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自己丑;有能亦无悲,说此最下等。
欲断嗔恚,应当思维嗔的过患,因为在无有能力损害他人时而起嗔恚,唯使自己面容恼怒颦蹙等丑恶;若有能力,亦无悲愍,所以说此嗔恚是最下等的,因为由彼嗔恚能损害自他一切故。譬如有一婆罗门作了违反种姓的过失,使其他同种姓的都遭受灾患。
(子)二(广说依嗔恚对治的轨则)分五:(一)对能尽自己恶果的缘不应起嗔;(二)不悦意语是自己立为损恼非本体损恼故不应起嗔;(三)典章说应治罚毁骂者是颠倒的;(四)对能遣除他的心境过患不应起嗔;(五)对卑弱者说恶语不应起嗔。
(丑)一(对能尽自己恶果的缘不应起嗔)
颂曰:说不悦意声,能净昔作恶,愚蒙不善士,不乐自清净。
闻粗恶语就对彼起嗔是愚蠢的,因为闻不悦意声,能拔尽自己往昔所作的恶业果报。对能尽业果的缘,不生欢喜反而起嗔,这是对业果最愚蒙的不善士,是不乐自己罪障清净者。譬如善意医疗老象的牧人,反被象害。
(丑)二(不悦意语是自己立为损恼非本体损恼不应起嗔)
颂曰:所闻不悦意,自住无损恼,故从分别生,妄执由他起。
由此理由,对粗恶语不应嗔恚,因为所闻粗恶不悦意语,本体无有损恼,若本体有损恼,那么,说者也应当有损恼。是故认为对自己有毁辱唯是从自己的分别心生,若起嗔恚损恼,此损恼则是妄执由他所起。由于自己的分别故作损恼,所以对他人不应起嗔。譬如有一牧牛妇,闻暗穴中食饮食声,即妄执是守田女,她说:此牛婆子在吃什么?后来知是自己的女儿,又说:这是老鼠在食。
(丑)三(典章说应治罚毁骂者是颠倒)
颂曰:如对毁骂者,则说应治罚,如是对赞者,何不说供养。
问曰:典章说应当治罚毁骂者。答曰:这唯独是不平等的等起心(出发点),因为如对毁骂者,则说为应当治罚,如是对赞叹者,何不说为应当供养?应当是供养,若不说是供养,典章所说则是颠倒。譬如见诸鸟飞翔斗争,则起杀害心,对说爱语者不作供养。
(丑)四(对能遣除他的心境过患不应起嗔)
颂曰:汝不说可呵,若余亦知者,不应嗔说者,况嗔不实说。
问曰:由毁骂揭露自己的过失,使人知道,所以应嗔恚。答曰:汝是瞎子跛子等,汝纵然不说这是可呵,设若别人讥毁时,亦不应对彼生嗔,因为不说余人亦了知故。若自已是残废者,别人骂时,当不应起嗔;则汝自己没有过失,骂者则非实说,则更不应嗔恚,是故不应嗔恚一切。譬如对残废者说为残废,不是残废者说为残废,这两种说法,国王都不应治罚。
(丑)五(对卑弱者说恶语不应起嗔)
颂曰:从诸恶劣人,非仅出恶语,恶人发恶语,实属于少分。
问曰:闻卑弱者说粗恶语应当嗔恚。答曰:从诸恶劣人来说,他是乐于作非法,并且欢喜作诸恶行令他人生苦恼,非仅不厌地出诸恶语,就是打杀等事也能作故。是故从恶劣人仅仅发出一点粗恶语,这点过失实属于少分,所以应欢喜,对彼不宜起嗔恚。譬如圣者满慈子,欲度“学那”河彼岸的众生,随彼等所作,决心深修忍辱,所以大师乃允许他往彼岸教化。
(子)三(破惩罚无故骂人者无过)
颂曰:损害于他人,于自无少德,汝重无德嗔,唯属于妄执。
问曰:惩罚辱骂无有过失的人,是没有罪过的。答曰:于他毁骂的人作损恼报复,对于自已从前已受辱骂等损恼,毫无少许补救,汝重视这种有过无德的嗔恚,唯独属于颠倒妄执而已。譬如试验刀的锋芒,利与不利都对自己有痛苦的感觉。
(子)四(思维忍的功德后而破嗔)分三:(一)对骂者应当修忍;(二)对压伏卑弱者的嗔忿不应尊重;(三)忍受嗔忿是一切功德生处故应当欢喜修习。
(丑)一(对骂者应当修忍)
颂曰:若忍无劬劳,能得大福德,若于忍作障,有谁愚同彼。
问曰:有谁智者被别人无德的辱骂能修忍?答曰:设若修忍能使嗔恚无机会生起,而对他不作损恼,即无须劬劳就能招感香、庄严、害心不能损恼的河流和色身端严等大福德。那么,有谁士夫于修忍殊胜道作障碍,又有谁愚痴得同彼一样呢?很快地摧坏自己功德故。是故能忍让辱骂者名为智者。”譬如有一妇人见自己丈夫有病尚未死,她即杀害他命(她的意思是免他活在受苦,不如死后安乐,世上有谁能同这样的愚痴者。)。
(丑)二(对压伏卑弱的嗔忿者不应尊重)
颂曰:特对强力者,嗔恚则不起,嗔唯陵羸弱,汝何敬重彼。
由此理由应当断除嗔恚,因为嗔恚对有强力者不能作损害,所以嗔恚不易生起,是故嗔恚唯欺陵羸弱者,汝以何因敬重彼嗔恚呢?不应敬重。譬如欺负妇人,谁肯称他为勇敢者。
(丑)三(应欢喜修习忍受嗔忿是一切功德处)
颂曰:若于嗔处忍,能生诸修德,于德处云畏,汝唯是愚夫。
问曰:若修忍辱,别人认为无力报复,而行欺侮,所以应起嗔恚。答曰:不合道理,因为若谁能于可生嗔处修忍,他就能生起诸修习慈心三昧等功德,乃至挤牛乳顷若能修习慈心,亦能引生八种功德,如《中观宝鬘论》云:“人天生欢喜,天人常护佑,得喜、众安乐,毒害、刀无损,易得诸利乐,当生梵世界;虽未得解脱,有慈法八德。”以上所说,若于忍功德处或云畏惧别人讥笑而作报复,放弃修忍,汝唯是愚夫,因为汝摧毁殊胜功德处故。譬如有一士夫想遮止恶行,遂认为这是羞愧,仍作恶行,这是最愚痴者。
(子)五(他人轻毁应当修忍)
颂曰:谁灭尽侮毁,而生于他世,与其自作恶,受侮尤善哉。
问曰:被卑下软弱者毁骂,力量强盛者难忍,应当对骂者予以惩罚。答曰:谁人能灭尽一切仇敌对自己的侮毁?永远也报复不尽的,而英雄之名谁能保至他世亦不灭尽?是故与其报复而积集罪恶,堕于恶趣,自己为摧伏仇敌而作罪恶相比较,宁肯受侮毁犹为善哉。所以应忍受侮毁,由此即不堕恶趣,由积集罪恶当堕恶趣故。譬如辘轳旋转,无有始终,所以报复等亦不能尽的。
(辛)二(明拔除烦恼种子修习对治的轨则)
颂曰:若谁能真知,内识住等相,有此智慧者,烦恼终不住。
识是因因缘而生,生即是有为法,有为法则是刹那变异,无自性住,由于非自性住,所以生灭皆无自性。由于生住灭无自性,悟入三界一切有为法如幻,一切烦恼则应断除。若谁瑜伽师能真知内识生住灭等相,无有微尘许自性;若有修习此三界如幻,识无自性的智慧者,那么,烦恼在他的意识智慧上终不能住。譬如拔除毒树根。是故先应修习压伏现行烦恼的对治,然后方能通达缘起无自性,断除无余烦恼种子。
总摄颂曰:
障碍利生菩提行,随顺贪等烦恼转;
修慈不净瑜伽师,达真而住解脱乐。
第七品 明人远离贪着欲财方便品
(戊)三(明远离烦恼所缘——贪着五欲受用境的方便):已说生死过患,为了对生死生起厌离故,于能引后有的业,修习远离贪着。此分二:(一)标品名;(二)正释品文。
(己)一(标品名)
示修菩萨瑜伽行四百论释善解心要论,明人远离贪着欲财方便品第七。
(己)二(正释品文)分三:(一)思维生死的过患;(二)远离引发生死的因——有漏业;(三)明永断业的必要。
(庚)一(思维生死的过患)分二:(一)思维生死的总过患;(二)别明远离于乐趣生爱。
(辛)一(思维生死的总过患)分二:(一)必须修习怖畏生死的理由;(二)如何生起厌离的轨则。
(壬)一(必须修习怖畏生死的理由)
颂曰:于此大苦海,毕竟无边际,愚夫沉此中,云何不生畏。
为了断除生死的因,首先应当思维生死的过患,因为由无明、我慢和从爱所生的爱结三十六种毒蛇遍布,三十二种恶见罗刹,搅动生死使诸有漩复流转。众生无始时来流转于此生死大苦海,毕竟无有边际,愚夫异生,汝从无始时来沉没此生死海中,由何因缘不生畏惧呢?应当畏惧,因为现见沉没有边底的海中尚须畏惧,何况无边。譬如有一五通仙人,欲了解世间边际,即运用神足通,足踏须弥顶运行,结果未至边际而死。
(壬)二(如何生起厌离的轨则)分四:(一)不应耽着韶华;(二)为业烦恼所自在故应当怖畏;(三)教示努力断除生死轮回的因;(四)断除为远离生死无须努力的诤执。
(癸)一(不应耽著韶华)
颂曰:韶华适落后,复又现于前,虽住此世间,现见如赛跑。
问曰:虽然要多缘生起的过患,但是,在韶华等时代,应该骄逸,勿须怖畏。答曰:韶华时代等,并不是恒常久住,所以在少年时代不应该傲慢,因为此时韶华适落于后,渐渐地趋向于老,乃至死后韶华复又现于前,而又渐渐地趋向于老。虽然耽著住于韶华时代,但是,于此世间上现见有少年、老、死等各各都想奔趋于前。犹如赛跑,刹那变化而非恒存,所以在少年时代不应该骄傲。譬如压芝麻油的轮辐影像,一刻不停地在旋转变动。
(癸)二(随业烦恼自在故应当怖畏)
颂曰:汝于三有中,非能随愿往,随他转无畏,岂成有慧者。
问曰:虽然须往后世,但亦不应怖畏。答曰:愚夫!汝于三有中,非能随自己的意愿往人天等善趣,完全是随他业烦恼自在而转,不会超越怖畏阶段。若无有点怖畏心,岂能成为有智慧的聪明者?由于随顺业烦恼自在而转,所以应当恒常生起厌离。譬如河水所漂流的树。
(癸)三(教示努力断除生起轮回的因)
颂曰:未来无边际,常时为异生,如汝过去世,理应勿复尔。
问曰:此生虽然耽著乐受而不能断除生死,但是,在后世生中可以努力断除。答曰:未来生中无有边际,过去世中亦无有始,在过去一切生中常时为异生。如汝, , , 在过去世未曾如是解脱三有,现在未来理应勿复再像过去无义地虚度尔许时光,应当精进。譬如有人对调戏他人的妇女,虽经亲友的劝止,但仍如是作而不改悔。如《华严经》云:“汝应忆念过去世,贪…
《中观四百论释》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