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吉祥与黑耳,如是持戒诸大士,不乐与犯戒杂居。
此一颂显犯戒者不得与善士亲近。死尸在大海中必被浮出。黑耳谓不吉祥,有吉祥处,必无不吉祥。喻恶人必为善人所弃远也。以持戒之人,其师友弟子,必皆持戒故。
由谁于谁断何事,若彼三轮有可得,名世间波罗密多,三者皆空乃出世。
此颂简别世间出世间戒波罗密。由谁,谓持戒者,于谁,谓戒境,断何事,谓不杀等。
佛子月放离垢光,非诸有摄有中祥,犹如秋季月光明,能除众生意热恼。
此总颂二地持戒德。非诸有摄者,谓此戒是出世波罗密,此地为性空慧所安立,非三有摄也。有中祥者,谓二地菩萨,能作转轮圣王,以十善业,教化众生,令获一切乐果,于诸有中,为如意宝也。
第三菩提心发光地
火光尽焚所知薪,故此三地名发光,人此地时善逝子,放赤金光如日出。
此一颂释发光地名。由离垢地,戒清净故,而生定慧,发智慧光,名发光地。所知者,谓于所知境,所起法爱定爱,火光焚彼,如焚薪故。赤金光者,非同初二地慧,惟是寂静光明,此转明利,如初日光。
设有非处起嗔恚,将此身肉并骨节,分分割截经久时,于彼割者忍更增。
此显三地菩萨忍辱功德。-非处者,谓菩萨于众生有大恩德,是不应起昭恚之处,众生不知恩报恩,反以怨报德。在平常人,横逆之来,必不能忍,菩萨不然。设有众生,于此三地菩萨,作大损恼,乃至分分割截身肉骨节,令彼求死不得,菩萨视彼,如割虚空,绝无不忍之念。又观彼众生,由作损害于大福田,将堕大苦,转生悲悯。如子病狂,伤害其母,母不嗔恚,念子病剧,转增爱怜,求拔其苦。
已见无我诸菩萨,能所何时何相割,彼见诸法如影像,由此亦能善安忍。”
上一颂显由悲敞忍。此一颂显由慧故忍。菩萨已达无我,见诸法如影像,幻化不实,由此空慧力,不见有能割者割时割相可得,亦能安忍。如佛往昔为忍辱仙人,被歌利王割截肢体,是其例也。
若已作害而嗔他,嗔他已作岂能除
是故嗔他空无益,且与后世义相违。
此下显众生不忍之过失。语云:一念嗔心起,八万障门开。又云:一把无明火,烧尽诸善根。佛见比丘礼塔,语诸弟子观此比丘,以清净心礼拜故,其所感福,如其身所按处,至金刚际所有大地极微尘数,每一极微,有千世转轮王之福。邬波离尊者,问彼福何因可尽
佛言,但起一念嗔心,即可灭尽。故作善之后,必要回向无上菩提,一者为遮邪愿回向非处故,二者为防嗔恚坏善根故。若他已于我作损害,嗔何用
如火焚我屋,水漂我田,我嗔水火,水岂能漂其土以还我,火岂能修复其屋以赏我乎
对菩萨行者来说,若人打我骂我,我不还打还骂,彼力疲极,自有止息之时。若我以打报打,以骂报骂,彼此反报,岂有已时
我虽打彼,岂能减我被打之痛
况起嗔心,定感来生恶趣之果。故不忍惟有损无益。
既许彼苦能永尽,往昔所作恶业果,云何嗔恚而害他,更引当来苦种子。
此颂显若信因果,必能堪忍。谓既生五浊恶世,必须堪忍,若不能忍,唯有往极乐世界。现前受苦果,皆由自身前世既未植无漏因出生死海,又未造人天福报之因,故感此报,于人何尤
如火性本能烧,人不触火,火亦不自烧人。三界火宅,
本是苦聚,我既流转生死,即定有苦,若得出生死,彼苦即永尽。我自不出生死,长劫受苦,于人何尤
况人世所受苦果,多是他生恶业,已经恶趣偿报未尽,所有残余不乐之果,若能忍受,即可水尽往昔恶业,若不忍受,又起嗔恚而害他人,更引当来恶趣之果,则受苦无尽。譬如大病之后,残疴未愈,医令禁忌一切不宜饮食,若不忍耐,不遵医教,病将复发,无可救治。佛为医王,教人忍苦,即从此永尽恶趣病也。
若有嗔恚诸佛子,万劫所修施戒福,一刹那顷能顿坏,故无他罪胜不忍。
嗔心之害,较胜于贪。嗔心重者,乃至能杀父母,故障慈悲之力最强。贪心犹能摄受众生,颐则能断菩提心根本。若菩萨对菩萨起嗔,其过尤重。一念嗔心,能顿断百劫施戒之福,故人虽有布施持戒功德,必赖忍辱摄持方能不失也。
使色不美引非善,辨理非理慧被夺,不忍令速堕恶趣,忍招违前诸功德。
嗔恚之失:一者,使色不美,嗔恚之人,勃然变色,见者皆畏而避之。后生感报,生毒蛇中,虽五色斑斓而人终畏其毒。-虽生人中,五官不正,诸根不具,父母亦不喜见。二者,引非善业,如杀盗等。三者,无有智慧辨别是非,二人诤斗,至少一人非理,旁观者了然能见,以彼心平气和故。而彼诤斗者,各执已是,不见己过,由嗔蔽故。四者,由嗔造业,速堕恶趣。不忍过失如此,忍则反是,招诸功德。
忍感妙色善士喜,善巧是理非理事,没后转生人天中,所造众罪皆当尽。
此一颂显忍之功德,与不忍过失相违。感妙色者,如释迦往昔成佛以前,常常众相圆满。阿底峡尊者亦言:我以相圆满故,早年常为善知识之所摄受。善巧是理非理者,能推己及人,反躬自责,尤为菩萨道之中心也。生人天者,由忍不作恶故。
了知异生与佛子,嗔恚过失忍功德,永断不忍常修习,圣者所赞诸安忍。
此颂总结上五颂。由知异生嗔恚之过失,佛子忍辱之功德,故断不忍,常修安忍。
纵回等觉大菩提,可得三轮仍世间,佛说若彼无所得,即是出世波罗密。
此一颂抉择世间出世间差别。等觉谓佛。三轮谓能忍者、所忍境、忍辱事。若着三轮,虽回向无上菩提,仍非出世。若于彼三轮无所得,乃出世也。
此地佛子得禅通,及能遍尽诸贪嗔,彼亦常时能摧坏,世人所有诸贪欲。
此显忍辱之外渚功德。禅谓四掸、无色定,四无量心。通谓六通。三界贪嗔痴尽,三地菩萨,常为忉利天王,为诸众生,宣说五欲过患,故能坏世人贪欲。
如是施等三种法,善逝多为在家说,彼等亦即佛资粮,复是诸佛色身因。
此一颂总结前三地。施等谓施戒忍,于出家在家二众中,多为在家说。以出,家众,于彼易行,不待多说故。于因中二资粮,是福资粮。于佛果中,所得法身色身(即报身与化身),是色身因。
发光佛子安住日,先除自身诸冥暗,复欲摧灭众生暗;此地极利而不嗔。
此总颂发光地。菩萨发光地,如初日殊胜光明。日体自有光明,故先除自暗,由慧极利,知一切如幼,知因果不虚。故能不嗔也。
第四菩提心焰慧地
功德皆随精进行,福慧二种资粮因,何地精进最炽盛,彼即第四焰慧地。
此一颂说焰慧地精进功德,谓精进炽盛如火焰故。此地唯有二颂,应精进理未广说者,上三地中所说应布施等之理,即是应精进行布施等之理,故不再别说。但总说一切功德,皆由精进引生。前三度为福资粮,后二度为慧资粮,此精进通五度,亦即通二资粮。功德者,总摄一切福慧资粮也。精进如沟渠,善法如水,有沟之处始可获灌溉之利。精进如鞭,善行如马,马无鞭策,则怠缓不能疾行。故经云,有一法门失诸功德,谓懈怠。若无精进,诸善功德,皆不得成。精进者,能止恶修善之力也,即三十七菩提分法之四正勤,谓已生恶令断,未生恶令不生,未生善令生,已生善令增长。若于恶法勤行,是名懈怠,不名精进,众生于修功德,常多因循,谓今日不作有来日,今年不作有来年。不知无常迅速,不与人期。人命短促,于生死长夜中,不过如电光一闪,若不乘此熹微之光,早向坦途前进,漫漫长夜,满地泥涂,将何托足乎
临命终时,良医束手,眷属围绕,自知命尽,怖畏张惶,追悔无及矣。如阿育壬,统南赡部洲,威德等同轮王,能役使鬼神,造人间地狱,以怖暴恶众生,造八万四千塔,遍于赡部,命将终时,诸臣以王好施,凡物入手,即转以施人,凡王所求索,皆不给与,王教令不能行于臣下,财位库藏,一切不得自在。最后求索庵摩罗果,得半枚,此半枚庵摩罗果,乃王威权所及,可自由食用。王语一最亲信侍臣,将此半枚庵摩罗果,往鸡园寺,供诸比丘。时诸上座,多是大阿罗汉,语大众观今日半枚庵摩罗果之主人,即当年役使鬼神造八万四千塔之轮王。彼施此半枚庵摩罗果功德,大于造八万四千塔,以此是其唯一所有之物故。观此可见人应及时为善,勿待衰老,不得自在,欲积功德,不可得矣。
立焰慧名,有二因:一者于六度中精进炽盛最为圆满,二者于三学中,慧学增胜,发生通达菩提分法之出世慧光故。
此地佛子由勤修,菩提分法发慧焰,较前赤光尤超胜,自见所属皆遍尽。
此颂显精进以外之功德。前半颂释此地名,一者,三十七菩提分法圆满。菩提谓佛果,亦指空慧。分者因也。属于与证菩提为因之法,名菩提分法。共分七类:(一)四念住,谓意念安住于此四事,能治常乐我净四倒。一、观身不净,谓毛发齿爪血肉皮骨等三十六事,无一是净。二、观受是苦,谓受苦是乐,应多多益善,今一切寒热等受,过寒过热皆觉其苦,则所谓清凉温暖,惟以离炎热寒冻之苦,名为乐受,实非是乐;三、观心无常,谓心念念迁流,不可得。四、观法无我,法无我义,下当广释。(二)四正勤,如前已说。(三)四如意足:一、欲神足,谓意乐修定之欲心所引定。二、勤神足,谓修定之精进力所得定。三、心,谓有曾习修定之种子。四、观,谓智观察所得之三摩地。“此三类属资粮位。(四)五根:一、信,谓正信三宝。二、进,谓于善法勇悍。三、念,于应作不应作无忘失。四、定,住善所缘,不随烦恼转。五,慧,善能分别得失。(五)五力,即前五根,增长有力,更不退转,且有力令他随转。此二类属加行位。(六)七觉支,念、择法、精进、喜、轻安、定、拾。(七)八正道,正见、正语、正思维、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小乘说/乙正道属见道,七觉支属修道。大乘说七觉支属见道,八正道属修道,非凡夫事,故不详释,二者,智慧增上,三地如初日,此如日中。三者,我见所属之人见、众…
《入中论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