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相去懸遠故。加行道時,所觀真如,乃真如影象。真見道時,由加行道所緣影象爲前導,真見諸法實法。以後地地修習,入滅定時,皆要先構造一真如影象;作前方便,乃能入定。至七地時,即不要此前方便,欲入滅定,于散亂心次一刹那,即能直入。方便度善熾然者,謂由不執實有,故能方便善巧,成熟佛法,饒益有情也。方便之差別,如瑜伽師地論廣說十方便等。
第八菩提心不動地
數求勝前善根故。大士當得不退轉,人于第八不動地,此地大願極清淨。
此出不動地名,顯願波羅密圓滿也。不動者,渭不爲煩惱動。八地煩惱障斷盡,斷德等同四果
阿羅漢故。又不爲功用動,七地名有功用行,入滅定時尚須作意,有微細功用方能入,八地任運能入,不爲一切分別動故。七地菩薩,欲求勝前之善根,數數修習,入不動地。從空定起,能一時分身,遍于微塵刹土,承事諸佛,饒益衆生。以前二阿僧祗劫所修功德,不如此一刹那。譬如大船先在江河中,須人牽挽,其行甚緩。今入大海,乘風破浪,一日能超往百年所行。菩薩至此,任運自可成佛,決無退轉。由無量大願以智慧方便之力,皆能圓滿,故能任運成就佛法,饒益衆生。
諸佛勸導起滅定。
證八地時,斷盡煩惱,寂靜如阿羅漢入滅定時,若非大願力之所攝持,及諸佛諸大菩薩之警覺,于一刹那即入無余涅槃矣。故經言一切菩薩證八地時,定有十方諸佛,前來彈指警覺,令彼出定。謂言,汝今所證是無生法忍,空叁摩地;誠爲殊勝;但諸佛叁身四智十力四無畏等功德,汝尚未得,佛之依正身土汝尚未成。汝一人得寂滅,衆生尚流轉生死,汝之本願尚未圓滿。汝今所證,小乘人亦能證得,不因此便名大乘。如是開示已,八地菩薩,即出滅定,任運現身,饒益衆生。
淨慧諸過不共故,八地滅垢及根本,已淨煩惱叁界師,不能得佛無邊德。
此顯八地斷淨煩惱障也。淨慧,謂智最清淨。諸過不共,謂不與諸煩惱過共住。滅垢,謂滅煩惱罪垢。滅垢根本者,謂滅微細法我執也。叁界師者,堪爲世間大福田也。未成佛尚有一大阿僧祗劫,故佛之無邊功德,尚未成就。
滅生而得十自在,能于叁有普現身。
此釋斷盡煩惱,而能度生之理也。空宗說煩惱障,小乘初果開始斷,四果斷完。大乘初地開始斷,七地斷盡,始證八地。八地以後尚有所知障,成佛方能斷完。所知障即是煩惱余習。煩惱斷盡氣味未盡。如瓶中盛酥油,油雖盡,其氣味久洗不去。又如木盒盛香。香雖取出燒盡,盒中香氣,久久猶在。煩惱斷後,雖不起貪嗔,而有無始慣習之余習,名所知障,若不斷盡,不能成佛。此所知障,小乘即不能斷。如畢陵伽婆蹉,由多生驕貴習氣故,成阿羅漢,猶喚恒阿神爲小婢。舍利弗弟子多生爲毒蛇嗔恨習氣故,齧樹即枯死。此空宗所說所知障,不同唯識。唯識宗說小乘斷煩惱障,與空宗同。大乘人直往菩薩之煩惱障,分別所起者,初地斷完。俱生煩惱障不斷,唯地地各伏一分,令其不爲過失。所伏俱生煩惱障,分十一品,初地至十地最後心伏完,金剛喻定刹那頓斷。至于俱生所知障,即指俱生法我執,亦分十一品,自初地起,地地各斷一品法我執及其眷屬,至金剛道斷盡。其所謂所知障,空宗亦名爲煩惱障。唯識宗說菩薩煩惱伏而不斷者,爲要留惑潤生,乃能受生,入生死海度衆生故。月稱不許此說者,謂要煩惱障斷盡,方能開始斷所知障故。如瓶中酥油未取出,必無法洗滌酥油之氣味故。且華嚴明雲,證八地菩薩,若非諸神勸請,第二刹那即入無余涅槃。若非煩惱障已斷完,雲何得入無余涅槃耶
唯識雖雲:若八地煩惱斷完,不造業受生,雲何度生積資糧耶
此答彼雲:雖已滅依煩惱而受之生,然以得十自在故,有受生自在及壽命自在,可任意現身,受意生身,任意住世利益衆生也。
第九菩提心善慧地
第九圓淨一切力,亦得淨德無礙解。
此第九地唯說其超勝之功德也。一切力,具如華嚴廣說有十種力。力波羅密圓滿清淨,爲九地特勝功德。複得四無礙解清淨功德。四無礙解,謂法義詞辯,十地經中有多門廣釋,此略釋之,法無礙解者,謂于一一法門之名相,通達無礙。義無礙解者,謂于諸法無量差別,了知無礙。辭無礙解者,謂于諸國土,天龍等趣一切語音言辭,通達無礙。辯才無礙者,謂善開析諸法因果作用,詞義相續,不紊不竭。
第十菩提心法雲地
十地從于十方佛,得妙灌頂智增上,佛子任運澍法雨,生長衆善如大雲。
此釋法雲地名也。法即佛法大法,能作世出世間利益,如雲能降大雨,潤澤世間,滿衆生願。從十方佛得妙灌頂者,謂十地菩薩,入灌項叁摩地,坐寶蓮花座上,其花大如不可說微塵世界,菩薩身量與座相等。一一花葉上,各有菩薩眷屬圍繞。十方諸佛,從眉間白毫,各各放光,集菩薩頂。
菩薩得灌頂已,即成與佛同等之報身。此灌頂名 妙智灌頂,此地亦名灌頂地也。智增上者,謂二谛悉能通達也。勝義智見諸法空相,唯是一相。世俗智見無量差別相。共相爲一相,故易知,差別相無量故難知。十地菩薩,證真之智與佛相等。說法度生之世俗智亦與佛等。故曰智增上也。唯不能雙照二谛故不如佛。
菩薩時能見百佛,得佛加持亦能知,此時住壽經百劫,亦能證人前後際。
智能起人百叁昧,能動能照百世界,神通教化百有情,複能往遊百佛土。
能正思擇百法門,佛子自身現百身,一一身有百菩薩;莊嚴圍繞爲眷屬。
此叁頌說初地菩薩十二類功德也。菩薩功德,實有無量,于一刹那能任運成就者,約要言之,有十二種。一、于一刹那,見百世界佛。二、能同時親近承事百佛,得佛加持,亦自知我得加持。叁、以自福德力,能任運住壽經百劫,若以法力加持尚不正此。四、以宿命通能知過去百劫之事,以天眼通,能知未來百劫之事。五、一刹那中,能出入百叁摩地。六、百億日月爲世界,菩薩同時能震動百世界。七、同時能放光照百世界。八、以神通力,能同時教化百有情,各爲應機說法。九、能一時遊百佛土。十、能同時思擇百種法門,自能通達,亦能開示令他通達。十一、自能現身到百世界。十二、一一身有百菩薩眷屬圍繞。此皆就任運成就之功德而言,數止于一百,若力勵加行時,功德尚不止此也。
如極喜地諸功德,如是住于無垢地,當得功德各千種,余五菩薩得百千。
得百俱胝千俱胝,次得百千俱胝量,後得俱胝那由他,百轉千轉諸功德。
住不動地無分別,證得量等百幹轉,叁千大幹佛世界,極微塵數諸功德。
菩薩住于善慧地,證得前說諸功德,量等百萬阿僧祗,大幹世界微塵數。
此二地至九地之十二類功德也。此十二類功德,皆同初地,而數量廣狹不同。如初地一時見百佛,二地一時見千佛,皆以數爲差別也。二地之數爲千。余五謂叁至七地。叁地數爲百千,即十萬。四地得百俱胝,俱胝爲千千,即百萬。五地得千俱胝。六地得百幹俱胝。七地得百千俱胝那由他。八地于分別智得自在,得百千佛世界微塵數功德。九地得百萬阿僧祗世界微塵數,阿僧祗爲六十大數之一,義爲無數。
且說于此第十地,所得一切諸功德,量等超過言說境,非言說境微塵數。
此十地所得功德數量。且說者,不止此德尚有下頌所述功德也。不可說不可說轉,是六十大數中最後一數。超過言說境,非言說境,皆不可說義。
一一毛孔皆能現,無量諸佛與菩薩,如是刹那刹那頃,亦現天人阿修羅。
此顯十地菩薩一一毛孔各有如是功德,不唯自現無量身,亦現諸佛菩薩身。且刹那刹那,各現入胎、出世、出家、成道、說法度生無量不同之相。且亦現天人修羅,六趣之相,如觀音叁十二應身,隨衆生機,而爲示現。
如淨虛空月光照,生十力地複勤行,于色界頂證靜位,從德究竟無與等。
此下顯佛果功德,此正證佛果也。上二句顯成佛因,謂叁大阿僧祗劫,佛智二資糧圓滿之十地菩薩,智光徹見諸法,所知障是極微細,如淨空月,無纖毫雲翳。十力謂佛果,十地爲成佛親因,故名生十力地。于此再精進,即成佛果。成佛之處,要在色界最高處摩醯首羅天,十地菩薩即是摩醯首羅天王。于彼天入金剛喻叁昧,斷盡所知障而成佛。此與小乘所說不同。小乘說佛證道,定在南贍部洲菩提樹下等,乃指化身佛示現成道而言。大乘所說,就報身佛言也。證靜位者,謂證佛果位。靜者,謂不起作意,任運度生,不思惟分別,此是應度此不應度,此時應度此時不應,自能應機施化也。衆德究竟者,謂一切功德圓滿。無與等者,謂惟佛與佛,乃可相比,余無能及也。
如器有異空無別,諸法雖別性無差,是故正智同一味,妙智刹那達所知。
此顯刹那頓成佛果也。器喻世俗谛,空喻勝義谛。世俗谛中蘊界處等,雖有千差萬別,而勝義谛之無我性無有差別。猶之瓶盆桌椅等物雖異,而彼諸物之空,無有差別。正智,謂正見法性無有顛倒之智慧。以諸法無我性唯是一味,故佛位微妙之一切種智,于一刹那能通達宇宙萬有之真理。所知即宇宙萬法也。所謂成佛能頓成者,即指與十地菩薩齊等之有情而言也。
若靜是實慧不轉,不轉而知亦非理。不知甯知成相違。無知者誰爲他說。
此外人難佛證靜也。靜即寂滅性,謂諸法實理,寂靜離言,無生無相,不可思議。既離言思,智應不于上轉。轉者生也,謂智應不能于彼生起。若智不緣彼而生,又能知彼,則不應理。不知與知相違,不知雲何能知
尚不能知,無有知者,雲何而爲衆生宣說諸法真理耶
不生是實慧離生,此緣彼相證實義,如心有相知彼境,依名言說論爲知。
此答慧可于靜轉也。靜即不生。不生是諸法真理,慧即見其不生。此佛慧即緣彼諸法真理而證真實義。如眼識緣青色境,有青色相現,即說彼知青色。此應成派許佛智亦有影相,惟非同凡夫境界。凡夫所現影相,執爲所緣法真相。佛智影相,與諸法實相無異,不執…
《入中論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