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作妨難乎
癡障性故名世俗,假法由彼現爲谛,能仁說名世俗谛,所有假法唯世俗。
此別釋世俗谛也。世俗,謂障礙真實,猶如雲翳。故即愚癡,名爲世俗,以能障宇宙真理故。癡障性者;謂愚癡能障真實性。假法,謂因緣生法。彼,謂無始愚癡障。具縛凡夫,于因緣假法,由愚癡障,見彼爲有性,不知是假,佛說名世俗谛。鏡像陽焰,亦爲凡夫所見,但凡夫亦知彼爲假,故不名谛,但名世俗法。聖人後得智,亦見世俗谛,然知其如幻如化,乃是假有,故亦不名谛,唯名世俗法。故凡夫所見假法,聖人所見假法,皆唯名世俗也。
如眩翳力能遍計,見毛發等顛倒性,淨眼所見彼體性,乃是實體此亦爾。
此別釋勝義谛。世間難解,無過諸法真實性。以衆生無始以來,從未見彼,今欲爲衆生宜說諸法真實,等同爲生盲說日,最易引生誤解。如說真如,說如來藏,一類衆生,複因此生執,不達真實,雲何解釋勝義谛
當觀《維摩诘經》諸大菩薩聲聞各說諸法實性已,文殊菩薩說,諸法實性不可說,次至維摩居士,默然無說。蓋諸法實性,如人飲水,冷暖自知,不可說示。說不可說,已如頭上加冠,未免多余累贅,何況以種種相而宣說乎
然于不可說中,要依所說之一分,次第修行,方能自證離言實性,故仍有多種方便,勉爲宜說。佛說諸有智者以譬喻而得開悟,今此頌即以譬喻釋勝義谛也。如患眩翳之目,見毛發等,周遍計度,顛倒執有。淨眼見彼病眼所見毛發,體性本空,並無彼所謂毛發。毛發體性尚無,更無所謂長短黑白等差別矣。淨眼所見無彼毛發,從本以來即無纖毫之體存在,非將彼棄去,始見爲無,亦非另見爲其他之物。此勝義谛,亦猶如是,即世俗谛在聖智中見爲本不存在而已。
若許世間是正量,世間真實聖何爲
所修聖道複何用
愚人爲量亦非理。
此頌反難彼不應以世間現見爲量。量者,謂不錯謬之標准。,世人不唯于真實不能爲量,即世間事亦多不能爲量。人于所學,研究數十年,仍不能爲正量者甚多。世人口是心非,笑裏藏刀,受欺诳者,亦複甚多。況于真理乎
宇宙真理,非凡夫所見,爲求見真實,乃修行求證。若凡夫能見真實,則已成佛多時,不須更求聖果,所修聖道,亦成無用矣。以愚夫所見爲標准,亦顯見其非理也。
世間一切非正量,故真實時無世難,若以世許除世義,即說彼爲世妨難。
此一頌正答彼違世間現見難。謂世間一切六識,非觀察真理之正量,故于觀察真實時,不可以世間現見相違爲難。若以世間共許之理,破世間共許之義,則可謂彼宗爲有世間相違之妨難。譬如有人家中之瓶被竊,他人爲言,汝瓶未失,本來無故,如夢中瓶。則可以世間現見有瓶爲難也。世間僅殖少種子,便謂此兒是我生,亦覺此樹是我栽,故世亦無從他生。
此頌進破彼雖世間亦不執從他生。謂世間人僅殖種子,便謂長大之兒是我生,僅殖樹種于,便謂此樹是我栽,可見世人于種子與兒童,樹種與大樹,視爲一體,不執各有自性也。
由芽非離種爲他,故子芽時種無壞,由其非有一性故,芽時不可雲有種。
此答伏難也。謂彼難雲:汝許緣生,豈非他生耶
答雲;我所許因果,待因名果,無實因果。以芽與種非各有自性,故芽成時,種亦未壞,故不墮斷邊。以芽與種非有實一體性故,芽成時亦不可雲種尚存在,故不墮常邊。
若謂自相依緣生,謗彼即壞諸法故,空性應是壞法因;然此非理故無性。
此下叁頌總出其執有自性他生之過。若謂必有自相始能成立因緣生,諸宗共許聖人見道時即達空性,聖人應是謗法,空性應是壞法之因,以諸法實有,觀令爲無,如有器皿,椎擊令壞。然不可說聖人謗法,故諸法定無自性。
設若觀察此諸法。離真實性不可得,是故不應妄觀察,世間所有名言谛。
名言谛即世俗谛,乃無始名言共許,非道理觀察安立。若以道理觀察,僅得真實理之空性,無世俗谛可得。以無可得故,即破世俗谛,破世俗,谛。即墮斷見,故不應自出心裁;以道理觀察,世俗谛有無自性。
于真性時以何理,觀自他生皆非理,彼觀名言亦非理,汝所計生由何成
于抉擇真性有無時,以一異等任何之理觀察,自生他生有自性之因果,皆不可得。不唯勝義中不可得,即于名言中以如是理觀察,有自性之生亦不可得。汝所計之有自性生何由成立乎
清辨謂名言有自性,勝義無自性,此說名言亦無自性,正破清辨,亦破一切實事師也。
如影像等法本空,觀待緣合非不有,于彼本空影像等,亦起見彼行相識。
此喻顯因緣和合,自有內外境生,不必有自性。如影像共許爲空,然有鏡、光明,人立在前,如是等因緣和合,則有影像生。彼不惟有像,能令見者眼識生起,且有作用,令照鏡者依之得以修治面容。影像等者,謂陽焰、水月、夢境、谷響等。又如輕氣、氧氣中無水,和臺則有水生。凸透鏡中無火,置日光下角度適宜,則有火生。木中、鑽中無火。,鑽木亦有火生。瑟弦與指,各無妙音,和合則有妙音生。人食商陸,目中則見諸幻象,而牛則以爲食料,並無異狀。人食毒性則死,孔雀食之,毛愈光澤。是皆可見諸法無自法,而因緣和合,作用不無,不待有自性,方有因緣生也。
如是一切法雖空,從空性中亦得生,二谛俱無自性故,彼等非斷亦非常。
此一頌以法合喻也。如上所舉諸例,如是諸法雖無自性,而因緣和合時,從無自性中,亦有作用生,由因果于勝義谛及世俗谛中俱無自性,故因果非一自性故非常:非各有啓性,故非斷。
由業非以自性滅,故無賴耶亦能生,有業雖滅經久時,當知猶能生自果。
此下釋業果性空之理。衆生生自何來,死向何去,由何而有諸趣差別,爲因果中最大問題。外道或執業非自作,由大自在等所作,或執業常,而必受果。佛法以叁法印爲與外道分界之鴻溝。第一法印即諸行(有爲法)無常。外道所執業是造作,又有感果作用,是有爲法,而又是常,是內道所不許,故非此處所诤。于佛弟子中,共許業是有爲法之主要部分,有爲法必是無常,故業刹那不住。然業必感果,如雲:假使百千劫,所造業不亡,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如佛往昔見殺魚,生一念隨喜,于琉璃王誅釋種時,以余習力,佛猶頭痛,如是之例甚多。業既不住,又必感果,在造業以後,受報以前。何物持業力,令不失乎
薩婆多部謂有不相應行法”,非色非心,能持業力,令後受果,有實自性,名之爲得。複有他部,謂有不失法,喻如債券,貸方以錢與借方,到期持券索償,本利不失,賴有此券,而此券是金錢以外之物。賴不失法,必有果以償業,而不失法是業果以外之物。經部謂有內心相續,業力熏于內心相續,故後能感果。唯識謂相續是假,如旋火輪,不能持業不失必有體之阿賴耶,實有、無覆無記、不斷;方能受熏持種不失。此各宗之說,後後較前轉爲細密,然皆執持業之法有自性。中觀宗則謂因緣既無自性,業果如幻,不需實有持業之法,業雖先滅,後能感果,喻如磁石,遠能吸鐵。且滅亦無自性,雲何執業實滅
;小乘謂物無爲滅,唯識謂先有後無爲滅,又雲滅是叁有爲相,雲何無法爲有爲相,雲何無法而是有爲
故實無有自性之滅法。《華嚴經》謂滅有作用,十二因緣最後支死即是滅。死能,引癡及憂悲苦惱,故滅非無作用,是有爲法。以滅雨力存,故緣不具時滅,若未受果未起對治,于緣具時,仍有力感果。由業無自性,故無需賴耶等實法以持之。以滅無自性有作用,故業滅後,猶能感果。
如見夢中所緣境,愚夫覺後猶生貪,如是業滅無自性,從彼亦能有果生。
此喻顯業果性空,出《轉有經》。謂如愚夫,夢見妙色,覺猶生貪。夢境無自性;覺後夢境已滅,猶有引貪之用;業無自性,雖作業已久,死時心中自有先業顯現,感其果報。
如境雖俱非有性,有翳惟見毛發相,而不見爲余物相,當知已熟不更熟。
此答伏難。若彼難雲:若以業無自性故,謂滅已猶能感果,雲何已感果之業與未感果之業,俱無自性,後不感果,前能感果耶
此答彼雲:如龜毛兔角,與翳眼所見毛發,俱無自性,而翳眼惟見毛發,不見龜毛兔角。故已熟未熟之業,雖俱無自性;未熟之業能成熟,已熟之業不再成熟感果也。
故見苦果由黑業,樂果唯從善業生。無善惡慧得解脫,亦遮思維諸業果。
由上述之理,業果不惟不失,且不紊亂。由通達無實自性善惡之空慧故,能得解脫。故須知業果無自性。且汝所問果因何由不亂,未達空性證一切種智,佛不許問。以業果微細,乃佛智境,非凡夫境。若以比量妄推測,易壞緣起,或致狂亂故不許問。然如是因如是果,法爾如是,如人有兩目一口,不知何故有兩目一口,而具有兩目一口不可謂無也。
說有賴耶數取趣,及說唯有此諸蘊,此是爲彼不能了,如上甚深義者說。
此答伏難。若彼難雲,汝謂無實阿賴耶,何故佛說阿賴耶乎
答雲:衆生無始執我,以阿賴耶代彼所執之我,先令明外境空,次明內心亦空,然後達佛一切法自性空之密意。以此之故,佛不惟說賴耶,亦說有數取趣,說無我唯有五蘊,說有如來藏等。譬如小兒執物不拾,必以他物方能诳取,佛去衆生我執,方便說有諸法,亦猶如是,以彼衆生,尚未成熟,若爲說甚深義空性,彼或怖畏不能趣入,甚至引生斷見,故須先以方便,漸次引導,所謂以楔出楔之喻是也。
如佛雖離薩迦見,亦常說我及我所,如是諸法無自性,不了義經亦說有。
此再以喻顯佛有時方便說不實法有。如佛雖無我見,常說我往昔如何修行,我之聲聞弟子等,如是佛雖見諸法性空,有時對一類之機,亦說諸法有。以饑未熟者,不堪聞甚深了義教故。如《法華》說一切衆生皆可成佛,而先多處經中,說有五種種性,乃至說有衆生決不成佛。何故先後如是違反,具如《法華》窮子喻釋。
又空宗說有假補特…
《入中論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