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有無量相,無量的好;眉間的白毫相,也有無量相,無量好,這叫「具足諸相」。佛的隨形好,都是無量好,無量莊嚴的。釋迦佛問須菩提:「如來可以具足諸相見不?」是否可以在報身佛種種差別的「具足諸相」之隨形好上見到法身如來否?「不也,世尊!」須菩提回答說:「不可以啊!世尊。」「如來不應以具足諸相見。」這個「如來」是指法身如來。法身如來無相,不應以報身佛的「具足諸相」上來見到法身佛的。「具足諸相」是對報身佛的身相上說的。報身佛的相好、莊嚴,是圓滿具足;在法身佛上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他是真空湛寂的無相法身,所以說「不應以具足諸相見」。道理是跟前面一樣的,這裏只不過是推廣,再重說一遍而已。這就是叫你在修行上,對「總相」不可以執著,對「別相」也不可以執著。一執著,你就證不到法身了。爲什麼會這樣呢?須菩提自己再加以解釋,「如來說諸相具足,即非具足,是名諸相具足。」中間略掉「諸相」二個字。下面還是添上,「是名諸相具足」。這是解釋「叁谛」的道理,這個「諸相具足」他是因緣生法,報身佛那麼多的相好,是從那裏來的呢?這完全是釋迦佛在行菩薩道的因地中,修因,修無量功德累積而成的。他是由無量修因的因緣所集成。因緣生法,當體即空──「即非諸相具足。」當體即空才能含攝無量修因功德,能悟到這個中谛「即空即有,非空非有」的道理,那就是「名爲諸相具足」。
這段經文是推廣前面「住心無住」的道理。你見了佛的「總相」,不要住相,你一住相,就變成「執著」了。所以你對應化身佛,報身佛都不應執著,乃至見了報身佛的身,身有無量相,相有無量好,好有無量莊嚴,你還是不要執著。這樣你的真心就安住了,就能安住在如如不動,不取著于相的「般若妙慧」上。你一著了應身佛的相,報身佛的相,這一著相,就如古德所講的:「但有一些些,便有一些些。」何以故?因爲你心裏頭,住著了報身佛的相,這個相就會變成了一個「塵境」,這道理很微細。因爲你的真心一著相,你的心就不能清淨無染,佛法難學就在這裏。好不容易引導衆生來信佛,來拜佛;有的衆生還不肯來,能來了就表示他有善根,來拜佛他看到泥塑木雕莊嚴的佛相,雖是個假相,但是衆生他是執著的,他看到莊嚴的佛相,他才肯拜。因爲他初信佛法,所以你要再進一步的引導他認識佛理。佛有叁個身,都不是那個泥塑木雕的那個佛身。佛的應化身有叁十二相,我們善根不夠,業障深重,沒有跟佛同時出世,沒有看見出世在印度國的應化佛身,像須菩提他是看到了,看到了,你不能著相,一著相,你就證不到清淨法身了。清淨法身是離一切相,無所執著才證到的。小乘人回小向大,就像須菩提已證了阿羅漢以後,又再修學大乘的菩薩道,學大乘菩薩行。一個修大乘行的人,不斷的用功修行,具到十住十行十回向這叁賢位的菩薩,他看佛的報身相,還是看不太清晰,登了初地菩薩位以後,所看見的報身佛的相才能看得比較清楚。初地菩薩雖看見了,但只看了一部分,于是到了二地、叁地,隨你證入地位的升高,就一分一分的明朗,乃至你證到了等覺菩薩位,你所見到的報身佛的相好,就圓滿了。所以說,報身佛是爲了菩薩而示現,爲他們說法的。你著了報身佛的相,你自己的清淨法身,還是不能證得的。法身佛在那裏呢?法身佛不在心外面,應身佛在心外,報身佛也在心外;應身佛顯現在凡夫與二乘人的心外面,應化身佛是心外面之相。報身佛他是個心外之相,他是在菩薩位的心外顯現。那麼法身佛呢?法身佛不在心外,如果在心外,你就不能證到清淨法身了,法身佛是在自己的心內。要怎樣才能夠證得到他呢?法身佛是個理體,人人本具,各各不無;我們雖然流轉生死,但我們的法身無欠無缺。爲什麼不能證得呢?因爲給煩惱無明障蔽了。現在煩惱無明都把他「空」得幹幹淨淨了,法身自然顯現出來。顯現出來你就成佛了,就證到法身了。這個法身不是從外頭來的,這是要從你自己的內心去發現的。
這第二十分是講「住心無住」,十九分教我們把「內心」的「住相」空得幹幹淨淨,用「叁心不可得」的「心」去行布施。這第二十分教我們「見相無住」,你見到佛的色身,見到佛的相好,你不要執著,執著了還是妄想,那你的真心就不能安住了。
非說所說分第二十一
己二、聞法無住(分二)
庚一、說者無住
這一科是講到能說法的人,不要生起執著;金剛經講到這裏,正是「佛相」要空,「法相」也要空的時候了。我們學佛的人,對于要空「衆生相」,並不會感到困難修;但是學佛要聞法,聞法就要尊重佛,你要他空掉這個相,那很不容易。但是不空掉也不行,不空掉你心裏至少有二個相,一個是「佛相」,另一個是「法相」。這就好比原來是一個清清淨淨的大圓鏡子,卻抹上了二片白粉,抹上了「佛相」的住著,與「法相」的住著;這二片白粉,也是個染汙,所以這個大圓鏡子,也就不完全的清淨了。這二十分是教我們,不要去「住著佛相」,這樣你的真心就安住了;第二十一分是要來「空」這個「說法者」的住著,來安住你的真心。
【「須菩提!汝勿謂如來作是念:我當有所說法。莫作是念!何以故?若人言如來有所說法,即爲謗佛,不能解我所說故。須菩提!說法者,無法可說,是名說法。】
「汝勿謂如來作是念」──你不要這樣說,如來他有作這個心念。作什麼念呢?就是「生心動念」這麼想,說:成了佛!就應當說法。爲什麼成了佛就應當說法呢?因爲他在因地中,就發了這個願:我要成佛,成了佛,我就是「福慧兩足尊」;因此我要度一切衆生成佛。佛與阿羅漢,不同的地方在那裏呢?阿羅漢證得了「阿羅漢果」後,他自己逃走,獨善其身,他一出離叁界,他就不去管:衆生流轉生死苦海的事了。可是佛不是這樣子的,佛是「大慈大悲」爲懷,衆生受苦,佛一定要度他們出離苦海,所以成了佛一定要度衆生。爲什麼度衆生一定要成佛呢?因爲不成佛你度衆生的兩大條件都不具足,你的「福不具足」,「慧不具足」,就無法圓滿廣度衆生。所以要度衆生,第一你要具足無量的大智慧,才能度化千差萬別的衆生,第二你要有福報,你沒有福報,你攝受不了衆生。這個問題我一再的提醒諸位,你們來學佛,一方面「要求智慧」,一方面「多培福報」,不可以偏向一邊。你有福報,你說一句法,人家都相信,甚至于你一句法都沒有說,他見了你這個「有福」的「相貌」,他就相信了。所以要攝受衆生,「福報具足」也是很重要的。要成佛,「福報必須具足」,另一方面「智慧不具足」也不行,所以佛才稱爲「二足尊」,「福足慧足」。他在因地中,初發菩提心時,就發了這個願:我福慧具足成了佛,就要說法利益衆生。要怎樣去利益衆生呢?就是給他們說法,把自己親身修行證果的過程,實實在在的講給衆生聽,教衆生也照這樣去發心、修行、證果,這就是利益衆生、度衆生,成了佛以後,說法度衆生那是成佛的本份事,但是佛並沒有「生心動念」說我要說法,去「著」這個「相」。如來是應機隨緣來教化衆生,並沒有預先有說法的念頭,所以你不要以爲,如來「生心動念」,動了這個念頭要說法,「著」了這個「相」。我如來沒有作這個念頭,你「莫作是念。」。這下面再告誡須菩提一聲,你可「莫作是念」,你不要動這個念頭,說如來有所說法,如來現在要說何等法。你應該知道如來雖終日說法,但是「無所住著」。「何以故?若人言如來有所說法,即爲謗佛。」──這一句話,除了在金剛經上,釋迦佛親口說出來,誰也不敢這麼講。我們說如來說法,這是贊歎佛的,結果卻落了謗佛之嫌。你看看,誰敢講這個話,不懂佛法的人不敢說,懂得佛法的人更不敢說這一句,「何以故?若人言如來有所說法,即爲謗佛。」在金剛經上釋迦佛自己說出來,你說「如來有所說法」,你就是在毀謗如來,而不是在贊歎如來。爲什麼呢?因爲如來他已經成就了「無所住」了,已經「空」了「法相」,「法相」都「空」了,你怎樣能說如來住著在「有所說法」呢?前面經文說過,菩薩有「我等四相」即「非菩薩」這不是連菩薩都趕不上嗎?這不是在毀謗佛嗎?所以說你不是在贊歎我,而是在毀謗我。下面釋迦佛再解釋,爲什麼這個人說:佛「有所說法,即爲謗佛」呢?因爲他「不能解我所說故。」我平常說法,他連聽都未曾聽懂,他又怎麼能去了解如來說法的「義趣」呢?他不但沒有「解悟」,就連「依文解義」都還沒有懂,他又怎麼能深入了解如來說法的歸趣呢?我平常是怎麼樣講的呢?「須菩提!說法者,無法可說,是名說法。」──如來說法,無有法可說,這才是如來說法。這還是一個叁連句,但是中間這句「即非說法」,換上這個「無法可說」的句子,反而更容易了解。我們學佛說法,要怎樣學的呢?不去著法相。要怎樣才會不著法相呢?「說法者,無法可說,是名說法。」你學大乘佛法,「我執」要空,「法執」也要空,既然要空,你又那裏有個「法相」可以執著呢?你執著「有所說法」,那不就著了「法相」嗎?著了「法相」就會生出我、人、衆生、壽者,那你這個「我執」不等于是加大了嗎?我們是個凡夫法師,不是阿羅漢法師,五蘊根本沒有空,因此「我執」也根本還沒有空掉,所以一執著了法,反而增加了「我執」。「我執」「法執」越增加越多,這就等于你天天在養無明,無明越養越深厚。那麼「我」「法」二執的無明就越來越熾盛,那你講經說法,盡是講給別人聽,沒有給自己聽。這就是說,我們學佛法,不能光在文字上窮分別,你說法利益衆生,自己也要依法來修,才不會落入「空談」,在自利方面,也一定要腳踏實地去空「我執」「法執」,這樣你講經說法,不論是自利利他,才能得到說法的真實利益。因爲「說法…
《58 金剛經講錄(道源)》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