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若许现起真实智,行者五蕴皆非有。
此总结色心俱有俱无不可说无境唯心也。就世间理,五蕴色心皆有:就现起真实智之行者所见,五蕴色心皆无。
无色不应执有心,有心不可执五色,《般若经》中佛俱遮,彼等对法俱说有。
此引教证也。若说无色,心亦应无,《般若经》中佛说色心俱自性空故。若说有心,色亦应有,《俱舍》,《集论》等,说五蕴俱有故。
二谛次第纵破坏,汝物已遮终不成,由是次第知诸法,真实不生世间生。
上二句总非彼执,下二句总成此宗。汝物谓汝所执识,汝所执识已为我破遮,终不能成,汝虽不恤坏二谛,以种种计执来救,亦是徒劳;由上推察之理,是以成立我宗,知诸法就胜义谛一切无生,就世俗谛一切生。
经说外境悉非有,唯心变为种种事,是于贪着妙色者,为遮色故非了义。
此下四颂释经说唯识是不了义教。唯识宗人若难云:《楞伽经》云:外境悉非有,心变种种相,似身受用处,故我说唯心。此明言无外境,唯心变,汝说显与《楞伽》圣教相违。此答彼云:即于《楞伽经》中,复有颂云:如对诸病者,医生给众药,如是对有情,佛亦说唯心。即彼经亦已自说唯心之教,乃是对治有情,随机施教,方便而说,非 J义教也。由对贪著妙色有情,为治彼贪著,说色非有,遮彼所贪著色境,故说唯心,非说实无境,唯有实心也。
佛说此是不了义,此非了义理亦成,如是行相诸余经,此教亦显不了义。
依教已证唯识是不了义,依理亦然,其理如次颂所说。以此例余与此相似之经。如《解深密》说阿陀那识甚深细,一切种子如瀑流,我于凡愚不开演,恐彼分别执为我。又说三性三无性等,皆由《楞伽)之教,可显是不了义。
佛说所知若非有,则亦易除诸能知,由无所知即遮知,是故佛先遮所知。
此释其理。佛说所知境无,众生若了达境无依此修行,久久亦能自悟,既无外境,云何得有内心
由佛详尽无所知境时,即含有遮能知心之义故佛先遮所知境,究竟于能知之心亦遮也。故知唯遮境者,是不了义教,俱说性空方是了义。
如是了知教规已,凡经所说非真义,应知不了而解释,说空性者是了义。
总结了不了义差别。既知佛教之仪则如此,应知诸经偏就世俗谛而说者,是不了义,说一切法自性空者方是了义教也。
计从共生亦非理,俱犯已说众过故,此非世间非真实,各生未成况共生
第三破共生。计共生者如印度尼乾于外道等计执,尼乾予以九句义解释宇宙,谓命非命,法 (善业)非法(恶业)等。命谓命根,为有情本体,常住相续,通前后世,约等于数论之神我。有情从命根生为自生。又要由善恶业及父母等因方能生,故亦是他生。无情界如芽从种生是自生,从水土日光是他生,故有情无情一切法,皆自他二因共生。但从自生,有常生及因果无别等过,但从他生,有一切生一切等过,共生应无二过。此破彼云;汝之共生,从自生之一分,有自生之众过,从他生之一分,有他生之众过,上说自生他生诸过,俱为汝共生所犯。再者世间现见一粒沙不能出油,千万粒沙中亦不出油,即见各各不能生者,合亦不能生。汝谓自他各不生,合则能生、既违真实,亦违世间,二谛俱不许也。自生、他生,各各尚不成,何况自他共生乎
若计无因而有生,一切恒从一切生,世间为求果实故,不应多门收集种。
第四破无因生。计无因生者,如印度断见外道,顺世外道,主张无前世后世,以非所见故。彼谓一切法唯由四大微尘造成,等于现代所谓,原子,然彼更将之汇为地水火风四大类也。四大变化,能起心之作用,喻如酒,唯由水米火候曲药等变化,即能令人醉i发生心之昏沉掉举等,自然无因。以彼不许有业报,业报非所见故。又现见无情界种种差别,亦是无因。如果非抟而圆,叶非剪而尖,花不染而红,雪不洗而白。因此彼不许有造物主神我等,以现有情无情一切无造作因故。总之不许有因生,以有因必有自生他生共生等过故;因执自然无因而生,以为如是则离彼诸过。此宗之见最粗浅,其过亦粗大易见,经论中破此等见之处甚多,《瑜伽师地论》有寻有伺地亦广破,此间但总略而出其过。初句牒其计,次句总出其过后二句就世间现见破。佛法说诸法有因,有二种理:一者诸法无常,刹那不住,若无因果,前法灭后后法不生,诸法应成断灭。二者,诸法差别,定各有因,若是无因,应无差别。以有因故,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善感乐报,恶感苦报,情非情界种种差别,皆悉得成。若诸法各各无因,即不须决定之因,一因应生一切果,一切因应生一果,总之,即一切因可生一切果。又无因之时,亦应有果,无因之地,亦应有果,即一类之果应处处常常生起,充遍十方三世,惟是一法,诸法云何得成
既不须因即可有果,世间之人,今年亦不须更留谷种,明年田中自有稻生,有是理乎?
众生无因应无取,犹如空花色与香,繁华世间有可取,知世有因如自心。
此以差, , , 别证有因也。取谓可取差别相,繁华言差别众多。众生若无因,应无差别相可见,如空花无因,亦无色香差别可见。今现见众生贫富苦乐智愚贤不肖众多差别,飞潜动植之类,差别更复无量。如豆种圆,豆子亦圆,麦种长,麦子亦长;可见由因不同而差别。世间既有差别,应知有因。如自心者,即以彼外道自心为喻而破也。汝执无四之心,即因宗派知见而起:即汝举心动念,莫不有因,云何说一切无因也
汝论所说四大种,汝心所缘且非有,汝意对此尚愚暗,何能正知于他世
此破彼执唯四大种进破无他世执,彼谓四大种实有自性,此有自性四大种于前破诸法有自性时,已经破讫,汝执为有,彼实非有,彼为汝心之所能缘,汝对之尚且愚暗,不达彼是缘生无性无常,何况最极微细之他世,乃圣人天眼通境,非汝境界,汝何能判断乎
且汝说无他世,为未见说无
为见无说无
他世若无,汝即不能现见,以他世空,是无为法,不能为现量所缘故。若空能为现量境,虚空亦成有为矣。若汝以比量成无他世,汝又不许比量,唯许现量为能立。汝既现比二量均无从知他世无,说他世无,当是依汝未见而说。汝所未见遂说为无,别人若见,应说为有,汝一人之见云何能为标准
若云:他世定无,我未见过,如石女儿,等于说云:佛非一切智人,能穿衣吃饭说话走路故,如我及一切凡夫,同一非理。亦同说云:佛亦非佛自称一切智人故,如过去某某仙人等。如是说无阿罗汉,无一切智,无解脱,无解脱道等,均同此破。
彼他世时汝自体,于所知性成倒见,由具破见同依身,如计大种有性时。
此以彼计大种是倒见,例彼破他世亦是倒见。所知性谓宇宙万有。量云:汝破他世时见,于所知性是颠倒见(宗),以具彼见同依之身故 (因),如计大种有时见(喻)。意谓计大种有自性者是汝自身,破他世者亦汝自身。汝计大种有自性既是倒见,汝破他世亦应是倒见,一既不可信余亦不可信也。
大种非有前已说,由前总破自他生,共生及从无因生,故无未说诸大种。
此释计大种是倒见之理。前总破有自性生,已说一切法无自性。大种在一切法内,亦无自性。既已成大种无自性,今执有自性大种,故是倒见,不须更成也。
由无自他共无因,故说诸法离自性,世有厚痴同稠云,故诸境性颠倒现。
上二句总结诸法无自性生,以有自性生于四种生必居其一,今四种生不成,故诸法无自性。下二句答伏难。或难云:诸法既无自性因何众生执有自性
答:由无始浓厚愚痴力故,如稠云覆,不见天宇真象,故诸境界似有自性颠倒显现。
如由翳力倒执发,二月雀翎蜂蝇等,如是无智由痴过,以种种慧观有为。
此举喻也。翳力,喻无明力。翳眼或见发,或见二月,或有圆圈如孔雀翎眼,或见黑点如蜂蝇等,或见空花乱坠,皆非有见有,喻无自性见有自性。无智凡夫,以无明愚痴过患,用种种邪慧观察有为缘起之法;无自性中见有自性,亦犹如是。
说痴起业无痴灭,唯使无智者了达,慧日破除诸冥暗,智者达空即解脱。
此答伏难,谓或问言:汝说缘生即无自性,云何佛说十二因缘,唯令众生了达无我耶
答曰,不然。佛说无明缘行等流转之理,又说无明灭故行灭等还灭之理,若于钝根者唯能令破我执,于利根者亦能令彼即由此悟入性空,以性空慧破无明暗,即得解脱。“痴起业”谓无明缘行,“无痴灭”谓无无明则行灭也。
若谓诸法真实无,则彼应如石女儿,于名言中亦非有,故彼定应自性有。
此外人反难也。若谓诸法,就胜义中无,应于世俗中亦无,无石女儿于胜义无,于世俗亦无。然诸法于名言中有,不同石女儿,故彼诸法定有自性。
有眩翳者所见境,彼毛发等皆不生,汝且与彼而辩诤,后责无明眩翳者。
此答彼难。意谓无自性之法,有毕竟无,如石女儿等,有非毕竟无,如世间共许诸法。譬如有眩翳者,所见毛发之境,与石女儿同非实有,然眩翳者唯见毛发,不见石女儿。汝可先诘眩翳者,何故唯见毛发不见石女儿,然后再诘责无明眩翳所惑众生,何故唯见山河大地不见石女儿。汝若知眩翳者,不可诘难;即知世俗有者非定有自性也。
若见梦境寻香城,阳焰幻事影象等,既同不生非有性,汝云何见应非理。
此进难彼自识所见。若汝梦中,见汝亲属,或于海市蜃楼,见有楼阁城阙,或于幻事见象马等,或临镜时见汝影象,此所见诸物,既与石女儿同志是不生无有自性,云何汝不见石女儿,唯见汝之亲属,乃至唯见汝自身影耶
是唯有质之于汝矣
此于真实虽无生,然不同于石女儿,非是世间所见境,故汝所言不决定。
此结出真实无世俗有也。此宇宙万有,真实虽无自性生,然是世间所见境,不同石女儿,故汝言真…
《入中论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