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46 金刚般若经偈会本(清.通理)▪P6

  ..续本文上一页  二、宣说时处者,以如来法不浪施,因机而说,机有生熟,说有前后。是故一代圣教,说分三时:

  第(一)日出先照时,为圆顿大根众生,转无上根本*轮,名为直显教;令彼同一乘人等,转同成别,譬如日出,先照须弥山等诸大高山,其所说经,即是华严、梵网等也。

  第(二)日升转照时,先总后别。总著此转照时,为下中上三类众生,转依本起末*轮,名为方便教;令彼三乘人等,转三成一,譬如山地有高下,故照有先后。别者,于此一时中,复分三转,谓初转、中转、后转也。

  1、初转时者,谓佛初于鹿苑,为钝根下类众生转小乘*轮,名为隐实教,令彼凡夫外道,转凡成圣,譬如日升,转照黑山。其所说经,即是提畏、阿含等也。

  2、中转时者,谓佛次于中时,为中根一类众生,转三乘*轮,名为引摄教。令彼二乘人等,转小成大,譬如日升,次照高原。其所说经,即是深密、方广等也。

  3、后转时者,谓佛次于后时,为利根上类众生,转大乘*轮,名为融通教,令彼权教三乘,转权成实,譬如日升,然后普照一切大地,其所说经,即是妙智、般若等也。

  第(三)日没还照时,为上上根众生,转摄末归本*轮,名为开会教,令彼偏教五乘人等,转偏成圆,譬如日没还照高山,其所说经,即是法华、涅槃等也。

  然此经既属般若,应在后转时说。但般若有八部,谓大品,小品,放光,光赞,道行,胜天王,文殊问,金刚。唐译为六百卷,四处十六会说:一王舍城鹫峰山七会(山中四会,山顶三会),二舍卫国给孤独园七会,三他化天摩尼宝藏殿一会,四王舍城竹林园白鹭池侧一会。此经则第二处第九会。第五百七十七卷,单部别行,世所共见。文出大部,或有未知,故此分别,令悉源委。余部别行,亦准此知。唯仁王般若一部,不在其数。然时处既已分明,而宣说的出金口,凭兹翻译,尤为可信。

  三、教乘摄属者,此复有二:一辨教,二分乘。

  (一)辨教者,谓西域东夏,弘阐之流,于一代圣教,或合为一教,或开为二三,再开之而至四五,人兼缁素,凡有一十八家,甲顺乙违,难尽他宗,事精理备,无越贤首,因依贤宗诸祖,略述五教。

  1、小乘教,亦名愚法二乘教,异大乘故,逐机设故,随他语故。说诸法数一向差别,以其拣邪正,辨圣凡,明因果,分欣厌。然其所说法数,惟七十五,但说人空,不明法空,纵说法空,少不明显,唯依六识三毒,建立染净根本,未尽法源,故多诤论。

  2、大乘始教,亦名分教,但明诸法皆空,未尽大乘法理,故名为始;但明一切法相,有成佛有不成佛,故名为分。广谈法相,少及法性,其所云性,亦是相数,说有百法,决择分明,故少诤论。

  3、终教,亦名实教,谓明缘起无性,一切皆如,定性二乘,无性阐提,悉当成佛,方尽大乘至极之说,故名为终;以称实理,故名为实。多谈法性,少及法相,其所云相,亦会归性,尽大乘说,故无诤论。

  4、一乘顿教,但一念不生,即名为佛,不依地位渐次而说。如思益经云:得诸法正性者,不从一地至于一地。楞伽云:初地即为八,乃至无所有何次等,既不同前渐次修行,亦不同后圆融具德,故立名顿,总不说法相,唯辨真性,一切所有,唯是妄想,一切法界,唯是绝言,五法(名,相,妄想,正智,如如),三自性(缘起,妄想,成)皆空,八识二无我俱遣。诃教劝离,毁相泯心,生心即妄,不生即佛,亦无佛无不佛,无生无不生;如净名默住等,别为一类离念机故,亦为对治空有俱存,三种著相人故。

  5、圆教,统该前四,圆满具足,一位即一切位,一切位即一位,十信满心,即摄五位成等正觉,故名为圆。所说唯是无尽法界,性海圆融,缘起无碍,相即相入,如因陀罗网,重重无际,微细相容,主伴无尽,十十法门,各摄法界。

  今此经者,正属始教,以般若一往属空宗故。兼属终顿,如云是法平等,无有高下;既无有高下,则一切众生,悉当成佛,即终教义。又云:离一切相即名为佛,既离相即佛,则不依地位渐次而说,即顿教义。若以一音说法,随类各解,亦通于圆。如云:当知是经义不可思议,果报亦不可思议是也。

  (二)分乘者,谓教义有浅有深,被机有胜有劣,微细分之,品类实繁,大略收录,乘行有三:

  1、声闻乘,依四谛法,殷勤精进,欲速出三界,自求涅槃,如羊车;

  2、辟支乘,依因缘法,殷勤精进,求自然慧,乐独善寂,深知诸法因缘,如鹿车;

  3、大乘,对上二小乘为言,亦名菩萨乘。依六度法,勤修精进,求一切智等,利益天人,度脱一切,如牛车。

  然有权有实:若住相之行因果历别,则名为权;若无住之修,因果该彻,则名为实。

  此经属菩萨乘,实一分摄,以空生两番请问,俱为发菩提心者起见,且经中始终具示降心离相,住心无住义故。

  又三乘之外,前加人天,后足佛乘,名为五乘。言人天乘者,依戒善禅定之法,求下界五欲,及上界净妙之乐,如最小之车(法华经火宅喻云,乃至不与最小一车,犹不虚妄,盖譬人天也)。言佛乘者,依万行因华,严一乘道果,如大白牛车。

  此经属佛乘摄,如文云:菩萨为利益一切众生故,应如是布施(檀含万行)。又云:此经为发最上乘者说故,若以此摄彼,虽人天不遗,以是法平等,无有高下,一切众生,皆当成佛,余可准思,教乘摄属竟。

  四、因缘所为者,谓教深乘广,足发深省,再辨因缘,以资胜解,然因缘有二:一总二别。(一)总谓:如来一代圣教,无非为一大事因缘,所谓欲令众生,开示悟入佛知见故。

  (二)别则别就当经,略为十种因缘。

  1、为示降心住心法故。良以觉心妄心势如汉贼,妄心不降而觉心难住,觉心不住而妄心难降。是故觉心要住,妄心须降,为此双示,一得两成。如世尊食时入城,乞已还处,正示不住一法,而觉心常住;食讫收缘,洗足敷坐,正示不起一念,而妄心自降。第以如来境界,初心莫拟,为此说经,令其言荐。

  2、为破我执法执障故。良以我法二执,凡小病源,凡夫依之而起烦恼,小乘因之而成所知。轮转生死,碍正知见,如梦如醉,不自觉知。佛为破此,因说是经,如云: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如是语类,皆为破我执也。又云:无法相,亦无非法相,如是语类,皆为破法执也。

  3、为断现行种子疑故。良以一翳在眼,乱华起空,片疑介心,万妄驰性。约已起当起,而障现未之胜解,或疑理疑事,竟成烦恼之根本,无智自解,唯佛能释,故说此经,通为遮断。如经中当机有问,如来为答者,皆为断现行之疑;如来反征,于意云何等,皆为断种子之疑。又在当时,皆为现行,谓佛智鉴机,知其已起故,望后世总名种子,谓假彼空生,利及将来故。

  4、为转重业轻业报故。良以假使百千劫,所作业不亡,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惟有忏悔力,乃能得除灭。然忏悔之力,此经最大,故尔宣说,令知受持。如经云:若有人受持读诵此经,若为人轻贱,是人先世罪业,应堕恶道,以今世人轻贱故,先世罪业,即为消灭,当得阿耨菩提。据此则是转当来重报,而以现前轻报抵之。至于转轻全消,经虽无文,义则必然,以重业既轻受,轻业应不受故。

  5、为显行解必相应故。良以超凡入圣,以信解为入门;从因至果,缘修证取实效。是故有解无行,必堕狂慧;有行无解,定落有为。故此经于信解之后,当机重问住降,盖自觉信解虽成,习气难除,对境起念,住降莫致,而如来答降心仍约度生无度等,答住心仍约不住施福等言者,乃欲其渐次修习,务令行与解相应耳。

  6、为显空有无碍义故。良以真空不空,妙有不有。由不达真空义故,二乘逃形于界外;由不达妙有义故,凡外沉迹于域中。各住一边,俱违中道,为此说经,显无碍义。如经云:如来所得菩提,于是中无实无虚。乃至云:所言一切法者(总该空有),即非一切法(谓说空不空,说有不有故),是名一切法(谓说空不空为真空,说有不有为妙有,故无妨假立名字,说为一切法),如是语类,皆为显空有无碍义也。

  7、为救知见立知弊故。楞严云:知见立知,成无明本,知见无见,斯即涅槃。无漏真净,是知金屑虽贵,落眼成尘;因明立所,万法从生;依妄生妄,积迷成迷,不唯无功,反成大过。为救此弊,因说是经。如经云:如来有肉眼不等,乃至云: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是佛知佛见,尚不应立,况夫未倒佛地,日灯隙明者哉!

  8、为遣即相离相见故。言即相观佛,固为常见;离相观佛,尤堕断灭,均为不见佛性,终成凡外种族。今说此经,为令双遣。如经云:若以三十二相观如来者,转轮圣王,即是如来等。遣即相见也。又云:须菩提!莫作是念:如来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菩提等,遣离相见也。

  9、为破依正二报相故。夫受报以根身为正,器界为依,根身乃四大假和,器界以众微积聚,总属缘生,皆为幻妄,众生不知,认为实有,执我执法而轮转于中,保之守之而莫由出离,为破此相,因说是经。如经云:若有人言,如来若来若去,若坐若卧,是人不解我所说义等。是知如来应身,尚自无实,况夫众生色身,岂当有据!又云:善男子善女人,以三千大千世界,碎为微尘。乃至云:一合相者,即是不可说等,此则世界总相,尚非实有,况夫随业所感别相,势若灯轮,宁可坚执。

  10、总示我法二空观故。言总示者,以前之九种,展转生起,以此经两番请问,皆为降心住心,故有第一;住降之要,首在破执,故有第二;执欲破而疑惑潜生,故有第三;信未立而业报卒至,故有第四;业报既转,正解斯成,行与解违,终难契入,故有第五;欲契真空,不外妙有,故有第六;空有无碍,任运修行,历位渐证,中途多滞,故有第七;不滞中途,攀仰妙果,即相离相,均非实证,故有第八;纵获实证,证亦…

《46 金刚般若经偈会本(清.通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