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汝通达。如我说五蕴无自性,缘生故,如幻梦水月等。此所举喻,汝亦许是缘生无自性也。汝说诸法有自性,则难使我通达,以我不许一法有自性,决无同法喻故。如汝说五蕴有自性,缘生故,因有违宗之失。同喻亦不可得。任引何法为喻,皆同所立,我不许何法有自性也。,众生由执有自性故,流转生死,汝复患众生系缚不坚,更立诸法有自性之计执,以恶见之网恼乱世间。若有自性之说,易于成立,汝为避难就易,犹有可说。今无自性之理易晓,有自性之说难达,汝何苦以此恼世间耶
了知上说余破己,重破外答合等难,云何而是破法人,由此当知余能破。
此总结也。上说,谓上来所说破人我法我之文。余,谓观因果合不合之文。一解:上说,即指余破,谓彼二我之余,即破因果文。重破外答,谓观“能破所破合不合”以下一段之文。彼谓中观是破法人,此答彼云:龙树、月称破汝邪分别于无自性法中执实有法,亦许缘起因果,并非唯破他人所见真实有法,自无所立,云何是破法人邪
上三句总结上文,下一句例破也。余法能破者,谓了知上文已尽破彼执,当知余有如是执者,此理亦能破也。一解,余能破,谓了知上文所说之理,龙树余处所说能破理由,亦如此应当了知。破人我法我竟。
无我为度生,由人法分二;佛复依所化,分别说多种。
如是广宣说,十六空性已,复略说为四,亦许是大乘。
此下结出自宗真实义。无我即无自性。达无我理,则能出生死,佛为度生,故说无我。无我之理唯一,以所依不同,分为人无我法无我二种;复依所化之机,有乐广者,则开为十六空,或有乐处中者,又略说为四种空。《大般若经》说此十六空即是大乘。须菩提问云何是大乘,佛答十八空即是大乘也。
由本性尔故,眼由眼性空,如是耳鼻舌,身及意亦尔。
非常非坏故,眼等内六法,所有无自性,是名为内空。
此下别释十六空,此释内空也。内谓六根,内身所摄法,空谓无自性,此六根空性,本来如是,如火之热性,不由造作;佛亦不过为众生说明空性,并非空之造作者。眼自性空者由眼之自性,本来是空,不可诘其何故空也。由无自性故非常,本来性空,非后断灭始空,故亦非断。非坏即非断也。
由本性尔故,色由色性空,声香味及触,并诸法亦尔。
色等无自性,是名为外空。
此释外空也。外谓外六尘,余文如前可知。
二分无自性,是名内外空。
此释内外空也。内外谓六根依处粗分色法,是内外二分所摄故。
诸法无自性,智者说名空,复说此空性,由空自性空。
空性之空性,即说名空空,为除执法者,执空故宣说。
此释空空也。上空字指诸法无自性理,下空字谓彼自性空也,佛说一切法空,众生由执法习气故,既舍执法,转而执空。佛说执空名不可化者,然以大悲故,于不可化者,仍巧为施化,为说空空。此乃特对执空性实之众生而说,非对一切众生说也。
由能遍一切,情器世间故,无量喻无边,敌方名为大。
由是十方处,由十方性空,是名为大空,为除大执说。
此释大空也。大谓十方。十方名大,有三义:一、遍一切情器世间故;二、修四无量时,尽缘十方众生,以为无量之喻故;三、无边际故。执方者,如外道胜论师,以实、德、业、大有、同异、和合六句摄诸法。初实句义有九法:谓地、水、火、风、空、时、方、我、意。彼执方为实有,此说大空,对彼说也。
由是胜所为(去声),涅槃名胜义,彼由彼性空,是名胜义空,
为除执法者,执涅槃实有,故知胜义者,宣说胜义空。
此释胜义空也。胜义即涅槃,是最殊胜所希求果,故是胜所为。又为最殊胜智之所知故,或为所知法中最殊胜者故,名曰胜义。众生触处起执,闻真如空性,名曰涅槃,又执涅槃实有,故佛对彼说胜义空。此中观与唯识不同处,唯识则不许圆成实无自性也。
三界众缘生,故说名有为,彼由彼性空,说名有为空。
此释有为空也。此处所说有为,指三界有漏法。缘生法皆名有为。众生执三界实有,故为说空。
若无生住灭,是法名无为,彼由彼性空,说名无为空。
此释无为空也。生住灭为有为主相,无有为相,即是无为。有为有作用,自性尚空,无为无作用,宁不空耶
若法无究竟,说名为毕竟,彼由彼性空,是为毕竟空。
此释毕竟空也。究竟名为边际,常究竟、断究竟,即常边断边,毕竟即无二边,即是中道。中道亦无自性,名毕竟空。
由无初后际,故说此生死,名无初后际,三有无去来,
如梦自性离,故大论说彼,名为无初际,及无后际空。
此释无际空也。无际即生死,生死无初际后际故,三有即生死,无际故无去来。大论即《大般若经》。解除众生过失,救护众生,名之为论,以此义故,论亦摄经。生死自性空,即无际空。
散谓有可放,及有可弃冶,无散谓无放,都无可弃冶;
即彼无散法,由无散性空,由本性尔故,说名无散空。
此释无散空也。诸法真理,本无可取舍,故名无散。苦,界性如毒蛇。
佛说十二处,是众苦生门;所有缘起法,以和合为相。
此下别释自相。此三颂是境上诸法,谓五蕴别别自相,及蕴、界、处、缘起相也。
施度谓能冶,戒相无热恼,忍相谓不恚,精进谓无罪。
静虑相能摄,般若相无著,六波罗蜜多,经说相如是。
四静虑无量,及余无色定,正觉说彼等,自相为无嗔。
三十七觉分,自相能出离。空由无所得,远离为自相。
无相为寂灭,第三相谓苦,无痴诸解脱,相谓能解脱。
此五颂是行上诸法。无罪,谓止恶修善。能摄,谓能摄持心,摄持功德。无嗔为诸定自相者,
以有嗔尚不能得初禅故。空等三解脱门;空以本无所得自性远离为相,无相以无戏论分别为相,第三无愿解脱门以知三界苦及无颠倒执乐之愚痴为相。八解脱以能解脱禅定等障为相。
经说善决择,是十力本性;大师四无畏,本性为坚定。
四无碍解相,谓辩等无竭,与众生利益,是名为大慈。
救护诸苦恼,则是大悲心。喜相谓极喜,舍相名无杂。
许佛不共法,共有十八种,由彼不可夺,不夺为自相。
一切种智智,现见为自相,余智为少分,不许名现见。
此五颂为果上诸法。极喜,谓见众生乐最极随喜。无杂谓不杂贪嗔,刀割香涂憎爱不起。了达一切法之智,名一切智智,以于一切法真俗二谛一时悉见为相,故名现见一切法。余声闻菩萨之智,唯见少分,不名现见也。
若有为自相,及无为自相,彼由彼性空,是为自相空。
此结自相空也。上说诸法,若蕴等有为法,若三解脱门等无为法,其自相各各自性空。名自相空。
现在此不住,去来皆非有,彼中都无得,说名不可得。
即彼不可得,由彼自性离,非常亦非坏,是不可得空。
此释不可得空也。不可得者,谓有为三相三世不可得,现在不住不可得故,过去已灭未来未生皆非有故。即此“不可得”,亦自性空,名不可得空。
诸法从缘生,无有和合性,和合由彼主,是为无性空。
此释无性自性空也。众缘和合所生法,无和合实性。名为无性。和合诸法即由和合诸法本性芒,名无性自性空,释十六空竟。
应知有性言,是总说五蕴,彼由彼性空,说名有性空。
此下释四空,此释有性空也。有性为有为法,谓五蕴等有作用法二
总言无性者,是说无为法,彼由彼性空,名为无性空。
此释无性空也。无性谓无为法,无作用故。
自性无有性,说名自性空,此性非他作,故说名自性。
此释自性空也。诸法之无自性,本来如是,非他所作,故亦名自性,对他言自故。即此诸法自性,亦无有自性,名自性空。
若诸佛出世,若佛不出世,一切法空性,说名为他性。实际与真如,是为他性空。
此释他性空也。他者,对生死言。不达空性故流转生死。诸法空性,离于生死,名为他性。宇宙真理,恒常如是,有佛不增,无佛不减,佛但为说明者,而非造作者。以渚法性,常如其性,真实不虚,故名实际,亦名真如。空性亦空,名他性空。此四空即摄上十六空也。
般若波罗蜜,广作如是说。
总结此空理,乃《大般若经》中,佛金口亲宣也。
如是慧光放光明,遍达三有本无生,如观掌中庵摩勒,由名言谛入灭定。
此总结六地慧度殊胜也。庵摩勒果略似橄榄。掌中观果,喻现前亲证。如是者,由上观察二无我理,菩萨亲证诸法无生之慧,如日舒光,遍照一切,如观掌中之果,现见诸法真如,即入灭定。然于真空中,亦无灭定可入,故此乃由名言谛入灭定也。
虽常具足灭定心,然恒悲念苦众生。
此显悲心殊胜,虽常具亲证真如之智慧,然悲念众生,不堕断灭,不常住灭定中,仍要出定作利生事也。
此上复能以慧力,胜过声闻及独觉。
此顺显七地慧胜二乘,以六地所证,与七地能胜声闻之慧,作亲因故,此上,谓此六地以上也。
世俗真实广白翼,鹅王引导众生鹅,复承善力风云势,飞度诸佛德海岸。
此喻显六地名现前之因也。现前者,谓六地菩萨有大力,能速成佛,一切佛法速现前故。真实,谓通达甚深诸法真理之智慧,世俗者谓一切广大福德资粮。此二资粮,喻如二翼。鹅王喻六地菩萨。广白翼者广喻福慧无量,白喻无垢也。善力风云,喻度生大愿,及一个半阿僧祗劫所积福德资粮。菩萨由具此二资粮故,速能飞度佛功德海,而达佛果。
第七菩提心远行地
此远行地于灭定,刹那刹那能起人。亦善炽然方便度,
上二句释七地特胜之入灭定功德,下一句释七地特胜之方便波罗蜜多最为圆满也。名远行者,超出生死甚远故,生死有相,此为无相行故。有特别殊胜之方便故,非魔力所能及故。初地菩萨,能刹那入百三摩地,然七地以前,均不能刹那入灭定,以无相行与众生无始串习…
《入中论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