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说殊胜,未识何名?若为奉持?以故请名,而并请奉持之法也。
【佛告须菩提:「是经名为《金刚般若波罗蜜》,以是名字,汝当奉持。】
﹝(2)彰般若妙用﹞B、如来垂示 分二:
(A)出名教持 分二:
a、正标
此中立名之义,谓此经离相无住之用。取喻金刚,以之触有,则有坏;触空,则空销;触著中道,则百杂碎。正是诸法尽扫,纤埃不留,名为金刚。所谓奉持者,亦无别法,不过因名会义,达诸法空而已。若约法喻并称,华梵双举,则详释名义,已载经前,兹不烦赘。然名者,所以召实也。且道金刚般若波罗蜜,毕竟是个甚么?莫是最坚最利,一切物不能坏,能坏一切物者。将谓此宝以喻般若,能坏烦恼,而烦恼不能坏者,即就是么?然虽近理,恐没交涉。
盖此金刚般若者,乃现前诸人个个本有的,离相无住真心是也。故我如来历劫修行,全用此心,出世成道亦用此心。以用此心,而能于割不断处,一切割断;放不下的,全身放下。今被当机彻底掀翻,兜根直索,只得和盘托出。但要诸人认取,须知此心,乃成佛作祖,戴角披毛的本钱也。设舍此心,别无有法。故教以是名字,汝当奉持。苟能悟此心法。则知心本无心,法亦非法,说甚波罗蜜,不啻只烂草鞋耳。所谓佛说一切法,为究一切心,若了一切心,何用一切法?以故空生尊者,特地请佛广为诸人点出一个般若真心,在我世尊,也只要诸人奉持此心,则参学事毕,未识诸人,还能领取此心否?咦!你若无心我便休。
【「所以者何?须菩提!佛说般若波罗蜜,即非般若波罗蜜,是名般若波罗蜜。】
﹝(A)出名教持﹞b、重释
所以者何?乃出命名所以。盖佛因吾人迷本净心,晦为业识,转将智慧翻作愚痴,背涅槃城,趣生死路。是以贪嗔境上,枉受飘零,解脱法中,自取流转,兹者欲转妄识,须示真心,为破愚痴,特明般若,教离这里,始说那边,正是将我甜瓜,换伊苦李。故言佛说般若波罗蜜也。设或吾人,二六时中,念兹在兹,触著磕著,识取本有真心,会得自家般若,若然则敲空系木,尚滞筌[四/弟],瞬目扬眉,皆成漏逗。故言即非般若波罗蜜也。到得这里,既知法本无说,心岂有名,虽然如是,不妨向无说中而施说,于无名处而安名,故曰是名般若波罗蜜也。然此三句,乃本经之纲领,亦大藏之精要也。设廓而充之,则佛祖心肝,圣凡脑髓,五宗三教,无量妙义,百千法门,亦不出此。
无暇泛指,今且仍遵经论,略明观法,断惑证理,以便初机习学。盖此般若真心,而喻之以金刚者,良有意焉。以其能会三止,融三观,断三惑,达三谛,证三身也。
所谓佛说般若波罗蜜,即方便随缘止。谓心随俗理,故假观也,俗谛也,属言说章句,能断世间凡夫外道,执我等四相之惑,证化身也。
即非般若波罗蜜,此体真止,以体妄即真,故空观也,真谛也,能断出世间声闻缘觉,执文字章句,成非我等相之惑,证报身也。
是名般若波罗蜜,此息二边分别止,以不当空假,故中观也,第一义谛也,能断出世间权位菩萨,拨无文字,是名我人等四相之惑,证法身也。以上据诸经论而释也。
若依吾宗,自有法界三观,言佛说般若波罗蜜,此理事无碍观,谓依理成事,事能显理,即文字般若,以显解脱德也。能除世间我执,即我空智也。
即非般若波罗蜜者,此真空法界观,以会色归空,泯绝无寄,即观照般若,以显般若德也。能除出世间法执,即法空智也。
是名般若波罗蜜,此周遍含摄观,谓理如事,事如理,乃至普融无碍,一摄一切,一切入一,即实相般若,以显法身德也。能除一切权乘法非法执,则(编者注:「则」疑是「即」)俱空智也。
言上来所约,虽有三名,唯是一心,举一即三,言三即一。如天王之三目,非纵非横,犹梵伊之三点,不即不离,此本经之要旨,吾宗之心印也,学者幸勿厌繁而忽之。问:正标中云金刚般若,重释中止云般若,不说金刚何也?答:金刚喻也。般若法也。今举法而摄喻矣。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所说法不?」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来无所说。」】
﹝B、如来垂示﹞(B)即事显用 分二:
a、彰般若离相用 分五:
(a)说法离相
自此向下,乃如来用金刚妙慧,遍荡圣凡一切执著,以彰离相之胜用也。盖佛至此,恐有寻香逐块之流,闻上立名,未免有疑,谓佛前言无法可说,今复立名,是佛有自语相违之过也。故此问云:汝谓如来有法说不?此正欲空生当下了达,说即无说。且喜空生果是其人,已达言说性空,乃云:如来说法实无所说,可谓点著便知,一肩担荷去也。
【「须菩提!于意云何?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尘,是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须菩提!诸微尘,如来说非微尘,是名微尘。如来说: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
﹝a、彰般若离相用﹞(b)依正离相 分二:
子、依报
此遣依报也。依者,乃众生依止之处,即共业相感之报。良以如来一往发明离相无住般若真心,又恐当机错下注脚,将谓识得一,万事毕,即这个就是般若,是则又向死水中渰杀了也。故此连举依正,并世界微尘者,正要当机于法法上,会取般若,了得尘界性空,达得离相妙用,则无往而非此心之般若也。所谓青青翠竹,总是真如,郁郁黄花,无非般若。是则檐前鹊噪,皆演摩诃,槛外云流,俱彰实相,以故问云:大千世界,及诸微尘,是为多不?当机对曰:甚多。佛言:汝虽知世界微尘之多,而尚不知微尘非微尘也。何则?以世界散而为微尘,则尘无自性,悉假因缘,因缘故空。以故一微空处众微空,众微空中无一微,原无实性,所以曰非。以不废假名,故言是名耳。能造既尔,所造亦然。故世界亦非世界者,以微尘合而为世界,则界无自性,乃因缘生法,是亦为空,无有实性,故亦曰非,以不废假名,故亦曰是名耳。然此非之一字,正显离相之用,是之一字,乃离即离非,是即非即之是,所谓即是用而离是用也。
【「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见如来不?」「不也,世尊!不可以三十二相得见如来。何以故?如来说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
﹝(b)依正离相﹞丑、正报
此遣正报也。即如来三十二相,正报之身也。观佛之究竟,当机亦可谓婆心彻困矣。至此欲其直下承当,会取离相之用。辄以己身而为勘验,正是为怜三岁子,不惜两茎眉。以故问之曰:可以三十二相见如来不?言三十二者,即始自足下安平,终至顶中肉髻。盖当机前来已解离相见佛之旨。故此应声如响道:不也,世尊!不可以三十二相得见如来。何则?以真佛非形,法身非相。故自征云:此何以故?当知世尊所说三十二相,即是应身三十二相,原非法身无为之相。然此三十二相,若在法身之中,不过是名而已,故曰是名三十二相。以应身之相,乃福德成就;法身之相,属智慧庄严,至此可见大而世界,细而征尘,法说非说,佛相非相,以至般若非般若,则离相之用,可谓彰且著矣。向下不过况显伸解结成而已。
【「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若复有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甚多!」】
﹝a、彰般若离相用﹞(c)显示经功
此中以福较慧,明离相之用,以显经功。但此比前不同,前皆财物,此以身命故也。良以理进一层,则较量亦增一层。所谓水长则船高耳。身施如尸毗之代鸽,命施若萨埵之饲虎,皆不及此经之四句者,以此般若离相之用,直透法身向上,不唯宝施弗及,即身命亦弗如也。问:经中往往言四句偈功德殊胜,果何说乎?答:佛说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能所才得八言,曰即非,曰是名而已,则此一名,而诠显法界三观、三止、三谛,断三惑,除三执,具三名,证三身,显三德,获三空,皆由是而彰也。只如说三千大千世界微尘之依报,三十二相之正报,若据实体,则无量无边之广大胜妙,此则不过数字,收之尽矣。即如世间天子之玺,不过荆玉一方,亦止八字,曰:受命于天,既受永昌。而其体也,唯玉一方;而其文也,止于八字,然其为用,未易可言,何则?因之继天立极,子惠万民,镇安中外,取信立德,定乾坤达神鬼,莫不由之。方之文字般若,四句虽少,而其为功则甚大明矣。故不可以世谛有为内外财施而较也。如至尊德业,非群臣事业可得而比也。
【尔时须菩提闻说是经,深解义趣,涕泪悲泣,而白佛言:「希有,世尊!佛说如是甚深经典,我从昔来所得慧眼,未曾得闻如是之经。】
﹝a、彰般若离相用﹞(d)闻义述解 分二:
子、当机伸解 分三:
(子)解自闻希有
此当机呈解也。因前初请降住之法所以,佛为指示,迄至乍闻离相度生,无住行施,非相见佛,未免茫然。故云颇有众生,得闻如是生实信不。因伊一问,累我世尊,且诫且谈,展转发明,循循诱导,曲曲提撕,已至今日。所谓阳春布德,花香漏泄于枝梢;素月流辉,波印透开于潭底。当机此际,抛下草庵,趋入宝所。方见老汉真心,始解太平无象。是以感悔流涕,喜极成悲。
言是经者,即一往所谈文字般若。
言义趣者,义即义理,即所诠离相无住,妙有不有之理,乃前处处言即非者是也。趣即旨趣,即般若妙用真空不空之趣,乃前处处言是名者是也,此即观照般若。
而言深解者,正是尊者[囗@力]的一声,桶底脱落,突出顶门正眼,握定金刚宝剑;所谓大用现前,不存轨则,正深悟而实解也,此即实相般若。
良以因文字起观照,由观照而契实相也。
鼻出为涕,眼出为泪,心激感痛曰悲,鼻息缩伤曰泣。此因悟而伤迷,喜极而反痛也。兹呈解而叹希有者,与前不同。文虽似一,而义实云泥。前乃赞佛日用寻常,莫非本地风光,指示当人全体大用,般若真心,犹如天王华屋,一时乍见,故曰希有。…
《42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心印疏(清.溥畹)》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