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28 金刚经百家集注大成(明.永乐皇帝)▪P12

  ..续本文上一页静专,颇资禅悦,安住妙境,何胜如之,要会么,病觉四肢如鹤瘦,虚闻两耳似蝉鸣。非微尘是名微尘者,一念悟来,转为妙用,前念无诸妄想,湛然清净,即非微尘;后念不住清净,是名微尘,非世界是名世界者。若无妄念,即佛世界;有妄念,即众生世界。前念清净,即非世界,后念不住清净,是名世界。

  ﹝谢灵运曰﹞散则为微尘,合则成世界,无性则非微尘世界,假名则是名微尘世界。

  ﹝川禅师云﹞南赡部洲,北郁单越。颂曰:头指天,脚踏地,饥则餐,困则睡,此土西天,西天此土,到处元正是大年,南北东西祗者是。

  【「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见如来不?」「不也,世尊!不可以三十二相得见如来。何以故?如来说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

  ﹝王日休曰﹞三千大千世界微尘,可谓极多矣。然见雨则为泥,遇火则为砖瓦,是无微尘之定体,所以为虚妄也。是故说为非微尘,谓非有真实微尘也。但虚名为微尘而已,此谓极细而极多者也。若极大者则世界,世界亦无真实,盖劫数尽时则坏,是亦虚妄,非为真实,但名为世界而已。佛虽现色身而为三十二相,至涅槃时,则皆无矣,不可以此得见真佛,故云:不可以三十二相得见如来,此如来谓真性佛也。下文言如来说三十二相,彼如来则谓色身佛耳,乃佛谓我说三十二相者,即是非相,谓非真实相也。但名为三十二相而已。此分大意,谓细而微尘,大而世界,妙而佛之色身,皆为虚妄,但有名而已。唯真性谓真实,是以自古及今,无变无坏,彼三者则有变坏故也。

  ﹝陈雄曰﹞三十二相者,胜妙殊绝,形体映彻,犹如琉璃,此相非是欲爱所生,楞严经有是言矣。谓其非是欲爱所生,则是从三十二行上得之。世人徒著三十二相,而不修三十二行,将焉自而得见法身如来。又曰:如来有是行,必有是相法也。说相者其意在于三十二行,即非相也。曰非相者,其法身之谓欤。华严经曰:诸佛法身不思议,无色无形无影像,名三十二相,亦以是耳,岂他求哉。故如来有是名之说。般若经云:如来足下有平满相,是为第一;如来足下千辐轮文,无不圆满,是为第二;如来手足,并皆柔软,如兜罗绵,是为第三;如来两足,一一指间,犹如雁王,文同绮画,是为第四;如来手足,诸指圆满,纤长可爱,是为第五;如来足跟,广长圆满,与趺相称,是为第六;如来足趺,修高光满,与跟相称,是为第七;如来双[月+耑],渐次纤圆,如鹿王[月+耑],是为第八;如来双臂,平立摩膝,如象王鼻,是为第九;如来阴相藏蜜,是为第十;如来毛孔,各一毛生,绀青宛转,是为第十一;如来发毛,右旋宛转,是为第十二;如来身皮,细薄润滑,垢水不住,是为第十三;如来身皮,金色晃耀,诸宝庄严,是为第十四;如来两足两掌,中颈双肩,七处充满,是第十五;如来肩项,圆满殊妙,是第十六;如来膊腋,悉皆充实,是第十七;如来容仪,洪满端直,是第十八;如来身相,修广端严,是第十九;如来体相,量等圆满,是第二十;如来额臆,并身上半,威容广大,如师子王,是二十一;如来常光,面各一寻,是二十二;如来齿相,四十齐平,净蜜根深,白逾珂雪,是二十三;如来四牙,鲜白锋利,是二十四;如来常得味中上味,是二十五;如来舌相,薄净广长,能覆面轮,至耳发际,是二十六;如来梵音,词韵和雅,随众多少,无不等闻,是二十七;如来眼睫,犹若牛王,绀青齐整,是二十八;如来眼睛,绀青鲜白红环,是二十九;如来面轮,其犹满月,眉相皎洁,如天帝弓,是第三十;如来眉间,有白毫相,柔软如绵,白逾珂雪,是三十一;如来顶上,乌瑟腻沙,高显周圆,犹如天盖,是三十二。

  ﹝颜丙曰﹞(注三十二相,与前般若经同,更不重述)以上乃三十二相也。若据如来妙相,本性湛然空寂,一相尚不可得,岂可以三十二相而求见也。佛在忉利天,目连令匠人雕佛三十二相,只雕得三十一相,唯有梵音相雕不得,院主问南泉,如何是梵音相,泉云赚杀人。

  ﹝李文会曰﹞三十二相者,谓眼耳鼻舌身,五根中具修六波罗蜜,谓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是也。于意根中修无住、无为,是三十二相清净行也。如来说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者,此谓法身有名无相,故云非相,既悟非相,即见如来。

  ﹝逍遥翁曰﹞须知诸佛法身,本性无身,而以相好庄严为身。故临济云:真佛无形,真道无体,真法无相也。

  ﹝川禅师曰﹞借婆衫子拜婆年。颂曰:你有我亦有,君无我亦无,有无俱不立,相对觜卢都。

  【「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

  ﹝李文会曰﹞譬如有人舍身命布施,求无上菩提,此谓住相布施也。

  ﹝禅要经云﹞若于外相求之,虽经万劫,终不能得。

  ﹝教中经云﹞若见有身可舍,即是不了蕴空。昔日罽宾国王,仗剑诣狮子尊者所,问曰:师得蕴空不?尊者曰:已得之矣。王曰:可施我头。尊者曰:身非我有,何况于头,王遂斩之,白乳高丈余,王臂自落。是知人法俱空,不应住色布施,所以尊者不畏于死也。

  ﹝傅大士云﹞法性无前后,无中非故新,蕴空非实体,凭何见有人。故舍身命布施,即与菩提转不相应,盖为不见佛性,纵舍身命如恒河沙数,何益于事, 。又曰:施命如沙数,人天业转深,既掩菩提相,能障涅槃心,猿猴探水月(证道歌云:水中捉月争拈得),莨[廿/砀]拾花针(玉篇,莨力盎切,[廿/砀]蔡盎切,本草作莨菪子,亦名浪荡,生食令人发狂,眼生花针,即以手拾之,其实无花针),爱河浮更没,苦海出还沉。

  【「若复有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甚多!」】

  ﹝颜丙曰﹞若人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等者,比也。虽受顽福,毕竟不明本性,如生豪贵之家,骄奢纵恣,不容不作业,反受业报,争如受持四句,为他人说,自利利他,其福甚多。

  ﹝傅大士颂曰﹞经中称四句,应当不离身,愚人看似梦,智者见唯真,法性无前后(法性者,真佛性也,历劫长存,故无前后),无中非故新(真性如虚空,本无形相,故云无中也。此性常住不灭,不以前生而故,不以今生而新,故云非故新也),蕴空无实相,凭何见有人(心经曰:照见五蕴皆空)。

  ﹝川禅师曰﹞两彩一赛。颂曰:伏手滑槌不换剑,善使之人皆总便,不用安排本现成,个中须是英灵汉,啰啰哩哩啰啰,山花笑,野鸟歌,此时如得意,随处萨婆诃。

  (离相寂灭分第十四)

  【尔时,须菩提闻说是经,深解义趣,涕泪悲泣,而白佛言:「希有,世尊!佛说如是甚深经典,我从昔来所得慧眼,未曾得闻如是之经。】

  ﹝陈雄曰﹞深解义趣者,须菩提心悟真空无相义趣也。涕泪悲泣者,伤我值遇之晚,不获早觉悟也。

  ﹝颜丙曰﹞深解者,大彻大悟也。

  ﹝李文会曰﹞须菩提闻说是经,了悟人法二空,即得中道之理,叹其希有,感极涕零也。

  ﹝傅大士颂曰﹞闻经深解义,心中喜且悲,昔除烦恼障,今能离所知,遍计于先了,圆成证此时,宿乘无碍慧,方便劝人持。

  ﹝李文会曰﹞未尝得闻者,昔得慧眼,于有见空,今闻是经,于空亦遣,是了中道,将欲起教以示未来也。

  ﹝川禅师云﹞好笑当面讳了。颂曰:自小来来惯远方,几回衡岳渡潇湘,一朝踏著家乡路,始觉途中日月长。

  【「世尊!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信心清净,则生实相。当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

  ﹝李文会曰﹞信心清净者,信本来心,无法可得,不起妄念,心常空寂,湛然清净。

  ﹝傅大士云﹞未有无心境,曾无无境心,境亡心自灭,心灭境无侵,经中称实相,语妙理能深,证知唯有佛,小圣讵能任。

  ﹝陈雄曰﹞性中具如来法身,夫是之谓生实相。圆觉经曰:一切实相,性清净故,悟理而至于证实相,吾如夫成就法身功德,莫能出乎其右者,谓之第一希有,信乎经以福兼德言者屡矣。而此独言功德不及福者,是功成果满之时,则其福为不足道,所以坛经有功德在法身中,非在于福之句。

  ﹝颜丙曰﹞即生实相者,即是悟自性也。

  ﹝李文会曰﹞即生实相者,豁然了悟万法,由此净心建立,是名实相。成就第一希有功德者,迷即佛是众生,悟即众生是佛,佛佛道齐,无法等比。

  【「世尊!是实相者,即是非相,是故如来说名实相。】

  ﹝颜丙曰﹞佛云实相无相,所谓是实相者,即是非相,如太虚空,无一形相,若悟实相,不可执著实相,当如大士云:彼岸更求离,但说假名,实相本无可得。

  ﹝李文会曰﹞即是非相者,实相无相,故言为非,不是无实相,如龟毛兔角,只说龟无毛,兔无角,不说无龟毛兔角,只说实相无相,不说无实相也。

  ﹝达摩曰﹞若解实相,即见非相,若了非相,其色亦然,当于色中不生色体,于非相中不碍有也。正犹水中盐味,色里胶青,决定是有,不见其形,此之谓也。

  ﹝傅大士云﹞众生与寿者,蕴上立虚名,如龟毛不实,似兔角无形。

  ﹝川禅师云﹞山河大地,甚处得来。颂曰:远观山有色,近听水无声,春去花犹在,人来鸟不惊,头头皆显露,物物体元平,如何言不会,只为太分明。

  【「世尊!我今得闻如是经典,信解受持不足为难,】

  ﹝王日休曰﹞信解者,谓信其义而晓解也。受持者,谓能受其义而持守之也。

  ﹝陈雄曰﹞无狐疑心曰信,晓了意义曰解,钦承不忽曰受,佩服不厌曰持。

  ﹝李文会曰﹞但止了悟人法二空,心无取舍,常令空寂,是名信解受持。如来慈悲方便,化导迷人,迷即佛是众生,悟即众生是佛。若能了悟万事皆空,以药对病,以悟对迷,以善对恶,以静对动,以慧对愚,种种修行,只是对治,莫作诸恶,勉力为善,依此修行,纵横自在,又且何难。

  ﹝傅大士颂曰﹞空生闻妙理,如蓬植在麻,凡流信此法,同火出莲花,恐人生断见,大圣预开遮,如能离诸相,定入法王家。

  ﹝川禅师曰﹞若不得后语,前话也难圆。颂曰:难难,难如…

《28 金刚经百家集注大成(明.永乐皇帝)》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