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作妨难乎
痴障性故名世俗,假法由彼现为谛,能仁说名世俗谛,所有假法唯世俗。
此别释世俗谛也。世俗,谓障碍真实,犹如云翳。故即愚痴,名为世俗,以能障宇宙真理故。痴障性者;谓愚痴能障真实性。假法,谓因缘生法。彼,谓无始愚痴障。具缚凡夫,于因缘假法,由愚痴障,见彼为有性,不知是假,佛说名世俗谛。镜像阳焰,亦为凡夫所见,但凡夫亦知彼为假,故不名谛,但名世俗法。圣人后得智,亦见世俗谛,然知其如幻如化,乃是假有,故亦不名谛,唯名世俗法。故凡夫所见假法,圣人所见假法,皆唯名世俗也。
如眩翳力能遍计,见毛发等颠倒性,净眼所见彼体性,乃是实体此亦尔。
此别释胜义谛。世间难解,无过诸法真实性。以众生无始以来,从未见彼,今欲为众生宜说诸法真实,等同为生盲说日,最易引生误解。如说真如,说如来藏,一类众生,复因此生执,不达真实,云何解释胜义谛
当观《维摩诘经》诸大菩萨声闻各说诸法实性已,文殊菩萨说,诸法实性不可说,次至维摩居士,默然无说。盖诸法实性,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不可说示。说不可说,已如头上加冠,未免多余累赘,何况以种种相而宣说乎
然于不可说中,要依所说之一分,次第修行,方能自证离言实性,故仍有多种方便,勉为宜说。佛说诸有智者以譬喻而得开悟,今此颂即以譬喻释胜义谛也。如患眩翳之目,见毛发等,周遍计度,颠倒执有。净眼见彼病眼所见毛发,体性本空,并无彼所谓毛发。毛发体性尚无,更无所谓长短黑白等差别矣。净眼所见无彼毛发,从本以来即无纤毫之体存在,非将彼弃去,始见为无,亦非另见为其他之物。此胜义谛,亦犹如是,即世俗谛在圣智中见为本不存在而已。
若许世间是正量,世间真实圣何为
所修圣道复何用
愚人为量亦非理。
此颂反难彼不应以世间现见为量。量者,谓不错谬之标准。,世人不唯于真实不能为量,即世间事亦多不能为量。人于所学,研究数十年,仍不能为正量者甚多。世人口是心非,笑里藏刀,受欺诳者,亦复甚多。况于真理乎
宇宙真理,非凡夫所见,为求见真实,乃修行求证。若凡夫能见真实,则已成佛多时,不须更求圣果,所修圣道,亦成无用矣。以愚夫所见为标准,亦显见其非理也。
世间一切非正量,故真实时无世难,若以世许除世义,即说彼为世妨难。
此一颂正答彼违世间现见难。谓世间一切六识,非观察真理之正量,故于观察真实时,不可以世间现见相违为难。若以世间共许之理,破世间共许之义,则可谓彼宗为有世间相违之妨难。譬如有人家中之瓶被窃,他人为言,汝瓶未失,本来无故,如梦中瓶。则可以世间现见有瓶为难也。世间仅殖少种子,便谓此儿是我生,亦觉此树是我栽,故世亦无从他生。
此颂进破彼虽世间亦不执从他生。谓世间人仅殖种子,便谓长大之儿是我生,仅殖树种于,便谓此树是我栽,可见世人于种子与儿童,树种与大树,视为一体,不执各有自性也。
由芽非离种为他,故子芽时种无坏,由其非有一性故,芽时不可云有种。
此答伏难也。谓彼难云:汝许缘生,岂非他生耶
答云;我所许因果,待因名果,无实因果。以芽与种非各有自性,故芽成时,种亦未坏,故不堕断边。以芽与种非有实一体性故,芽成时亦不可云种尚存在,故不堕常边。
若谓自相依缘生,谤彼即坏诸法故,空性应是坏法因;然此非理故无性。
此下三颂总出其执有自性他生之过。若谓必有自相始能成立因缘生,诸宗共许圣人见道时即达空性,圣人应是谤法,空性应是坏法之因,以诸法实有,观令为无,如有器皿,椎击令坏。然不可说圣人谤法,故诸法定无自性。
设若观察此诸法。离真实性不可得,是故不应妄观察,世间所有名言谛。
名言谛即世俗谛,乃无始名言共许,非道理观察安立。若以道理观察,仅得真实理之空性,无世俗谛可得。以无可得故,即破世俗谛,破世俗,谛。即堕断见,故不应自出心裁;以道理观察,世俗谛有无自性。
于真性时以何理,观自他生皆非理,彼观名言亦非理,汝所计生由何成
于抉择真性有无时,以一异等任何之理观察,自生他生有自性之因果,皆不可得。不唯胜义中不可得,即于名言中以如是理观察,有自性之生亦不可得。汝所计之有自性生何由成立乎
清辨谓名言有自性,胜义无自性,此说名言亦无自性,正破清辨,亦破一切实事师也。
如影像等法本空,观待缘合非不有,于彼本空影像等,亦起见彼行相识。
此喻显因缘和合,自有内外境生,不必有自性。如影像共许为空,然有镜、光明,人立在前,如是等因缘和合,则有影像生。彼不惟有像,能令见者眼识生起,且有作用,令照镜者依之得以修治面容。影像等者,谓阳焰、水月、梦境、谷响等。又如轻气、氧气中无水,和台则有水生。凸透镜中无火,置日光下角度适宜,则有火生。木中、钻中无火。,钻木亦有火生。瑟弦与指,各无妙音,和合则有妙音生。人食商陆,目中则见诸幻象,而牛则以为食料,并无异状。人食毒性则死,孔雀食之,毛愈光泽。是皆可见诸法无自法,而因缘和合,作用不无,不待有自性,方有因缘生也。
如是一切法虽空,从空性中亦得生,二谛俱无自性故,彼等非断亦非常。
此一颂以法合喻也。如上所举诸例,如是诸法虽无自性,而因缘和合时,从无自性中,亦有作用生,由因果于胜义谛及世俗谛中俱无自性,故因果非一自性故非常:非各有启性,故非断。
由业非以自性灭,故无赖耶亦能生,有业虽灭经久时,当知犹能生自果。
此下释业果性空之理。众生生自何来,死向何去,由何而有诸趣差别,为因果中最大问题。外道或执业非自作,由大自在等所作,或执业常,而必受果。佛法以三法印为与外道分界之鸿沟。第一法印即诸行(有为法)无常。外道所执业是造作,又有感果作用,是有为法,而又是常,是内道所不许,故非此处所诤。于佛弟子中,共许业是有为法之主要部分,有为法必是无常,故业刹那不住。然业必感果,如云:假使百千劫,所造业不亡,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如佛往昔见杀鱼,生一念随喜,于琉璃王诛释种时,以余习力,佛犹头痛,如是之例甚多。业既不住,又必感果,在造业以后,受报以前。何物持业力,令不失乎
萨婆多部谓有不相应行法”,非色非心,能持业力,令后受果,有实自性,名之为得。复有他部,谓有不失法,喻如债券,贷方以钱与借方,到期持券索偿,本利不失,赖有此券,而此券是金钱以外之物。赖不失法,必有果以偿业,而不失法是业果以外之物。经部谓有内心相续,业力熏于内心相续,故后能感果。唯识谓相续是假,如旋火轮,不能持业不失必有体之阿赖耶,实有、无覆无记、不断;方能受熏持种不失。此各宗之说,后后较前转为细密,然皆执持业之法有自性。中观宗则谓因缘既无自性,业果如幻,不需实有持业之法,业虽先灭,后能感果,喻如磁石,远能吸铁。且灭亦无自性,云何执业实灭
;小乘谓物无为灭,唯识谓先有后无为灭,又云灭是三有为相,云何无法为有为相,云何无法而是有为
故实无有自性之灭法。《华严经》谓灭有作用,十二因缘最后支死即是灭。死能,引痴及忧悲苦恼,故灭非无作用,是有为法。以灭雨力存,故缘不具时灭,若未受果未起对治,于缘具时,仍有力感果。由业无自性,故无需赖耶等实法以持之。以灭无自性有作用,故业灭后,犹能感果。
如见梦中所缘境,愚夫觉后犹生贪,如是业灭无自性,从彼亦能有果生。
此喻显业果性空,出《转有经》。谓如愚夫,梦见妙色,觉犹生贪。梦境无自性;觉后梦境已灭,犹有引贪之用;业无自性,虽作业已久,死时心中自有先业显现,感其果报。
如境虽俱非有性,有翳惟见毛发相,而不见为余物相,当知已熟不更熟。
此答伏难。若彼难云:若以业无自性故,谓灭已犹能感果,云何已感果之业与未感果之业,俱无自性,后不感果,前能感果耶
此答彼云:如龟毛兔角,与翳眼所见毛发,俱无自性,而翳眼惟见毛发,不见龟毛兔角。故已熟未熟之业,虽俱无自性;未熟之业能成熟,已熟之业不再成熟感果也。
故见苦果由黑业,乐果唯从善业生。无善恶慧得解脱,亦遮思维诸业果。
由上述之理,业果不惟不失,且不紊乱。由通达无实自性善恶之空慧故,能得解脱。故须知业果无自性。且汝所问果因何由不乱,未达空性证一切种智,佛不许问。以业果微细,乃佛智境,非凡夫境。若以比量妄推测,易坏缘起,或致狂乱故不许问。然如是因如是果,法尔如是,如人有两目一口,不知何故有两目一口,而具有两目一口不可谓无也。
说有赖耶数取趣,及说唯有此诸蕴,此是为彼不能了,如上甚深义者说。
此答伏难。若彼难云,汝谓无实阿赖耶,何故佛说阿赖耶乎
答云:众生无始执我,以阿赖耶代彼所执之我,先令明外境空,次明内心亦空,然后达佛一切法自性空之密意。以此之故,佛不惟说赖耶,亦说有数取趣,说无我唯有五蕴,说有如来藏等。譬如小儿执物不拾,必以他物方能诳取,佛去众生我执,方便说有诸法,亦犹如是,以彼众生,尚未成熟,若为说甚深义空性,彼或怖畏不能趣入,甚至引生断见,故须先以方便,渐次引导,所谓以楔出楔之喻是也。
如佛虽离萨迦见,亦常说我及我所,如是诸法无自性,不了义经亦说有。
此再以喻显佛有时方便说不实法有。如佛虽无我见,常说我往昔如何修行,我之声闻弟子等,如是佛虽见诸法性空,有时对一类之机,亦说诸法有。以饥未熟者,不堪闻甚深了义教故。如《法华》说一切众生皆可成佛,而先多处经中,说有五种种性,乃至说有众生决不成佛。何故先后如是违反,具如《法华》穷子喻释。
又空宗说有假补特…
《入中论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