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言「大」者,具大戒故,具大德故,大名闻故。言「多」者,数至千二百五十人故。言「胜」者,诸众中最胜故,论议能胜九十六种外道故。比丘名乞士,从俗人乞食以资身,从诸佛乞法以练神也。言「僧」者,福田经说:诸有五净德名曰福田。一者发心离俗,怀佩道故。二毁于形好,应法服故。三者永割亲爱,无的漠故。四者委弃躯命,集善法故。五者志求大乘,欲度人故。
「千二百五十人」者,佛初成道,前度五人。次度优楼频螺迦叶、摩诃迦叶,得五百人。次度那提迦叶、伽耶迦叶,兄弟二人各有二百五十弟子,合成千人。次度舍利弗、目连,复得二百五十人,合有一千二百五十五人。今但举其大数,取有名闻者,正云千二百五十也。
【尔时,世尊食时,著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
第二别序。就别序中,大开为二。(一)明如来涂行乞食,(二)明如来敷座而坐,入于三昧。就此二章,各开两段。初章二者,﹝一﹞明往事,﹝二﹞明还事。后章二者,﹝一﹞明敷座,即入定前方便,﹝二﹞「而坐」一句,第二正入三昧。
问:何因缘故,前明乞食,后入三昧?答曰:欲令众生生福德故,所以前明乞食;欲令众生生智慧故,入三昧后说法。
复次,前利益在家众生故,后通利益出家在家诸大众故。亦云前益白衣则别益。何故?唯就白衣乞食,不就比丘比丘尼乞食,故称别。后为四众说法,则通利益。
复次,前与众生世间利,后与众生出世间利故。
复次,前示为福田,显如来是应供故。后明佛为施主,以般若法施众生,即是释迦如来正遍知义。
复次,初是中前利益众生,后是中后利益众生故。
复次,前是身业益物,后入三昧是意业益物,次说般若是口业益物也。
复次,前欲令生身久住故,后欲令法身久住故,欲令生身久住,乞食资于生身;后说般若,即是益于法身,以有此两住,令众生得二身之益也。
又,乞食示如来少欲知足之行,说法显如来微妙之解。
又,乞食明佛慈悲,说法明佛智慧。
又,乞食示末世众生身轨,说法示末世众生心轨,合令一切众生心依般若也。
又,令弟子从俗人乞食以资身,从如来受般若以练神,二事便足。
又,乞食破憍慢心,说般若破愚痴心。
问:大经因食开涅槃,与此经何异?答:彼经因食开如来法身、常身、非杂食身,此经因乞食明有上来诸义也。
又,二经亦同,初乞食明与凡夫二乘同,次说法明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故如来身非是食身。论云:「三相异体故,离彼是如来。」要须先同而后异,此即欲令凡夫二乘,皆发心求佛身也。
问:今说般若,何因缘故,前明乞食?答云:至人动无非时,诸有所作,悉皆益物,故不应责所由。
复次,以近显远,故将说般若,前明乞食。所以者何?世间饮食,本以资身养命,般若法食,资法身养于慧命。
复次,乞食是四圣之种,般若是众圣之本。
复次,道远乎哉,体之即神。是故饮食不离般若,若能了食清净,即是般若也。
就经文中凡有五句:一标福物之人,二明乞食之时节,三辨乞食仪容,四明乞食之处所,五明乞食方法。
「尔时世尊」者,此即是第一标福物之人。成实论云:具上九号故名世尊。
「食时」下,第二明乞食之时,此乃是世间粗事,而远表佛法两益,而自他无恼。然世间居士,食有定时,初旦则始营未办,晚日啖食既讫。今是营食初熟之时,于是行诣可谓得时。圣人心虽存道,身托有资。今内无积畜之累,外有福物之功,乞若得时,彼我兼益;乞若失时,则自他两恼,故云食时,以知时故名大法师,信哉诚说。
「著衣持钵」下,第三明整于容仪,明衣有三种,著亦三时。若平常卧起,著于五条,名安陀卫,此云下品衣,亦云内著衣。若入众法事,著于七条,名郁多罗僧,此云中品衣。若入聚落见国王长者,著僧伽梨,此云大衣,亦云正著衣。从九条已上至二十五条,略为三品,品中有三,合成九种。下品三者,九条十一、十三条也。中品三者,十五、十七、十九条也。上品三者,二十一、二十三、二十五条也。此随形大小,故制条叶多少,佛身丈六可著二十五条,今人唯可十五条而已。
外国通称袈裟,此云离尘服,若红紫相糅,则增物染心;今三种坏色,则贪心不起。二云消瘦衣,入道之人,身被此服,则烦恼折落。三者云莲华服,此借喻为名,体净离垢有类芙蕖。四者云间色衣,三色相间,共成一衣。真谛三藏云赤血色衣,外国袈裟虽复五部不同,同皆赤色。
问:常云三种坏色,云何言并赤色?答:常解云,新衣前取青染,次则入泥,次树汁度之,名为木兰,故云若青,若泥,若木兰。三藏云:预是中国人都无此法,言三种坏色者,三色之中随用一色以点印之。若有青处,即用青点,若无有青处,用泥为点,无泥处,可磨铁汁点之,并但应取一色便足。但为时处各异,一色不恒,恐诸比丘,生于疑悔,故言于三种,随取一色。十八部义虽异,衣色是一,故大经云:见我弟子著赤色衣,谓呼是血,但点不同,故有诸部为异。若萨婆多部,点显现处。上座部,则节节皆点。若正量部,但点四角也。
三藏又云:外国亦无五部著五种衣,但佛为波斯匿王解梦,玄记末世,有恶比丘,破我法者,分为五部。彼土俗人,有五性故,著五色衣,为表五种神异故也。
问:佛入涅槃之时,三衣为在何处?答:说处不同。若依胎经云:佛将入涅槃,手自牒三衣置金棺中,以儭佛身。若依摩耶经说,摩耶从忉利天下,不复见佛,唯见佛僧伽梨及锡杖。而自悲叹云:「我子在世,著执此物,以用度人,今空无主。」以此而推,三衣犹在。三藏云:佛五条即在弥梯罗国,七条在半遮尸国,大衣及锡杖在罽宾国,尼师檀在迦毗罗国。
「持钵」者,一随顺三世佛法,二者为破外道手自捧食,三显威仪利物,不同下贱乞人,四为示永功德器。无量寿经云:贮功德示福田,著袈裟示福田。律中云:佛将阿难往南山国,彼土多有良田,邻垄可爱,乃令傅像之以制衣,表出家之人,为世福田,能令施心种子,获无量报。有散种良田收功而万倍,故衣之条叶,拟似田之垄畔。所以经云:示福田也。
钵姼罗,此云应量器。即表出家人体具智断,内外相应,即是应受人天供养之器也。佛初受二女乳糜,即是金器盛之,广于一寻,此是未成道时食器也。至成道竟,次受提谓波利长者所施果,或言是[麴-匊+少]。尔时未有钵,自念,三世诸佛,无有手捧食法,是以四王奉以四钵。佛以手案之,合成一钵,而四重文现。又三藏云:净居天还将过去四王石钵,以付四王,四王各用奉佛。此钵今在罽宾国,有塔盛之。至像法灭,四王还将付净居天。净居天待弥勒出,令四王送与弥勒。然钵之大小,三品不同。上品容三钵他饭,一钵他羹,余可食物者半羹。下品则容一钵他饭,半钵他羹,余可食物半羹。若大于少,少于大,是为中品钵。
钵他是外国六舛器。上品钵则容三斗,可盛二斗七舛食,须空上三舛,以示少欲。下品钵容一斗半,可盛一斗二舛食,须空上三舛,则是一斗二舛。两盈之间名中品钵也。
大智论云:明钵有八种,不许弟子蓄金银钵,恐生贪故。不许蓄木钵,受垢故。但许蓄二种,谓铁瓦等也。佛蓄石钵也。问曰:颇有佛不著袈裟、不用钵耶?答:有。大论云:天王佛作白衣威仪也。
「入舍卫大城乞食」下,第四明乞食之处所。旧解云:园去城有千二百步,或有言四里。如来受食,其法有三:一坐待日时,名膳自至。二则外来请佛,请佛有二:一者佛与众僧俱去,二者僧去而佛不去,遗人请食;所以不去者,凡为五事:一为入定,二为诸天说法,三为看病比丘,四为案行房舍,五为欲制戒也。三者如来自行乞食,行法有三:一则飞空而去,二者足离地四寸而印文现地,三者足践莲华而莲华动而足不动。
佛所以涂步乞食者,依璎珞女经凡有十事:(一)者如来入城乞食,众生见佛三十二相如须弥山王,故发菩提心,必求如来身也。(二)者城中有盲聋疾病等人,乃至百苦,不能得至如来所,是故如来入城,放光照之,众苦休息,便发菩提心。(三)者为刹利婆罗门豪贵长者,自恃种性,不生敬心,见如来威德严仪,挺特有异于世,故憍慢心息,故发菩提心。(四)者为守护女人,有三监五碍故,不得见佛。又为懈怠者,虽与如来邻住,而不能往,故佛今入城,令其因得礼拜问讯,故发菩提心也。(五)者如来入城,四王八部皆悉导从,各赍华香歌咏供养,城中人见,即便生念云:诸天尚舍天乐供养于佛,我等云何而不供养、礼拜者哉?故因发心也。(六)者如来持四王所奉之钵,实是一钵四缘宛然为异,城中人见此希有,是故发菩提心也。(七)者为贫富二人,若使富者见如来钵空,于是多施,若是贫者便见如来钵满,即少施,皆生欢喜,故发菩提心也。(八)者如来钵中,受百味饭食,皆悉不杂,还如异器盛食,一切众僧,诸众生等,恣意而散,不增不减,见者欢喜,无不发心也。(九)者为未来弟子,诸比丘等,现行乞食,作其仪轨,不蓄有为。(十)者如来之身,常在三昧,其身不食,但为利益众生故,现行乞食。以是因缘,故云入城乞食也。
言于其城中次第乞已者,第五句明乞食方法。有论师言:外国四姓豪族,并在城内住,若使庶人屠儿等,并在城外住,若入城时,各自别行,不相参杂。今言次第乞者,由在城内,四姓之中,不择其贫富,次第而从乞也。又善吉舍贫从富,谓今虽受果,未来无因。今欲使其修未来因,业果相续,是故舍贫从富也。迦叶则舍富从贫,愍其交切之苦,又过去不施,今生贫穷,今不行施来世复贫,贫相系无得脱时,是以舍富从贫。此之二人,虽有慈悲,而不能平等,是故为净名所屈。今如来欲显平等之道,所以次第乞也。
「还至本处…
《17 金刚般若疏(唐.吉藏)》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