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吉祥與黑耳,如是持戒諸大士,不樂與犯戒雜居。
此一頌顯犯戒者不得與善士親近。死屍在大海中必被浮出。黑耳謂不吉祥,有吉祥處,必無不吉祥。喻惡人必爲善人所棄遠也。以持戒之人,其師友弟子,必皆持戒故。
由誰于誰斷何事,若彼叁輪有可得,名世間波羅密多,叁者皆空乃出世。
此頌簡別世間出世間戒波羅密。由誰,謂持戒者,于誰,謂戒境,斷何事,謂不殺等。
佛子月放離垢光,非諸有攝有中祥,猶如秋季月光明,能除衆生意熱惱。
此總頌二地持戒德。非諸有攝者,謂此戒是出世波羅密,此地爲性空慧所安立,非叁有攝也。有中祥者,謂二地菩薩,能作轉輪聖王,以十善業,教化衆生,令獲一切樂果,于諸有中,爲如意寶也。
第叁菩提心發光地
火光盡焚所知薪,故此叁地名發光,人此地時善逝子,放赤金光如日出。
此一頌釋發光地名。由離垢地,戒清淨故,而生定慧,發智慧光,名發光地。所知者,謂于所知境,所起法愛定愛,火光焚彼,如焚薪故。赤金光者,非同初二地慧,惟是寂靜光明,此轉明利,如初日光。
設有非處起嗔恚,將此身肉並骨節,分分割截經久時,于彼割者忍更增。
此顯叁地菩薩忍辱功德。-非處者,謂菩薩于衆生有大恩德,是不應起昭恚之處,衆生不知恩報恩,反以怨報德。在平常人,橫逆之來,必不能忍,菩薩不然。設有衆生,于此叁地菩薩,作大損惱,乃至分分割截身肉骨節,令彼求死不得,菩薩視彼,如割虛空,絕無不忍之念。又觀彼衆生,由作損害于大福田,將墮大苦,轉生悲憫。如子病狂,傷害其母,母不嗔恚,念子病劇,轉增愛憐,求拔其苦。
已見無我諸菩薩,能所何時何相割,彼見諸法如影像,由此亦能善安忍。”
上一頌顯由悲敞忍。此一頌顯由慧故忍。菩薩已達無我,見諸法如影像,幻化不實,由此空慧力,不見有能割者割時割相可得,亦能安忍。如佛往昔爲忍辱仙人,被歌利王割截肢體,是其例也。
若已作害而嗔他,嗔他已作豈能除
是故嗔他空無益,且與後世義相違。
此下顯衆生不忍之過失。語雲:一念嗔心起,八萬障門開。又雲:一把無明火,燒盡諸善根。佛見比丘禮塔,語諸弟子觀此比丘,以清淨心禮拜故,其所感福,如其身所按處,至金剛際所有大地極微塵數,每一極微,有千世轉輪王之福。邬波離尊者,問彼福何因可盡
佛言,但起一念嗔心,即可滅盡。故作善之後,必要回向無上菩提,一者爲遮邪願回向非處故,二者爲防嗔恚壞善根故。若他已于我作損害,嗔何用
如火焚我屋,水漂我田,我嗔水火,水豈能漂其土以還我,火豈能修複其屋以賞我乎
對菩薩行者來說,若人打我罵我,我不還打還罵,彼力疲極,自有止息之時。若我以打報打,以罵報罵,彼此反報,豈有已時
我雖打彼,豈能減我被打之痛
況起嗔心,定感來生惡趣之果。故不忍惟有損無益。
既許彼苦能永盡,往昔所作惡業果,雲何嗔恚而害他,更引當來苦種子。
此頌顯若信因果,必能堪忍。謂既生五濁惡世,必須堪忍,若不能忍,唯有往極樂世界。現前受苦果,皆由自身前世既未植無漏因出生死海,又未造人天福報之因,故感此報,于人何尤
如火性本能燒,人不觸火,火亦不自燒人。叁界火宅,
本是苦聚,我既流轉生死,即定有苦,若得出生死,彼苦即永盡。我自不出生死,長劫受苦,于人何尤
況人世所受苦果,多是他生惡業,已經惡趣償報未盡,所有殘余不樂之果,若能忍受,即可水盡往昔惡業,若不忍受,又起嗔恚而害他人,更引當來惡趣之果,則受苦無盡。譬如大病之後,殘疴未愈,醫令禁忌一切不宜飲食,若不忍耐,不遵醫教,病將複發,無可救治。佛爲醫王,教人忍苦,即從此永盡惡趣病也。
若有嗔恚諸佛子,萬劫所修施戒福,一刹那頃能頓壞,故無他罪勝不忍。
嗔心之害,較勝于貪。嗔心重者,乃至能殺父母,故障慈悲之力最強。貪心猶能攝受衆生,頤則能斷菩提心根本。若菩薩對菩薩起嗔,其過尤重。一念嗔心,能頓斷百劫施戒之福,故人雖有布施持戒功德,必賴忍辱攝持方能不失也。
使色不美引非善,辨理非理慧被奪,不忍令速墮惡趣,忍招違前諸功德。
嗔恚之失:一者,使色不美,嗔恚之人,勃然變色,見者皆畏而避之。後生感報,生毒蛇中,雖五色斑斓而人終畏其毒。-雖生人中,五官不正,諸根不具,父母亦不喜見。二者,引非善業,如殺盜等。叁者,無有智慧辨別是非,二人诤鬥,至少一人非理,旁觀者了然能見,以彼心平氣和故。而彼诤鬥者,各執已是,不見己過,由嗔蔽故。四者,由嗔造業,速墮惡趣。不忍過失如此,忍則反是,招諸功德。
忍感妙色善士喜,善巧是理非理事,沒後轉生人天中,所造衆罪皆當盡。
此一頌顯忍之功德,與不忍過失相違。感妙色者,如釋迦往昔成佛以前,常常衆相圓滿。阿底峽尊者亦言:我以相圓滿故,早年常爲善知識之所攝受。善巧是理非理者,能推己及人,反躬自責,尤爲菩薩道之中心也。生人天者,由忍不作惡故。
了知異生與佛子,嗔恚過失忍功德,永斷不忍常修習,聖者所贊諸安忍。
此頌總結上五頌。由知異生嗔恚之過失,佛子忍辱之功德,故斷不忍,常修安忍。
縱回等覺大菩提,可得叁輪仍世間,佛說若彼無所得,即是出世波羅密。
此一頌抉擇世間出世間差別。等覺謂佛。叁輪謂能忍者、所忍境、忍辱事。若著叁輪,雖回向無上菩提,仍非出世。若于彼叁輪無所得,乃出世也。
此地佛子得禅通,及能遍盡諸貪嗔,彼亦常時能摧壞,世人所有諸貪欲。
此顯忍辱之外渚功德。禅謂四撣、無色定,四無量心。通謂六通。叁界貪嗔癡盡,叁地菩薩,常爲忉利天王,爲諸衆生,宣說五欲過患,故能壞世人貪欲。
如是施等叁種法,善逝多爲在家說,彼等亦即佛資糧,複是諸佛色身因。
此一頌總結前叁地。施等謂施戒忍,于出家在家二衆中,多爲在家說。以出,家衆,于彼易行,不待多說故。于因中二資糧,是福資糧。于佛果中,所得法身色身(即報身與化身),是色身因。
發光佛子安住日,先除自身諸冥暗,複欲摧滅衆生暗;此地極利而不嗔。
此總頌發光地。菩薩發光地,如初日殊勝光明。日體自有光明,故先除自暗,由慧極利,知一切如幼,知因果不虛。故能不嗔也。
第四菩提心焰慧地
功德皆隨精進行,福慧二種資糧因,何地精進最熾盛,彼即第四焰慧地。
此一頌說焰慧地精進功德,謂精進熾盛如火焰故。此地唯有二頌,應精進理未廣說者,上叁地中所說應布施等之理,即是應精進行布施等之理,故不再別說。但總說一切功德,皆由精進引生。前叁度爲福資糧,後二度爲慧資糧,此精進通五度,亦即通二資糧。功德者,總攝一切福慧資糧也。精進如溝渠,善法如水,有溝之處始可獲灌溉之利。精進如鞭,善行如馬,馬無鞭策,則怠緩不能疾行。故經雲,有一法門失諸功德,謂懈怠。若無精進,諸善功德,皆不得成。精進者,能止惡修善之力也,即叁十七菩提分法之四正勤,謂已生惡令斷,未生惡令不生,未生善令生,已生善令增長。若于惡法勤行,是名懈怠,不名精進,衆生于修功德,常多因循,謂今日不作有來日,今年不作有來年。不知無常迅速,不與人期。人命短促,于生死長夜中,不過如電光一閃,若不乘此熹微之光,早向坦途前進,漫漫長夜,滿地泥塗,將何托足乎
臨命終時,良醫束手,眷屬圍繞,自知命盡,怖畏張惶,追悔無及矣。如阿育壬,統南贍部洲,威德等同輪王,能役使鬼神,造人間地獄,以怖暴惡衆生,造八萬四千塔,遍于贍部,命將終時,諸臣以王好施,凡物入手,即轉以施人,凡王所求索,皆不給與,王教令不能行于臣下,財位庫藏,一切不得自在。最後求索庵摩羅果,得半枚,此半枚庵摩羅果,乃王威權所及,可自由食用。王語一最親信侍臣,將此半枚庵摩羅果,往雞園寺,供諸比丘。時諸上座,多是大阿羅漢,語大衆觀今日半枚庵摩羅果之主人,即當年役使鬼神造八萬四千塔之輪王。彼施此半枚庵摩羅果功德,大于造八萬四千塔,以此是其唯一所有之物故。觀此可見人應及時爲善,勿待衰老,不得自在,欲積功德,不可得矣。
立焰慧名,有二因:一者于六度中精進熾盛最爲圓滿,二者于叁學中,慧學增勝,發生通達菩提分法之出世慧光故。
此地佛子由勤修,菩提分法發慧焰,較前赤光尤超勝,自見所屬皆遍盡。
此頌顯精進以外之功德。前半頌釋此地名,一者,叁十七菩提分法圓滿。菩提謂佛果,亦指空慧。分者因也。屬于與證菩提爲因之法,名菩提分法。共分七類:(一)四念住,謂意念安住于此四事,能治常樂我淨四倒。一、觀身不淨,謂毛發齒爪血肉皮骨等叁十六事,無一是淨。二、觀受是苦,謂受苦是樂,應多多益善,今一切寒熱等受,過寒過熱皆覺其苦,則所謂清涼溫暖,惟以離炎熱寒凍之苦,名爲樂受,實非是樂;叁、觀心無常,謂心念念遷流,不可得。四、觀法無我,法無我義,下當廣釋。(二)四正勤,如前已說。(叁)四如意足:一、欲神足,謂意樂修定之欲心所引定。二、勤神足,謂修定之精進力所得定。叁、心,謂有曾習修定之種子。四、觀,謂智觀察所得之叁摩地。“此叁類屬資糧位。(四)五根:一、信,謂正信叁寶。二、進,謂于善法勇悍。叁、念,于應作不應作無忘失。四、定,住善所緣,不隨煩惱轉。五,慧,善能分別得失。(五)五力,即前五根,增長有力,更不退轉,且有力令他隨轉。此二類屬加行位。(六)七覺支,念、擇法、精進、喜、輕安、定、拾。(七)八正道,正見、正語、正思維、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小乘說/乙正道屬見道,七覺支屬修道。大乘說七覺支屬見道,八正道屬修道,非凡夫事,故不詳釋,二者,智慧增上,叁地如初日,此如日中。叁者,我見所屬之人見、衆…
《入中論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