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58 金刚经讲录(道源)▪P3

  ..续本文上一页就是苻坚派人去请的。鸠师在外国的西方,他名声远震传到中国来。因此苻坚就派大将吕光带了七万大兵去请他说:「你让我们请回来就跟你客气,不让请回来就打。」是这样子请法师的。因当时苻坚的国家很强盛,他有意想统一整个中国,而东晋虽然是迁都到南京,但他还是正统天下,这时候因苻坚的兵多将广,因此他想打东晋,想把东晋灭了就可统一中国。虽然苻坚身边的大臣劝他说:「东晋还没有衰落到要亡国的地步,他还有兵将防卫,不容易打,而且在南京又有长江之险阻来保护。」但苻坚却坚持攻打,不听谏言,以为有百万大军,定能将东晋打败,并且自夸其军队能「投鞭断流」,即每一骑兵之马鞭投入长江即能把长江之水堵断。于是便带了几十万大军,虽无百万,号称百万大军浩浩荡荡的去打东晋。而东晋只好背水一战,若战败便亡国,战胜了还可以延长其国运,虽然只有几万军队,因此举国军民全力以赴,此即兵法上所谓之:「哀兵必胜」。苻坚因犯上兵家之大忌,「轻敌之意」即所谓「骄兵必败」,所以这一战苻坚的军队大败,被东晋追杀回长安。这一战役便是在安徽的淝水县的地方会战的。这便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淝水之战」。经此一役,晋朝也因此而得延长朝代。苻坚战败回来,有一姓姚之大臣见苻坚早先不听劝告而妄自去打东晋,使得国家元气大伤,于是乘苻坚回来时便把他刺死,自己篡了位,没有改国号,还是叫秦朝,但别于苻坚之秦朝叫姚秦。

  「三藏」即经藏、律藏、论藏。释尊说的法门,诸大弟子结集下来叫经藏。释迦佛所订的戒律,诸大弟子把它结集下来叫律藏。诸大菩萨解释经、律的叫论藏。所谓「藏」即含藏之意。经藏里含藏很多的经,律藏里含藏很多戒律,论藏里含藏很多的论文,所以叫做藏。

  「法师」这两字又作何解呢?「法」是法则、「师」即模范之意。给众生作模范的称为师父。所谓法师即是「以法自师,以法师人」。我们怎样给众生作模范呢?得先自己守法规和法则,也就是依著经、律、论三藏所讲的法则作为自己的模范这叫自利。自己学会经、律、论三藏的法就叫法师,这叫「以法自师」。再去弘扬佛法,宏扬三藏,讲经依著经讲,讲律依著律讲,讲论依著论讲,好给众生作模范,给众生作师父,这叫做「以法师人」也就是利他。自利利他合起来就叫做「法师」。再跟上面所讲的「三藏」二字连贯起来,就叫三藏法师。要贯通三藏之法才叫三藏法师。古时候对称呼是很严格的,专门弘「经」的叫「经师」,专门弘扬戒律的叫「律师」,专弘论藏的叫「论师」。比方说听讲「成唯识论」是由天亲菩萨所造的三十颂,在印度有十大论师来解释它,就叫「十大论师」,不能叫「十大经师或律师」。能贯通经、律、论三藏才被称为「三藏法师」,这不是随便能称呼的名号,此名号也是其德号,因为要有这种功德才配称这名号。可是到了台湾,大家以为出家人都叫「法师」,因此男众女众的出家人,统统被称为「法师」,因而「法师」这尊贵的称呼便降格、扫地了,何以故?当法师要能「以法自师,以法师人」,如果你三藏不能贯通,总需贯通一藏,一藏不能贯通,你最低限度要能讲一部经或一部论,能讲能说,这才能称为「法师」。

  三藏法师是个通名,是个德号,谁有这个功德的都能被称为三藏法师。例如我国的玄奘法师也称三藏法师,能被称为三藏法师的人很多,各有各的别名。而这个贯通三藏的法师是鸠摩罗什,翻译成中国话叫童寿,因为他在幼童的时代便有高寿之德,故称童寿。因按他的年龄还是个童子,按他讲经说法的功德已等于一个老法师,老法师有高寿故。因此跟他取个德号叫「童寿」。现在讲鸠摩罗什的公案:一般的注解都说他是七岁大彻大悟的,但根据通理大师「新眼疏」上的考证,却说他是十二岁时大彻大悟。无论是七岁或十二岁,还是个童子,鸠摩罗什的母亲是个有大善根的人,她生下鸠摩罗什后,便要去出家。那时因为鸠摩罗什年纪很小,没有人照顾,所以她母亲便带著他去出家,到处参访善知识,证得初果。她自己明白道理,当然以佛法教育其子。鸠摩罗什因为跟随著他母亲到处去参访善知识,听了很多道理,所以他的智慧启发得很快。按「新眼疏」讲在他十二岁那一年,跟著他母亲到一个大寺院去参学。此佛殿非常高大,在大佛像旁有个供饭用的大铁钵。他是个大善根的人,一见这大钵便生起了欢喜心,为了要表示恭敬,便跑前去把大铁钵拿起顶在头上,顶著的时候,他忽然间动了个念头,他想大铁钵这么大,我怎么顶得动呢?突然间他觉得钵很重,并且把他压倒。他母亲及大殿里的人跑前去把铁钵拿起也把童子拉起来,他母亲见他在发楞,以为是被钵压坏了。于是便问他:「你怎么啦?」童子回答说:「我明白了一种道理,即是万法唯心的道理。」他母亲说:「你讲讲给我听」他说:「我在佛殿看见大铁钵,就生欢喜心,为表示恭敬,我拿起把它顶到头上,不觉得它重,当顶到头上时想起自己怎么会有力气拿得动呢?铁钵便重起来了,并且把我压倒,由此可知份量的轻重完全是自己的分别心,这叫一切法唯心造。」他母亲欣喜的说:「很了不起,这道理还是佛法最高深的道理,你今天开悟了,你年龄虽然轻,但你可以去弘扬佛法了。」那时他母亲已经证得三果,给他印证没有错,从那时候起他便开始讲经说法,名闻全印度,当时全印度已有很多大法师和老法师在讲经,但都没有这个十二岁的童子讲得好,所以大家都给他送个德号叫鸠摩罗什,意即童寿。

  「译」即翻译,本来是梵文,把它翻成中国语文就叫译。这部经是贯通三藏的法师鸠摩罗什翻译的,他是西域国的人,在中国的姚秦时代来我国弘扬佛法,这部经便在那时翻译成汉文的。到此把经题及人题讲完,即是将总释名题一科讲完。

  二 别解经文

  第二科「别解经文」即分别解释经文的义理。只要是佛经都分三大部分:第一序分、第二正宗分、第三流通分。这种经文的分法是于东晋朝时代道安法师所发明的,这是最高明的分判,后人用文字赞叹他为「弥天高判」。这里讲一个公案:当时中国有一位大学问家叫习凿齿,他自认自己的学问最好,因此听说有位高僧叫道安的,学问了不得,于是就想要去跟道安法师辩论一下,比较比较看谁的学问好。刚巧那时道安法师在襄阳城,习凿齿便去访问他。道安法师见有居士来访,便请教他的大名。谁知习凿齿高傲的回答说:「四海习凿齿」,他在名字前加上「四海」二字,即四海之内我是第一个大学问家。习凿齿回答后便请教法师的德号,法师随口回答说:「弥天释道安」意即名满天下只有我这个释道安,这句话是针对著习凿齿的「四海」来讲的。以后就称他为「弥天释道安」,「弥天高判」就是根据这段公案来的。

  我们现在所用「金刚经」的本子是三十二分的,不分序分、正宗分。这三十二分的本子是梁武帝之子昭明太子所分,这个人也了不得,是大菩萨再来转生的。他分这三十二分的本子,还没有什么法师给他辩论说他分得不对。而且昭明太子分的三十二分简单明了,凡是念「金刚经」的人都欢喜用这三十二分的本子,所以我们现在也用这个本子。但分科不依著三十二分来分,是依「新眼疏」由大科分小科来讲。

  三十二分的第一分叫做「法会因由分」即是叙述法会的因由。法会是怎么样来的呢?必有其因由。法会就是「金刚经」的法会,要发起「金刚经」的法会,先由前面这一段经文发起,是三十二分的开宗明义第一章,也就是释经三大分的序分。「序」字叫做因由,即叙述那个法会的因由。这序分就是三十二分的第一分,再分两科,第一叫做通序,第二叫别序。通序者通一切经,只要是佛说的经,一开头便是「如是我闻一时佛在某某处与某某大众俱」,地点各各不同,人数可能不同,但是这一段「六种成就」经文是同的。这是释迦佛临涅槃的时候,阿难尊者请问的四种遗嘱之一。就是结集经藏时经头上要怎样开始呢?释迦佛说一切法从因缘生,因缘不具足就不能成就。一个讲经法会要有六种因缘才能成就,这叫做六成就。因为一切经都有,故名通序。第二种叫别序,别者别在此经。每一部经都有发起的因缘,这个「金刚经」也有他发起的一段经文,这叫做别序,别于他经故。那么通序有六种成就,有这一段经文,有六种因缘成就,这个法会就证明相信是佛说的,经文上没有这一段就不是佛说的,所以叫做证信序,别序叫发起序,就是发起正宗分的一段经文。先讲通序也叫证信序。现在开始讲经文。

  法会因由分第一

  甲一、序分

  乙一、证信序(通序)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

  先讲「如是」两个字,我们看「弥勒上生经」,窥基法师的注疏,有十六种解释,他还说明,他见过古时大德解释「如是」一共有三十多种,他将最好的解释选择出来有十六种。我们的智慧赶不上大师,所以我选择最好解释和容易记到的有三种,由浅入深。第一种解释,「如是」两字是「指法」之词,「如是」就是指这部「金刚经」这叫「如是」。第二种解释,「如是」就是「信顺」之词,由释迦佛说的经,阿难尊者相信顺从,才结集经藏,所以「如是」是表示顺从之意。这两种解释就是浅显的解释。第三种解释,「如是」即「显理」之词,显真如实相之妙理。在每一部经上都有讲妙理,名字尽管不同,妙理只有一个,在「金刚经」上,「如是」两字是显「三般若」之理。这个「如」就是「观照般若」和「实相般若」,因为「观照般若」是智慧的智,「实相般若」是所观照理体的理,理智不二,叫做「理智如如」,所以名为「如」。「如」也可说是「不异」之谓也。所谓不异即是不变异、不动。如果是有个智慧有个理,就成了二,成了二,就是动,动了就不叫「如」。这个始觉智慧是由本觉理体…

《58 金刚经讲录(道源)》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