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58 金刚经讲录(道源)▪P45

  ..续本文上一页有无量相,无量的好;眉间的白毫相,也有无量相,无量好,这叫「具足诸相」。佛的随形好,都是无量好,无量庄严的。释迦佛问须菩提:「如来可以具足诸相见不?」是否可以在报身佛种种差别的「具足诸相」之随形好上见到法身如来否?「不也,世尊!」须菩提回答说:「不可以啊!世尊。」「如来不应以具足诸相见。」这个「如来」是指法身如来。法身如来无相,不应以报身佛的「具足诸相」上来见到法身佛的。「具足诸相」是对报身佛的身相上说的。报身佛的相好、庄严,是圆满具足;在法身佛上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他是真空湛寂的无相法身,所以说「不应以具足诸相见」。道理是跟前面一样的,这里只不过是推广,再重说一遍而已。这就是叫你在修行上,对「总相」不可以执著,对「别相」也不可以执著。一执著,你就证不到法身了。为什么会这样呢?须菩提自己再加以解释,「如来说诸相具足,即非具足,是名诸相具足。」中间略掉「诸相」二个字。下面还是添上,「是名诸相具足」。这是解释「三谛」的道理,这个「诸相具足」他是因缘生法,报身佛那么多的相好,是从那里来的呢?这完全是释迦佛在行菩萨道的因地中,修因,修无量功德累积而成的。他是由无量修因的因缘所集成。因缘生法,当体即空──「即非诸相具足。」当体即空才能含摄无量修因功德,能悟到这个中谛「即空即有,非空非有」的道理,那就是「名为诸相具足」。

  这段经文是推广前面「住心无住」的道理。你见了佛的「总相」,不要住相,你一住相,就变成「执著」了。所以你对应化身佛,报身佛都不应执著,乃至见了报身佛的身,身有无量相,相有无量好,好有无量庄严,你还是不要执著。这样你的真心就安住了,就能安住在如如不动,不取著于相的「般若妙慧」上。你一著了应身佛的相,报身佛的相,这一著相,就如古德所讲的:「但有一些些,便有一些些。」何以故?因为你心里头,住著了报身佛的相,这个相就会变成了一个「尘境」,这道理很微细。因为你的真心一著相,你的心就不能清净无染,佛法难学就在这里。好不容易引导众生来信佛,来拜佛;有的众生还不肯来,能来了就表示他有善根,来拜佛他看到泥塑木雕庄严的佛相,虽是个假相,但是众生他是执著的,他看到庄严的佛相,他才肯拜。因为他初信佛法,所以你要再进一步的引导他认识佛理。佛有三个身,都不是那个泥塑木雕的那个佛身。佛的应化身有三十二相,我们善根不够,业障深重,没有跟佛同时出世,没有看见出世在印度国的应化佛身,像须菩提他是看到了,看到了,你不能著相,一著相,你就证不到清净法身了。清净法身是离一切相,无所执著才证到的。小乘人回小向大,就像须菩提已证了阿罗汉以后,又再修学大乘的菩萨道,学大乘菩萨行。一个修大乘行的人,不断的用功修行,具到十住十行十回向这三贤位的菩萨,他看佛的报身相,还是看不太清晰,登了初地菩萨位以后,所看见的报身佛的相才能看得比较清楚。初地菩萨虽看见了,但只看了一部分,于是到了二地、三地,随你证入地位的升高,就一分一分的明朗,乃至你证到了等觉菩萨位,你所见到的报身佛的相好,就圆满了。所以说,报身佛是为了菩萨而示现,为他们说法的。你著了报身佛的相,你自己的清净法身,还是不能证得的。法身佛在那里呢?法身佛不在心外面,应身佛在心外,报身佛也在心外;应身佛显现在凡夫与二乘人的心外面,应化身佛是心外面之相。报身佛他是个心外之相,他是在菩萨位的心外显现。那么法身佛呢?法身佛不在心外,如果在心外,你就不能证到清净法身了,法身佛是在自己的心内。要怎样才能够证得到他呢?法身佛是个理体,人人本具,各各不无;我们虽然流转生死,但我们的法身无欠无缺。为什么不能证得呢?因为给烦恼无明障蔽了。现在烦恼无明都把他「空」得干干净净了,法身自然显现出来。显现出来你就成佛了,就证到法身了。这个法身不是从外头来的,这是要从你自己的内心去发现的。

  这第二十分是讲「住心无住」,十九分教我们把「内心」的「住相」空得干干净净,用「三心不可得」的「心」去行布施。这第二十分教我们「见相无住」,你见到佛的色身,见到佛的相好,你不要执著,执著了还是妄想,那你的真心就不能安住了。

  非说所说分第二十一

  己二、闻法无住(分二)

  庚一、说者无住

  这一科是讲到能说法的人,不要生起执著;金刚经讲到这里,正是「佛相」要空,「法相」也要空的时候了。我们学佛的人,对于要空「众生相」,并不会感到困难修;但是学佛要闻法,闻法就要尊重佛,你要他空掉这个相,那很不容易。但是不空掉也不行,不空掉你心里至少有二个相,一个是「佛相」,另一个是「法相」。这就好比原来是一个清清净净的大圆镜子,却抹上了二片白粉,抹上了「佛相」的住著,与「法相」的住著;这二片白粉,也是个染污,所以这个大圆镜子,也就不完全的清净了。这二十分是教我们,不要去「住著佛相」,这样你的真心就安住了;第二十一分是要来「空」这个「说法者」的住著,来安住你的真心。

  【「须菩提!汝勿谓如来作是念:我当有所说法。莫作是念!何以故?若人言如来有所说法,即为谤佛,不能解我所说故。须菩提!说法者,无法可说,是名说法。】

  「汝勿谓如来作是念」──你不要这样说,如来他有作这个心念。作什么念呢?就是「生心动念」这么想,说:成了佛!就应当说法。为什么成了佛就应当说法呢?因为他在因地中,就发了这个愿:我要成佛,成了佛,我就是「福慧两足尊」;因此我要度一切众生成佛。佛与阿罗汉,不同的地方在那里呢?阿罗汉证得了「阿罗汉果」后,他自己逃走,独善其身,他一出离三界,他就不去管:众生流转生死苦海的事了。可是佛不是这样子的,佛是「大慈大悲」为怀,众生受苦,佛一定要度他们出离苦海,所以成了佛一定要度众生。为什么度众生一定要成佛呢?因为不成佛你度众生的两大条件都不具足,你的「福不具足」,「慧不具足」,就无法圆满广度众生。所以要度众生,第一你要具足无量的大智慧,才能度化千差万别的众生,第二你要有福报,你没有福报,你摄受不了众生。这个问题我一再的提醒诸位,你们来学佛,一方面「要求智慧」,一方面「多培福报」,不可以偏向一边。你有福报,你说一句法,人家都相信,甚至于你一句法都没有说,他见了你这个「有福」的「相貌」,他就相信了。所以要摄受众生,「福报具足」也是很重要的。要成佛,「福报必须具足」,另一方面「智慧不具足」也不行,所以佛才称为「二足尊」,「福足慧足」。他在因地中,初发菩提心时,就发了这个愿:我福慧具足成了佛,就要说法利益众生。要怎样去利益众生呢?就是给他们说法,把自己亲身修行证果的过程,实实在在的讲给众生听,教众生也照这样去发心、修行、证果,这就是利益众生、度众生,成了佛以后,说法度众生那是成佛的本份事,但是佛并没有「生心动念」说我要说法,去「著」这个「相」。如来是应机随缘来教化众生,并没有预先有说法的念头,所以你不要以为,如来「生心动念」,动了这个念头要说法,「著」了这个「相」。我如来没有作这个念头,你「莫作是念。」。这下面再告诫须菩提一声,你可「莫作是念」,你不要动这个念头,说如来有所说法,如来现在要说何等法。你应该知道如来虽终日说法,但是「无所住著」。「何以故?若人言如来有所说法,即为谤佛。」──这一句话,除了在金刚经上,释迦佛亲口说出来,谁也不敢这么讲。我们说如来说法,这是赞叹佛的,结果却落了谤佛之嫌。你看看,谁敢讲这个话,不懂佛法的人不敢说,懂得佛法的人更不敢说这一句,「何以故?若人言如来有所说法,即为谤佛。」在金刚经上释迦佛自己说出来,你说「如来有所说法」,你就是在毁谤如来,而不是在赞叹如来。为什么呢?因为如来他已经成就了「无所住」了,已经「空」了「法相」,「法相」都「空」了,你怎样能说如来住著在「有所说法」呢?前面经文说过,菩萨有「我等四相」即「非菩萨」这不是连菩萨都赶不上吗?这不是在毁谤佛吗?所以说你不是在赞叹我,而是在毁谤我。下面释迦佛再解释,为什么这个人说:佛「有所说法,即为谤佛」呢?因为他「不能解我所说故。」我平常说法,他连听都未曾听懂,他又怎么能去了解如来说法的「义趣」呢?他不但没有「解悟」,就连「依文解义」都还没有懂,他又怎么能深入了解如来说法的归趣呢?我平常是怎么样讲的呢?「须菩提!说法者,无法可说,是名说法。」──如来说法,无有法可说,这才是如来说法。这还是一个三连句,但是中间这句「即非说法」,换上这个「无法可说」的句子,反而更容易了解。我们学佛说法,要怎样学的呢?不去著法相。要怎样才会不著法相呢?「说法者,无法可说,是名说法。」你学大乘佛法,「我执」要空,「法执」也要空,既然要空,你又那里有个「法相」可以执著呢?你执著「有所说法」,那不就著了「法相」吗?著了「法相」就会生出我、人、众生、寿者,那你这个「我执」不等于是加大了吗?我们是个凡夫法师,不是阿罗汉法师,五蕴根本没有空,因此「我执」也根本还没有空掉,所以一执著了法,反而增加了「我执」。「我执」「法执」越增加越多,这就等于你天天在养无明,无明越养越深厚。那么「我」「法」二执的无明就越来越炽盛,那你讲经说法,尽是讲给别人听,没有给自己听。这就是说,我们学佛法,不能光在文字上穷分别,你说法利益众生,自己也要依法来修,才不会落入「空谈」,在自利方面,也一定要脚踏实地去空「我执」「法执」,这样你讲经说法,不论是自利利他,才能得到说法的真实利益。因为「说法…

《58 金刚经讲录(道源)》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