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16 金刚般若经疏(隋.智顗)▪P3

  ..续本文上一页。会宗领旨,宜正其名。文有四段:初名字空,二受持福多,三信受行深,四佛述。初中,有问答、问名、问持。遵修为奉,任弘为持。在三成范,请问其轨。

  佛告下,答名、答持。名冠题首,义已备矣。境慧相从,通名般若。那要宜别,归乎圣心。挈网举目,诠合义从。名正理显,宜应修习。

  所以者何下,释夫名不虚设,必当其实。金刚所拟,物莫不碎。此慧所照,法无不空。即非般若,即慧空也。境灭慧忘,何相不尽。弘持之旨,宜在于此。释中,初无所有,二亦无所有而意异故。明不无所有,此简性空义。一者性自是空,二者破性说空。前有所无空,后无所有空。大品云:诸法无所有,如是有,如是无所有。是事不知,名为无明。有所无望前,无所有望后。前三藏中,说性义皆破。即属破性,说空所摄。而此性义,前时为缘,为有者。今日悉无,故言有所无,而言无所有。望后明诸法无所有,而复有不无所有义,即明如是有故。经云:不知名无明,破性说性空。横论破病,一切悉皆洗净。是尽亦尽,是净亦净。竖论入道,尽复有不尽义。此望道为论,即此尽净为道。道有隔凡成圣之用,不同二头三手之无所有。复有不无所有义,即是如是有义。若是前无所有,一向无所有,无所有亦复无所有。后明无所有,即是不无所有。无所有,名虽同,其意有异。就前中,初明如空,次明如亦空。所以者何?佛说般若,则非般若,此是如空。既以性空为般若,般若即非般若,性空如亦空。如来有所说法不?境慧都空,复何所说?说不说,如不如,二智皆空也。

  三千下,是第二受持福多,不无所有。亦二:初明微尘不无所有,二明身相不无所有。佛说微尘即非微尘,是名微尘,故是无所有,如是有。大品云:不知名无明,今明了此。如是有即智慧也。散为微尘,合成世界。世界无性故,非假名即有。

  可以三十二相下,二明身相不无所有。非相假名身相,只以身为非身。不是遣除身,别有非身也。亦非遣相,别有无相。相无相,不一、不异。

  恒河沙身命下,说经名已,复一番校量。前寄舍财以明胜,此寄舍身以辨多。依报易舍,正报难损,自易之难,示化渐也。身命布施,不免有生。弘持四句,累灭道成。

  闻说经深解下,第三信受行深有四:初须菩提不闻,二余人能信,三善吉闻易,四余人闻难深解。

  悲泣者,嗟我晚悟,兼悲未闻。愍念一切众生不知此法故悲。闻此法喜,故悲。深嗟小乘,呜呼自责故悲。不善观空,名得慧眼。故尔前虽闻未闻,如此降伏应住也。

  若复有人得闻下,第二余人能信。实相者,即是非相。若有少相,即非实相。故以无相为实相,如来说此而人能信,岂非第一希有?而言生实相者,此是无生生也。大品云:色不生,故般若波罗蜜生。若解色无生,即是无生。观智起故,般若生也。

  我今得闻下,第三善吉信易。遇佛道成证圣,方信何难?生值佛世,亲得解悟,解故信之易也。

  若当来世下,第四余人信难。生不值佛,而能信如是无相之法,斯岂不难?就文更为四:初、明信者希有,末法时信最可称美。二、何以故下,释信者由无我相,能信此经。若才有少许我人等相,即不信也。三、所以者何下,释无相意。我相即是非相,无片许相可得故。其能不颠倒我人等,从本以来,无一相可得故。其体本来无相,即为希有,此是反释。四、何以故,离一切相即名诸佛。相尽解极,即是为佛。能离有无,毕竟常住。前云: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佛告下,第四如来述成。若善吉自言,容可不定。言无我人,即是佛者。佛今印定如汝所说,是故非虚。一往怛愕名惊,心胆怯弱名怖,深恶前事名畏。又惊是始行,怖是二乘,畏是外道。亦初闻经不惊,次思义不怖,后修行不畏。

  第一即般若诸度中最为第一。六从后数,亦是第一。

  忍辱下,第三明般若功用无所有。然诸法不出体、名、用,今皆无所有。文更为三:初力用无所有,二能如是解仰参佛慧,三明福多。就初中复五:一体无所有,二功用,三劝诫,四引证,五举譬。

  第一体者,安耐名忍,加毁为辱,既无我人,谁加谁忍?故非忍为忍,忍为非忍,为般若体也。

  何以故下,第二明般若用。以非忍为忍,有大力用。初一世忍,次多世忍。

  一、歌利,此云恶生王。何故忍即非忍?引事为证。有苦能忍,有忍无苦。既无我人,割忍何生?若有人我,必生忿恚。而能恬然,无我明矣。

  二、又念五百世下,即多世忍。菩萨知身无所有,舍不足难。若有此身,舍大难也。尸毗代鸽,犹是三藏中事忍。前明有忍无苦,今明无苦有乐。有慈悲故无恨,无恨故即乐也。

  应离下,第三劝诫。此是般若之中心,故须精解。就文又二:一劝,二诫,文句相参。初劝发心,次劝应住,后劝修行。前诫离相,后诫莫染心施。今即初劝离相。发心菩萨以相尽为极,故宜以忘怀而期心也。

  不应下,即是前诫不应住色,心中离一切相,不住声香等也。应生无所住心者,即次劝应住般若。般若无相,可缘心何所住?若心有住,即为非住。住相即心动,故非住也。

  是故下,是后诫,令不住六尘行施。还举前宗,会以成义理无住故。应忘心而施,不住色无财物也。

  菩萨为利下,即是后劝,令为利益而行施。施不望报,利益必深也。

  如来说一切诸下,第四引证。证中有三:第一举佛说为证。诸相皆无,不见施者,我说一切相即非相。不应住相,生心行施。又说一切众生,即非众生,受者亦无。不应化众生而受度也。

  如来是真语者下,第二举能说人为证。真是不伪,实是无虚,如必当理,不诳非妄,不异即始终恒一。圣言不谬,故宜修行也。

  无实无虚下,第三举所得法为证。寄实以非虚,何实之可得耶?若疑我说法非者,及能说人亦非者。今我所证得法,只自如此心,实作此证。不实不虚两舍,无生无灭等例然。故所说如所得,非虚言也。

  菩萨心住法下,第五举譬,显住相非晓,冥若夜游。前举有得为非,后明无得为是。若住色香等行施,不能得见诸法。若不住法行施,如有目日光,能得见色。无我三事,即不住相也。慧见为目,理境为日。万行显别,为种种色。诸法本来空,菩萨观心,复知其无所有,而行布施者,即所见明了。此中先法后譬,直说譬耳。

  当来之世下,第二能如是解,即仰参佛说。当来若能受持,即为佛悉知见,皆得成就无量无边功德。如来所见,理用非谬,明将来宜加勤修也。

  日三时舍下,是第三福多。若能如是信者,胜一日三时,以恒河沙身之与命布施。分一日为三分,故言初中后。施重又多,功德弥旷。若于此经,生心不逆,福胜前施。施即有限,信心无极,何况书写持读诵说,但言以信,况复弘持也。

  以要言之下,答上无所有,如是有不可思议事也。能知诸法,本来无所有,而以无所有为有,即不可思议。此文有十:

  第一经不可思议。理圆道极,言即尽美。提宗表实,约言之耳。物莫能测,不思议也。算数不该,不可称量也。荡然无涯,无边耳。以要言之,略此三句矣。文理平等,无所有如是有,非般若为般若,非身相为身相,皆不思议也。

  第二为大乘者说,为最上乘者说。此经在始,便为大乘不为三乘。广运无涯,谓之大乘。超三乘之胜,谓之为最上。自非其人,不谬说也。包含名大,无胜最上。如来悉知见者,人高道旷,唯佛见之。荷担菩提千载不坠。由于人弘,任持运行,荷担义也。背荷肩担,非身而身,实相法身。非因非果,即是两肩也。

  第三何以故下,三乘不堪闻,不信受乐。小是二乘,著我是凡夫,著见是外道。不能读诵,以失释得也。

  第四在在处处下,地是无知,法处故贵。虽复废言息义,此处常有天龙围绕,如帝王所居之处。人皆宗重,天人供养,此处是塔,恭敬作礼,香花而散也。

  第五转障。本有重障,习学般若,先世重罪,现在轻受。若为人轻贱,过去重罪,即得消灭。罪起由惑,福生于解。福解既积,宿殃灭矣。

  第六当得菩提,即受记也。累灭解生,菩提可登,故佛悬记。

  第七我念过去下,明能持经者,所得福德胜佛往行。然灯佛时,始获无生忍。今能无所得心而持经者,得福胜我阿僧祇佛所,值八百四千万亿那由他佛,供养无空过者,福德算数不及。心限即福少,意旷则功德多也。

  第八于末世下,明若具说,无所得持经所得福,时人闻则狂乱狐疑不信。解通人旷,德必无涯。狂乱不信,不足明道也。

  第九义不可思议。万行渊深,义能谁测?以无所得无所有,如是有无所有为义,以非般若为般若义,故不可思议。

  第十果报不可思议。菩堤妙果,岂有心之所议?如华严经,明初发心便成正觉,与微尘法界众生为眷属,故知果报不可思议也。

  须菩提问下,第二周重说般若。或为后来,或是为钝根者。文亦三段。初从问去,至福德多,明体。次佛可以色身见去,至前偈,辨名。后如来不以具足相故,至寿者见,明用。并无所有,就体中辨于三假:初受假,次名假,后法假。受是人,人即有名。此人之与名,有能成之法。三假是立法,云何将三假,释无所有。三假乃是立法,亦是坏法。今欲明无所有,故须将来释。若横论破病,则实是一无所有。若坚论望道,即无所有而不无所有。此三假亦然,能成能破故。既言假有,竟何所有?既言假有,何为而不有?初约、释尊因无所有,次约、如来果无所有,后约、菩萨化他明无所有。

  就因中,更为三。初佛告下,释因无所有。次然灯下,引证。后如是如是下,佛述。

  释中又三:初明得,次明失,后双释得失。

  初明,发心欲度众生,起弘誓愿,我当灭度一切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此明,菩萨知众生,如有何可灭?若实有众生可度,释论云:菩萨得杀众生罪。又大品如化品,佛语须菩提,诸法本有今无耶?此即责须菩提意。众生非本时有,今时无,何须慰喻,始行菩萨…

《16 金刚般若经疏(隋.智顗)》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