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即其事也,必须作者。大智论云:有无见,为此岸。破有无,见智慧,为彼岸。檀为中流。
﹝五﹞释经。经有三种,或文为经,或理为经,或文理合为经。地论师云:三十心,前人文为经;三十心,文理合为经;初地已去,用理为经。今明文理因缘,故为经。因文悟道故,以能表之文为经也。
(七)辨传译
问:大悲比丘尼本愿经末记云:金刚般若,本有八卷,今唯有格量功德一品,此事云何?答:义不应尔,所以者何?此一卷经,具有三人翻译。一者罗什法师,弘始四年,于逍遥园正翻一卷。若有八卷,何不翻译之。二者流支三藏,于此土重复翻译。经之与论,合有三卷,而经长有信者一章,论解释始终。事义既毕,初则明经缘起归敬之义,末则表随喜赞叹功德。若有八卷,何因缘故,止解一品?三者真谛三藏,于岭南重翻此经,文小意广,不云有八卷。又且此经序正流通三分具足,何得止言一品?
问:大悲比丘尼本愿经末记又云:初说大品,小品出其中,后说光赞道行出其中,此事云何?答:是亦不然。道行,由是小品之异名。大智论前列光赞、放光、道行,后复列云小品、放光、光赞,故知小品即道行之异称也。睿公小品序云:此经三十章,贯之以道,故称道行,当知道行由是小品。
(八)明应验
问:诵持般若,有何验益?答:此经流行汉地,二百余年,诵者得益,不可称记,昔在山僧诵之,空中弹指,异香满室。又,开善法师诵得延寿七年。又,朱仕衡行以大品投火,火为之灭,而经不烧。广益无量,不可具述。
(九)释章段
此经文约理玄,释者鲜得其意,致使科段烟尘纷秽,遂令般若日月翳而不明。今粗列众师,以示其得失:
原夫大圣属缘吐教意,令表筌悟实,其旨则不在文字,希得意之徒领其要归,其所寄也。
自北土相承流支三藏,具开经作十二分释:﹝一﹞序分,﹝二﹞护念付属分,﹝三﹞住分,﹝四﹞修行分,﹝五﹞法身非有为分,﹝六﹞信者分,﹝七﹞格量分,﹝八﹞显性分,﹝九﹞利益分,﹝十﹞断疑分,﹝十一﹞不住道分,﹝十二﹞流通分。
﹝一﹞夫大圣说法,必有由致,故有序分。
﹝二﹞将说大法,必为诸菩萨,已悟之徒则须加被,未悟之者付属已悟,故有第二护念付属。
﹝三﹞既护念付属,令其住般若中,故有第三住分。
﹝四﹞虽得住立,更进修诸行,故次有第四修行分也。
﹝五﹞以修无得之因,故得无为之果,故次明法身非有为分。
﹝六﹞说此因果,必有信受之人,故次须明信者分。
﹝七﹞信持则功德无边,故须明格量分。
﹝八﹞持说之人,所以功德无边,必由佛性,若不识于佛性,则无此功德,故有显性分也。
﹝九﹞以依佛性所修,功德利益无穷,故须明利益分也。
﹝十﹞上来一周说法,利根已悟,中下未了,更复生疑,故有第十断疑分。
﹝十一﹞疑心既除,则无所依住,故有第十一不住道分。
﹝十二﹞此之大法非止益现在,亦利益未来,故有第十二流通分也。
然分虽十二,不出因果,统其始末,凡有四周:
﹝一﹞护念付属,至修行分,此则明因;法身非有为分,斯则辨果益,是一周明因果也。
﹝二﹞次从信者分,至于格量,此则为因;感得显性之果,此则次周明因果也。
﹝三﹞既明佛性,依性之修行即因义,有因故得果,即利益分,谓三周明因果也。
﹝四﹞断疑为因,不住道为果,则四周明因果也。
然此之解释,盛行北地,世代相承,多历年序,而禀学之徒,莫不承信。
余钻仰累年载,意谓不然,今请问之。此十二分,为出般若经文,为是婆薮论释。今所观经论,悉无斯意,盖是人情自穿凿耳。浑沌之绞络,良弊于此也。
问:作此分文,有何过失,而汝非之?答:其妨甚多,不可具载。今略题数过,以示其通塞也:
﹝一﹞者作此分文,则不识经之通别。所以者何?至如序分,则通序一经。如护念付属等十分,此是正说中之别段。云何取经之通文,以例正说之别段,斯则失之大矣!
又且汝云,从大千珍宝,至舍恒沙身命,名格量分。此则未识经始终,故有斯谬耳。所以者何?此中格量,凡举内外两施。外施则有三千之与恒沙。内施之中,亦有二种。一者直舍恒沙身施,二者次举日三时舍恒沙身施,此方尽格量之极。汝何故但取前三种为格量分,而不取三时舍身为格量分?是以为失。
又且,论云从法身非有为分已来,并是断疑,汝云何独取须菩提重问已去,为断疑分?
又且此经有两周之说,经论并作斯判。汝何故取前周之说以开多分,取后周之说合为一分?抑大为小患之甚也!
又流通实是大章,还依小段之例,亦所不可。其间碎分章句,爰至异言语目,于经论并秽,至文当具显之。
复有人言,十二分开之,既其难解,取其易见,裁为六章。六章者:﹝一﹞序分,﹝二﹞护念付属分,﹝三﹞住分,﹝四﹞修行分,﹝五﹞断疑分,﹝六﹞流通分。
此之分别,盖是学之劣者,过还同前,而患复更甚。所以者何?若言后同,是断疑分,就断疑中,不复更开。附前亦是,同非断疑,不断疑中,亦应不开。不断疑中,有种种义,既开多分。断疑之中,何因缘故取为分?若尔,涂行乞食,应是一分。若使涂行乞食,既属序分,而不开者,护念付属,属正说,亦应不开。
又元前解之与后释,都不识论文之大体。所以者何?论主直是释其难文,略其易句,云何后人见论解释,便取为科段?
复有人注金刚般若,开三门:从「如是我闻」,至「愿乐欲闻」,是因缘门,谓具此因缘,故得说般若。从「佛告应如是降伏」,至「见诸相非相」,明般若体门。从「白佛颇有众生」下,明功德门。
然此解释,义亦不尽,流通复属何门?又复,后周重说,又属何门?
有人言,开为三段,一者序说,二者正说,三者流通说。大圣说法,必有由渐,故有序说。序说既竟,正宗宜开,故有正说。非唯近益当时,亦乃远被来叶,故有流通说。
今谓三说开经,于理无妨。但开善之流,不识三说起尽,故复为失。所以者何?至如序文,取善吉之问,为叹请序,如来之答,始属正经,此事为谬。然一切经,若问若答,皆悉是正,云何以问为序,以答为正?大涅槃经时会献供为序,纯陀请受问难即以为正。此经涂行乞食,以之为序,善吉发问,即应是正。大品亦然,如来广现神变,以之为序,告舍利弗,即以为正。斯事易明,不应滥也。
又且三说无定,虽序说不妨有正,虽正说不妨有序。流通亦尔,何者?以序于正,故名为序。以正于序,故名为正。正说悟道既得是正,序说悟道亦得是正。今但约一往方言,故开三不同耳。就此三中,各开二段。序有二者,一通序,二者别序。正文有二,第一周广说,第二周略说。流通有二,一序佛说经究竟,二者明时众欢喜奉行。
序中二段,凡有四双,一者通,二者别。通以同为义,众经六事悉同,故名通序。别以异为义,众经各异,或父母送书,或长者献盖,或天雨四华,或涂行乞食,故名别序。次双证信序,发起序者,安此六事令人生信,故名证信序。涂行乞食,发起正经,名发起序。次双遗教序,与现前序,明如来将入泥曰:阿难心没忧海,不能自喻。阿泥楼驰云:汝是持佛法藏人,所应问者须及时问。于是阿难作于四问,最后问云:一切经初置何等语?佛言:一切经初,当安如是我闻。遗言令安此六事,故名遗教序。现说经时,即有乞食等事,名现前序。次双经前序,经后序。说经竟后,方有如是六事,名经后序。说经之前,有乞食之事,名经前序。
问曰:佛何因缘故,一切经初,令安六事?答曰:为证信故。大智论云:说时方人,令人生信故。复次,一切外道,皆以吉法,贯在经初。故百论云:诸师作经,简初皆说吉。今欲简异外道故,故贯以六事。
问曰:若安六事异外道者,外道亦言安此六事,何以简耶?答曰:明此是般若六事,故以证信,简异外道。般若信者,此是无依无得之信。故大品云:不信一切法,名为信般若。一切法不生,故名为般若生。不信一切法,故名信般若也。
(十)正释文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
通序有六事:
「如是」者,第一明所闻之法。
问曰:佛是一切智人,无师自悟,不从他闻,何故言如是我闻?若言如是我闻,即从他闻,非一切智人也。答曰:已如前释,此非佛自称,如是我闻,乃是敕于侍者,令称我闻。
复次,此是阿难等大弟子自称,如是我闻。如集法藏中说:阿难登高座,大迦叶问曰:何处最初说法?阿难合掌,向涅槃方答,大迦叶云:如是我闻,佛初在鹿苑,为五比丘说法。是故非佛自称。真谛三藏述婆薮释云:阿难将诵出法藏,登无畏座,变身如佛,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是时大众,生三种疑:一谓释迦虽复前灭,今还重出为我说法。二谓释迦已灭,此是他方佛来。三谓释迦虽灭,阿难既为佛弟子,今遂成佛,代于佛处。为有此三疑,是以阿难即便释疑云:如是我闻。明如来如是已灭,我从佛边闻,非上三事也。
言如是者,释此一句有二十余师,今略而不述。
一者依龙树所解,云如是者,佛法大海,信为能入,智为能度,如是者即是信也。以信,故言此事如是,若不信,则言此事不如是。今要由信,得入佛法,是故经初,建言如是,般若信者,明般若无依无得无戏论,毕竟清净,真实可信,故因此信,得入般若也。
次婆薮盘豆释云:如是者,谓决定义。略明二种:﹝一﹞教如是,﹝二﹞理如是。
﹝一﹞教如是者,凡有数义:1、如佛教度量,故云如是。所以者何?三世诸佛,或广说法,或处中说,或略说法,今阿难传正法,还如佛广略,不增不减,故云如是。2、如是诸佛,次第而说。所以者何?一切说法,凡有六事:(1)发起,(2)略标宗,(3)广解释,…
《17 金刚般若疏(唐.吉藏)》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