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就是妄想心,妄想心他取相作缘,忆想分别,取舍不停,与离相无住的般若空慧不能起相应。这样真心就不能坦然自在、无挂无碍、随缘任运的修持下去;这样就不能安住真心了。所以说「若心有住」就是妄想心;「即为非住」就不能使真心安住下来。前面你须菩提也问过:「云何降伏其心?云何安住其真心?」要怎样才能安住真心呢?你去布施,不要住相,不去执著布施之相;虽行布施,而心中无所住,无住而生心,这样子你就修对了。这个「应生无所住心」他的义理归趣,就是要我们能「离一切相」「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发」就是发起,「离一切相」就是「无住」。这里总结前文「住心无住」。我们学大乘佛法,尤其学金刚经的般若法门,应该依这个经上所说的发菩提心的方法去行持。布施不住相,度众生也不住相,这样子的修下去,妄心也降伏了,真心也能够安住了。不这样的去行持呢?你的真心就不能安住,真心不能安住,就是妄心不能降伏,菩萨道就不能修圆满。是故,下面佛才说:「菩萨心不应住色布施。」
丁四、会合前语(分二)
戊一、正与会合
【「是故佛说菩萨心,不应住色布施。】
凡夫心都是住相布施的。你是个菩萨,菩萨心就应超越了凡夫的住相布施,「不应住色布施」。行布施时,心不要「住」,也就是不去「执著」这个布施相。这是总结前文第四分上,「不应住色布施」。这里的「不应住色布施」连那个「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也包括进去了。
戊二、兼释伏疑
【「须菩提!菩萨为利益一切众生故,应如是布施。如来说一切诸相,即是非相;又说一切众生,即非众生。】
我们行布施,为什么要不住相呢?这里先解释「须菩提!菩萨为利益一切众生故,应如是布施。」你发菩提心,行菩萨道,要去利益一切众生,但是要怎样去利益众生呢?你就得行布施,以财施、法施、无畏施,「为利益一切众生故,应如是布施。」「应不住色声香味触法布施。」为什么呢?因为你不行布施,就不能利益一切众生。菩萨应发广大心和长远心;你要是住相布施,你这个心就不会广大起来,而且你发的菩提心也不会长远,所有必须要无住行施。为什么说住相布施,就不会起广大心呢?因为你住相布施,你对众生一定会起分别,认为这个众生很有善根,布施他多一点,那个众生善根差,就不愿意布施给他,这就是住相而起的分别心。在度众生时,一起分别心,就会有的度,有的不度,这就不是广大心了。于是你自己就起了憎爱的烦恼,这个众生好就喜欢他,那个众生不好就讨厌他,这样反而为自己增加困恼,这不但不能度众生了生死,反过来与众生结了爱憎的生死之缘。你情想不舍,来生来世转为父母子女,夫妻眷属,落入生死的爱缠里面。要是你对众生起了讨厌的嗔恶心,就跟众生结上了怨结之缘。你讨厌这个人,心中就会动嗔恨心,来生来世就跟众生结冤仇。这些道理并不太高深,举个眼前的例子就可晓得,就可证明。例如我们碰到一个以前并没有见过面的人,一见到心里就很喜欢,就好像以前「曾相识」,很熟悉一样。为什么你一见到他,就生欢喜呢?以佛法来说,这就是你前生前世与他结过好缘的缘故。可是有的人,看见不认识的人,一见面就觉得很讨厌他。为什么会这样子呢?这是因为你前生前世就没有跟他结过好缘,你前生前世就嗔恶过他,所以这才会跟众生结些生死之恶缘。这段经文,佛才教我们「菩萨心不应住色布施」,要我们布施时,不能著布施的相,这样才不会起分别心。我行财布施时,怨亲平等,普同供养,我把他们都当成未来诸佛供养。我行法布施时,你要听佛法,不管你是谁,我一定很乐意的讲给你听,我不会对你少讲二句,对他多说二句,要是我这样做,那就是对法布施不平等,就是有分别心了。我行无畏布施时,为救众生的苦难也是一样,不能起分别心。站在菩萨道的立场,人家遭到了苦难,你不能说他跟我没有缘,我就不去救他,不去帮助他脱离苦难;他有了病,不能因为你对他的印象不好,就不去看他,慰问他,照顾他,你有这样的心,这就是凡夫心,不是菩萨心了;你一有这样的心,就是你救苦救难,无畏布施的心不平等,对众生著了相,起了分别心。这样子你还能普度众生吗?所以菩萨行财施、法施、无畏施,一定不可以住相,「不住相」你才能以平等心去利益一切众生。
再看经文:「如来说一切诸相,即是非相。又说一切众生,即非众生。」为什么利益一切众生,又要不住相呢?因为一切相,缘生相生,缘灭相灭,当体即空,「即是非相」这只是因缘和合,暂起的幻相而已,这个相不是常住不变不异的相。「众生相」,他是「一切相」的一种,度众生也是从因缘而起,「即非众生」,你所度的众生,也只是个假相的众生而已。这段经文是要我们不去执著这个假相的众生。既然是假相的众生,我们又何必去度呢?因为众生自己并不知道这是假相,我们行法布施,就是要说给众生知道,他这个「众生相」是因缘生法,是假而不实,要他不要起「我执」,不要起「法执」,这样他才能够得到解脱,脱离执著的苦恼。这个道理你不去讲,众生又怎么会知道呢?但是你是个菩萨,你应该先知道这个道理呀!这样你去度众生,才不会著众生相,要是你一著相,自己反而先起执著了,那你又怎能去度人呢?
丁五、遮疑助解(分二)
戊一、以语遮疑
【「须菩提!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须菩提!如来所得法,此法无实无虚。】
这段经文是以如来五种殊胜清净语业,来作保证,遮止你这个疑心。疑心是什么呢?如来您要我们度众生,又说没有众生可度;要我们行布施,又要不住相。为什么一时说「有」,一时说「空」呢?这里就是要告诉你,如来所说的一切法,都是如法所说,是真实不虚的。如来说到那里,你可以安心的相信到那里。「如来是真语者」如来所说出的言语是真而不妄。「如来是实语者」如来的言语是实而不虚。如来所说的法都是真语实语,绝不是妄言,绝不是虚语。「如来是如语者」如来是如所证而说,如来是一位大澈大悟的觉者,一切法都是他亲证过,才说出来的。我们凡夫依文解义,有时候会错解,如来是不会的。如来所说的道理,都是他亲证过后,才来跟你讲的,他是如所证而说。「不诳语者」如来把人天乘、二乘、权教大乘的方便施设,最后导归于般若大乘的究竟法,这些话都是真实的,绝对没有欺骗众生的。如来说金刚经,完全是真语、实语、如语而说,绝不是诳骗众生的。如来永远不会从金口中,说出一句欺诳众生的话。「不异语者」「异」是差别,前后变动。如来按真实的道理而说,如来虽然一时说「有」,一时说「空」,这是如来大智慧所应用出来的权巧方便,为度不同根机的众生而说的,但是绝不会自相矛盾的。你要相信如来有这五种殊胜清净的语业。这五种语是源自前面经文第十一分有一句:「我今实言告汝」如来说这句话,是恐怕你对如来赞叹金刚经,有无量无边功德,还不相信,而生怀疑,所以要告诉你,如来所说的话都是真实的。从「实言」这里就分开五种语,这五种语也都是真实之语。
我们现在还没有「深解义趣」,还没有到开悟的阶段,就要如前文佛所说的「但应如所教住」,依如来的言教来安住你的真心。如经文所说:要修成佛果,必须发大菩提心,行菩萨道,庄严因地。你就这样去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任运的修下去,因缘成熟,自然水到渠成,功果圆满。佛教你行布施:财施、法施、无畏施,不要住相,你就不要住相,这就修对了。在你没有开悟之前,你一定要完全依著佛所说的经典教理来起信。如果你不相信,就会因疑生障,障碍你修行的信心,这里就是教我们不要生疑。「须菩提!如来所得法,此法无实无虚。」如来怎么一时说「有」一时又说「空」呢?因为如来所得的这个法,既没有实,也没有虚。「无实」所以要「远离一切相」,无所执著,因为「凡所有相皆是虚妄的」。也「无虚」因为一切都有因缘果报的,因此你还得发心行六度万行,还得去度众生,庄严你菩萨道的因地,这样修最后才能得成佛果。如来所得的法,就是这个样子。「得」——就是「所证得」的这个法。如来以如所证而说,以「无实」故「不住有」;以「无虚」故「不住空」。至此我们可以肯定,如来所得的这个法,是真空含妙有,妙有即真空;真空则离相无住,妙有则广修善法。这样互摄互含,无所障碍,般若无住的妙用,于此可谓彰显无余矣!这下面再说个譬喻,帮助我们解悟。
戊二、以喻助解
【「须菩提!若菩萨心住于法,而行布施,如人入闇,即无所见。若菩萨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见种种色。】
这段经文就是告诉我们,为什么不要住一切法而行布施。因为「心住于法」就是心住于布施法上,就著了布施相;若心住于六尘之法,则著了六尘之相,这样真心又会安不下来。因此,一切法,都不要住著。所以说:「若菩萨心住于法,而行布施,如人入暗,即无所见。」要知道,心若有所住,则被物所转,就不能三轮体空,在布施上,会牵引出爱憎之缘,就不能安住于「无实」「无虚」的平等大慧中,就不能得到般若为导的无住妙用。「心住于法,而行布施」,必生我等四相,这样只成为有漏的福报而已。故说:「如人入暗,即无所见。」这就譬如有人,进入黑暗「住相」的屋子,想取种种「无漏」的珍宝,但不能看见。你是发菩提心的菩萨,不去行布施,就不能广积功德,庄严成佛的因地,所以你一定要去行布施。那么,要怎样修才能得到无漏无量的福德呢?在第四分上告诉我们,为什么布施的福德,会相等于十方虚空,不可称量的大福德呢?就是他「不住相,而行布施」,才能得到那么多的福德。如果你一住相呀?你用三千大千世界的…
《58 金刚经讲录(道源)》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