史上,曾经有外国进贡一个金刚宝,有四方一寸那么大,可以照几十里路,那么大的光明,要是我们这讲堂里有一个金刚钻石,全堂的灯光,就射不过他的光明,故说「其相最明」。这是金刚宝的比喻,有三种意义:即是其体最坚,其用最利,其相最明。

  再讲「般若」两字,首先,要知道这两个字的字音读法,本来是「般若」,但是经教上不能念「ㄅㄢ ㄖㄨㄛˋ」一定要念「ㄅㄛˊ ㄖㄜˇ」,为什么呢?要合乎梵音,梵音上他是音译,不是意译,音译就是照著印度国的梵语的音声翻过来的,在翻译学而言,它是什么音声,我们就译什么音声,译的音声就是「般若」。若有人问:为什么中国字不照「般若」来译呢?记住这个解释:这个经典的翻译在唐朝译的最多,我们现在讲的这部「金刚经」是在姚秦时代,比唐朝还在前。唐朝京都在陕西的长安,而这个姚秦的京都也是在陕西的长安,长安那个时候说的话叫「官话」,就像现在的国语。那时长安的「官话」对于「般若」就读「ㄅㄛˊ ㄖㄜˇ」的。由姚秦时代到了唐朝一直到了宋朝,这京都就迁到河南的开封叫汴梁。随著时代的变迁,到那时也就变为河南省口音了,再也不是那时的「官话」而带有河南口音了。就是这样随著时代的变迁而改变了,再变再变,变到现在叫「ㄅㄢ ㄖㄨㄛˋ」,可知姚秦时代乃至到了唐代都是念「ㄅㄛˊ ㄖㄜˇ」的。现在附带解释「南无」这两个字,也是这意思。本来现在念「ㄋㄢˊㄨˇ」为什么要念「ㄋㄚˋ ㄇㄛˇ」呢?为了要合梵音故。在中国字「南无」有的是字,为什么不用「ㄋㄚˋ ㄇㄛˊ」的字,而用「ㄋㄢˊ ㄨˇ」这个音声,因在唐朝时代,和唐朝以前,陕西长安说官话的音声,「南」字念「拿」,「无」字他念「摩」,这是古音,后来中国人念这个字音慢慢的转变了,但梵音没有转变,要合于梵音故。这就是为什么「般若」要与梵音合,也即译音而不译意之故也。因此念「般若」这音声定要把它念正。那么「般若」的意思又是什么呢?翻成中国话叫「智慧」,为什么不直接了当翻成「智慧」呢?因翻译经典学有一种规矩叫「五种不翻」。那「五种不翻」?(一)秘密故不翻;如陀罗尼。(二)含多义故不翻;如薄伽梵一词具六义。(三)此方所无故不翻;如阎浮树。(四)顺于古例故不翻;如阿耨菩提,是非不可翻,以摩腾以来常存梵音故也。(五)为生善故不翻;现在讲的就是「生善不翻」。能够生起众生善根,保存梵音故不翻。若你把「般若」翻成中国的「智慧」,这意义不错,但恐怕会与世间所谓「智慧」混同一谈,因世间有学问、聪明、口齿伶俐,这种人都叫有聪明智慧的人。在佛经上来说,他越聪明越不能学佛法,何以故?此叫「世智辩聪」八难之一。他学佛法,不能学,因为他太聪明反被聪明误。但世间法的人,都称他有「智慧」,可是不是「般若」的「智慧」,此处要保存著梵音,就是这个意思。这是要你知道「般若」的智慧,不是世间法的「智慧」。讲到「般若的智慧」,必须加上一个「妙」字,叫「妙智妙慧」,即不可思议的智慧。「妙」者不可思议也,不可思议的智慧叫「般若」,尤其是在「金刚经」上讲「般若」,它所包含的还有三种意义,这叫做「三种般若」。是那三种?就是(一)实相般若(二)观照般若(三)文字般若。「实相般若」就是理体,智慧的理体,真理之体叫「实相」;「观照般若」就是智慧的智慧,因为「观照」是智慧,「般若」也是智慧。「观照」就是心内所起正当观想,此正当的观想就是启发出来的始觉智,而始觉智照其本觉理,就叫「观…

《58 金刚经讲录(道源)》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