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22 御注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宣演(唐.道氤)▪P2

  ..续本文上一页后传灯,异代俱美,文虽少别,法宝无差,良由所得梵本,互有不同,惑(编者注:「惑」疑是「或」)翻之人,广略有异,递相参照,理义思圆。若乃经论合举,则周魏各分,唐梵不亏则贞观最备,至于文约义著,当根赴缘,书写盛于寰区,持诵周于道俗者,期惟舍卫国乎。圣札光辉,谅在玆矣。故今用隋魏之论,附姚秦之经。

  问:经本可知诸家论请申作者?答:佛灭度后九百年中,无著初地之圣人,世亲暖顶之高士,俗则昆季,法乃师资,各制论文,赞弘此典。然金刚仙记判世亲论云:长行是弥勒菩萨,为无障碍菩萨说,无障碍转授世亲,世亲后寻经论意,更作偈颂,广兴问答,以释此经者,不然众论之作偈颂为主,长行释之,岂有先释后偈,亦犹子先父后。又寻长行,屡牒偈文,岂补处慈尊,引地前菩萨偈颂为证,故不可依。

  今据慈恩三藏等所传,八十行诵是弥勒菩萨造,西方具有传记。若尔,何故净三藏译论题云:无著造颂,世亲作释?答:偈颂定是慈尊所说,以授无著,无著传授世亲,世亲得之造长行释,故彼论初归敬颂云:大智通达教我等,归命无量功德身,应当敬彼如是等,头面礼足而顶戴,即是通敬本论大师,及传授者。而后论本题云无著造者,据传授说,亦不相违。问:慈尊造颂,理为准的因,何无著更自造论,别起异端?答:法归分别,理有多途,前论所无,更补共阙,寻文虽异,据理不差,待至释文,一一通会。若唯依无著,断疑之旨未明;必独天亲,行位之门盖阙,兼而双辨,类曦舒之,合耀或乃偏弃,惜珠宝之不全,勿怖广闻,当勤勉励,其功德施论依附天亲,时有异释,不乖于本,总是第一教兴门讫。

  第二明经体性者,先体,后性。出诸教体,凡有五重:(一)能诠性用体,名诠自性,句诠差别。文即是字,为二所依,此三依声,假实合明,声名句文四法为体。十地论说,说者听者,皆以二事而得究竟:一者善声,二者善字(字为所依,亦摄名句)。成唯识云:此三离声虽无别体,而假实异,亦不即声,由此法词二无碍,解境有差别,法缘名等,词缘于声。

  (二)隐假谈实,体虽名句文,约用假立,然无别体,不离于声,但说圣教声为体性故,对法有成所引,声不说名等为成所引。唯识亦云:若名句文离声实有,应如色等非实能诠。

  (三)能所诠显体,瑜伽八十一出契经体,略有二种:一文二义。由能诠文义得显等,此体合取能诠所诠,圣教必有所诠义故。

  (四)摄法从心体,华严等说,三界唯心。又契经说:诸识所缘,唯识所现,论说心心所,色不相应行,及诸无为,皆不离心故。唯识心为此教体,若就根本能说者心,若取于末亦能闻者识心为体,故二十唯识展转增上力,二识成决定,谓余相续,识差别故,令余相续;差别识生展转互为增上缘故。

  (五)摄事归如体,净名经云:一切法皆如也。众圣贤亦如也等。又云:文字性虽无有文字,是则解脱。又云:法非见闻觉知等处处非一。事相如波,理性如水,波不离水,事法皆如故。教唯以真如为体,上来出体,从未向本,从浅至深,但说所不违余义。

  后明性者,复有三门:(一)圆成等性,(二)漏无漏性,(三)善等三性。

  圆成等者,摄事归如,即圆成性。摄法从心,亦依他性,其前二门,亦即依他,若第三门,通属三性,由计所执,虽无实体,亦所诠故。

  漏无漏者,据本质教,如来所说,一切无漏言十五界是有漏者,随小乘宗,非大乘义。大乘佛身,十八界等,皆无漏故。十地菩萨,及二乘人说听教者,应须分别。菩萨第八有漏性收,所变声等,亦唯有漏,若于无漏心中,说听通第六七,此影像教,六唯无漏,由见相分性类同故,二乘虽有游观无漏入灭定等,少不足言,说听法时,唯是有漏,异生可知。

  善等三性者,无漏所变,一向善性,其有漏心所说听者,所变声等,皆唯无记,是性境故。问:第八所变可唯无记,若约六识,善等位中所变如何?答:见分善等所变无记以许见相离引生故,论说色声,非善恶性,随能发心,假说善恶。问:声唯无记,名等如何?答:若随所诠,假通三性,随所依声,亦唯无记。若尔,何故世亲论云:我法是善,汝唯无记?答:汝小乘师,声界有漏,名唯无记;我大乘宗,佛声无漏,故唯是善。

  第三摄归宗旨者,初辨摄归,后明宗旨。摄归有五:一归藏,二归分,三归乘,四归时,五归会。

  初归藏者,藏有二种:一声闻藏,二菩萨藏。独觉教少入声闻中。此经即菩萨摄,由满字教,被大根性。又藏有三:谓奈耶,素咀缆,阿毗达磨,如次诠于戒定慧学,各据增说不尔,三藏俱诠三故。今此经是素咀缆藏。又准十二分,有论议经等,可通三摄,非别部帙。

  第二归分者,十二分义,真如别章,今应列名,略配经说。

  一契经,相有通有别,通即十二俱名契经,别谓长行缀绢,略所应说义,此经俱通。

  二应颂,应重述颂,谓长行已说后重颂明。如下经云:若以色见我等。

  三记别,此有三相:一记大人当成佛,第二记弟子死此生彼,三为记诸法之义。今经可通第三记别,虽释迦汝当成佛,谈往佛事非今记,他故非彼,又但经诠,即彼分故,今非要佛。

  四讽讼,谓前未说,直以偈明,可讽诵故,最后偈是。

  五自说,谓不待请,观机即说,令法久住,感显悲深,今此经中,令生企敬故,无自说。

  六缘起,此有三相,因一犯制戒,二因事说法,三因请说法,此通第三。

  七譬喻,谓以喻况晓所说义,如说虚空喻施福等。

  八本事,谓除自身说,于过去弟子,及法名本事,今经无此。

  九本生,说佛自身在过去世,方彼所若死若生,行菩萨行等,即说过去作忍辱仙等。

  十方广,此有二相:一说行菩萨道,二法广多极高大故,此经具有。

  十一希法,谓说八众所有共不共德,及余最胜殊特惊异之法,如说日舍三恒河沙身命不及信经。

  十二论议,谓诸经典循环研核,磨怛理迦,一切了义经,皆名磨怛理迦,今者此经虽无显文,准天亲论,乘前起后,所有疑请佛为断除,循环而说,亦是论议,即通十分,唯无自说及本事经。

  三归乘者,或唯一乘,如法华言,唯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或立二乘,如摄论云,上乘下乘有差别故;或立三乘,如法华云为求声闻者说应四谛法等;如是乃至立五乘等,如常具辩。今此经者,即一乘故。下文云为发大乘者说。胜鬘经云:一乘即大乘故,二三乘中上乘所摄,为发最上乘者说故。

  四归时者,古立教时,多少不定,皆无凭据,广如慈恩法师法苑叙破,今者唯叙正义。释云:慈恩三藏依解深密经,立教三时,彼经广为胜义生菩萨说三无性,皆依遍计所执,已(编者注:「已」疑是「以」)胜义生菩萨深生领解,世尊赞叹善解所说,胜义生菩萨白佛言:世尊初于一时,波罗[病-丙+尼]斯仙人堕处施鹿林中,唯为发趣声闻乘者,以四谛相转正*轮,虽是甚奇,甚为希有,一切世间诸天人等,先无有能如法转者,而于彼时,所转*轮,有上有容,是未了义。是诸诤论安足处所。世尊在昔第二时中,唯为发趣修大乘者,依一切法无自性,无生无灭,本来寂静,自性真如,以隐密相,转正*轮,虽更甚奇,甚为希有,而于彼时所转*轮,亦是有上有所容受,犹未了义,是诸诤论安足处所。世尊于今,第三时中,普为发趣一切乘者,依一切法皆无自性,无生无灭,本来寂静,自性涅槃,无自性性以显了相,转正*轮,第一甚奇,最为希有。于今世尊所转*轮,无上无容,是真了义,非诸诤论安足处所。

  此同涅槃经,初教服乳,次教总断,后教有服有不服者。亦同金光明经所说,转照持三种*轮。法华经信解品,亦有明说。大意论之,对不定性,大由小起,渐次而被,可有三时。解深密等,约此而说,若唯顿悟大不由小,则无三时前后次第,亦非年月定制后先,但以义类相从而说。若不尔者,华严经等最初宣说,岂即初时,遗教最后第三时。

  问:若尔,何故法华经唯说二时,彼云昔于波罗奈,转四谛*轮,乃至今复轮最妙无上大*轮?答:彼以大小相对,隐第二时但说前后,实即三时。今者此经随顿发性,总不立时;若约渐根,第二时摄。以初时教,唯说于有,此不唯有,故非彼时。若第三时显说空有,普为发趣一切乘者。此经下云:唯为发趣最上乘者,故第二时。又无著释,不惊不怖等,约三无性,然三无性,是佛密意说诸法空。

  问:解深密经虽说三时,文中不说第二时教是般若等,准何得知?答:即彼经云:唯为发趣修大乘者,此经亦云:如来为发大乘说,为最上乘者说等,其文正同,若不尔者,更有何经,唯为发趣修大乘者,隐密相转,况大般若数处有文,如来说已,诸天喜赞,皆云:我今见世尊第二转*轮等。

  问:准深密经说,第二时隐密相转,若尔此经非了义耶?又准此经,持说修行其福无量,不可思议,而解深密以不了义,持说读诵所有功德,如牛迹中水,此大海水等,胜劣悬殊,既尔此福即应狭劣?答:河南法师释云:据乘以辨名为了义,非约显密。又彼约渐悟当隐密门,此约顿悟,即成显了。又复具说五位,修习岂唯空也。

  ﹝演曰﹞深密经中,说第二时,隐密等者,以随渐悟多分布而说,以多覆相说皆空故,理实般若,亦以有义,何以知者,准此二论释,经文中皆约中道,离空离有,非一向空,至下当悉。又准唐摄论,辨中边论,皆引般若证彼三性通有及无,非一向空,况说诸佛从此经生究竟法身,离一切相,宁非了义!而深密经校量福德有胜劣者,若随多分执空为了,而持说等功德为劣。若解空有离相,契真而受持者,与彼深密福德是同,于此义中,当审思察。

  五归会者,大般若经总依四处十六会说,言四处者:一王舍城鹫峰山,二室罗筏给孤独园,三他化天宫摩尼宝藏殿,四王舍城竹林园白鹭池侧。其十六会初之五分,更无别名,但以标其分目,第六最胜天…

《22 御注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宣演(唐.道氤)》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