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长若是摄受弟子,对所教化的众生,应以施等法随顺弟子何所喜爱,而施设教化,但是,先应善于观察彼何法先说,何法后说,最后乃能宣说甚深教法。若是最初就宣说甚深教法,令彼心趣背向,不能如理入法,使彼的身心已经损伤,即非是胜义正法之器了。由于悭吝重者不喜欢别人说布施的话,如果对贪著财物的人教他布施,必起反感,譬如有一菩萨,名曰美发,博通医学,渐次随顺商主的妇人的意乐,而作教导。(月称疏说:有一商主死后,他妻子深生爱恋,坚持尸体不肯舍弃,因此而生狂病,菩萨方便令她将夫尸体背着,久则尸体腐烂,妇人见之生厌,其病即愈。)
(癸)三(对烦恼炽盛者尤应悲愍)
颂曰:如母于病儿,特别觉痛爱,如是诸菩萨,特意愍恶者。
对烦恼炽盛者虽作百次遮止过失,但他仍然数数随顺非理而行,菩萨对彼应当特别愍念。犹如母亲对于有病的儿女,特别觉得痛爱;如是诸菩萨亦应特意悲愍作恶者。譬如有一戍陀罗(种姓名)女的第六子,经常爱作非理恶业,母亲恒常忧虑,犹恐国王杀害,因此特别爱护照管他,
(癸)四(随顺根器意乐而作利他的轨则)
颂曰:或作彼弟子,或作彼师长,以种种方便,令有情通达。
菩萨若为有情作利益,则应当随顺诸有情的意乐、胜解和根器的不同,或作彼的弟子,摄受饶益。对于虚心谦下的有情,或作彼的师长,以殊胜教法,随顺摄持,所以要以种种方便和智慧而调伏有情,令未通达法性的有情通达真如法性。譬如有善巧的医生,对于病者或以油肉食物或以素食,以种种办法令病者得愈。
(癸)五(悲力增盛所得的果)分二:(一)悲力增盛而不受教益者少;(二)观察利他不作策励的过患。
(子)一(悲力增盛而不受教益者少)
颂曰:如善巧良医,少有不治症;获巧力菩萨,非所化甚少。
成熟有情力量特殊增盛的菩萨,犹如善巧的良医,少有不能治疗的病症。如是了知胜根和劣根并且获得四摄法善巧力的菩萨,当知非为他所教化的众生,是极其稀少的。譬如龙猛阿阇黎,息灭王子贪恋女色的心病,其他一切医师皆莫能知。
(子)二(观察利他不作策励的过患)
颂曰:若菩萨境中,有由未策励,堕落于恶趣,是智者所呵。
若获得调伏有情力量殊胜的菩萨行境中,若策励所化的众生,则能令彼不堕恶趣。若有菩萨由于未作策励,则能令彼有情堕于恶趣,彼菩萨则失坏了立誓为饶益一切有情的誓言,这是其他一切智者所应呵责的,所以对于诸有情如何宣说契机之法,必须恒常策励,譬如有一大商主不帮助自己住处的眷属,即成为众人所呵责。
(壬)二(悲心微弱的过患)
颂曰:若于他苦迫,不欲赞悲愍,如何于无怙,能哀愍行施。
初业菩萨,若于他有苦因迫恼的众生,不欲善于赞叹悲愍,这如何于无怙有情,能作哀愍行施身所受用及其善根呢?譬如为劫夺盲人的财物和为一双破旧靴子而害他命,是故努力修习令悲力增长。
(壬)四(不信菩萨的过患和应修信心的理由)分二:(一)不信菩萨的过患;(二)应修信心的理由。
(癸)一(不信菩萨的过患)
颂曰:若有为利他,久住于世间,间住尚有损,况真心起嗔。
问曰:菩萨悲心既然随他自在,那么,嗔恚彼等菩萨有何过患?答曰:若有菩萨欲令无余有情界证得究竟无余依涅槃的增上意乐,为利益众生故,有久住于世间利他的功能,对彼菩萨不起敬重、信心和等无间心而住者尚且有损失,何况真心于彼菩萨起嗔恚?例如《最极寂静神变经》和《增长信力手印经》说:“恶趣苦无量,定当有损害。”譬如有一豢养很多大象的人,别人寄存羊子在他处,有时别人问曰:您安乐吗?答曰:有何安乐,尽被风雨吹散大象。他说此话的目的是使人了知别的牲畜亦被风雨吹散,因此别人也就不问羊了。又如吃油饼和吃杖(月称疏:有人饥饿吃草根,旁人见之即说:此人连草根都吃,何况油饼。又有一人寄一皮囊和杖在一人家,不久去取。主人即说:杖被老鼠吃了,说话的目的,是显示老鼠连杖都吃了,何况皮囊。)。
(癸)二(应修信心的理由)分二:(一)于行难行应修信心;(二)思维菩萨无量功德而修信心。
(子)一(于行难行应修信心)
颂曰:若一切生中,常具足五通,于劣现劣身,此乃最难行。
菩萨作最极难行的事,应当远离嗔恚而修殊胜信心,因为菩萨若得忍位,于一切生中,常具足五种不退转神通。菩萨为饶益有情,往于恶趣,应于劣身得度者即现昆虫、蝴蝶、水牛和犬等劣身共事摄受教化,以身和语言而为成熟有情之行,此乃是最极难行之事。譬如有一菩萨观察未来当要杀害许多狗的生命,为遮止彼罪障,菩萨即往狗处受生。
(子)二(思维菩萨无量功德而修信心)
颂曰:方便诸时中,久远所集福,如来说彼量,尚非遍智境。
思维菩萨无量功德之后,则应生起殊胜信心,因为若有不加动用任运皆能作利益有情难行能行之方便,则于诸时中,以三业依止久远无数劫所积集的福德,犹如虚空无边际故,尚非遍智所量之境者,如来说彼功德犹如海水莫知滴数。
(壬)五(能究竟圆满菩萨行的理由)分五:(一)欣乐布施的理由;(二)呵责卑劣施;(三)能修一切行的理由;(四)不希求独自寂静安乐的理由;(五)能得殊胜身的理由。
(癸)一(欣乐布施的理由)
颂曰:施声能显示,死法及余有,是故于菩萨,施声恒优美。
问曰:《本生经》等中说,菩萨特意欣乐布施语,在戒律中等则不是这样。答曰:布施的声音,印语为“达那”。以施的声音能显示生后必然的死,及能显示三种布施的殊胜差别,是六波罗密所摄的法;能显示护特三业完全清净,随欲往余有受生;即显示死、法和余有,是故诸菩萨,闻布施声恒常觉得优美,所以菩萨于布施特别欣乐。譬如应杀的罪犯,闻听释放声的欢悦心情。
(癸)二(呵责卑劣施)
颂曰:若谓今行施,当感大果报,有所取所舍,如商贾应呵。
问曰:为什么唯独菩萨才有无量的布施,别人就没有呢?答曰:若谓今生行布施,当来能感大受用果报,这种想法就实有所取和所舍,犹如商贾等为求财利故而取舍物质,这是一切圣者所应呵责的。譬如卖诸资具是为求利。
(癸)三(能修一切行的理由)
颂曰:若昔所作恶,有亦成非有,彼具善业者,无有不能办。
若有积集无边福德智慧资粮的菩萨,往昔所作的微少罪恶,纵然有,亦能转变成为非有恶果,“例如一两咸盐水,不能转变恒河味;如果微少罪恶业,应知令善根增长”。这就是说,彼具有大力善业的菩萨,于利他事,无有不能成办的,所以菩萨能办无量有情的事业,譬喻如所引颂文,故不烦赘。
(癸)四(不希求独自寂静安乐的理由)
颂曰:大势心意者,此间亦无损,故彼视三有,涅槃无差别。
问曰:诸圣者菩萨若唯独是善而不随业烦恼流转生死,那么,为什么不入涅槃界呢?答曰:有增上意乐大势心意的菩萨,不作少分的罪恶业。虽然安住生死,但不染三有过患,因此,虽然住此世间生死中亦无有损害,是故彼菩萨视住三有与般涅槃无有损恼与不损恼的差别,所以菩萨不特意欣乐涅槃寂静。譬如独儿有病,母亲终日承事看护,皆无厌倦。
(癸)五(能得殊胜身的理由)
颂曰:若谁一切时,从心自在生,何因彼不成,一切世间主。
问曰:有何因由菩萨初得胜义菩提心之后,作一切事业大致皆能自在圆满呢?答曰:若谁获得初地菩萨,彼就能于一切时中从心得自在随意在三有受生,这有何因由彼为圆满利益有情不成一切世间主呢?如像受生四大部洲的王等,能随意作利他一切事业。譬如牟尼宝和如意树及妙宝瓶。
(庚)三(成立佛果是遍智的理由)
颂曰:世间亦现见,从胜出最胜,故不思议力,应知亦定有。
问曰:行菩萨行的果报如何呢?答曰:能获得佛世尊无比殊胜不可思议力。有些对于佛陀颠倒信解,他说:“如来非是遍智(宗),是十夫故(因),如各各道的人(喻)。”这种说法完全不合道理,因为汝所立的因与彼的诤依(前陈)和所立的法(后陈),二者是一耶,抑是异耶?若是一体者,那就不应成立诤依与法,什么原因呢?因为它们是一体故,如像瓶子自己不能为瓶的差别法。若是异体者,这也不合道理,因为它们是异体故,如像瓶子与衣。由于许因与宗有自性,若是有自性的一,那必须是一体;若是有自性的异,彼此就会无有联系;若二者俱是,那就不能成其能了别与所了别。又吠檀多派所立之声(有法)是常、非所作、自然生和非量(宗),何以故?是声故(因),如疯狂声(喻)。又汝亦非婆罗门,何以故?有手故,如捕鱼人。像汝所立的宗因,于汝不乐意的过失就多了。是故世间亦现见,从殊胜因即能出生最殊胜的果,所以遍智也决定有应当许可,因为从胜出生胜,世间人皆见。种姓最殊胜的为婆罗门;生处最殊胜的为有顶天;山最殊胜的为妙高山;王最殊胜的为转轮圣王。是故由诸菩萨三无数劫积集资粮的力,即能出生如来不可思议力,所以应当了知亦决定有遍智。虽不依经教,就是以正理成立,亦应当许有遍智。或许佛陀的色身不是佛陀,这种分别师的宗派,应当像遗唾的灰尘一样舍弃。譬如获得一百瓶油,皆因比丘的缘故(月称疏:有一家人很穷苦,有时很诚心的请一比丘住宿家中,因家贫唯有一瓶香油涂比丘的脚,次日有一国王深信此比丘,欲兴供养,比丘即令国王以一百瓶香油送彼穷人。)。
(庚)四(明劣慧小乘怖畏大乘的原因)
颂曰:如是甚深法,愚夫生恐惧,如是劣根者,怖最希有法。
问曰:何故有情大约都畏惧大乘,而不殷重求佛果呢?答曰:是胜解下劣故。无智愚夫,于能作所作缘起无自性最极甚深的法,闻已即生恐惧;如是胜解微弱根性最下劣者,怖畏最极希有广大甚深的大乘法,和佛…
《中观四百论释》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