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宝鬘论

  《宝鬘论》

  第一品 现前增上生与究竟决定胜

  第二品 杂品

  第三品 菩提资粮

  第四品 正教王

  第五品 出家正行

  龙树菩萨 造

  稽首敬礼一切佛菩萨

  1断除一切过,圆德所庄严,众生真善友,礼一切智尊。

  第一品 现前增上生与究竟决定胜

  2为使王修法,我当说正法,清净正法器,大王善谛听。

  3先说增上生,后得决定胜,若得增上生,渐至决定胜。

  4增上人天乐,决定胜解脱,其修习略要,唯在信与智。

  5净信能持法,有智具正知,此二智为胜,先以信起行。

  6因欲嗔痴怖,而不能坏法,斯谓有信者,决定胜胜器。

  7于身口意业,悉能巧观择,恒行自他利,是谓有智者。

  8不杀断偷盗,不作诸邪行,断妄言两舌,恶语无义语。

  9无贪心嗔心,悉断诸邪见,此谓十善道,反此即十恶。

  10离酒清净命,不损恭敬施,慈心供所敬,如是即善法。

  11苦行折磨身,如是非法行,不能断损他,亦非行利益。

  12布施及戒忍,正法广大道;若行如险道,行走颠倒路。

  13难忍生死处,无边生复生,烦恼缠缚身,长时苦中行。

  14杀生短寿报,逼恼招多损,偷盗财匮乏,邪行境多怨。

  15妄语遭诽谤,两舌亲眷离,恶口闻不悦,绮语他不信。

  16贪民害所求,嗔心受驚怖,邪见恶见报;饮酒心智乱。

  17不施故贫乏,邪命遭他诳,骄恣种下劣,嫉妒少威德。

  18嗔恶形色醜,不问智故痴,虽生在人道,然已恶趣报。

  19行此不善作,果报如是说,斯即恶业果,反此善业果。

  20贪嗔及愚痴,其果即非善,非贪非嗔痴,其果即为善。

  21恶道及诸苦,悉从不善生;善道及安乐,悉从善因生。

  22身语及意业,常离一切恶,恒行一切善,宣说此三法。

  23修此可脱离,地狱鬼畜生,得生人天道,广得王富乐。

  24由定四无量,无色梵天乐;此谓增上生,果报简要说。

  25至于决定胜,微细而深奥,未闻诸凡愚,佛说生驚怖.

  26谓我无当无,我所无亦无,凡愚思此畏,智者怖永尽。

  27一切诸异生,悉由我执生,为执我执者,裨益宣空义。

  28谓我及我所,实义皆颠倒,由见真实义,二执更不生。

  29诸蕴我执生,我执实义虚,种子若虚妄,睡果云何真?

  30若知蕴非真,我执则不生,我执既已断,蕴体更不生。

  31如揽镜自照,显现自面影,此影虽可见,微许实亦无。

  32我执亦如是,依蕴而显现,如现自面影,此实观亦无。

  33如人不揽镜,不现自面影,若不依诸蕴,我执亦不有。

  34故圣者阿难,由闻如是义,即得法眼净,常为皆丘说。

  35若时有蕴执,彼即有我执;由我执造业,从业复受生。

  36生死轮三节,无有初中后,犹如旋火轮,生起互相由。

  37彼由自他共,三世无得故,我执当永尽,业与生亦尔!

  38见知因果生,生起及灭习,如实观世间,不执有与无。

  39由闻此法故,众苦得永尽。于无怖畏处,由无智生怖。

  40涅磐一切法,皆无汝无畏,今说此为无,云何令汝怖!

  41解脱无我蕴,此为解脱义,离我及诸蕴,汝云何不乐?

  42无尚非涅磐,何况当是有,执有及执无,净尽即涅磐。

  43所谓无见者,拨无因果报,非福恶道业,彼乃邪知见。

  44所谓具正见,信有因果报,福业善道因,彼乃正知见。

  45有无见若寂,远离罪与福,以及善恶道,佛说正解脱。

  46见知生有因,是故舍无执,由见灭有因,不认彼有性。

  47前生与俱生,非因非无因,胜义作观择,生亦不应许。

  48此有故彼有,如有长短说;此生故彼生,喻之灯与光。

  49无长即无短,亦非自性成;光明非自性,灯无光亦无。

  50知由因生果,世间所共许,但由戏论生,亦不许非有。

  51灭亦非戏论,自性即清净,亦不许执有,不依二解脱。

  52远处所见色,趋近必分明,若阳焰即水,趋近何不见?

  53如远处所见,世间为真实,趋近则不见,无相如阳焰。

  54阳焰以为水,非水非真实,蕴我亦复然,非我非真实。

  55讲阳焰为水,趋前思饮彼,亦知彼水无,仍执实为痴。

  56世间如阳焰,若执有或无,此执为无明,痴故无解脱。

  57无见堕恶趣,有见生善趣,若能如实知,不依二解脱。

  58清净如实知,不执有无见,若堕于无见,何不说堕有?

  59若言由破有,义即为堕无,故若破无见,云何不堕有?

  60实义说为无,非言行心思,由依菩提故,此诸说为无。

  61凡说人蕴者,世间数论师,(休+鸟)留徒无衣,问彼离有无。

  62此唯佛正教,宣说甘露法,离有无甚深,是正法殊胜。

  63灭已无去来,亦不住刹那,若离三世体,实义云何有?

  64二世虚无实,现在亦不住,世间生住灭,实义云何异?

  65无住故无生,胜义亦无灭,是故生住灭,实义云何有?

  66若法悉恒常,何法刹那灭,若无刹那灭,云何有变异?

  67一聚一切聚,若言刹那灭,回亦无所缘,彼二亦非因。

  68若刹那灭尽,故物云何有?若坚无刹那,故物云何有?

  69刹那若有边,初中际亦有,由刹那三际,故刹那无住。

  70是刹那三际,思际如刹那,则初中后际,离自他非有。

  71方位异非一,无方则无异,离一则无多,离有何法无?

  72由灭或对治,令有成为无,若法有自性,何有灭对治?

  73是故彼涅磐,不遮世间义,世间有边否?他问佛默然。

  74以此甚深法,不向非器说,因此诸智者,知为一切智。

  75此决定胜法,甚深悉不执,无住圆菩提,遍知诸佛说。

  76驚怖无住法,世人爱依著,离有无二边,不习故堕落。

  77无可怖作怖,损自复恼他,愿王汝不动,儘力去实行。

  78为王不遭损,应学出世理,不依二边义,如彼教宣说。

  79罪福诸事行,非此甚深法,自他内外道,怖畏不住信。

  80士夫非地水,非火风非空,非识非一切,异此无士夫。

  81如六界集故,士夫非真实,如是一一界,集故亦非真。

  82蕴非我我所,非彼亦非无,非如薪火雜,故云何有我?

  83三大非地界,非彼亦非无,一一亦如斯,诸大如我虚。

  84地水及火风,一一悉无性,离三亦无一,离一亦无三。

  85若离三无一,离一亦无三,各别既非有,云何和合成?

  86但若各自有,离薪应有火,动礙与相聚,如彼水风地。

  87火大若无性,三大岂有性?三大缘所生,诸法悉相顺。

  88以彼各自成,云何更互有?若各自不成,云何相互有?

  89若谓各自无,一无况余三,若非杂非一,离亦各自无。

  90诸大非自有,自相云何有?各无多亦无,故相世俗说。

  91色声香味触,实义亦如斯,眼识及诸色,无明业与生,

  92作者业及事,因果及时际,短长等诸法,名名者亦然。

  93地水及火风,长短及粗细,善等于圣智,佛说悉遮灭。

  94识无形无边,诸法之主者,地水及火大,风等实不见。

  95此中长与短,粗细善不善,各及色等法,一切皆寂灭。

  96圣识因无明,昔有诸真义,为知于圣识,是后皆遮除。

  97识如火之薪,诸法皆如是,于诸如实择,具光燃烧尽。

  98由痴昔执有,而后观实义,寻有既不得,无事何可得!

  99色法唯假名,虚空亦如是,离种宁有色,唯名亦无性。

  100受想行及识,大种等诸法,应勤如是思,故六界无我。

   第二品 杂品

  1如剥芭蕉树,无余尽无实;从六界寻思,士夫亦如是;

  2是故佛正说,一切法无我,六界皆无我,向王宣此义。

  3我无我二义,如实无有缘,是故如来遮,我见无我见。

  4见闻觉知言,佛说无虚实,二者相待成,此二如实无。

  5如实寻世间,离实亦离虚,此于胜义中,不许计有无。

  6任遍一切法,有无遍智说。有边及无边,二者皆非无。

  7过去佛无量,现在亦如是,众生亦无边,为此住三世。

  8尽住于三世,世间无增因,由此一切智,云何佛记边?

  9由此法甚深,于凡秘不宣,说世如幻化,是佛甘露教。

  10譬如幻化象,生灭虽可见;此象及生灭,如实寻不得。

  11此幻化世间,虽有见生灭,但于胜义中,悉无生灭性。

  12幻明无从来,亦无有去处,若除众生迷,实义无有住。

  13如同幻世间,无去说无来,若除众生迷,实义无所住。

  14世体过三世,除名言增益,先有或后灭,彼世云何实?

  15佛陀于此理,有边及无边,非有亦有四,正宣唯无记。

  16是身不净相,粗现量境界,恒数数显现,尚不入心住。

  17正法极微细,甚深无依底,非现量行境,云何可易人。

  18此正法甚深,异生实难解,故佛初成道,舍说甚深义。

  19若法非正了,即害不聪人,彼若因无执,沉没不净坑。

  20或因执邪法,愚者生智慢,谤法暴恶性,反堕无间狱。

  21譬如胜饮食,偏用遭危害;若如理量食,得寿力强乐。

  22若邪解空义,遭若亦如是;若能如理解,感乐及菩提。

  23故于有无见,悉应正断除,为遍知实义,胜持莫轻视。

  24正法不了知,随逐长我执,造诸善恶业,次生善恶道。

  25乃至执有我,遮法仍未达,当于施戒忍,恒敬起正勤。

  26作事法为先,中后法相应;行持依真理,现来无损恼。

  27因法现名乐,临终无怖畏,来生受富乐,故应恒依法。

  28唯法是正治,因法天下爱;若主感民爱,现来不被诳。

  29若非法治化,主遭民厌恶,世间憎怨故,现后不欢乐。

  30恶理越恶道,他欺诳难忍,如是邪命论,云何说为正?

  31若专诳他故,云何说正事,由此于万生,恒遭他欺诳。

  32若敌使怨尤,舍失取其德;若为得己利,亦令敌尤恼。

  33布施及爱语,利行及同利,由彼摄世间,亦摄法当行。

  34王若说实语,则民生坚信;设若汝妄语,不起他安信。

  35无欺即实语,意乐虽违实,却使他获益,翻此则不然。

  36若明舍财物,亦能隐王失,倘若王悭吝,德财尽灭失。

  37若王静诸恶,德深人爱重,…

《宝鬘论》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 继续阅读 ▪ 回诤论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