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陀的殊胜力。譬如有一国王名曰身圣,不信比丘(月称疏:有一国王一曰见有兽行外道与兽作欲,如是即认为比丘亦与外道同样无德,所以他就不相信比丘。)。
总摄颂曰:
应善思维生死过,诸劣慧者生畏处,
悟入甚深广大法,应修菩提行心要。
第六品 明断烦恼方便品
(戊)二(明断菩萨行的障碍——烦恼之方便)分二:(一)标品名;(二)正释品文。
(己)一(标品名)
示修菩萨瑜伽行四百论释善解心要论,明断烦恼方便品第六。
(己)二(正释品文)分二:(一)破许逼身苦行能断除业烦恼;(二)明断烦恼之方便。
(庚)一(破许逼身苦行能断业烦恼)
颂曰:由乐增长贪,由苦增长嗔,若乐非苦行,苦何为苦行。
为众生亲友的菩萨,了知一切衰老之处即是生死,生死的因即是业烦恼,所以应当调伏所化众生的业烦恼。问曰:设若是这样,那出家人受五百间高大房屋和百味饮食,就不合道理,由于随顺彼等住处和饮食的安乐,就能增长贪欲,所以首先应当断除生起贪欲的所依——色等境,因此现在由身受寒热逼恼和拔发等苦,就叫做摧伏业烦恼的难行。答曰:若是由身受安乐即能增长贪欲,而应断除这种乐因,那么,身心由苦恼所逼即能增长嗔恚,这亦必须断除;以何理由若具有乐就非是苦行,而断食、以风日逼恼的苦,何名为苦行呢?所以说摧灭烦恼乃名为苦行,逼恼身心并非苦行。世尊为了遮止生贪故,特别对补特伽罗授予十二杜多行;为遮止有嗔恚的有情生嗔,即授予饮食和法衣等美好资具,所以专为息灭烦恼的释迦弟子,乃名为苦行。譬如由压甘蔗乃能得糖,所以由断烦恼,现世与将来乃能获得种种安乐。
(庚)二(明断烦恼的方便)分二:(一)明断现行烦恼的轨则;(二)明为拔除烦恼种子而修习对治的轨则。
(辛)一(明断现行烦恼的轨则)分三:(一)总示断除三毒的轨则;(二)别明断三毒的轨则;(三)别述断贪嗔的轨则。
(壬)一(总示断除三毒的轨则)分五:(一)应知三毒的作业;(二)必须断除三毒的理由;(三)应别别依止贪嗔的对治;(四)摄受有贪嗔弟子的轨则;(五)了知烦恼生时的次第之后依止对治的轨则。
(癸)一(应知三毒的作业)
颂曰:贪业能摄集,嗔业起斗争,痴业能增长,如风于大种。
若了知三毒的作业之后,就应当断除,因为贪欲的业用就是能摄集有情和非有情的财物,对治贪欲即是修习不净、远离誊属和受用。嗔的业用就是能引起斗争,对治嗔恚的即是修习慈心和安住适意的殿宇等。犹如风力能遍火等诸大种,所以痴的业用是长养贪嗔二者,对治痴的法即是修习缘起等。譬如鲸鱼以火力则能杀害,所以三毒必须由智慧火来对治。
(癸)二(必须断除三毒的理由)
颂曰:不会故贪苦,无助故嗔苦,无知故愚痴,由彼不达彼。
问曰:既有三毒的对治,又何故应断除呢?答曰:能生苦故。与现前可爱境不能会遇故生贪苦;欲想摧伏仇敌无有力量的辅助故生嗔苦;无知微细无我理由愚痴故引生苦,由于彼贪嗔等所蔽伏,就不能了达彼贪嗔等苦是极大痛苦,所以应当努力断除烦恼。譬如穷子希求王妃而生痛苦。
(癸)三(应别别依止贪嗔的对治)
颂曰:如现见痰病、胆病不俱起;如是现见嗔,与贪不俱起。
问曰:如痴与贪嗔相遇时能同时俱起,是否贪嗔相遇时也能同时俱起呢?答曰:如现见痰饮病与胆病不能同时俱起,如是现见嗔与贪在一补特伽罗的身心上不能同时俱起现行,因为贪与嗔的行相是相反的,二者应是别别依止而起业用。譬如水瓶中不能盛火故。
(癸)四(摄受有贪嗔弟子的轨则)
颂曰:役贪如奴仆,不爱治彼故;敬嗔如事主,爱敬治彼故。
师长教诫弟子应当了知贪嗔的性相和作用。摄受有贪的弟子,役贪应如像驱使奴仆一样的调伏,不能以爱护心情来对治彼的贪欲故;敬重有嗔的弟子,如像承事主人,令嗔不起,以爱敬的心情来对治彼的嗔故。譬如浣衣者养驴子一样的照料。
(癸)五(了知烦恼生时的次第之后依止对治的轨则)
颂曰:初时愚痴生,中间起嗔恚,末后生贪欲,每日三时起。
了知烦恼生时之后就应当依法对治,因为晚上增长睡眠,而痰病即增盛。晨早初时愚痴易生;中间为寻求衣食,轮转奔驰,由饥渴逼恼,则容易生起嗔恚;夜间最末离疲倦之后则容易生起贪欲;所以随身生的过失作用,则是每日三次令烦恼生起。应当依靠精进不放逸来对冶三毒。譬如则打戛王考问婆罗门大臣,婆罗门则生起嗔恚,后来国王赐赏一百瓶香油,当下又生起贪爱。
(壬)二(别明断三毒的轨则)分三:(一)断贪的轨则;(二)断嗔的轨则;(三)断痴的轨则。
(癸)一(断贪的轨则)分二:(一)难知贪是所应断故应励力断除;(二)了知贪的因缘差别后则应断除。
(子)一(难知贪是所应断故应励力断除)
颂曰:贪非亲似亲,汝于彼无畏,人于无益亲,岂非特应离。
难知贪欲表现虚伪亲爱而欺诳世人,所以应当努力断除,因为它最后能生苦恼。贪欲对人们并非是亲友,但它现似饶益,如亲友一般,是故汝于彼贪欲无有畏惧。是故人们对于无益之亲,岂非特应努力远离吗?应当远离。譬如贾森王见一仙人与母鹿作欲邪行事,王即用箭射之,仙人咒诅国王曰:“汝欲与妻作欲时当下就要死亡。”(国王闻已即生恐惧,远避深山修道,后遇王妃复作欲行,果真死亡。)
(子)二(了知贪的因缘差别后则应断除)
颂曰:贪有从因生,亦有从缘起,从缘所起贪,易纠治非余。
不应使贪欲有机会生起,因为贪欲是从两方面生起的。有些贪欲是从过去数数串习的同类因生起的;亦有贪欲是从忽然与境相近的缘而生起的,彼等缘中凡是从近缘所生起的贪欲,彼就容易对治,由远离可能生贪爱的境就能断除故。有些从内因生的贪欲则非像其余的烦恼那样容易断除,必须要由大力对治乃能断除故。从缘生者,如鸟两翼缺一即不能飞;从内因生者难断,像鸽子鸟的贪欲一样。
(癸)二(断嗔的轨则)
颂曰:嗔恚极坚固,定恶作大罪,知如是差别,当尽烦恼际。
嗔恚比贪的过失更大,所以应当励力断除,因为嗔恚即是执恨不舍极其坚固,决定能烧毁自他身心;对他能作损害,唯是不善业,并且能作无间大罪。若了知如是诸杂染过失的差别和过患,及其了知烦恼依何所生和断除烦恼的方便差别,当断尽烦恼边际,所以了知各各烦恼的对治之后,就应当努力断除。譬如有一爱法梵志,由嗔恚故九十一劫堕畜生,后闻大师的教法得阿罗汉果。
(癸)三(断痴的轨则)分二:(一)认识烦恼的根本;(二)认识断烦恼的对治。
(子)一(认识烦恼的根本)
颂曰:如身中身根,痴遍一切住,故一切烦恼,由痴断随断。
问曰:已说贪嗔性相差别,如何是痴相差别呢?答曰:如身中身根,遍于眼等其他诸根,若无身根等所依处,其他诸根亦无依处。如是执缘起无自性空为实有的痴,即是染污无知,它遍于一切贪嗔等烦恼诸处而住,因为痴对假安立的法,执为有自性,由此即起可意和不可意而生贪嗔故。是故当知贪嗔二者的行相与实执行相互相交杂的理由。其余诸烦恼皆依染污无知而住,所以染污无知为主体,是故其他一切烦恼由于修习缘起无自性空,痴即断灭,其余诸烦恼亦随之断灭,所以应当努力了知空即缘起义。譬如若砍伐毒树,而依毒树生起的非理作意等亦无。
(子)二(认识断烦恼的对治)
颂曰:若见缘起理,愚痴则不生,故此一切力,唯应说彼语。
问曰:非理作意的根本是愚痴,应当以何方便来断除呢?答曰:芽与行等若有自性,那么,应不依观待种子与无明等而有,可是,须观待彼等种子与无明而有故。芽等有唯是观待而有,非自性有,应依各种正理论典而得了达,因为若以现量见缘起无自性理,愚痴则不生。由于愚痴断尽,其他一切烦恼随即而断,是故在此《四百论》中尽一切努力,唯独应说的就是:空即缘起义的理趣之语。仅仅只通达芽是缘起,不能通达谛实空,因为缘起不是成立谛实空的因故。是故若见自性有多种过失,乃能获得诸法有,悟入唯是观待而有,兼带必须通达无自性义,如《六十正理论》的礼赞根本颂及注释中所说。譬如满月圆明能破黑暗。
(壬)三(别述断贪嗔的轨则)分二:(一)断贪的轨则;(二)广明断嗔的轨则。
(癸)一(断贪的轨则)分二:(一)具贪行补特伽罗的相;(二)摄受具贪行补特伽罗的方便。
(子)一(具贪行补特伽罗的相)
颂曰:常好歌舞等,舍受者洁净,现见有贪人,有如是等相。
问曰:应当如何了知是贪欲炽盛的有情?答曰:常好歌、舞、戏笑、修饰、花、香、鬘、庄严和颜色等;对他人好为舍者、受者和洁净,聪慧、和蔼、温柔及言说直爽等,现见有贪欲的人,有如是等相。与彼相反即是具嗔行的人,贪嗔交杂即是具痴行的补特伽罗。譬如积聚种种财物饮食资具和取弃舍物。
(子)二(摄受具贪行补特伽罗的方便)
颂曰:佛教有贪者,衣食及住处,一切离善妙,常依师长住。
问曰:如何是调伏贪欲炽盛行者的方便?答曰:诸佛教中说,具有贪欲者,对衣服饮食及住处等一切应该远离美好善妙,恒常依止师长而住。师长恒常策励教授,即能调伏贪欲,断除非理作意。为对治有情贪着住处、卧具、饮食和衣服,佛说十二杜多行。对于有嗔行的有情,应当依据与对治有贪欲有情相反的方便惠施住处等。譬如婆罗门被非人迷执即以不净物惠施则当遣除。
(癸)二(广明断嗔的轨则)分五:(一)思维嗔恚的过患;(二)广说依嗔恚对治的轨则;(三)破惩罚无故骂人者无过;(四)思维忍的功德之后而破嗔;(五)他人轻毁应当修忍。
(子)一(思维嗔的过患)
颂曰:无能而嗔恚,唯使…
《中观四百论释》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