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17 金剛般若疏(唐.吉藏)▪P7

  ..續本文上一頁。言「大」者,具大戒故,具大德故,大名聞故。言「多」者,數至千二百五十人故。言「勝」者,諸衆中最勝故,論議能勝九十六種外道故。比丘名乞士,從俗人乞食以資身,從諸佛乞法以練神也。言「僧」者,福田經說:諸有五淨德名曰福田。一者發心離俗,懷佩道故。二毀于形好,應法服故。叁者永割親愛,無的漠故。四者委棄軀命,集善法故。五者志求大乘,欲度人故。

  「千二百五十人」者,佛初成道,前度五人。次度優樓頻螺迦葉、摩诃迦葉,得五百人。次度那提迦葉、伽耶迦葉,兄弟二人各有二百五十弟子,合成千人。次度舍利弗、目連,複得二百五十人,合有一千二百五十五人。今但舉其大數,取有名聞者,正雲千二百五十也。

  【爾時,世尊食時,著衣持缽,入舍衛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還至本處。飯食訖,收衣缽,洗足已,敷座而坐。】

  第二別序。就別序中,大開爲二。(一)明如來塗行乞食,(二)明如來敷座而坐,入于叁昧。就此二章,各開兩段。初章二者,﹝一﹞明往事,﹝二﹞明還事。後章二者,﹝一﹞明敷座,即入定前方便,﹝二﹞「而坐」一句,第二正入叁昧。

  問:何因緣故,前明乞食,後入叁昧?答曰:欲令衆生生福德故,所以前明乞食;欲令衆生生智慧故,入叁昧後說法。

  複次,前利益在家衆生故,後通利益出家在家諸大衆故。亦雲前益白衣則別益。何故?唯就白衣乞食,不就比丘比丘尼乞食,故稱別。後爲四衆說法,則通利益。

  複次,前與衆生世間利,後與衆生出世間利故。

  複次,前示爲福田,顯如來是應供故。後明佛爲施主,以般若法施衆生,即是釋迦如來正遍知義。

  複次,初是中前利益衆生,後是中後利益衆生故。

  複次,前是身業益物,後入叁昧是意業益物,次說般若是口業益物也。

  複次,前欲令生身久住故,後欲令法身久住故,欲令生身久住,乞食資于生身;後說般若,即是益于法身,以有此兩住,令衆生得二身之益也。

  又,乞食示如來少欲知足之行,說法顯如來微妙之解。

  又,乞食明佛慈悲,說法明佛智慧。

  又,乞食示末世衆生身軌,說法示末世衆生心軌,合令一切衆生心依般若也。

  又,令弟子從俗人乞食以資身,從如來受般若以練神,二事便足。

  又,乞食破憍慢心,說般若破愚癡心。

  問:大經因食開涅槃,與此經何異?答:彼經因食開如來法身、常身、非雜食身,此經因乞食明有上來諸義也。

  又,二經亦同,初乞食明與凡夫二乘同,次說法明不可以身相得見如來,故如來身非是食身。論雲:「叁相異體故,離彼是如來。」要須先同而後異,此即欲令凡夫二乘,皆發心求佛身也。

  問:今說般若,何因緣故,前明乞食?答雲:至人動無非時,諸有所作,悉皆益物,故不應責所由。

  複次,以近顯遠,故將說般若,前明乞食。所以者何?世間飲食,本以資身養命,般若法食,資法身養于慧命。

  複次,乞食是四聖之種,般若是衆聖之本。

  複次,道遠乎哉,體之即神。是故飲食不離般若,若能了食清淨,即是般若也。

  就經文中凡有五句:一標福物之人,二明乞食之時節,叁辨乞食儀容,四明乞食之處所,五明乞食方法。

  「爾時世尊」者,此即是第一標福物之人。成實論雲:具上九號故名世尊。

  「食時」下,第二明乞食之時,此乃是世間粗事,而遠表佛法兩益,而自他無惱。然世間居士,食有定時,初旦則始營未辦,晚日啖食既訖。今是營食初熟之時,于是行詣可謂得時。聖人心雖存道,身托有資。今內無積畜之累,外有福物之功,乞若得時,彼我兼益;乞若失時,則自他兩惱,故雲食時,以知時故名大法師,信哉誠說。

  「著衣持缽」下,第叁明整于容儀,明衣有叁種,著亦叁時。若平常臥起,著于五條,名安陀衛,此雲下品衣,亦雲內著衣。若入衆法事,著于七條,名郁多羅僧,此雲中品衣。若入聚落見國王長者,著僧伽梨,此雲大衣,亦雲正著衣。從九條已上至二十五條,略爲叁品,品中有叁,合成九種。下品叁者,九條十一、十叁條也。中品叁者,十五、十七、十九條也。上品叁者,二十一、二十叁、二十五條也。此隨形大小,故製條葉多少,佛身丈六可著二十五條,今人唯可十五條而已。

  外國通稱袈裟,此雲離塵服,若紅紫相糅,則增物染心;今叁種壞色,則貪心不起。二雲消瘦衣,入道之人,身被此服,則煩惱折落。叁者雲蓮華服,此借喻爲名,體淨離垢有類芙蕖。四者雲間色衣,叁色相間,共成一衣。真谛叁藏雲赤血色衣,外國袈裟雖複五部不同,同皆赤色。

  問:常雲叁種壞色,雲何言並赤色?答:常解雲,新衣前取青染,次則入泥,次樹汁度之,名爲木蘭,故雲若青,若泥,若木蘭。叁藏雲:預是中國人都無此法,言叁種壞色者,叁色之中隨用一色以點印之。若有青處,即用青點,若無有青處,用泥爲點,無泥處,可磨鐵汁點之,並但應取一色便足。但爲時處各異,一色不恒,恐諸比丘,生于疑悔,故言于叁種,隨取一色。十八部義雖異,衣色是一,故大經雲:見我弟子著赤色衣,謂呼是血,但點不同,故有諸部爲異。若薩婆多部,點顯現處。上座部,則節節皆點。若正量部,但點四角也。

  叁藏又雲:外國亦無五部著五種衣,但佛爲波斯匿王解夢,玄記末世,有惡比丘,破我法者,分爲五部。彼土俗人,有五性故,著五色衣,爲表五種神異故也。

  問:佛入涅槃之時,叁衣爲在何處?答:說處不同。若依胎經雲:佛將入涅槃,手自牒叁衣置金棺中,以儭佛身。若依摩耶經說,摩耶從忉利天下,不複見佛,唯見佛僧伽梨及錫杖。而自悲歎雲:「我子在世,著執此物,以用度人,今空無主。」以此而推,叁衣猶在。叁藏雲:佛五條即在彌梯羅國,七條在半遮屍國,大衣及錫杖在罽賓國,尼師檀在迦毗羅國。

  「持缽」者,一隨順叁世佛法,二者爲破外道手自捧食,叁顯威儀利物,不同下賤乞人,四爲示永功德器。無量壽經雲:貯功德示福田,著袈裟示福田。律中雲:佛將阿難往南山國,彼土多有良田,鄰壟可愛,乃令傅像之以製衣,表出家之人,爲世福田,能令施心種子,獲無量報。有散種良田收功而萬倍,故衣之條葉,擬似田之壟畔。所以經雲:示福田也。

  缽姼羅,此雲應量器。即表出家人體具智斷,內外相應,即是應受人天供養之器也。佛初受二女乳糜,即是金器盛之,廣于一尋,此是未成道時食器也。至成道竟,次受提謂波利長者所施果,或言是[麴-匊+少]。爾時未有缽,自念,叁世諸佛,無有手捧食法,是以四王奉以四缽。佛以手案之,合成一缽,而四重文現。又叁藏雲:淨居天還將過去四王石缽,以付四王,四王各用奉佛。此缽今在罽賓國,有塔盛之。至像法滅,四王還將付淨居天。淨居天待彌勒出,令四王送與彌勒。然缽之大小,叁品不同。上品容叁缽他飯,一缽他羹,余可食物者半羹。下品則容一缽他飯,半缽他羹,余可食物半羹。若大于少,少于大,是爲中品缽。

  缽他是外國六舛器。上品缽則容叁鬥,可盛二鬥七舛食,須空上叁舛,以示少欲。下品缽容一鬥半,可盛一鬥二舛食,須空上叁舛,則是一鬥二舛。兩盈之間名中品缽也。

  大智論雲:明缽有八種,不許弟子蓄金銀缽,恐生貪故。不許蓄木缽,受垢故。但許蓄二種,謂鐵瓦等也。佛蓄石缽也。問曰:頗有佛不著袈裟、不用缽耶?答:有。大論雲:天王佛作白衣威儀也。

  「入舍衛大城乞食」下,第四明乞食之處所。舊解雲:園去城有千二百步,或有言四裏。如來受食,其法有叁:一坐待日時,名膳自至。二則外來請佛,請佛有二:一者佛與衆僧俱去,二者僧去而佛不去,遺人請食;所以不去者,凡爲五事:一爲入定,二爲諸天說法,叁爲看病比丘,四爲案行房舍,五爲欲製戒也。叁者如來自行乞食,行法有叁:一則飛空而去,二者足離地四寸而印文現地,叁者足踐蓮華而蓮華動而足不動。

  佛所以塗步乞食者,依璎珞女經凡有十事:(一)者如來入城乞食,衆生見佛叁十二相如須彌山王,故發菩提心,必求如來身也。(二)者城中有盲聾疾病等人,乃至百苦,不能得至如來所,是故如來入城,放光照之,衆苦休息,便發菩提心。(叁)者爲刹利婆羅門豪貴長者,自恃種性,不生敬心,見如來威德嚴儀,挺特有異于世,故憍慢心息,故發菩提心。(四)者爲守護女人,有叁監五礙故,不得見佛。又爲懈怠者,雖與如來鄰住,而不能往,故佛今入城,令其因得禮拜問訊,故發菩提心也。(五)者如來入城,四王八部皆悉導從,各赍華香歌詠供養,城中人見,即便生念雲:諸天尚舍天樂供養于佛,我等雲何而不供養、禮拜者哉?故因發心也。(六)者如來持四王所奉之缽,實是一缽四緣宛然爲異,城中人見此希有,是故發菩提心也。(七)者爲貧富二人,若使富者見如來缽空,于是多施,若是貧者便見如來缽滿,即少施,皆生歡喜,故發菩提心也。(八)者如來缽中,受百味飯食,皆悉不雜,還如異器盛食,一切衆僧,諸衆生等,恣意而散,不增不減,見者歡喜,無不發心也。(九)者爲未來弟子,諸比丘等,現行乞食,作其儀軌,不蓄有爲。(十)者如來之身,常在叁昧,其身不食,但爲利益衆生故,現行乞食。以是因緣,故雲入城乞食也。

  言于其城中次第乞已者,第五句明乞食方法。有論師言:外國四姓豪族,並在城內住,若使庶人屠兒等,並在城外住,若入城時,各自別行,不相參雜。今言次第乞者,由在城內,四姓之中,不擇其貧富,次第而從乞也。又善吉舍貧從富,謂今雖受果,未來無因。今欲使其修未來因,業果相續,是故舍貧從富也。迦葉則舍富從貧,愍其交切之苦,又過去不施,今生貧窮,今不行施來世複貧,貧相系無得脫時,是以舍富從貧。此之二人,雖有慈悲,而不能平等,是故爲淨名所屈。今如來欲顯平等之道,所以次第乞也。

  「還至本處…

《17 金剛般若疏(唐.吉藏)》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