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闻说是法,生信心不?」佛言:「须菩提!彼非众生,非不众生。何以故?须菩提!众生众生者,如来说非众生,是名众生。」】
﹝疏钞云﹞佛言彼非众生者,皆具真一之性,与佛同源,故曰非众生。言非不众生者,背真逐妄,自丧己灵,故曰非不是众生。
﹝王日休解第二分云﹞命者寿之意,寿者老之意,其言慧命者,以须菩提既得慧眼,且年高矣。须菩提于此问颇有众生,于未来世,闻说是法,生信心不?佛言彼非众生非不众生者,恐听法者误认众生以为实有,故曰彼非众生,谓自业缘中现,业尽则灭,岂有真实众生也。然亦有众生之身现在,此又不可谓之非众生,故曰非不众生,但非真实而为虚幻耳。佛又自问云:何以故者,谓何故非不众生,乃呼须菩提而自答云:众生众生者,谓凡为众生者,则所谓一切众生也。如来说非众生,是名众生者,谓一切众生,佛皆以为非真实众生,但虚名为众生而已,此佛自言也。而又言如来说者,岂非诸佛亦如是说乎。
﹝颜丙曰﹞须菩提问佛,众生于未来世,闻说是法,生信心不?佛答曰:彼非众生,非不众生者,盖众生属有,不众生属无,彼众生性,本同太虚,不落有无二见,如来说非众生,但假名众生。故佛尝曰:我不敢轻于汝等,汝等皆当作佛,我佛未尝轻众生也如此。
﹝智者禅师颂曰﹞不言有所说,所说妙难穷,有说皆为谤,至道处其中,多言无所解,默耳得三空(三空即见第一分,又疏钞云:有无中道,亦曰三轮体空),智觉刹那顷,无生无始终(俱舍等论,谓时之最少,名一刹那;一百二十刹那,名一怛刹那;六十怛刹那,名一罗婆;三十罗婆,名一牟呼粟多,亦云须臾;三十牟呼粟多,为一昼夜)。
﹝川禅师曰﹞火热风动,水湿地坚。颂曰:指鹿岂能成骏马,言乌谁谓是翔鸾,虽然不许纤毫异,马字驴名几百般。(灵幽法师,如此慧命须菩提六十二字,是唐长庆二年,今在濠州钟离寺石碑上记,六祖解在前故无解,今亦存之)。
﹝李文会曰﹞此则魏译偈也。长庆中僧灵幽入冥所,指魏译则存,秦译则无也。谓言若敬信佛法,即著圣见,非众生也。若不信佛法,即著凡夫见,非不众生,若起此二见者,是不了中道也。须是令教凡圣皆尽,不住两头,方是正真见解,故云众生众生者,如来说非众生是名众生也。
(无法可得分第二十二)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无所得耶?」佛言:「如是,如是。须菩提!我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乃至无有少法可得,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王日休曰﹞此分与第七分大概同,于此再言者,为续来听者说也。佛言如是如是者,盖深许其言之当也。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无有少法可得者,谓性中无有少法可得,无有所得,则荡然空空,是不可以形相求,不可以言说求也。但说名为无上正等正觉而已。
﹝陈雄曰﹞坛经云:妙性本空,无有一法可得,既无一法可得,宁须有菩提可证耶?我佛无得无证,无名可名,是以强名曰阿耨菩提。
﹝颜丙曰﹞有法可得,是名法缚,无法可得,方名解脱。须菩提以无所得之辞而告世尊!世尊即以如是如是而证据之。佛又云:我于无上正等正觉,乃至无少法可得,虚名而已。
﹝智者禅师颂曰﹞诸佛智明觉,觉性本无涯,佛因有何得,所得为无耶?妙性难量比,得理即无差,执迷不悟者,路错几河沙。
﹝李文会曰﹞若有少法可得,亦是著相。
﹝志公云﹞但有纤毫即是尘,举意便遭魔所扰。经云:若人欲识佛境界,当净其意如虚空,学道之人,但于一切诸法无取无舍,见如不见,闻如不闻,心如木石,刮削并当,令内外清净,方是逍遥自在底人。
﹝法句经云﹞虽然日见,犹为无见,虽终日闻,犹为无闻。
﹝草堂清和尚云﹞击石乃出火,火光终不然,碧潭深万丈,直下见青天。
﹝逍遥翁云﹞内觉身心空,外觉万事空,破诸相讫,自然无可执,无可争,此谓禅悦,所谓大明了人,勿令有秋毫许障碍,微尘许染著,坚久不渝,便是无上士,不动尊也。
﹝琪禅师云﹞念念释迦出世,步步弥勒下生,分别现文殊之心,运用动普贤之行,门门而皆出甘露,味味而尽是醍醐,不出旃檀之林,长处华藏之境,若如此也。行住坐卧,触目遇缘,虽应用千差,且湛然清净。
﹝川禅师云﹞求人不如求己。颂曰:滴水生冰信有之,绿杨芳草色依依,春花秋月无穷事,不妨闲听鹧鸪啼。
(净心行善分第二十三)
【「复次,须菩提!是法平等,无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王日休曰﹞六本皆作是法平等无有高下,然此所谓是法,乃真性也。真性岂可谓之法哉,强名曰法耳,上自诸佛,下至蠢动含灵,其真性一同,故云平等,无有高下,谓色身则有高下,真性则无高下也。
﹝谢灵运曰﹞结成菩萨义也。人无贵贱,法无好丑,荡然平等,菩提义也。
﹝肇法师曰﹞明此法身菩提,在六道中亦不减下,在诸佛心中亦不增高,是名平等,无上菩提。
﹝真武说报父母恩重经云﹞物不能平物,惟水不动,则可以平物;物不能等物,惟权衡之公,则可以等物。平则无高无下,等则无重无轻。
﹝李文会曰﹞是法平等无有高下者,凡夫不见自性,妄识分别,自生高下,谓佛是高,众生是下,菩萨了悟人法二空,上至诸佛,下至蝼蚁,皆有佛性,无所分别,故一切法皆平等,岂有高下也。
﹝黄檗禅师云﹞若观佛作清净光明解脱之相,观众生作垢浊暗昧生死之相,作此解者,历恒河沙劫,终不能得阿耨菩提。又云心若平等,不分高下,即与众生诸佛,世界山河,有相无相,遍十方界,一切平等,无我彼相,此本源清净心,常自圆满光明遍照也。
﹝傅大士云﹞水陆同真际,飞行体一如,法中何彼此,理上起亲疏,自他分别遣,高下执情除,了斯平等性,咸共入无余。
【「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
﹝王日休曰﹞所以名为无上正等正觉者,以真性中本无我人众生寿者,此四者乃妄缘中现,而正性则平等,岂有四者之异哉,故名为无上正等正觉也。
【「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王日休曰﹞一切善法,乃佛接引众生悟明真性之法也。依此法修行,即得无上正等正觉之真性也。真性我本有之,岂可谓之得哉,盖凡言得者,皆谓自外而得,此则非自外而得,故不可谓之得,然此则言得者,盖不得已而强名曰得耳。
﹝李文会曰﹞修一切善法者,若不能离诸相而修善法,终不能得解脱,但离诸相而修善法,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也。又云:若人于一切事,无染无著,于一切境,不动不摇,于一切法,无取无舍,于一切时常行方便,随顺众生,令皆欢喜,而为说法,令悟菩提真性,此即名为修善法也。
﹝川禅师云﹞山高水深,日生月落。颂曰:僧是僧兮俗是俗,喜则笑兮悲则哭,若能于此善参详,六六从来三十六。
【「须菩提!所言善法者,如来说即非善法,是名善法。】
﹝王日休曰﹞佛又呼须菩提!而谓所言善法者即非善法,谓本来无比善法,乃假此以开悟众生耳,故但虚名为善法而已。
﹝颜丙曰﹞两头话有三十六对,善与恶对,有与无对,生与死对,去与来对,动与静对,语与默对,胜与负对,高与下对,不作两头见,是为平等法,亦名无上正等正觉,以无四相心,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所谓即非善法者,盖凡夫执恶,声闻著善,若不离善法,又落两头机,岂谓平等。
﹝傅大士颂曰﹞水陆同真际,飞行体一如(子荣曰:水陆同真际者,总标四生有情之本,皆有一真之性,故云飞行体一如。今据经云:是法平等无有高下,故此颂亦总四生而言之也。水之所产,陆之所生,水陆虽不同,而一性之真际则未尝不同也。有翼者能飞,有足者能行,能飞虽不一,而一性之本体则未尝不一也),法中何彼此,理上起亲疏(性中所有之法,曾何彼此之间,性中所具之理,岂有亲疏之殊),自他分别遣(自者,己也。他者,人也。自己他人妄生分别者,皆当遣去。圆觉经曰:自他身心。注云:自之身心,即我相也。他之身心,即人相也。又曰:自性憎爱故。注云:于自则爱,于他则憎),高下执情除(妄分高下而坐执著之情,亦当除之),了斯平等性,咸共入无余(经曰:是法平等无有高下,有人若能了悟平等之性,则咸共入于无余涅槃矣。寒山诗曰:佛性元平等,总有真如性,但自审思量,不用闲争竞)。
﹝李文会曰﹞不住相故,即非善法,无漏福故,是名善法。
﹝法华经云﹞初善中善后善者,初谓发善心时,须是念念精进,不生疑惑懈怠之心,中谓常修一切善法,令悟真性,不著诸法相也。后谓即破善法,直教一切善恶凡圣,无取舍憎爱之心,平常无事,故云即非善法,是名善法也。
﹝古德云﹞了取平常心是道,饥来吃饭困来眠。又云:常平等心,如此广大,妙观察智,如日光明,体用及此,是佛境界。
﹝川禅师云﹞面上夹竹桃花,肚里侵天荆棘。颂曰:是恶非恶,从善非善,将逐符行,兵随印转。有时独上妙高峰,却来端坐阎王殿,见尽人间只点头,大悲手眼多方便。
(福智无比分第二十四)
【「须菩提!若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诸须弥山王,如是等七宝聚,有人持用布施;】
﹝疏钞云﹞大千世界中,所有须弥山王,上至忉利天,下至昆仑际,若有七宝如须弥山高,持用布施,获福不可知数。问:还有过此福者不?下文答。
﹝僧微师曰﹞佛召云:须菩提!且如一四天下,则有一须弥山,若据三千大千世界,所有百亿须弥山,是众山之最,故言山王。
【「若人以此《般若波罗蜜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读诵、为他人说,于前福德百分不及一,百千万亿分,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
﹝疏钞云﹞若于无住般若,受持真四句偈,及书写诵念,为他人演说,如是等人,所得功德,不可称计。何以故?悟性圆融,不断有为而证无为,不除妄想而趣真常,达第一义,于一念之间,得无为福,无为…
《28 金刚经百家集注大成(明.永乐皇帝)》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