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清净道论》-别解脱律仪▪P4

  ..续本文上一页么他就犯了一条恶作(dukka

  a,突吉罗),就是明知他是穿鞋你还继续说法,那么因为不恭敬的缘故,所以就犯了一条恶作。这个是关于说法的。

  然后最后还有三条就是关于不能够在草木上吐痰,吐唾液,还有不能够在水中吐痰,吐唾液跟大小便以及不能够站立着大小便,所以南传的比库都是坐着、蹲着小便的,因为我们没有所谓内裤等等,我们只是三衣。

  最后一类第八类是七种灭诤法。

  灭这里用的是samathà,就是止的意思,就是对于僧团当中经常起的诤论应当平息的方法。有七种方法,比如说现前毗尼,就是要叫那个当事人在场等等,这些现前毗尼,忆念毗尼、多觅罪毗尼、以草覆毗尼等等这些。这些都是如何来平息诤事,当在僧团当中发生了四种诤事之后,要如何平息的方法。

  在上座部的律里面,对于比库巴帝摩卡(bhikkhu-pàtimokkha,比库的波罗提木叉)一共有二百二十七条,对于比库尼巴帝摩卡(bhikkhun

  -pàtimokkha,比库尼的波罗提木叉)一共有三百一十一条。在四分律里面比库尼僧是三百四十八条。所以略有开合,但是大的内容还是一样的。

  这个是讲到巴帝摩卡,而在对于巴帝摩卡的定义方面南传和北传的都不同,根据说一切有部的看法,我不知道现在在咱们汉传佛教是怎么的看法,但是根据一切有部的看法,巴帝摩卡也包括在家人的戒,也包括了沙弥、沙弥尼的十戒,也包括了在家人的八戒跟五戒。但是我不知道现在在汉地是怎么样,包不包括,这些都是属于波罗提木叉,也包括吗?(答:包括。)

  但是根据南传的传统,巴帝摩卡只有两种,就是我们通常称为的两部本母(Dvemàtika)。这里的Màtika本母是指巴帝摩卡,就是比库巴帝摩卡、比库尼巴帝摩卡。这二个本母才称为巴帝摩卡,对在家人的戒不称为别解脱。

  接着我们再来看《清净道论》里面第十五页第四行讲到:“正行与行处具足”(àcàragocarasampanno)。

  acàra是行为的意思,gocara是行处的意思,go巴利语的原意是牛,长了二只角的牛,cara是范围或者行,牛的范围,在这里是指一位出家人他所活动的范围,比如托钵或者他应当去的那些范围、那些去处的意思。这里说到的正行,比如说有称为身的违犯、语的违犯、身语的违犯称为不正行,也可以说是一切的不良行为称为不正行。

  有哪些不良的行为呢?比如说他把一些物品,花、水果、洗衣粉等等去送给那些施主。或者通过一些巴结的语言,奉承的语言去奉承那些在家人、那些施主。或者假装说:“你的小孩很乖。”等,爱他人的小孩,或者为了在家人而成为在家人的走使、信使,就是帮他传递信息,这个都是属于不正行。是为佛陀所唾弃的、不正当的生活手段而谋求生活都称为不正行。

  那什么是正行呢?正行是与之相反的,就是身的不违犯、语的不违犯、身语的不违犯,也可以说一切戒律仪为正行。比如说他不以花、水果、冼衣粉或生活用品等等去送给在家人,不去巴结那些在家人,不为在家人走使等等。不过必须得知道假如我们是送一些佛法的书籍、一些佛像等跟弘法有关的给在家人,这个是不犯的。但是如果是为了以利求利,以施望施,送那些生活用品给在家人,就是佛陀所唾弃的、所禁止的。假如不以种种为佛陀所唾弃的、不正当的生活手段而谋求的生活称为正行。

  接着再说行处,行处就是去处的意思。这里的行处是指正当的行处。但是行处有一种是属于正当的去处,一种是不正当的去处,就是称为非行处。

  非行处比如说去妓女的地方、去寡妇的地方、去那些成年处女的地方、去那些阴阳人(去黄门,被阉割的人)的地方、去比库尼的地方、去现在来说是酒店这些地方,或者跟国王、大臣(现在来说是那些官员)、那些外道、外道的弟子等等的俗人做不适当的交际,或者对于四众弟子没有信仰的、不喜欢佛弟子的、也不布施的、甚至侮辱的、不希望佛弟子能够得利益的,这些这样的没有信心的俗家人,跟他们混在一起,这个也称为非行处。

  也就是说,你知道他对三宝没有信心,他对佛法僧,特别是对佛弟子心怀恶意,你经常还跟这些人频频繁繁地交往,这一类的去处,称为非行处。

  也就是现在来说去一些娱乐场所,比如说去舞厅、去酒吧、去卡拉OK、歌厅、去酒店等这些都不是我们出家人所应去的地方,乃至到去官府衙门,去那些外道聚居的地方。

  比如说基督教教堂或者说那些穆斯林的清真寺等这些,总之这一类的是我们作为出家人,我们作为比库不应当去的,去了会遭到讥嫌的;或者说去了我们的行为、我们的形象是会受污染的,会受到人的指责的,这一类的地方我们都不应当去,而这一类我们都统称为非行处。

  对于行处来说就与之相反,比如说不去这些酒店、舞厅、歌舞厅、不去那些政府的部门,不跟那些外道的弟子以及对佛法没有信仰的人混在一起跟他们交往;他只是跟对三宝有信心的,希望佛弟子能够得到安稳的,爱袈裟的光辉的,喜欢比库出入的,喜欢比库能够得到利益的,跟这样的一些在家人来往就称为行处。

  这个主要是对于出家人在哪些地方不适合去,哪些地方适合去的分别。

  另外还有一种正行跟不正行的分法是指:一位比库在僧团当中的作为也算。如果说不正行也可以分为身跟语的不正行。比如说身的不正行,在僧团当中,他不尊敬那些长老,没有经过他们同意就冲进去坐,冲进去站,在他们的面前站,坐在高处,用衣裹着头来说话;乃至到现在戴着帽子说话,说话的时候指手划脚;在长老比库没有穿鞋的地方,长老比库没有穿鞋经行,自己穿鞋经行;长老在低处经行,自己在高处经行;而坐着长老的位置,侵占长老的位置坐,排挤那些下座比库的位置而坐等等,这些是属于身的不正行。

  这是在僧团当中的不正行。而这一点在缅甸做得非常好,一般上来说那些在家人跟那些下座的比库他见到上座的比库,只要他经过他面前,乃至经过旁边,他都会稍微合掌、稍微腰低一点经过,而不会大摇大摆地、昂首挺胸地经过,他们都会稍微低一点地经过;而且如果是在行走,当然这个是在比较正式的地方行走的时候,他们都是按照瓦萨(vassa,戒腊)这样来排,而不会冒冒然地冲过去。

  这一点在斯里兰卡特别明显,斯里兰卡的龙树林僧团很明显。他们走路的时候,只要几位比库在那里,他们很自然地就排成一条线,但是在缅甸这方面似乎就不是很注重。但是一般在比较正式的场合也是,很自然地他们就按照戒腊的先后排成一行再进去,不用人指点的,不用人去现场指挥的,自然而然的。

  比如说托钵的时候或者说受供养的时候等等,很自然他们出入是一条线,他们走路也是一条线的。如果一个新学的比库,一个下座的比库,他没有礼节,没有礼貌,在那些上座的比库面前任意妄为,这个很容易给那些上座比库指责的,指责他们没有教养。

  什么是语的不正行呢?语的不正行就是在僧团当中他的一些语言,对那些长老、对那些上座的比库没有恭敬,不知行而自己说法,自己解答问题,自己讲解戒律,他站着说话,他说话的时候指手划脚、指指点点。同时,他进入村落人家,对那些女人,对那些少女这样说:“你们有些什么啊?你们有饭吗?你们有粥吗?你们有那些可以吃的吗?你们有什么好喝的啊?你们今天有什么好吃的?你们有什么东西送给我?”像这样的那些有暗示人供养的、拉拉杂杂的语言,也是属于语的不正行。

  对于身的正行跟语的正行是和上面的相反。比如说,如果一位比库他非常恭敬跟顺从上座长老,具有惭愧,他的威仪整齐、庄严,穿着也是非常齐整,他很有威仪地前进、后退跟做身体的任何动作,他行走的时候,他不会东张西望,威仪具足,守护根门,饮食知节量,具有正念正知,少欲知足,常勤精进,对于种种等正行完全诚意恭敬尊重而住,这称为正行。

  同时,行处也可以分为:近依行处、守护行处、近缚行处三种。

  什么是近依行处呢?这里近依的意思就是upanissayagocara, upanissaya是亲依止的意思,也就是亲近而依止。对于那些善知识、那些善友,如果他们谈论十样的事情为近依行处,哪十样的事情呢?它们是:

  少欲论(appiccha-kathà);

  知足论(santu

  hi-kathà);

  远离论(paviveka-kathà);

  独处论(asa§sagga-kathà);

  精进论(v

  riyàrambha-kathà);

  戒论(s

  la-kathà);

  定论(samàdhi-kathà);

  慧论(pa¤¤à-kathà);

  解脱论(vimutti-kathà);

  解脱知见论(vimutti¤à

  adassana-kathà)。

  所以,如果是对于一位善友、自己的朋友、自己的同修,如果他谈论的是这十方面的事情,谈论少欲、谈论知足、谈论远离、谈论独处、谈论精进、谈论戒、谈论定、谈论慧、谈论解脱、谈论解脱知见,谈论这十样事情是世尊所赞叹的,而对于亲近做这样谈论的善知识、善友,依止他们,可以听闻未所听闻的,对已经听闻的可以更加明白,可以解决疑惑,可以矫正自己的意见,可以使自己的心平息,跟他学习可以增长信、可以增长戒、可以增长多闻、可以增长舍跟增长智慧。这个称为亲依止行处或者近依行处。

  那什么是守护行处呢?守护行处是当我们在入村的时候,去到俗家人的住区的时候不要东张西望,他的眼界仅仅见眼前一寻之地,善加守护而行,而不去看象、马、车、看女人、看上、看下等等。由于守护自己的眼根这称为守护行处(àrakkhagocara)。

  那什么是近缚行处(upanibandhagocara)呢?也就是他始终把心守护而约束在四念处当中。这也就是世尊说:“ko ca, bhikkhave, bhikkhuno gocaro sako pettiko visayo

   Yadida§ cattàro satipa

  hànà ti.”“诸比库,什么是比库的行处呢?就是自己祖先的传承,这个也就是四念处。”也就是始终把他的心紧紧地跟这四念处连接在一起,好象用四念处来护住自己的心,这个称为近缚行处。

  以这样的正行跟行处具足圆满,称为“àcàragocarasampanno”(正行与行处具足)。

  “A

  umattesu vajjesu bhayadassàv

  .”“对于微细的罪过也见其怖畏。”这里是包括了即使是无意而犯的那些众学法,刚才所说的sekhiya,那些众学法,或者由于不善心等等而生起的那些极其微细的罪过。他也能够见到由于犯这些戒的怖畏,他的心怀恐惧。由于这样,他就不会无惭无愧地去犯戒,乃至到大、小的律仪,大、小的学处,他都不会去随随意意地违犯。

  对下面一句“samàdàya sikkhati sikkhàpades

  ”, samàdàya是受持,sikkhati是学习,sikkhàpada是学处、学习的地方,sikkhàpadesu是对于这些学处他应当受持和学习。也就是对于任何的学处(ya§ki¤ci sikkhàpadesu),应当去学习(sikkhitabba§),他都应当以正持而去学习(ta§ sabba§ sammà àdàya sikkhati)。也就是对于这些一切的无论大的学处、小的学处,他都应当以正确的态度好好地、认真地去学习。

  所以,在这里所说到的“以别解脱律仪防护” (pàtimokkhasa§varasa§vuto)是依于人而决定为说别解脱律仪的。而对于“正行与行处具足”等的一切,是关于如何圆成行道者的戒。对于这里说到的“àdi pana sabba§ yathàpa

  ipannassa tam sila§ sampajjati”,也就是为了圆满所有一切的这些行道他所守持的那些戒。“ta§ pa

  ipatti§ dassetum vuttanti veditabba§”,他应当知道这是为了指示这条实践的行道、方法而这样来说的。

  这个是对于别解脱律仪戒(pàtimokkhasa§vara-s

  la)的解释。

  那么,我们今天讲别解脱律仪戒就讲到这里。

  下面我们大家一起来回向。

  Imàya dhammànudhamma-pa

  ipattiyà Buddha§ p

  jemi

  Imàya dhammànudhamma-pa

  ipattiyà Dhamma§ p

  jemi

  Imàya dhammànudhamma-pa

  ipattiyà Sa

  gha§ p

  jemi

  Addhàimàyapa

  ipattiyàjà

  i-jarà-mara

  amhàparimuccissàmi .

  以此法隨法行,我禮敬佛!

  以此法隨法行,我禮敬法!

  以此法隨法行,我禮敬僧!

  切實依此而行,我將解脫生、老、死!

  Idaü me pu¤¤aü,àsavakkhayaü vahaü hotu.

  Idaü me pu¤¤aü,nibbànassa paccayo hotu.

  Mama pu¤¤abhàga,sabbasattànaü bhàjemi,

  Te sabbe me samaü,pu¤¤abhàgaü labhantu.

  願我些功德,導向諸漏盡!

  願我些功德。為證涅槃緣!

  我此功德分,回向諸有情!

  願一切有情,同得功德分!

  Sàdhu! Sàdhu! Sàdhu!

  薩度!薩度!薩度!

  

  

《《清净道论》-别解脱律仪》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