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相去悬远故。加行道时,所观真如,乃真如影象。真见道时,由加行道所缘影象为前导,真见诸法实法。以后地地修习,入灭定时,皆要先构造一真如影象;作前方便,乃能入定。至七地时,即不要此前方便,欲入灭定,于散乱心次一刹那,即能直入。方便度善炽然者,谓由不执实有,故能方便善巧,成熟佛法,饶益有情也。方便之差别,如瑜伽师地论广说十方便等。
第八菩提心不动地
数求胜前善根故。大士当得不退转,人于第八不动地,此地大愿极清净。
此出不动地名,显愿波罗密圆满也。不动者,渭不为烦恼动。八地烦恼障断尽,断德等同四果
阿罗汉故。又不为功用动,七地名有功用行,入灭定时尚须作意,有微细功用方能入,八地任运能入,不为一切分别动故。七地菩萨,欲求胜前之善根,数数修习,入不动地。从空定起,能一时分身,遍于微尘刹土,承事诸佛,饶益众生。以前二阿僧祗劫所修功德,不如此一刹那。譬如大船先在江河中,须人牵挽,其行甚缓。今入大海,乘风破浪,一日能超往百年所行。菩萨至此,任运自可成佛,决无退转。由无量大愿以智慧方便之力,皆能圆满,故能任运成就佛法,饶益众生。
诸佛劝导起灭定。
证八地时,断尽烦恼,寂静如阿罗汉入灭定时,若非大愿力之所摄持,及诸佛诸大菩萨之警觉,于一刹那即入无余涅槃矣。故经言一切菩萨证八地时,定有十方诸佛,前来弹指警觉,令彼出定。谓言,汝今所证是无生法忍,空三摩地;诚为殊胜;但诸佛三身四智十力四无畏等功德,汝尚未得,佛之依正身土汝尚未成。汝一人得寂灭,众生尚流转生死,汝之本愿尚未圆满。汝今所证,小乘人亦能证得,不因此便名大乘。如是开示已,八地菩萨,即出灭定,任运现身,饶益众生。
净慧诸过不共故,八地灭垢及根本,已净烦恼三界师,不能得佛无边德。
此显八地断净烦恼障也。净慧,谓智最清净。诸过不共,谓不与诸烦恼过共住。灭垢,谓灭烦恼罪垢。灭垢根本者,谓灭微细法我执也。三界师者,堪为世间大福田也。未成佛尚有一大阿僧祗劫,故佛之无边功德,尚未成就。
灭生而得十自在,能于三有普现身。
此释断尽烦恼,而能度生之理也。空宗说烦恼障,小乘初果开始断,四果断完。大乘初地开始断,七地断尽,始证八地。八地以后尚有所知障,成佛方能断完。所知障即是烦恼余习。烦恼断尽气味未尽。如瓶中盛酥油,油虽尽,其气味久洗不去。又如木盒盛香。香虽取出烧尽,盒中香气,久久犹在。烦恼断后,虽不起贪嗔,而有无始惯习之余习,名所知障,若不断尽,不能成佛。此所知障,小乘即不能断。如毕陵伽婆蹉,由多生骄贵习气故,成阿罗汉,犹唤恒阿神为小婢。舍利弗弟子多生为毒蛇嗔恨习气故,啮树即枯死。此空宗所说所知障,不同唯识。唯识宗说小乘断烦恼障,与空宗同。大乘人直往菩萨之烦恼障,分别所起者,初地断完。俱生烦恼障不断,唯地地各伏一分,令其不为过失。所伏俱生烦恼障,分十一品,初地至十地最后心伏完,金刚喻定刹那顿断。至于俱生所知障,即指俱生法我执,亦分十一品,自初地起,地地各断一品法我执及其眷属,至金刚道断尽。其所谓所知障,空宗亦名为烦恼障。唯识宗说菩萨烦恼伏而不断者,为要留惑润生,乃能受生,入生死海度众生故。月称不许此说者,谓要烦恼障断尽,方能开始断所知障故。如瓶中酥油未取出,必无法洗涤酥油之气味故。且华严明云,证八地菩萨,若非诸神劝请,第二刹那即入无余涅槃。若非烦恼障已断完,云何得入无余涅槃耶
唯识虽云:若八地烦恼断完,不造业受生,云何度生积资粮耶
此答彼云:虽已灭依烦恼而受之生,然以得十自在故,有受生自在及寿命自在,可任意现身,受意生身,任意住世利益众生也。
第九菩提心善慧地
第九圆净一切力,亦得净德无碍解。
此第九地唯说其超胜之功德也。一切力,具如华严广说有十种力。力波罗密圆满清净,为九地特胜功德。复得四无碍解清净功德。四无碍解,谓法义词辩,十地经中有多门广释,此略释之,法无碍解者,谓于一一法门之名相,通达无碍。义无碍解者,谓于诸法无量差别,了知无碍。辞无碍解者,谓于诸国土,天龙等趣一切语音言辞,通达无碍。辩才无碍者,谓善开析诸法因果作用,词义相续,不紊不竭。
第十菩提心法云地
十地从于十方佛,得妙灌顶智增上,佛子任运澍法雨,生长众善如大云。
此释法云地名也。法即佛法大法,能作世出世间利益,如云能降大雨,润泽世间,满众生愿。从十方佛得妙灌顶者,谓十地菩萨,入灌项三摩地,坐宝莲花座上,其花大如不可说微尘世界,菩萨身量与座相等。一一花叶上,各有菩萨眷属围绕。十方诸佛,从眉间白毫,各各放光,集菩萨顶。
菩萨得灌顶已,即成与佛同等之报身。此灌顶名 妙智灌顶,此地亦名灌顶地也。智增上者,谓二谛悉能通达也。胜义智见诸法空相,唯是一相。世俗智见无量差别相。共相为一相,故易知,差别相无量故难知。十地菩萨,证真之智与佛相等。说法度生之世俗智亦与佛等。故曰智增上也。唯不能双照二谛故不如佛。
菩萨时能见百佛,得佛加持亦能知,此时住寿经百劫,亦能证人前后际。
智能起人百三昧,能动能照百世界,神通教化百有情,复能往游百佛土。
能正思择百法门,佛子自身现百身,一一身有百菩萨;庄严围绕为眷属。
此三颂说初地菩萨十二类功德也。菩萨功德,实有无量,于一刹那能任运成就者,约要言之,有十二种。一、于一刹那,见百世界佛。二、能同时亲近承事百佛,得佛加持,亦自知我得加持。三、以自福德力,能任运住寿经百劫,若以法力加持尚不正此。四、以宿命通能知过去百劫之事,以天眼通,能知未来百劫之事。五、一刹那中,能出入百三摩地。六、百亿日月为世界,菩萨同时能震动百世界。七、同时能放光照百世界。八、以神通力,能同时教化百有情,各为应机说法。九、能一时游百佛土。十、能同时思择百种法门,自能通达,亦能开示令他通达。十一、自能现身到百世界。十二、一一身有百菩萨眷属围绕。此皆就任运成就之功德而言,数止于一百,若力励加行时,功德尚不止此也。
如极喜地诸功德,如是住于无垢地,当得功德各千种,余五菩萨得百千。
得百俱胝千俱胝,次得百千俱胝量,后得俱胝那由他,百转千转诸功德。
住不动地无分别,证得量等百干转,三千大干佛世界,极微尘数诸功德。
菩萨住于善慧地,证得前说诸功德,量等百万阿僧祗,大干世界微尘数。
此二地至九地之十二类功德也。此十二类功德,皆同初地,而数量广狭不同。如初地一时见百佛,二地一时见千佛,皆以数为差别也。二地之数为千。余五谓三至七地。三地数为百千,即十万。四地得百俱胝,俱胝为千千,即百万。五地得千俱胝。六地得百干俱胝。七地得百千俱胝那由他。八地于分别智得自在,得百千佛世界微尘数功德。九地得百万阿僧祗世界微尘数,阿僧祗为六十大数之一,义为无数。
且说于此第十地,所得一切诸功德,量等超过言说境,非言说境微尘数。
此十地所得功德数量。且说者,不止此德尚有下颂所述功德也。不可说不可说转,是六十大数中最后一数。超过言说境,非言说境,皆不可说义。
一一毛孔皆能现,无量诸佛与菩萨,如是刹那刹那顷,亦现天人阿修罗。
此显十地菩萨一一毛孔各有如是功德,不唯自现无量身,亦现诸佛菩萨身。且刹那刹那,各现入胎、出世、出家、成道、说法度生无量不同之相。且亦现天人修罗,六趣之相,如观音三十二应身,随众生机,而为示现。
如净虚空月光照,生十力地复勤行,于色界顶证静位,从德究竟无与等。
此下显佛果功德,此正证佛果也。上二句显成佛因,谓三大阿僧祗劫,佛智二资粮圆满之十地菩萨,智光彻见诸法,所知障是极微细,如净空月,无纤毫云翳。十力谓佛果,十地为成佛亲因,故名生十力地。于此再精进,即成佛果。成佛之处,要在色界最高处摩醯首罗天,十地菩萨即是摩醯首罗天王。于彼天入金刚喻三昧,断尽所知障而成佛。此与小乘所说不同。小乘说佛证道,定在南赡部洲菩提树下等,乃指化身佛示现成道而言。大乘所说,就报身佛言也。证静位者,谓证佛果位。静者,谓不起作意,任运度生,不思惟分别,此是应度此不应度,此时应度此时不应,自能应机施化也。众德究竟者,谓一切功德圆满。无与等者,谓惟佛与佛,乃可相比,余无能及也。
如器有异空无别,诸法虽别性无差,是故正智同一味,妙智刹那达所知。
此显刹那顿成佛果也。器喻世俗谛,空喻胜义谛。世俗谛中蕴界处等,虽有千差万别,而胜义谛之无我性无有差别。犹之瓶盆桌椅等物虽异,而彼诸物之空,无有差别。正智,谓正见法性无有颠倒之智慧。以诸法无我性唯是一味,故佛位微妙之一切种智,于一刹那能通达宇宙万有之真理。所知即宇宙万法也。所谓成佛能顿成者,即指与十地菩萨齐等之有情而言也。
若静是实慧不转,不转而知亦非理。不知宁知成相违。无知者谁为他说。
此外人难佛证静也。静即寂灭性,谓诸法实理,寂静离言,无生无相,不可思议。既离言思,智应不于上转。转者生也,谓智应不能于彼生起。若智不缘彼而生,又能知彼,则不应理。不知与知相违,不知云何能知
尚不能知,无有知者,云何而为众生宣说诸法真理耶
不生是实慧离生,此缘彼相证实义,如心有相知彼境,依名言说论为知。
此答慧可于静转也。静即不生。不生是诸法真理,慧即见其不生。此佛慧即缘彼诸法真理而证真实义。如眼识缘青色境,有青色相现,即说彼知青色。此应成派许佛智亦有影相,惟非同凡夫境界。凡夫所现影相,执为所缘法真相。佛智影相,与诸法实相无异,不执…
《入中论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