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若許現起真實智,行者五蘊皆非有。
此總結色心俱有俱無不可說無境唯心也。就世間理,五蘊色心皆有:就現起真實智之行者所見,五蘊色心皆無。
無色不應執有心,有心不可執五色,《般若經》中佛俱遮,彼等對法俱說有。
此引教證也。若說無色,心亦應無,《般若經》中佛說色心俱自性空故。若說有心,色亦應有,《俱舍》,《集論》等,說五蘊俱有故。
二谛次第縱破壞,汝物已遮終不成,由是次第知諸法,真實不生世間生。
上二句總非彼執,下二句總成此宗。汝物謂汝所執識,汝所執識已爲我破遮,終不能成,汝雖不恤壞二谛,以種種計執來救,亦是徒勞;由上推察之理,是以成立我宗,知諸法就勝義谛一切無生,就世俗谛一切生。
經說外境悉非有,唯心變爲種種事,是于貪著妙色者,爲遮色故非了義。
此下四頌釋經說唯識是不了義教。唯識宗人若難雲:《楞伽經》雲:外境悉非有,心變種種相,似身受用處,故我說唯心。此明言無外境,唯心變,汝說顯與《楞伽》聖教相違。此答彼雲:即于《楞伽經》中,複有頌雲:如對諸病者,醫生給衆藥,如是對有情,佛亦說唯心。即彼經亦已自說唯心之教,乃是對治有情,隨機施教,方便而說,非 J義教也。由對貪著妙色有情,爲治彼貪著,說色非有,遮彼所貪著色境,故說唯心,非說實無境,唯有實心也。
佛說此是不了義,此非了義理亦成,如是行相諸余經,此教亦顯不了義。
依教已證唯識是不了義,依理亦然,其理如次頌所說。以此例余與此相似之經。如《解深密》說阿陀那識甚深細,一切種子如瀑流,我于凡愚不開演,恐彼分別執爲我。又說叁性叁無性等,皆由《楞伽)之教,可顯是不了義。
佛說所知若非有,則亦易除諸能知,由無所知即遮知,是故佛先遮所知。
此釋其理。佛說所知境無,衆生若了達境無依此修行,久久亦能自悟,既無外境,雲何得有內心
由佛詳盡無所知境時,即含有遮能知心之義故佛先遮所知境,究竟于能知之心亦遮也。故知唯遮境者,是不了義教,俱說性空方是了義。
如是了知教規已,凡經所說非真義,應知不了而解釋,說空性者是了義。
總結了不了義差別。既知佛教之儀則如此,應知諸經偏就世俗谛而說者,是不了義,說一切法自性空者方是了義教也。
計從共生亦非理,俱犯已說衆過故,此非世間非真實,各生未成況共生
第叁破共生。計共生者如印度尼乾于外道等計執,尼乾予以九句義解釋宇宙,謂命非命,法 (善業)非法(惡業)等。命謂命根,爲有情本體,常住相續,通前後世,約等于數論之神我。有情從命根生爲自生。又要由善惡業及父母等因方能生,故亦是他生。無情界如芽從種生是自生,從水土日光是他生,故有情無情一切法,皆自他二因共生。但從自生,有常生及因果無別等過,但從他生,有一切生一切等過,共生應無二過。此破彼雲;汝之共生,從自生之一分,有自生之衆過,從他生之一分,有他生之衆過,上說自生他生諸過,俱爲汝共生所犯。再者世間現見一粒沙不能出油,千萬粒沙中亦不出油,即見各各不能生者,合亦不能生。汝謂自他各不生,合則能生、既違真實,亦違世間,二谛俱不許也。自生、他生,各各尚不成,何況自他共生乎
若計無因而有生,一切恒從一切生,世間爲求果實故,不應多門收集種。
第四破無因生。計無因生者,如印度斷見外道,順世外道,主張無前世後世,以非所見故。彼謂一切法唯由四大微塵造成,等于現代所謂,原子,然彼更將之彙爲地水火風四大類也。四大變化,能起心之作用,喻如酒,唯由水米火候曲藥等變化,即能令人醉i發生心之昏沈掉舉等,自然無因。以彼不許有業報,業報非所見故。又現見無情界種種差別,亦是無因。如果非抟而圓,葉非剪而尖,花不染而紅,雪不洗而白。因此彼不許有造物主神我等,以現有情無情一切無造作因故。總之不許有因生,以有因必有自生他生共生等過故;因執自然無因而生,以爲如是則離彼諸過。此宗之見最粗淺,其過亦粗大易見,經論中破此等見之處甚多,《瑜伽師地論》有尋有伺地亦廣破,此間但總略而出其過。初句牒其計,次句總出其過後二句就世間現見破。佛法說諸法有因,有二種理:一者諸法無常,刹那不住,若無因果,前法滅後後法不生,諸法應成斷滅。二者,諸法差別,定各有因,若是無因,應無差別。以有因故,種瓜得瓜,種豆得豆,善感樂報,惡感苦報,情非情界種種差別,皆悉得成。若諸法各各無因,即不須決定之因,一因應生一切果,一切因應生一果,總之,即一切因可生一切果。又無因之時,亦應有果,無因之地,亦應有果,即一類之果應處處常常生起,充遍十方叁世,惟是一法,諸法雲何得成
既不須因即可有果,世間之人,今年亦不須更留谷種,明年田中自有稻生,有是理乎?
衆生無因應無取,猶如空花色與香,繁華世間有可取,知世有因如自心。
此以差, , , 別證有因也。取謂可取差別相,繁華言差別衆多。衆生若無因,應無差別相可見,如空花無因,亦無色香差別可見。今現見衆生貧富苦樂智愚賢不肖衆多差別,飛潛動植之類,差別更複無量。如豆種圓,豆子亦圓,麥種長,麥子亦長;可見由因不同而差別。世間既有差別,應知有因。如自心者,即以彼外道自心爲喻而破也。汝執無四之心,即因宗派知見而起:即汝舉心動念,莫不有因,雲何說一切無因也
汝論所說四大種,汝心所緣且非有,汝意對此尚愚暗,何能正知于他世
此破彼執唯四大種進破無他世執,彼謂四大種實有自性,此有自性四大種于前破諸法有自性時,已經破訖,汝執爲有,彼實非有,彼爲汝心之所能緣,汝對之尚且愚暗,不達彼是緣生無性無常,何況最極微細之他世,乃聖人天眼通境,非汝境界,汝何能判斷乎
且汝說無他世,爲未見說無
爲見無說無
他世若無,汝即不能現見,以他世空,是無爲法,不能爲現量所緣故。若空能爲現量境,虛空亦成有爲矣。若汝以比量成無他世,汝又不許比量,唯許現量爲能立。汝既現比二量均無從知他世無,說他世無,當是依汝未見而說。汝所未見遂說爲無,別人若見,應說爲有,汝一人之見雲何能爲標准
若雲:他世定無,我未見過,如石女兒,等于說雲:佛非一切智人,能穿衣吃飯說話走路故,如我及一切凡夫,同一非理。亦同說雲:佛亦非佛自稱一切智人故,如過去某某仙人等。如是說無阿羅漢,無一切智,無解脫,無解脫道等,均同此破。
彼他世時汝自體,于所知性成倒見,由具破見同依身,如計大種有性時。
此以彼計大種是倒見,例彼破他世亦是倒見。所知性謂宇宙萬有。量雲:汝破他世時見,于所知性是顛倒見(宗),以具彼見同依之身故 (因),如計大種有時見(喻)。意謂計大種有自性者是汝自身,破他世者亦汝自身。汝計大種有自性既是倒見,汝破他世亦應是倒見,一既不可信余亦不可信也。
大種非有前已說,由前總破自他生,共生及從無因生,故無未說諸大種。
此釋計大種是倒見之理。前總破有自性生,已說一切法無自性。大種在一切法內,亦無自性。既已成大種無自性,今執有自性大種,故是倒見,不須更成也。
由無自他共無因,故說諸法離自性,世有厚癡同稠雲,故諸境性顛倒現。
上二句總結諸法無自性生,以有自性生于四種生必居其一,今四種生不成,故諸法無自性。下二句答伏難。或難雲:諸法既無自性因何衆生執有自性
答:由無始濃厚愚癡力故,如稠雲覆,不見天宇真象,故諸境界似有自性顛倒顯現。
如由翳力倒執發,二月雀翎蜂蠅等,如是無智由癡過,以種種慧觀有爲。
此舉喻也。翳力,喻無明力。翳眼或見發,或見二月,或有圓圈如孔雀翎眼,或見黑點如蜂蠅等,或見空花亂墜,皆非有見有,喻無自性見有自性。無智凡夫,以無明愚癡過患,用種種邪慧觀察有爲緣起之法;無自性中見有自性,亦猶如是。
說癡起業無癡滅,唯使無智者了達,慧日破除諸冥暗,智者達空即解脫。
此答伏難,謂或問言:汝說緣生即無自性,雲何佛說十二因緣,唯令衆生了達無我耶
答曰,不然。佛說無明緣行等流轉之理,又說無明滅故行滅等還滅之理,若于鈍根者唯能令破我執,于利根者亦能令彼即由此悟入性空,以性空慧破無明暗,即得解脫。“癡起業”謂無明緣行,“無癡滅”謂無無明則行滅也。
若謂諸法真實無,則彼應如石女兒,于名言中亦非有,故彼定應自性有。
此外人反難也。若謂諸法,就勝義中無,應于世俗中亦無,無石女兒于勝義無,于世俗亦無。然諸法于名言中有,不同石女兒,故彼諸法定有自性。
有眩翳者所見境,彼毛發等皆不生,汝且與彼而辯诤,後責無明眩翳者。
此答彼難。意謂無自性之法,有畢竟無,如石女兒等,有非畢竟無,如世間共許諸法。譬如有眩翳者,所見毛發之境,與石女兒同非實有,然眩翳者唯見毛發,不見石女兒。汝可先诘眩翳者,何故唯見毛發不見石女兒,然後再诘責無明眩翳所惑衆生,何故唯見山河大地不見石女兒。汝若知眩翳者,不可诘難;即知世俗有者非定有自性也。
若見夢境尋香城,陽焰幻事影象等,既同不生非有性,汝雲何見應非理。
此進難彼自識所見。若汝夢中,見汝親屬,或于海市蜃樓,見有樓閣城阙,或于幻事見象馬等,或臨鏡時見汝影象,此所見諸物,既與石女兒同志是不生無有自性,雲何汝不見石女兒,唯見汝之親屬,乃至唯見汝自身影耶
是唯有質之于汝矣
此于真實雖無生,然不同于石女兒,非是世間所見境,故汝所言不決定。
此結出真實無世俗有也。此宇宙萬有,真實雖無自性生,然是世間所見境,不同石女兒,故汝言真…
《入中論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