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本自无生,今何可灭也?
二、何以故下,明失。若菩萨有我人等相,即非菩萨。以失明得,理可知矣。
所以者何下,双释得失。无发心者,故知无我,即行人空。计我有惑,故非菩萨。
于意云何下,第二引证。证中有问答。初问中,即引自昔得记之解,以证前说。次今答中,无有法得菩提。圣心难测,义推可图。得记由于无相,无相之中,即无所得也。
如是如是下,第三佛述,如汝所说者。在因时已自无所有故。无所得菩提,佛与我记。若见有法,则乖菩提,何容得记?无法得菩提,是故然灯佛受记。无法则会理,会理则向极,故得记也。
何以故下,第二是明果无所有。有三义:初明如,次证,后譬。初即此是果人同如,同如故无所有。诸法性空,理无乖异,谓之为如。会如解极,故名如来也。
若有人言如来得菩提下,若有说如来得菩提者,此人俗间语,非理言也。实无有法,得菩提。佛,人也;菩提,道也。既无人法,谁得菩提?无实无虚者,是非既尽,则会菩提。菩提之中,不见是非。非实即无是,非虚即无非也。
是故如来说一切法下,第二证如来无所有,如来在一切数故。凡夫违一切法为邪,圣人顺一切法为正。正即觉悟,故皆佛法矣。
譬如身长大下,第三说非果而果。直举人身,类上诸法。缘假故长大,无性即非身。既非般若为般若者,宁不以非身为身耶?
若菩萨作是言下,第三明菩萨化他无所有。初明化人,次引佛说为证,后明严土。
初、灭度众生,不名菩萨。元无众生,横见众生,见即乖道,非菩萨也。
何以故下,释菩萨自无,何有众生?
二、是故佛说下,引证无菩萨亦无众生。一切法都无我人也。
三、若菩萨言庄严佛土者。虚襟进道,严土济物。济物之行,方便慧也。解空无相,谓之为慧。若言我能庄严国土,众生可化,见惑违道,何名菩萨也?何以故?如来说非庄严,是名庄严者。无存于化,而土自严也。明应住义,受假竟。
若菩萨通达无我法者下,第二明名假无所有。文二:
初、通达无我。既云一切法皆无所有,何名菩萨?今实无一切诸法。而今言,菩萨但有其名,今明此名,亦无所有故。何名此为菩萨?通达诸法无我等相,故名菩萨。真菩萨故,所以能通达无我。
二、立真解,通达非伪,真菩萨也。名假竟。
五眼下第三,明法假无所有,即上如来悉知见是人。其文又三:初、明智慧,次明心,后明功德。
法虽多,不过功德、智慧二种。严心为其体,故备空也。此是初明智慧空。智慧虽多,不过五眼。旧云:肉眼见障内,天眼见障外,慧眼见真,法眼见俗,佛眼通知内外法。今言:但是一智,差别说之,故有五耳。释论云:法眼,知声闻缘觉等法,故名法眼。是以知俗名法眼。然此中本明智慧空,而直辨五眼。不言其空者,意现于后。后既将智体心空,智宁不空?后明功德空,前智岂不空?以前明智有,后明功德无。无有虽殊,致不乖也。
二、恒河中去,是明心无所有。以举恒沙等来,为欲校量,取心明其空耳。如来说心,皆为非心。只以非心为心,此与前不异。五眼照,理无不周备。举色心,收境尽矣。三世不可得,说非心名心。何者以三世心?无性可得故,可从缘而生心也。
三、若人满三千七宝布施下,明功德无所有。明福有实,此即有量,岂得多耶?以无福为福,故多也。金玉无性,故可积满三千。福德无实,则可旷施而多。心之无性,惑灭解生也。法假竟。
佛可以色身见下,第二明经名。初名,次行。名中有三:初身相,次说法,后福多。
色身者,法身如空月,色身若水像。世间之色,无实可睹,寻其本实,即法身也。慧为万善之主,施为众行之首。总为丈六金容,别则众相。云娑婆随现则为相,岂可一方尽极?
我当有所说法下,第二明说法又二:初、正对上名。道成应出,说法化人。谬传毁圣,名为谤佛。无法可说,是名说法。故传说法之意,向言无说。非杜默不语,但无存而说。即说满天下,无乖法理之过也。
佛得菩提下,第二明习应。有问答前应后习佛人也,菩提道也。佛得道故,说以示人。而言无法可说,未审得道不?答中乃至无有少法可得。相尽虚通,谓之菩提。菩提无相,有何可得?寂灭无得,道之至也。
是法平等下,结成菩提义也。人无贵贱,法无好丑,平等菩提义也。无我无人,修一切善者,即是修义。夫形端故影直,声和则响顺。忘我人而修因,必克无相之菩提。所言善法者,人既不有,善何得实耶?善是离恶之名,法是轨持之义。
三千世界中山王七宝下,第三明福多。聚宝有尽,妙解无穷。一偈法宝,胜无量珍也。
我当度众生下,菩提无得为果,故以忘言而说,勿谓如来见众生可度。若见有众生,则为我见,何谓如来?但说假名我耳,非实我。而凡夫者,闻说假名,不达言旨,以为实我。如来说非凡夫者,凡夫不实,故可化而成佛也。
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下,二辨行,就文有五:一正观问,二邪答,三佛难,四领解,五佛举正义为释。
初、以问疑者,谓众生是有,可化而圣。法身不无,可以妙相而期,故问之也。次、邪答者。听者实尔,用三十二相是如来也。三、难。轮王是佛,即以近事质之,令其自解。四、信解不应。时情谓然,我解不尔。五、佛举正释者。五色焕眼而非形,八音盈耳而非声,偏谬为邪愚邪隔不见也。
若作念下,第三功用无所有,即是有不断灭义。有因有果,一切宛然,即是般若方便用。论云:得般若气分,故有居空涉有之用,无复滞阂。
此下去,不说诸法断灭,就文有二:初果,次因。有义虽多,不过因果。明果中二:初诫,次明有。汝莫作念,诫也。勿言诸法,一向无所有。故谓:不以具足相得菩提。不偏在色声,故向言非。非不身相,故复言是也。
发阿耨下,第二明因,亦二:前诫,后明有。莫起断灭。相尽寂灭,故不有。道王十方,非谓无,应毕而谢,即不常。感至随现,故不断。体合中道,轨物之式。限之一方,岂不谬哉!
若人满恒沙七宝下,结般若成忍。就文复三:初明体道成忍之行无所有,次明体道证忍之人无所有,三明体道行忍之用无所有。以行成人,人故有用,备明无所有。就忍行中先校量。次若复有人下,明成忍之行无所有。忘我则忍成超出故胜也。
白佛下,第二明体道证忍之人无所有。初明因人不受,后明果人不受。初明因中有问答,乃云不受亦不受。受其报种,已名贪著,无存我人,邪染何生?
次若来若去下,明果人不受。若言从真如实际中来,善逝自及化人去至涅槃,皆是不解佛所说义。如来道荫之主,世界权应之宅,众生慈育之子。举此三事,大旨彰矣!无来无去,故名如来。解极会如,体无方所。缘至物见,来无所从。感毕为隐,亦何所去也!
若三千碎尘下,第三明体道行忍之用,有四:初明碎尘用,二碎界用,三碎合相用,四碎诸见用。以微尘成世界有合,世界有合故起见,见者即失。谓有此四妄想。得者非见为见,乃至非尘为尘为得。此四并是般若用。尘界等是依报,见是正报,合通色心。
即此下,是碎尘用。善男子,并是大行。同华严中说,佛说非微尘为微尘。
次三千下,明成世界用。微尘非实,故可碎而为多。世界非有,则可假借而成也。
三、一合相下,破一合相。以非合为合,故是不可说。只复言是合,此复非复是,故假名说合。何为而非合,以非合为合,竟何有合?大经四句,皆不可说。有因缘故,亦可得说。今亦无合,假说合耳。中论大品,皆破合。当知无合。今经中说合,顺俗假说耳。凡夫贪著其事,不知事即理。理无所有,即是事无所有。何故非世界名世界?若是实有,即应一性,合不可分。假众生名,一无合可得。假名无体,不可实说。疑惑则凡夫,贪著故计实。
四、佛说我见下,明碎诸见用。凡夫谓诸见决定是见。今佛说非见,以本来无所有。诸见非实,可改为正。众生虚假,从凡至圣。上说竟。
从发菩提去,第三流通段。非止近益当时,亦乃远传千载。文为二:初付嘱,次奉行。付嘱又三:初正付嘱,次校量,后方法。始终既毕,故指宗劝人。凡欲发心成佛、净国土、化众生,当如上所说理而生知见也。如是信解者,理深未明,推信为解耳。不生法相,但是虚假,非实法也。如来说非法相,是名法相。相穷理尽明。其唯如来说言非实,故应从信矣。
二、阿僧祇七宝下,校量流通。七宝有竭,四句无穷。明以无所得心,指经一偈,其福胜彼有所得施。
三、云何为人下,后方法。初标,次释。释中有止、有观。弘通此经,若为方法,须不取法相,须如真如。上如是智,下如是境。心境符合,故得不动。不动空有等法。
何以故下,一偈明观。观诸法梦幻等,而为人说。句偈有真实,及有此假有也。
大品十喻:一幻,二焰,三水月,四虚空,五智,六干城,七梦,八影,九镜像,十化。此中举六,论本明九。然流通方法,不出止观,故今略举。即止为观,故见一切,皆空梦幻。即观而止,故一切梦等,悉如如也。
佛说是经下,第二奉行流通。闻法欢喜,既能信受,复如说行。说人如法,受者得解。般若真正之法,非是有所得、断常等法。三事具足。说人是佛,一切智人。所说之法,即中道正法,般若无所得法。受者最上乘人,久种三多,持戒修福三德斯备。闻不惊怖,即能信解,是故欢喜。道蕴圣心,待孚则彰。宿感冥构,不谋而集。同听齐悟,法喜荡心。服玩遵式,永崇不朽者矣!
《16 金刚般若经疏(隋.智顗)》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