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中观正见▪P7

  ..续本文上一页水一样,是没有分别的,所以说无异。

   [ 若法从缘生,不即不异因,是故名实相,不断亦不常。] 一切法都是由因缘产生的,果和因虽然有关系,这种关系是否是真实独立存在的?因和果是真实的一、还是真实的异呢?假使果和因的关系是真实的,产生果的时候就不用依靠因,因就不会生果,假使果和因的关系是其实的,而且是异体,果就不用依靠因,果的产生是无因生,果就永远不会断,假使要断就永远断,要常就永远常。假使因和果是真实的一或更实的异,就会变成断、常。虽然因和果是异体,但并非是真实的异体。

   [ 不一亦不异,不常亦不断,是名诸世尊,教化甘露味。] 因此,释迦世尊所讲的教法的精华就是空性的道理,就是[ 不一亦不异,不常亦不断。] 的空性的道理。

   [ 若佛不出世,佛法已减尽,诸辟支佛智,从於远离生。] 独觉阿罗汉也是要了达空性的道理,由多生串习空性的智慧,而断除一切的烦恼。中观理聚六论的[ 六十正理论] 说,解脱必须依靠空性的智慧才能解脱。为什麽要强调这一点呢?因为自续以下,认为人我执及法我执有粗细的差别,他们认为法我执虽然是轮的究竟根本,但是十二因缘的第一支无明,不是法我执,而是人我执。所以要解脱不一定要断除法我执,只要断除人我执就可以了。因为人我执和法我执有粗细的差别,所以他们的人无我和法无我之间,也有相当大的差别。但是由经文我们可以了解,人我执和法我执虽然所缘境不同,一个所缘的是补特伽罗,一个所缘的是蕴体,所执的行相(自性有)是相同的。两者之中没有粗细的差别。就是说,解脱必须透过空性,甚至於由法无我的道理才能解脱,除此之外,没有任何的解脱之道。﹁中论﹂里讲到,成佛、解脱一定要有法无我的认识二是同自续以下各派见解最大的差别。

   [ 中论] 第二十六品观十二因缘,说明轮的过患,解释得非常清楚。轮是由集谛所生,集谛是由无明引起,至於生起的次第,我们可以透过[ 相续本母] 有更详细的认识,所以[ 相续本母] 这本论是非常重要。我们再由第十八品讲的空性道理,可以了解烦恼是可以断除,而且证空的智慧经由空性的了解,可以知道解脱是有可能的二样我们才会更对导师释迦牟尼佛产生胜解信。虽然世界上有许多宗派的导师,但是释迦牟尼佛所说的不同。那麽,我们才会对很难懂的空性产生很强烈的求学、心。内道和外道最主要是由皈依来辨别的,我相信中论的解释,能对於皈依有更大的帮助,产生更坚固的皈依心。

  真正佛法的目标是[ 涅槃寂净] 。我们了解涅槃寂净是绝对有的,而且也可以证得的,因此我们才会对於涅槃产生极大的希求心、欢喜心,有了这种欢喜心之後,教导涅槃的导师释迦牟尼佛,我们会产生更强烈的信心,就能对佛说的法……法宝以及佛宝,产生更正坚固的信心,修学涅槃的僧宝,我们才会想要皈依,才要真的皈依三宝。

  六、空性之重要(观四谛品第二十四)

   [ 若一切皆空,无生亦无灭,如是则无有,四圣谛之法。] 这是执著实有的宗派对中观派的非难。假使你们觉得我们所看到的一切世俗法没有自性,并非从境那方面而产生(自相存在),境上若无,就没有从那一方面产生作用。假使境上那一方面不产生作用,唯有依靠名字,还有分别心安立而已,就是唯名而取了。倘若是唯名而取,业就不决定了,因就不决定生果。依因生果的道理,因为境上不具任何的能力,只有唯名而取,变成种子也可以生人了;种子只能生小苗,原因是种子上有生小苗的能力,没有生人的能力。所以中观派认为一切法不是从境上而产生,我觉得这一切法不能成立,业是不决定的,业假使不决定,善恶也不决定了。善恶不决定,就没有四圣谛了,没有四圣谛,一切都不存在。没有善恶、没有四圣谛、没有苦集、没有灭道了;没有苦集灭道,就没有佛、法、僧三宝。安立实相派的是无著菩萨及世亲菩萨,他们大力的提倡实相派,一切的依他起是真实有,这是他们大力提倡的宗义。但是在著中论的时候,是否有无著、世亲,这是一个问题。因为佛陀涅槃之後的四百年後龙树菩萨诞生,佛陀涅槃之後的九百年是无著菩萨诞生,但是龙树菩萨住世六百年,这样算起来,我也不是很清楚。至於月称菩萨是不是龙树菩萨的大弟子,这有多种说法了。有一些人说:他不是龙树菩萨的心子,就是直接可以见到。有人说:龙树菩萨先圆寂後,月称菩萨才来这世间的。又有一些人说:龙树菩萨在世的时候就有月称了,这是阿底峡尊者所讲的。总之在著中论的时候,那时无著和世亲没有大力的提倡实有派。

  实有派的说法,就是一切依他起是真实有的。以近代而言,我们跟普通的人解释说:诸法无自性,没有从境那方面产生。一般对不是境上产生,会觉得这一切都不存在,是空无所有。对中观不是很了解的人,都会有这种错误的看法。我曾经遇到一个人他跟我说过:[你们佛教徒讲慈悲心是非常好,但是讲到最後什麽都没有,这算什麽东西啊!]所以不了解中观的正见,他可能会错意。

  智慧不是很深厚的人,是无法一下就了解空性的道理,具有善巧及成就的导师释迦牟尼佛很善巧的教导众生,为了使智慧不深厚的众生能了解空性,所以他先说有我,或者是由其他的方式慢慢的引导让他们了解。我们上次就讲过了,诸佛或说我,或说无我。有一句偈:[一切实非实,非实非非实。]这偈诵就是表示,导师释迦牟尼佛是很善巧的来引导众生。

  佛教有四部:毗婆娑宗、经部宗,这两部宗义是有根据的,佛陀当初在世时,讲解毗婆娑宗及经部宗的宗义,是依据四阿含为根本经。唯识的根本经以应成派来说是解深密经,但是自续,也就是清辨论师,认为解深密经是自续的根本经,所以他们不认为是属於唯识派上是清辨论师特别的一种说法。但是应成派却不这样认为,应成派以及龙树菩萨、提婆菩萨、佛护论师、月称论师,他们都共同认为解深密经及楞伽经是属於唯识派的根本经,专门说明唯识宗义。所以导师释迦牟尼佛是很善巧的,依靠众生的根器,传授他们需要的法。以智慧品而言,导师释迦牟尼佛为了众生根性,大致分三种:(一)对於下部,也就是毗婆娑宗和经部宗讲一切法是实,是真实有的。(二)以唯识而言,对於唯识宗的宗师而言,佛陀对他们讲解深密经。曰以上根者而言,佛陀对他们讲空性的道理,那就是般若经,就是中观派的根本经。以方便品而言,佛陀对於小乘道,当然也是以慈悲心为根本,而对他们讲三十七道品,使他们得到自利解脱;对於心力比较强的大乘者,佛陀对他们讲菩提心、六度般若蜜多等。所以佛陀的教导方式是非常善巧的。

   佛陀是为了利益众生而说法,佛陀并非说:[ 我的这一派最好,你一定要信] 。假使某一法对某众生有帮助,佛陀就对他说那种法。我认为在许多的地方,许多的国家,所遗留下来的宗教,对这个地方、国家的人民有相当大的帮助,依他们的根器,这个宗教是对他们最有利益的。虽然佛教是很好、很深、很广,以真理安立的。但是不能说:[ 我有道理,你来信我]。所以佛陀善巧的指导方式,以我个人而言,对我有很大的启发。

   既然佛陀对四宗都说过四宗的宗义,我刚才分为三部经,就是毗婆娑宗和经部宗的根本经,以及唯识的根本经,中观的根本经。假使佛陀真正的究竟意趣,我们要靠经文来安立,也就很难寻找了;因为佛陀说了不同的三部经,我们无法靠经文安立佛陀真正的究竟意趣何在。佛陀曾经说过,究竟有三乘,在经文里讲得非常的清楚。假使我们要靠经文安立究竟乘有三乘,那是佛陀对於众生的根器而一言呢?还是佛陀真正的究竟意趣?如果依经文就找不到答案。那麽我们要如何能了知,什麽是佛陀的究竟意趣呢?就是靠正理去辨别,没有损害的,就是佛陀真正意趣;假使我们用正理去辨别时,找到有违害时后就不是佛陀的究竟意趣。当然也是要由经文,再以正理辨别!不然佛陀的究竟意趣,对有些众生就不能契入。

  科学家要找到答案之前,他们不会因为别人都这样说,我也这样认为。当他们还未找到答案时,也不会完全的反对,但是也不会完全的认定,他们只是保持一种犹豫疑惑的情况之下做研究,以研究的方式找到答案,这时候他才证明。同样的,科学家这一种研究的方式,我觉得跟我们佛教的研究方式是相同的。

   我曾经遇到一位美国朋友,他对我说:[你最好不要多见科学家,不要跟他们多谈,多谈的话,小心你们佛教会被科学家破坏了]。那时候我觉得奇怪,有这种危险吗?因为佛教,尤其是大乘佛教,最主要是经过真理来证明实际的情况,并非是由经文来证明我们捏造的东西出来,就像生起次第一样,并不是如此。佛教是透过正理来安立、来证明实际情况,科学家也是透过他们的研究。虽然意识是个无形的东西,他们暂时还没有做这一方面的研究,但是有形的色法,他们透过研究证明而了解,一切的色法都是有方分。何谓有方分?就是可以再分解,无尽的再分解。这跟佛教所说的完全一致,佛教也认为一切的色法,是有方分,并非无方分。我觉得这是很相符相合的,并没有任何的违背,科学家不会给我们佛教危险,我并不认为如此。现在跟科学家一直在交谈,我觉得佛教在所有的宗教里面,是一个思想很宽阔,不只如此,假使你好好去想,可以想得很深刻,是一个很特殊的宗教,一个符合实际的宗教。

  我们上下部,也就是佛教的宗义,佛教的四宗里面也讲到细微的无常,就是每一刹那,每一刹那都在幻灭的后跟科学家现在所研究,已经得到结果是一致的,我不知道科学家的取名。他们说:不管任何一个色法都有一个微细的微尘粒子(量子力学),每一刹那都在转变当中,他们已经研究证明了这一…

《中观正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宝鬘论讲义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